刘卿:新时代中国周边外交的理论创新与实践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466 次 更新时间:2022-05-20 16:02

进入专题: 周边外交  

刘卿  


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在这大发展、大变革的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新时代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在周边外交工作上进行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睦邻政策内涵,为新时代我国开展周边外交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一、时代背景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新时代提出新课题,新课题催生新理论。习近平指出:当前,我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者同步交织、相互激荡。这无疑是对时代形势作出的一个重大战略判断。他强调:领导干部要胸怀两个大局,一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一个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我们谋划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在这历史交汇时刻,国际战略局势波诡云谲,不确定因素、难以预测的风险增多,使中国周边环境更加复杂。习近平站在时代发展趋势的战略高度,深刻思考应该发展什么样的周边关系、怎样发展周边关系等重要课题,从而不断增强驾驭复杂周边形势、防范各种风险的能力。

(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周边外交理论创新的外部环境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要表征就是国际格局正在经历历史性演变。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大大强化了世界多极化趋势,成为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平衡的重要因素。习近平指出:放眼世界,我们面对的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世纪以来,一大批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快速发展,世界多极化加速发展,国际格局日趋均衡,国际潮流大势不可逆转。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使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经济上,疫情阻碍了全球经济要素流动,引发各国对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担忧,全球贸易保护主义上升。政治上,种族主义抬头,民粹主义高涨。国际格局出现重大变化在亚洲的表现最为突出。中国和印度经济总量及其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相对占比持续提高。东盟一体化深入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发展耀眼的新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21年10月发布报告显示,2021年亚洲实际 GDP 预计增长 6.5%,2022 年预计增长 5.7%。世界经济论坛网站载文指出,到 2030 年,亚洲地区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率将达到 60%。世界史学界公认西方自 16 世纪(1500 年)开始赶超东方并领先全球,故当今“东升西降”可谓五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亚洲的崛起是自二战结束以来国际格局最为深刻的变化,触及诸多结构性、体系性问题。为适应急剧变化的国际环境,各主要战略力量寻找自身定位,调整内外战略,力求抢占有利的战略地位,引领未来国际和地区秩序走向。美国、日本、印度、俄罗斯、欧盟等各大力量纷纷加大对亚洲投入,亚太乃至“印太”地缘角逐持续升温。围绕未来地区秩序走向问题,各大力量不断提出新的思想理念,创建新的规则、体制、机制,催生新的区域架构和合作体系。各种思潮交流、交锋更加频繁,不同发展道路和价值观念的对比较量更加突出。大国关系合作面明显下降、竞争面明显上升,而且竞争日益聚焦于重塑国际规制。

面对大变局给地区形势和区域秩序带来的变化和复杂影响,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需要思考与地区国家建设什么样的区域秩序、怎样建设区域秩序,建设什么样的周边关系、怎样建设周边关系等一系列问题,这有力推动了中国周边外交的理论创新。

(二)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周边外交理论创新的内生动力

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与周边地区密切相关,周边地区始终是中国稳定与发展的战略依托。当前,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如何处理好同周边国家的关系直接影响到这一伟大历史进程的外部环境,也直接影响到我国国内改革发展稳定大局。运筹好周边外交有益于稳基固本、行稳致远、不断拓展和深化对外合作,为中国进入世界舞台中央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当前,中国周边环境呈现总体稳定良好态势,但复杂性也在增加,旧的矛盾尚待解决,新的挑战不断出现,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相互交织。面对中国快速发展,一些地区国家尚未适应,对中国未来发展走向、如何运用自己的力量和影响力心存疑虑。在大国竞争影响下,一些国家还面临选边站队和集团政治的压力,给中国与相关国家关系发展带来干扰。中国愈益迫切地需要处理好这些矛盾和问题,把稳定周边、发展周边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周边外交,并首次召开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凸显周边在我国发展大局和外交全局中的战略地位。2013 年 10 月,习近平在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做好周边外交工作,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需要,要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周边外交,为我国发展争取良好的周边环境,使我国发展更多惠及周边国家,实现共同发展。习近平指出:我国周边外交的战略目标,就是服从和服务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面发展同周边国家的关系,巩固睦邻友好,深化互利合作,维护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努力使周边同我国政治关系更加友好、经济纽带更加牢固、安全合作更加深化、人文联系更加紧密。这一战略目标明确了新时代中国周边外交的中心工作,确立了周边外交工作的努力方向。

