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汉民:湖湘文化的历史与闪光点——湖湘文化访谈(一)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416 次 更新时间:2022-04-21 10:16

进入专题: 湖湘文化  

朱汉民 (进入专栏)  

(从2001年8月24日开始,朱汉民连续接受《湖南日报》记者蔡栋关于湖湘文化的访谈,分成七辑发表在2001年至2005年的《湖南日报》文化版)


□湖湘文化时空范围是什么

□湖湘文化的最突出的特色与闪光点是什么

□湖湘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关系又是如何


编者按:湖湘文化一直是湘人的一个骄傲。“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对“楚材”的形成,湖湘文化功莫大矣。然而,到底什么是“湖湘文化”?它究竟形成于哪个时期?它最突出的特色与闪光点是什么?它与发展现代中国文化的关系又是如何?

于是,就有了与朱汉民教授的见面和下面的访谈。


记者:现在谈湖湘文化似乎是一个热门话题,我知道您在十多年前就致力于湖湘学派、湖湘文化的研究。能否请您谈谈什么是湖湘文化?

朱汉民:湖湘文化是一种区域性的历史文化形态,它有着自己稳定的文化特质,也有自己的时空范围。从空间上说,它是指湖南省区域范围内的地域文化;从时间上说,它是渊源于上古苗蛮文化、楚文化,到两宋以后完全成型并延续转型于近代的一种区域文化形态。


记者:为什么您特别提出湖湘文化成型于两宋时期呢?

朱汉民:两宋之时,中国文化发生了三重重大的变化,这是湖湘文化成型的历史条件。

首先,两宋时期兴起了理学思潮。作为一种新兴的学术思潮,理学的主要特点在于对传统思想文化的综合。它以复兴儒学为旗帜,又大量汲收、综合了佛、道两家的宇宙哲学和思辨方法,将儒学发展为一种具有高深哲理的思想体系。

其次,中国的文化重心南移。两晋以后,南方经济不断发展,加之中原地区战火不绝,迫使中原人士南迁。于是南方在文化方面逐步崛起,南宋时,文化重心南移终于完成。

其三,儒学地域化的出现。两宋时期中国出现的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即儒学演变为一个个具有地方特色、历史传承的地域学派,这便是所谓的“儒学地域化”。汉代儒学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国家意识形态,故而是一种统一的儒学。宋代复兴儒学的思潮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学术思潮,它不是通过官学而主要是通过地方的书院来开展学术研究与传播。一批批立志于重振儒家信仰、重建儒学知识体系的新儒家学者集聚于各个地域的不同书院中,潜心著述、授徒讲学。于是,一个个具有学术传统、思想特色的地域学派促进了地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理学思潮的兴起,标志着一种更具有综合性的新儒学的文化形态出现,又由于文化重心南移和儒家地域化,必然使这种以儒家为核心、综合释道的文化形态在湖湘繁衍、发展,这种精英文化与湖湘民俗文化结合起来,从而导致独具特色的湖湘文化的成型。


记者:那么,湖湘文化发展的高峰是什么时候?

朱汉民:纵观湖湘文化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鲜明地看到两个高峰期。第一个高峰期是两宋,在中国文化的三重演进的背景下,奠基、发展出理学型的湖湘文化,湖湘学者走在学术文化的前沿,使湖南成为独具特色的“理学之邦”。第二个高峰期是清初至民国的三百年间,由于中国社会的急剧变革,湖湘士人能在这重大的社会转型时期,实现文化的转型。他们再次站在文化变革的前沿,推动中国的近代化进程,近代湖湘文化在这场近代化运动中发出耀眼的光彩。


记者:您认为近代湖湘文化最突出的特色是什么?

朱汉民:有两点:其一是思变。由于湖湘知识群体感悟到了正在发生的巨大变化,明清之际的王船山倡言:“道莫盛于趋时”,这是湖湘文化求变的历史信号。魏源等近代湖湘学者坚决冲破顽固派的“祖宗之法不可变”的陈腐观念,强调只有变法才是出路,推动着湖湘文化的转型。

其次是求新。中国近代化的起步,是从引进西学、西艺,兴办新式学堂和近代工业开始的。魏源是国内最早倡导改革开放、并喊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口号者,而曾国藩、左宗棠等湘军头目,则是以自己的社会政治实践实施“师夷长技”,他们就成为中国近代化运动的第一阶段———洋务运动的领袖人物。甲午海战以后到辛亥革命之间,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进一步倡导学习西方、进行社会政治制度的近代化变革,湖湘士人再次成为这场运动的倡扬者、领导者和实施者。他们在湖南创办传播西方政治文化的新式学堂,编辑出版宣扬维新的报刊和图书,以推动中国的君主立宪制度、民主共和制度的建立。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期间,则是要实现观念文化的近代化,具体而言,就是建立以科学、民主为标志的近代型新文化。在新文化运动中涌现出一种超越旧民主主义文化的新思潮———马克思主义思潮,湖南涌现出一批重要的马克思主义者如毛泽东、蔡和森、李达等,他们在湖南宣传、传播马克思主义新文化,使湖湘文化的近代化能向着最新的、最高的层次发展。


记者:就您的看法而言,湖湘文化最引人注目的闪光点是什么?

