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德钦:苏联解体: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上的沉痛教训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3254 次 更新时间:2022-05-19 19:11

进入专题: 苏联解体   马克思主义   意识形态  

郭德钦  


马克思主义既是科学理论,更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的。苏共亡党、苏联解体很大程度上就是苏联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与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较量中败下阵来的结果。具体来说,也就是苏联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失败。这对我国这个具有67年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国家来说,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分析其原因,有两个重要方面必须引起我们的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的高度重视。

教训之一:全盘否定和放弃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去年是十月革命100周年。正如列宁在纪念十月革命4周年时深刻指出的,“这第一次胜利还不是最终的胜利”,但“重要的是,坚冰已结打破,航路已结开通,道路已经指明。”然而,在斯大林之后,苏共领导人从赫鲁晓夫到勃列日涅夫再到戈尔巴乔夫等,在实践过程中逐渐出现了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脱离实践和脱离群众的问题,这种缺乏与时俱进地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结果,致使苏共最终背离甚至全盘否定和放弃了马克思主义在苏联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为改变苏联主流意识形态僵化的现状,戈尔巴乔夫先是打着填补“历史真空”的幌子不仅大搞历史虚无主义,全盘否定斯大林,而且全盘否定了苏共历史和社会主义实践,并以改革为由开始推行“新思维”,提出所谓的“民主化、公开性、多元化”,用以资产阶级人道主义为指导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最后断送和颠覆了社会主义苏联。俄罗斯学者亚历山大·季诺维耶夫就曾把苏联解体的原因归结为苏共对马克思主义的背叛。他说:“现实社会主义的变形总是同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化或对马克思主义的背弃一起开始的。这两种情况都是苏联现实社会主义所特有的。如果说在其发展的第一阶段是教条主义盛行的话,那么在其最后年代,则是苏共领导开始疏远马克思主义,并用各种各样的自由主义和改良主义思想偷换马克思主义。”

戈尔巴乔夫1985年上台之时,苏联积垢成疾,百弊丛生,改革势在必行,但由于他执行了所谓“新思维”的错误改革路线,并推行“民主化、公开性、多元化”的资产阶级自由化意识形态方针政策,不仅没有带领苏联人民走出之前的各种困境,反而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由教条主义走向自由主义,放弃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导致苏共党员干部和群众思想上的空前混乱与迷茫,破坏了苏联74年建立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认同,最终葬送了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伟大事业。

戈尔巴乔夫所推行的“新思维”是以资产阶级抽象的人道主义为理论指导和依据的。他甚至明确提出,“新思维的核心是承认全人类的价值高于一切,更确切地说,是承认人类的生存高于一切”,并且把苏联改革道路上存在最大的困难归咎于苏联“以前的年代里形成的思维”,把矛头直指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认为马克思主义是造成苏联社会“精神垄断”的罪魁祸首。他还污蔑苏联社会主义制度造成了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垄断:共产党的领导造成了“政治垄断”,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建立造成了“经济垄断”,马克思主义的指导造成了“精神垄断”。因而他主张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让西方资本主义彻底地更新整个苏联社会主义大厦:政治上搞多党制,经济上搞私有化,思想上搞自由化。实际上,戈尔巴乔夫就是要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制度和意识形态一起全盘照搬过来,彻底地摧毁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

戈尔巴乔夫明确提出其所推行的“民主化”是绝对的、超阶级的、无条件的“民主”,“公开性”是最大限度的、无条件的“公开性”,甚至立法规定公民有以任何形式,包括通过报刊和其他舆论工具发表意见和见解,寻找、选择、获得和传播信息的权利。这种绝对的无条件的民主化和公开性,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很多正确的民主原则被抛弃,无政府主义泛滥,从而为苏联存在的反共、反社会主义思潮的泛滥提供了便利。一时间,苏联社会舆论一边倒,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成为了主流意识形态,整个社会充斥着大量否定斯大林、否定苏共历史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文章和言论,反共、反社会主义主宰了苏联整个意识形态领域,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荡然无存。

戈尔巴乔夫所推行的“多元化”其实质就是西方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其目标就是要使否定苏联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马克思主义指导作用的言论合法化,以达到用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取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用资产阶级多党制取代苏联共产党的领导的目的。就这样,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彻底颠覆了马克思主义指导了74年的苏联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正如西方国家所愿,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抛进了历史的垃圾堆”,彻底放弃了马克思主义在苏联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教训之二: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研究、宣传教育和指导实践中教条主义盛行

旗帜决定方向,道路决定命运。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基础上,结合苏联新的实践,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本应是苏共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最根本的原则,但在列宁之后,苏共意识形态工作中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盛行,理论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具体表现为理论研究、宣传教育和指导实践中的教条主义盛行。

一是意识形态理论研究中的教条主义。在理论研究中脱离实际、脱离党员干部和群众的思想实际,思想僵化,教条主义盛行,严重打击和扼杀了理论研究创造性,导致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停滞不前及理论发展难以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不再是对社会现实问题的理性反思,更不可能为党的方针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参考。

二是意识形态宣传教育中的教条主义。苏共在意识形态理论研究中的教条主义作风,也充分地体现在意识形态的宣传教育中。基于空洞、僵化、脱离实际的宣传教育内容,苏共的意识形态宣传教育成了严重脱离实际的空洞说教,如照本宣科;对社会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视而不见;不加分析地全面否定西方国家的文化成果和经济成就;用简单化的方式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没落,闭口不谈西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进展、新情况,等等。这种教条式的宣传教育方式,使得很多人对马列主义产生了逆反心理,反而对苏共禁忌的西方文化作品及电台传播的内容产生了极强的兴趣。加之苏共意识形态宣传教育方式方法上的简单灌输,以强制命令代替说服教育,从而使其宣传教育难以发挥作用。

三是意识形态指导实践中的教条主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思想理论担负着指导实践的重要任务,苏共意识形态理论研究以及宣传教育中的教条主义也必然体现在意识形态指导实践的过程中。最为典型的就是: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固守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实行计划经济和单一公有制的观点,长期排斥商品经济、市场经济,而丝毫不考虑马列主义理论本身产生的具体历史条件和苏联当时社会情况的发展变化,并且一再地将苏联经济社会的发展模式当作一般原理去指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并强加给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这种教条主义的意识形态的指导,使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非但没有取得如苏共所宣扬和预期的成功,反而因长期的“短缺性经济危机”,严重影响苏联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使其意识形态更难获得苏共党员干部和苏联人民的认同,教训极为深刻。


(本文系2015年广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立项研究课题[2015LSZ004];2013年广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2013MSZ011]阶段性成果)

(作者:桂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进入专题: 苏联解体   马克思主义   意识形态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历史学 > 世界史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33817.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红旗文稿,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