习近平多次在重要会议上强调做好周边外交工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营造良好周边环境。2014 年 11 月,他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切实抓好周边外交工作,打造周边命运共同体,秉持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深化同周边国家的互利合作和互联互通。2018 年 6 月,习近平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要做好周边外交工作,推动周边环境更加友好、更加有利。

二、发展与创新

时代发展呼唤理论发展和创新。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入历史交汇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战略高度,习近平深刻把握中国和周边国家关系新发展、新变化,在科学总结中国睦邻外交实践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发展同周边国家关系的新理念。

(一)弘扬和平发展的外交传统

中国的快速崛起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最为突出的特征之一。中国的发展壮大推动国际关系格局和国际秩序深刻演化,未来中国走什么样的道路,受到世界各国,特别是周边国家的广泛关注。习近平指出:中国将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自身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中国人民崇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国不认同“国强必霸论”,中国人的血脉中没有称王称霸、穷兵黩武的基因。中国将坚定不移沿着和平发展道路走下去,这对中国有利,对亚洲有利,对世界也有利,任何力量都不能动摇中国和平发展的信念。2017 年 1 月,习近平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中指出:中国从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靠的不是对外军事扩张和殖民掠夺,而是人民勤劳、维护和平。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无论中国发展到哪一步,中国永不称霸、永不扩张、永不谋求势力范围。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这一点。2021 年 9 月,习近平在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华民族传承和追求的是和平和睦和谐理念。我们过去没有,今后也不会侵略、欺负他人,不会称王称霸。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公共产品的提供者,将继续以中国的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

走和平发展道路,根植于中国传统和合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基础。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 2565 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指出: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爱好和平的思想深深嵌入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今天依然是中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理念。习近平对中国“和”文化进行了新的提炼,倡导“共谋和平、共护和平、共享和平”,向世界宣示了中国珍爱和平、维护和平的理念。

习近平将“和”文化首先运用到周边外交当中,强调“和平发展思想是中华文化的内在基因,讲信修睦、协和万邦是中国周边外交的基本内涵”。新中国睦邻外交与讲信修睦思想一脉相承。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同印度、缅甸等国共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该原则后来被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所接受,成为当今规范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习近平在纪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 60周年纪念大会上强调:新形势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精神不是过时了,而是历久弥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意义不是淡化了,而是历久弥深;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作用不是削弱了,而是历久弥坚。

周边是中国安身立命之所、发展繁荣之基,促进周边和平、稳定、发展是中国的利益所在,也是作为地区大国的责任担当。2013 年 9 月,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发表演讲时强调:远亲不如近邻,中国同中亚国家是山水相连的友好邻邦。中国高度重视发展同中亚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将其视为外交优先方向。2014 年 8 月,习近平在蒙古国国家大呼拉尔演讲时表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必须有一个良好周边环境。家门口太平,我们才能安心、踏实办好自己的事情。习近平从文化、历史和民族性等角度,阐释了中国以和平发展为核心的外交思想,宣示中国坚持睦邻友好政策,赢得了国际社会及周边国家的广泛认同。

(二)突出体现“亲诚惠容”的理念

中国发展同周边国家关系要坚持什么样的价值观?习近平给出答案,即坚持正确的义利观,与各国良性互动、互利共赢,共同营造稳定和谐的发展环境。习近平强调,我国周边外交的基本方针,就是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突出体现亲、诚、惠、容的理念。发展同周边国家睦邻友好关系是我国周边外交的一贯方针。要坚持睦邻友好,守望相助;讲平等、重感情;常见面,多走动;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的事,使周边国家对我们更友善、更亲近、更认同、更支持,增强亲和力、感召力、影响力。要诚心诚意对待周边国家,争取更多朋友和伙伴。要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同周边国家开展合作,编织更加紧密的共同利益网络,把双方利益融合提升到更高水平,让周边国家得益于我国发展,使我国也从周边国家共同发展中获得裨益和助力。要倡导包容的思想,强调亚太之大容得下大家共同发展,以更加开放的胸襟和更加积极的态度促进地区合作。这些理念,首先我们自己要身体力行,使之成为地区国家遵循和秉持的共同理念和行为准则。