朱汉民:湖湘文化的成就有很多,但是构成其最令人瞩目的亮点,则是湖湘士大夫群体的学术、事功,特别是贯穿其中的精神人格。

首先,是湖湘士人们创造出了大放异彩的学术思想。从周敦颐《太极图说》与胡宏的《知言》,到“六经责我开生面”的《船山遗书》;从魏源风行海内外的《海国图志》,到谭嗣同那震惊学术思想界的《仁学》,它们都是彪炳史册的思想学术成果。

其次,是湖湘士人创造的巨大政治事功。湖湘学人不但重视著书做学问,又追求治国平天下的政治功业。尤有特色的是,为了建立政治事功,湖湘士人往往是既能著书论文,一派书生意气,而又能用兵打仗,满身武侠豪气。从宋朝开始,一批批抗金名将就是湖湘学人;清代湘军将领也同样既是儒生出身,又能驰骋疆场;举兵起义的黄兴、蔡锷,既是舞文弄墨的书生,又是骁勇善战的军事将领;毛泽东既是诗人、哲学家,也是一位指挥军队南征北战的军事家。

特别值得一谈的是,湖湘文化的闪光还来自于湖湘士人的人格精神的魅力。湖湘士人并无一般书生的那种柔靡、纤巧之风,而总是充满着豪迈、刚勇之气,故而他们在行为方式、性格特质、学术著述中,均体现出不同凡响的文化特质。他们的人格精神、行为方式同样构成了湖湘文化的光彩。


记者:我想进一步问问,湖湘士人的人格魅力,与湖南民性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朱汉民:湖湘士人本来就成长于湖湘之地,他们的性格特质、知识学问、行为方式均打下了湖湘民性烙印,而湖湘民性是湖湘文化的草根性基础。

湖南是一个崇山峻岭遍布、滩河急浚的地方,这里处处是顽石赭土、地质刚劲,使得湘人具有山民的性格特征;同时,湖湘在先秦为荆蛮之地,向来民性强悍,被称之为“蛮民”。这样,湖湘的民性、民风一方面表现出质朴、笃实、勤勉、耐劳等特性,普遍具有实干家品格;另一方面,湘人向来被称之为荆蛮之民,一个“蛮”字鲜明地表达出湖南人倔强、刚直、任勇的性格。这种民风对湖湘士人是有深刻影响的。加之这些湖湘士人中许多本来就是农家子弟、山野之民。湖湘民性中那种勤奋、拙朴、倔强、气盛的性格在他们这些文人学士中亦有鲜明的体现。曾国藩是湖南山区的农家子弟,从小即边读书、边劳动,他身上具备的刚毅、顽强、拙诚、勤奋的特质,则是湖南山民的典型性格,他的“打脱牙齿和血吞”的名言亦是这种性格的一个侧面;毛泽东亦是一位农家子弟,他从小参加农业生产劳动,他的行为方式、性格品性同样鲜明地体现着湖南民性、民气中的坚强、独立、敢为人先的人格精神。


记者:您所讲的湖湘士人的人格精神,可不可以将它理解为陈独秀所赞誉的“湖南人底精神”?

朱汉民:正是这样。从总体来看,湖湘的文化人具有的一系列独特的秉性,陈独秀称其为“湖南人底精神”、杨毓麟则称之为湖南人“特别独立之根性”,这种“精神”、“独立之根性”使湖南人才以群体的方式崛起于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所以,湖湘士人有着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只有他们才能喊出“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的豪迈口号,并且一代又一代而义无反顾地投身于救国济民的政治洪流中去。湖湘士人又是一批“扎硬寨”、“打死战”的书生群体,他们普遍具备着坚毅顽强、踔厉敢死的强悍之气,故而能在国难当头时,挺身而出,不惜流血牺牲。湖湘士人还有一种敢于争先的任勇之气,他们勤勉、坚忍、大胆开拓而敢于争天下之先。这种“湖南人底精神”,正是湖湘知识群体中最具人格魅力的地方。


记者:最后,想请您谈谈弘扬湖湘文化与现代中国文化建设的关系。

朱汉民:在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中,湖湘文化确有其独到的特色和优秀的传统,是建设和发展现代中国文化的重要资源之一,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湖湘文化,对发展现代中国文化有重要的意义。举一例子,湖南大学的前身岳麓书院与湖湘文化几乎是同步形成和发展起来,对湖湘文化的形成、发展、演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故而它成为湖湘文化的象征,是现代湖湘文化人的精神“圣殿”,今天人们仍将岳麓书院视为湖湘文化的思想发祥地。所以,湖南大学在构筑自己教育理念、办学思想、校园文化时,就自觉地继承和发扬岳麓书院“博于问学,明于睿思,笃于务实,志于成人”的文化精神、教育传统。这样,优秀的湖湘文化就被汲收到现代中国的大学文化中来。


进入 朱汉民 的专栏     进入专题: 湖湘文化  

本文责编:陈冬冬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专题研究 > 文化研究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32910.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