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生:“全球危机”之下,如何看待生态文明?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265 次 更新时间:2022-03-07 08:36

进入专题: 生态文明  

​张永生  


张永生,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所长;本文来源于2021年12月19日由苇草智酷主办的第五届互联网思想者大会——新人机世界:重新定义生产。


大家下午好!非常荣幸跟大家分享我关于生态文明的一些思考。

一、跳出传统思维陷阱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的生产力取得了巨大飞跃,物质财富也获得了巨大增长。但是,工业革命后建立的发展范式,在创造发达工业文明的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全球不可持续发展危机。走出这场危机,我们需要生态文明和新的发展范式。

目前面临的最大困境是,我们现有的知识体系、世界观、思维方式,很大程度上都是在传统工业时代建立。就像农业时代的人们无法想象工业时代面临的挑战一样,我们无法用这种旧的思维方式,理解当今人类面临的危机,并为其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

当今人类面临的困境,类似柏拉图的“洞穴寓言”。一帮囚徒被关在洞穴里,只能背对洞口面向墙壁,不能回头,背光有火光将他们的背景投在墙上。他们能看到的,只是墙上的影子。他们以为,世界就是墙上的影子。有一天,一个囚徒跑出去看到了外面的世界,回来告诉他的同伴世界的真相。

但是,他的同伴断不相信。即使相信,他们也无法适应一个新的世界。这个寓言里的困境,就是现在人类社会面临的思维困境。我们习惯了传统工业时代形成的思维方式,很难跳出来面对一个新的生态文明时代。

在世界银行2015年《世界发展报告》中,有一个图片。从窗子望出去,只能看到一片树林,你会想到外边是一片大的森林。但是,实际上并不是一片大森林,而是居民小区的一片绿化树林。

换句话说,工业革命后建立的经济活动只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一部分。但是,我们看待世界的角度,却大都是狭隘的经济视角。因此,在这个狭隘的经济视角下,就不仅无法真正理解与解决人类面临的不可持续发展危机,而且可能反而加剧危机。

从传统的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就有点像地心说到日心说,视野要发生转变。我们先来看一下,标准经济学视角的三个局限:

第一,新古典经济学是在给定分工结构下研究资源配置问题,但绿色转型是一个从0到1的“创造性毁灭”过程。比如,在“燃油车-加油站”的经济结构下,标准经济学就是研究建多少加油站、生产多少汽车为最优资源配置。

但是,这种分析忽略了另一个可能更有效率的结构,即“电动车-充电桩”结构。因此,如果思维只限于“燃油车-加油站”结构,那减排就是一个负担;如果跳出这个旧思维框架,就可以预见到减排还可以驱动经济跃升到一种更优的结构,减排就可能从过去的负担变成一种机遇。

第二,传统工业化模式是以物质财富的生产和消费为中心,相应的价值观念更多的是强调产品的物理功用。比如,经济学经典的钻石与水的悖论,问钻石没有什么用但为什么那么贵。实际上,钻石当然非常有用,其有用不在于只是用来划玻璃,而在于它能彰显一个人的身份地位、表达“坚固”的情感等等,而这些非物质的价值,往往不在传统的经济学分析范畴之内,也难以用标准经济学分析工具进行分析。

第三是要跳出经济学的视野,从多学科视野来看问题。标准经济学更多的是传统工业时代的产物,视野局限于狭隘的“人与商品”之间的关系,而“人与商品”之间的关系,只是“人与自然”更宏大关系的一部分。如果从这种非常狭隘的视野看问题,就会得出非常误导的结论。现在,时不时会有非经济学科班出身的学者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原因就在于他们是从另一个视野来看待经济学问题,能够发现标准经济学视野下难以发现的问题,也就更容易取得原创性成果。

因此,跳出传统工业时代的思维框架,我们才能从工业文明进入生态文明。

二、工业时代,如何改变世界?