“亲诚惠容”充分体现了中国周边外交的价值观,是中国外交对国际关系伦理建设的重要贡献。习近平在多个国际场合阐述“亲诚惠容”理念。他在博鳌亚洲论坛 2013 年年会上表示,“亲望亲好,邻望邻好。”中国将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巩固睦邻友好,深化互利合作,努力使自身发展更好惠及周边国家。2014 年 9 月,他在印度世界事务委员会的演讲中指出:我们提出了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就是要诚心诚意同邻居相处,一心一意共谋发展,携手把合作的蛋糕做大,共享发展成果。2015 年 4 月,习近平在巴基斯坦议会发表演讲时说:(中国将)坚持按照“亲诚惠容”的理念,深化同周边国家的互利合作,努力使自身发展更好惠及周边国家,永远做发展中国家的可靠朋友和真诚伙伴。习近平的讲话充分展现了中国开放包容的胸襟和亲仁善邻的情怀,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周边外交的鲜明风格。

“亲诚惠容”理念将正确义利观上升至道德情操层面,体现了中国愿与周边国家真诚相待的深情厚谊,在周边国家引起积极回应,增强了中国外交的感召力。

(三)倡导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

作为新兴大国,中国将引领建立什么样的世界体系引发世界瞩目。习近平顺应当今世界发展大势和各国人民共同期待,创造性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重要理念。党的十九大报告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体化,提出要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反映了中国对理想世界体系的看法,彰显对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的追求。

周边国家高度关注快速发展的中国如何处理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对此,习近平给出了答案,那就是与周边国家携手打造命运共同体。2013 年 9 月,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 13 次会议上,习近平表示要把上合组织打造成“成员国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使其成为成员国共谋稳定、共同发展的可靠保障和战略依托”。在同年 10 月出访东盟国家时,习近平在印尼国会演讲中提出“携手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强调要坚持讲信修睦、合作共赢、守望相助、心心相印、开放包容,使双方成为兴衰相伴、安危与共、同舟共济的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习近平的上述讲话虽然是针对特定对象,但其内涵对周边命运共同体建设具有普遍指导意义。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面对全球性问题与挑战,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置身事外,共同应对、共担责任是谋求发展的唯一出路。建设周边命运共同体,体现了中国愿与周边国家风雨同舟、共享地区繁荣与稳定的良好愿望,反映了中国人民和周边国家人民共同的美好期待。中方关于推动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得到周边国家的积极响应。2016 年 3 月,澜沧江—湄公河合作首次领导人会议发表《三亚宣言》,以共同文件的形式强调致力于建设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树立以合作共赢为特征的新型国际关系典范。截至目前,中国已在双边层面与巴基斯坦、柬埔寨、老挝、缅甸等国就构建命运共同体签署行动计划或合作文件,使周边命运共同体建设由理念向现实迈进了重要一步。

三、理论特色

习近平关于周边外交的重要理论,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一)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

马克思主义认为,事物是发展的,要在发展中看问题;要始终坚持世界的物质性和真理的客观性,力求按照事物发展的本来面目如实地认识世界;力求全面地认识客观事物,并透过现象深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习近平从世界形势发展变化的实际情况出发,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观察这一变化,深刻思考中国与周边关系发展方向、秉承的原则,提出了许多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和新方案。比如,在冷战思维依然存在的复杂安全背景下,对于如何维护周边稳定,习近平倡导了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在新安全观指导下构建新型国际安全关系。

(二)立足于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思想观念、情感认同的集中体现,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精神品格和价值取向,是中国外交思想的理论源泉和文化自信的根基所在。

习近平关于周边外交的论述有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同时也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创新。习近平提出的讲信修睦思想,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和合思想。他提出的要坚持正确的义利观、“亲诚惠容”理念,是真善统一价值观的体现,是睦邻、安邻、富邻外交政策的升华。习近平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具有深厚历史渊源和人文基础,顺应了时代要求和各国加快发展的共同愿望。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延续了“天下为公”“大同社会”的理想追求,是共建和平稳定周边秩序的方案选择,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为人类进步事业不断奋斗的责任使命。

