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法律人需要读点什么书呢?这个问题人云亦云,没有定论。十多年前,我曾经向青年朋友们推荐过十本对我本人影响很大的古今中外名著,其中,绝大多数都是西方法学名著,也有若干佛学的经典著作。我个人在三十几年的科研工作中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可以说几乎每天都要看点什么,即便在今天头条新闻占据每天相当多的阅读时间的情形下,大致上每周还是要阅览一下感兴趣的书籍。
我个人以为,世界上的书籍无数,但真正值得一读的不多。每个人应该读的书也不尽相同,要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业需要来有选择地阅读。当然,那些启发心智、大开脑洞、爱不释手的书例外。对于法律人来说,不论是从事科研教学工作,还是从事法律实务,大致上需要阅读一些基础性的法律书目,古今中外的都需要浏览一点,以此来构建最基本的法学知识结构,作为提升自身法治思维能力的学识根基。在既往所阅读的各类书籍中,我个人印象最深的还是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这本书的内容今天看来非常浅显,但是如果设身处地设想孟德斯鸠那个年代,就有人对权力的优缺点做如此深刻的分析,确实很难得。《论法的精神》一书几乎影响了几个世纪人类法治文明发展的进程,尽管迄今为止也没有人真正说得清楚“法的精神”从何而来,为什么这是“法的精神”,那不是“法的精神”。我个人感觉阅读了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后,深感一个人生活在世上,还是要老老实实地做一个“良好的公民”,要融入到社会中去,千万不要把自己看成是超出常人的“异类”。任何人遇到公共权力的诱惑都可能作出相同或相似的反应,故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活动中,必须要严格限制公共权力的膨胀。官员们还是应当慎用权力,谦虚“发言”,不可自视其高,误国误民误己。
我在阅读各种中国传统文化书籍时经常思索一个问题,也就是为什么黄炎培在延安时会有一场著名的与中共领导人毛泽东的“窑洞对”。当然,毛泽东作为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高瞻远瞩,应答自如,而且今天的中国正如当年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所期望的那样。中国已经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国家的繁荣昌盛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不过,从个体的生活品质来看,有许多现象好像还很复杂。说到此,我要提到一本书,虽然只有寥寥百余字,但却字字玑珠,真要是看进去了,哪怕是学到点皮毛也会在个人品格上受益无穷。这就是东汉时期安息国沙门安世高翻译的《佛说八大人觉经》。很多人一听说佛经,就自然联想到封建迷信。事实上,佛不是神,是人,是觉悟了的人,是道德高尚的人。这本早期的佛经之所以在中华大地上经久不衰得到广为流传,关键还是其中做人的道理讲得透。如该经指出:“多欲是苦”“懈怠堕落”。这样的道德判断如果作用于今人的道德修行,是不是像哈哈镜式的,总能照出点什么。那么多“欲求不得”的人处于终生心理压抑状态无法排遣心中的痛苦,还有太多的人小富即安、准备“躺平”,等等,不一而语。《佛说八大人觉经》在中华大地上流传近两千年了,可惜其中讲的简单而深刻的道理没有多少人理会,甚至还有无数道学家们挖空心思地寻求无中生有的道德良药,实际上在该经中都已经讲透了,可惜能做到“知行合一”难上加难,也就怪不得“怨天尤人”“怀才不遇”“世道不公”了。
入世出世都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总想着别人欠我的,社会对我不公,权力不够用,欲壑难填,那种心理状态只会摧残自己健全的人格,妨碍自己做一个“良好的公民”和普通人。所以说,读书真要读好书,不是为了炫耀,或者是为了满足没有止境的欲望。认认真真读点儿书,做一个老老实实的普通人也是挺有意思的、挺好的。当然,如果发展得好,把个人前途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结合起来也是人生最美好的追求,毕竟中国人还是信奉“天道酬勤”的道理。
莫纪宏,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