(三)突出中国与周边共同发展的核心内涵

习近平关于中国睦邻外交的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普遍联系观点的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是在普遍联系中永恒运动和发展的。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不断突破,人类社会正从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向智能化跨越。国与国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发展共振,风险共当,已经形成休戚与共的整体。在一定意义上说,损害他国利益,就是损害自身利益;维护他国利益,就是维护自身利益。因此,一个国家在追求自身利益的时候,要尊重其他国家合理的国家利益,并维护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

习近平以马克思主义普遍联系的观点来观察和处理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强调要把中国和周边作为一个整体,积极探索共同安全、共同发展的课题,推动建立周边命运共同体。中国坚持正确的角色观,在研究周边形势时把自己摆进去,分析自身在周边形势变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制定周边外交政策时既从自身利益出发,也考虑别国的利益。在外交原则上,中国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此基础上发展同周边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在合作方式上,中国坚定不移地支持区域一体化建设,走共同发展道路。中方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就是推进共同发展的具体展示;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就是要倡导更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发展。

(四)强调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

习近平关于周边外交的论述充满了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光辉。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强调将思维对象作为一个整体 , 从其内在矛盾的运动、变化及各个方面的相互联系中进行考察,以便从整体上、本质上完整地认识对象。习近平指出:辩证思维能力,就是承认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善于抓住关键、找准重点、洞察事物发展规律的能力。这清楚地阐明了辩证思维能力的科学内涵,也指出了开展周边外交工作的基本要求。

中国是世界上周边邻国最多的国家,与其他主要大国相比地缘环境更为复杂。随着中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如何处理与周边国家的历史纠葛与现实利益冲突,极大地考验着中国外交的智慧。在领土海洋争端方面,中国与南海周边国家、日本和印度的矛盾时有升温,这些国家还不时受到域外大国地缘政治博弈的干扰,如何把握维权和维稳的关系,考验着中国的战略定力和创造力。中国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与周边国家关系:一方面强调坚持通过谈判协商解决争议,通过规则机制管控分歧,通过互利合作实现共赢;另一方面坚守底线,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反对外来势力插手,反对将相关争端国际化、多边化。

在习近平外交思想引领下,中国外交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处理周边外交问题,坚持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有机统一,既敢于斗争又善于斗争,既有深邃洞见又有果断行动,使中国能够掌握外交主动,在坚定捍卫国家主权的同时,维护周边环境的和平稳定。

四、政策实践

习近平关于周边外交的重要思想和论述符合时代精神,为中国周边外交实践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在习近平外交思想指引下,新时代中国周边外交坚持正确义利观,践行“亲诚惠容”理念,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推动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不断走深、走实。

(一)擘画周边战略蓝图,元首外交引领方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擘画中国外交战略蓝图,引领周边外交不断取得新进展。习近平在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思考周边问题、开展周边外交要有立体、多元、跨越时空的视角,做好新形势下周边外交工作,要从战略高度分析和处理问题,提高驾驭全局、统筹谋划、操作实施能力,全面推进周边外交,我们要谋大势、讲战略、重运筹,把周边外交工作做得更好。此次会议对新时期中国周边外交具有里程碑意义,确定了未来一段时期周边外交工作的战略目标、基本方针、总体布局,提出了解决周边外交面临的诸多重大问题的工作思路和实施方案。

习近平践行中国同周边国家“重感情、常见面、多走动”的承诺,以政治家和战略家的宏大视野和战略思维,运筹帷幄,开拓创新,不断丰富元首外交的形式和内涵。

一是突出周边在外交全局中的首要地位。习近平当选国家主席后将俄罗斯作为首个出访国家,党的十九大后又将首访定在越南、老挝两个社会主义邻国。2013 年以来,习近平出访足迹遍布周边 20 余国,会见了几乎所有周边国家领导人。

二是加强对中国周边外交的政治引领。无论是访问中亚还是东北亚,南亚还是东南亚,习近平都同各国领导人进行战略沟通,就重大的国际和地区形势、双边关系等问题深入交换意见,访问成果丰富,有力推动了双边务实合作,开拓了新领域,打造了新亮点。

三是创新元首外交形式。习近平坚持从大格局着眼、从细节入手,推陈出新、不拘一格地推动元首外交,比如开启中印领导人非正式会晤,同朝鲜最高领导人一年内多次会面,对周边数国进行“点穴式”访问,展现了中国外交的务实高效。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习近平通过“线上”活动,同周边国家领导人就抗疫合作加强沟通,充分展现了元首外交的灵活性。2021 年,习近平共开展 41 次周边外交活动,其中包括与周边 13 国领导人进行的 15 次通话、24 次视频致辞等,引领周边命运共同体建设扬帆向远。

四是利用多边平台拓展合作空间。借助主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合组织元首理事会、亚信峰会等重要会议,推动周边国家积极参与,为深化区域合作献计献策。同时,利用多边平台,提出全球和区域治理倡议,充分展现中国的大国责任担当。2021 年 11 月,习近平以视频方式出席并主持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 30 周年纪念峰会,正式宣布建立中国—东盟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提出建立和平、安宁、繁荣、美丽、友好家园的五点建议,进一步拓展双方合作空间。

通过同周边国家元首形成常态化、正式和非正式、双边和多边的会晤机制,习近平加深了与外国元首的个人友谊。邻国领导人之间的频繁沟通往来,凸显了邻里之亲,也促进了人民之间的交流,增进了相互认识与理解。

(二)共建“一带一路”,深化互利共赢格局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周边国家的帮助和支持,中国发展成果也为周边国家所分享。习近平指出:中国愿意把自身发展同周边国家发展更紧密地结合起来,欢迎周边国家搭乘中国发展“快车”“便车”,让中国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周边,让大家一起过上好日子。习近平努力寻找中国和周边国家互利合作的战略契合点,共同打造合作平台,推进区域融合发展。2013 年,习近平先后访问哈萨克斯坦、印度尼西亚,分别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大倡议。习近平将“一带一路”比作亚洲腾飞的两只翅膀,强调“一带一路”倡议的首要合作伙伴是周边国家,首要受益对象也是周边国家;欢迎周边国家参与到合作中来,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一带一路”建设从周边起步,联结亚欧非大陆,在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下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积极参与。“一带一路”作为一个开放的互动平台和合作网络,正在成为周边各国合作纽带,促进周边共同发展。

一是推动六大经济走廊建设。“一带一路”倡议从周边出发,以建设六大经济走廊为骨架,推进和拓展周边合作,尤其是促进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互通。中国周边国家大多属于发展中国家,中亚、南亚和东南亚地区基础设施普遍相对落后,发展潜力大。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大量资金和技术涌向该地区,极大加快了地区国家交通设施和信息化建设。通过这些走廊建设,周边国家与中国共享了发展机遇,拓展了经贸、金融、交通等领域的合作空间。更为重要的是,“一带一路”建构起全新的生产关系网络,推动共同发展,为区域一体化建设注入了强劲动力。

二是搭建合作机制平台。2017 年以来,中国举办了两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周边国家的元首和政府首脑亲自参加或派高级别官员出席,共襄发展盛举。习近平主持了领导人圆桌峰会,同与会各国领导人举行了双边会见,深入交换意见,达成广泛共识。在“一带一路”合作框架下,包括基础设施建设、贸易投资、产业合作、金融货币、人文交流合作等重点领域的合作机制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当前,“一带一路”合作机制呈现全方位、多元化和开放性特点,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各类功能性合作机制。其中,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最为亮眼,它重点支持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亚洲地区互联互通和经济一体化。

三是推进发展战略对接。“一带一路”倡议的一个重要内涵是加强参与国经济政策协调和发展战略有效对接,促进区域融合发展。中国同大多数周边国家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双边合作备忘录,共同制定了 5 年或 10 年的双边关系发展规划,确保合作的持续性和稳定性。当前,共建“一带一路”正在周边国家落地生根,中巴经济走廊、中缅“人字形”经济走廊等不断深化。“一带一路”倡议得到地区多边组织的支持。2015 年 12 月,上合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 14 次会议发表关于区域经济合作的声明,积极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与各国发展战略及欧亚经济联盟等机制的对接。2019年11月,中国与东盟发表《中国—东盟关于“一带一路”倡议同〈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 2025〉对接合作的联合声明》,将共建“一带一路”同东盟整体发展规划对接,明确了双方合作的目标、方向和重点举措。

“一带一路”倡议提升了中国与周边国家贸易与投资便利化水平,深化了中国和周边全方位、多领域合作,为区域一体化发展进程注入新动力。共建“一带一路”所倡导的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和共商共建共享等理念也为广大周边国家所认同。

(三)倡导新安全观,推进区域安全合作

中国同周边国家比邻而居,建设稳定良好的安全环境是各国的共同需求。中国作为快速发展中的大国,秉持什么样的区域安全观受到周边国家关注。习近平在 2014 年亚信上海峰会上对亚洲安全治理进行了深刻阐释,强调应积极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亚洲安全观,要尊重和保障每一个国家安全,要统筹维护传统领域和非传统领域安全,要通过对话合作促进各国和本地区安全,要发展和安全并重以实现持久安全。中国提出的新安全观为地区各国维护共同安全、化解矛盾风险、构建区域安全架构提供了新思路。在新安全观指导下,中国推进同周边国家的安全合作,深化合作机制建设,增进同周边国家战略互信。

一是积极推动区域安全对话。习近平在第五届亚信外长会议开幕式上指出:要坚持和践行亚洲安全观,凝聚共识,促进对话,加强协作,推动构建具有亚洲特色的安全治理模式,共创亚洲和平与繁荣的美好未来。中国坚持不懈地推动朝核问题谈判,针对如何恢复与开展朝核对话提出新的建议:一是提出“双轨制”,即将实现半岛无核化与半岛停和机制转换并行推进;二是提出“双暂停”,即朝鲜暂停核导活动、美韩暂停大规模军演;三是提出分两步走的路径,即先以“双暂停”恢复对话,再按照双轨并进思路开展对话,最终找到半岛的长治久安之策。此外,中方还表示除六方会谈外,对开展双边、三边、四边、五边等各种对话均持开放态度。为达成伊核全面协议,中国始终以建设性姿态参与伊核谈判全过程,特别是在谈判的重要节点,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和途径,提出中国方案。

二是参加区域安全合作机制。2013 年以来,中国参加东盟防长扩大会议,同东盟国家举行联合反恐演练,践行共同安全、合作安全的理念,维护本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在《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 2030 年愿景》指导下,中国与东盟不断推进互信建设,深化安全合作。中国支持上合组织健全合作机制,推动形成完备的执法安全合作法律基础。中国还与上合组织成员国举行“天山”系列反恐联合演习以及网络反恐联合演习等,提高联合行动能力。2019 年,中国与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建立了四国军队反恐合作协调机制,为促进亚洲国家团结打击“三股势力”、维护地区安全注入了新动力。

三是与地区国家共同制定安全规则。面对复杂的南海局势,中国积极倡导同直接当事国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根据国际法,通过谈判协商解决有关争议。为妥善处理南海问题,共同维护南海和平稳定,中国和东盟国家于 2013 年启动“南海行为准则”磋商;2017 年达成“准则”框架;2018 年形成“准则”单一磋商文本草案;2019 年提前完成“准则”案文一读;目前,正持续开展“准则”案文二读并不断取得积极进展。

四是拓展非传统安全领域合作。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中国与地区国家携手应对疫情冲击,以公共卫生安全合作为突破口,建立健全非传统安全治理体系。中国与东盟紧急行动,举办关于新冠肺炎问题特别外长会,中方提出加强卫生等部门有效协调、着眼长远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建立中国—东盟公共卫生应急联络机制、设立中国—东盟防疫物资储备中心等倡议,得到地区国家积极响应。中国积极推动东盟与中日韩举办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领导人特别会议,提出分享诊疗经验、共享科研数据和信息、积极开展药物疫苗研发合作等倡议。

(四)促进民心相通,强化民意基础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人民友好是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基础力量,也是巩固和发展中国同周边国家关系的基础。习近平强调,要着力加强对周边国家的公共外交、民间外交、人文交流,巩固和扩大我国同周边国家关系长远发展的社会和民意基础。关系亲不亲,关键在民心。要全方位推进人文交流,深入开展旅游、科教、地方合作等友好交往,广交朋友,广结善缘。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在促进民心相通工作方面呈现全领域、多渠道的特点。

一是举办亚洲文明对话大会。2015 年 3 月,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上发表主旨演讲时倡议召开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加强青少年、民间团体、地方和媒体等各界交流,打造智库交流合作网络,让亚洲人民享受更富内涵的精神生活。2019 年 5 月,中国举办首届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亚洲 47 个国家以及域外其他国家代表参加相关活动。习近平提出的“四点主张”,即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坚持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坚持开放包容、互学互鉴,坚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体现了对人类文明发展史的深邃洞察、对当今人类文明交流史的深刻思考和对人类文明面向未来发展的深厚期待。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为亚洲各国不同文明提供了相互了解的机会,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倡导建立相互尊重、以对话解决分歧的国际关系模式。2021 年 4 月,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开幕式致辞中宣布,中方将在疫情得到控制后举办第二届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以实际行动向世界郑重承诺,中国坚定推进文明交流,致力于消除文明隔阂。

二是搭建民间交流网络。如何将尊重社会文化价值多样性落到实处,中国外交进行了创新,推动搭建多个民间交流平台,包括丝绸之路欧亚文化合作组织、丝绸之路国际联盟、“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世界旅游联盟、国际剧院联盟等。这些组织和平台通过开展接地气、重实效的合作项目,在经济和社会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增进了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理念认同。

三是加强文化教育合作。中国与周边国家签订了双多边文化旅游合作文件,建立了中国—东盟、中俄蒙等一系列双多边文化旅游合作机制,通过主办国际旅游会议或互办旅游年,促进人文交流。中国与周边国家教育合作发展迅速,中国—东盟教育周由中国和东盟“10+1”合作模式,发展成包括中亚、南亚、东北亚、南太国家参加的“10+1+N”模式,大大推动了中国同周边国家的职业、高等、学前教育交流合作。中国还通过设立“丝绸之路”奖学金等项目,为周边国家在华留学生提供资助。以澜湄合作为例,2016 年 至 2020 年,中国累计为 2 万余名湄公河五国学生来华学习提供奖学金。

四是强化民生援助工作。近年来,中国对周边国家民生援助明显加大:在医疗援助方面,在东南亚等地区实施了“光明行”“爱心行”“送医上岛”等项目;在危机救助方面,帮助马尔代夫度过淡水供应危机,协助尼泊尔特大地震救援工作;在抗疫援助方面,紧急向所有周边国家援助抗疫医疗物资,截至 2021 年 10 月,已向周边国家和地区提供了 8000 多万剂疫苗援助,派出了 10 余批疫苗专家组,举办了上千场视频交流会。这些民生援助接地气、有实效,传递了中国人民对周边国家人民的关怀和深厚情谊。上述社会人文层面的交流,增进了中国与周边国家民众之间的认知与理解,为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奠定了深厚的民意基础。

五、结语

习近平关于周边外交的重要论述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从世界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观察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周边形势的影响,同时分析中国在这一历史进程中的角色定位,从理论层面探索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相处之道,找寻新时代运筹周边外交的基本规律。习近平关于周边外交的论述弘扬了中国和平外交思想,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了中国对外交往的价值理念,丰富了睦邻政策的思想内涵,指导中国周边外交不断开辟新境界。在习近平外交思想指引下,中国外交以“亲诚惠容”为理念,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平台,以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为目标,推进中国同周边国家友好合作不断走向深入。展望未来,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正在迎来全方位发展机遇,政治、经贸、安全、人文等领域合作齐头并进、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必将更加巩固。在习近平外交思想指引下,中国周边外交必将有新的更大发展,为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刘卿,习近平外交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

原载于《国际问题研究》,2022年第2期


    进入专题: 周边外交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国际关系 > 中国外交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33871.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