跳出传统工业时代的思维,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传统工业时代思维方式。工业革命后,生产力大幅跃升,形成了以物质财富生产和消费为中心的发展范式,世界彻底被工业化的逻辑改造。这种改造带来人类文明前所未有的进步,也带来的前所未有的不可持续发展危机。人类活动成为成为自然变化的主导因素,即进入所谓人类世(Anthropocene)。

从经济学视角看,我们可以从三个维度来看工业时代如何改变世界。

一是发展内容(what)。工业革命之后,发展的内容发生了变化。传统工业化模式以物质财富的生产和消费为中心,物质财富大大膨胀。

二是生产的方式(how)。从农业时代的小农自给自足,转向以大规模生产、流水线、股份制、同质化产品、非人格化市场等为主的生产组织方式,生产力得到飞跃。非人格化市场意味着,生产者和消费者只在乎产品价格,买者和卖者互相不在乎对方是谁。

三是关于价值观念。工业社会彻底重塑了传统农业社会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心理,过去“节俭”的生活方式被“多多益善”的消费主义取代,消费的商品越多,就被认为福祉越高。消费主义为工业大生产开辟市场,重构了人与商品之间的关系。

所以,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是发展范式的一个从0到1的系统性转变。

价值观念转变就是关于“什么是美好生活”概念的转变。美好生活的概念发生变化后,就需要有相应的内容来满足,而相应的内容对应着不同资源,不同的资源又有着不同的技术属性,需要不同的组织方式、商业模式来运行。

实现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转变,需要克服两个障碍:一是农业时代形成的勤俭消费习惯;二是对物质消费的生理限制。

怎么办?就是彻底改变人与商品的关系,将过去“节俭的人”变成“饥饿的消费动物”。比如,厂家每年更新产品款式,引诱消费者不断购买最新款的产品。

这是美国加利福利亚Livermore一个消防站的“百年灯泡”。这个灯泡已经使用115年未坏。可以在网上看到灯泡实况,视频每30秒更新一次(https://www.centennialbulb.org)。

这个“百年灯泡”生动地显示了工业化背后的商业逻辑是如何发生改变的。过去产品的使用寿命都非常长,但是后来由于需求饱和,经济难以增长,“人为设计寿命”(planned obsolescence)的做法就开始盛行。我们现在用的家具、手机、打印机等产品,会有人为的“设计寿命”。使用一定年限就坏,必须更新,以不断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当然,也并非所有产品都是如此。

接下来我们谈谈工业化逻辑如何改造农业。

先问一个很基本的问题:什么是农业?我们从两个维度来回答,即农业生产什么内容(what),以及农业如何生产(how)。

从生产方式来讲,过去传统农业是复合种养的生态模式,现在“现代”农业是单一种养、化学农业、工业化农业。从农业生产内容来讲,农业除了生产农产品,还“生产”很多文化价值、体验价值、体育价值、健康价值等等。单就生产农产品而言,我们还要问它是生产什么样的农产品,是生产植物性产品?还是动物性产品?二者占比如何?但是,所谓“现代”农业大都是由传统工业化的逻辑在驱动,走向了不可持续和不健康的方向。

我们可以看看农业结构的变化。由于肉类生产更适用于工厂化生产(不受季节影响、流水线生产等),可以带来更大的利润,差不多50%以上的粮食都被用于生产肉类;大量部分农业土地资源和水资源都直接或间接用于生产动物性产品。比如,超过70%的农业用地,直接(牧场、集中养殖场等)或间接(生产饲料用地等)用于肉类生产。农业生产方式方面,工业化农业和化学农业带来大量农业污染和生物多样性丧失。

这种“现代”农业结构及与之对应的所谓现代饮食模式,带来大量现代疾病(即“富贵病”),导致医疗支出大幅增加、生态环境破坏等后果。如果我们看看饮食模式和农业结构的变化,看看中国慢性疾病及医疗负担支出情况,看看生态环境破坏的变化情况,就会发现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进而就会发现我们很多一直接受的概念和理论其实并不可靠。

印第安人“三姐妹”(Three sisters)农业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说明传统农业如何被现代农业改造及其后果。“三姐妹”是指玉米、豆类和瓜类三种农作物共生的组合。其中,高杆的玉米给豆类生长提供支撑,豆类通过固氮为作物提供肥料,最下边是瓜类,其阔叶会给土地保墒,其藤茎的刺可以防止小动物入侵。

所以,这三种作物是生态农业的典范,具有生物多样性,产生了非常完美的共生效应。这三类作物的不仅在生产上形成完美组合,不需要化肥农药、充分利用土地空间,而且提供了人体需要的营养组合,被印第安人视为其文化图腾。

然而,工业化逻辑对这种相互依存的生态农业的改造,就是将“三姐妹”强行分离,成为单一农业、化学农业,实现工厂化生产,同时依赖大量的农药化肥、添加剂、抗生素。这个过程,反映了过去农业的“现代化”过程。虽然看起来单一作物的产量提高,但却因为产生大量生态环境问题而不可持续。

在互联网和新的技术条件下,化学农业、工业化农业转向生态农业的道路,不仅可以做到生产力提高(这方面有大量的研究文献),还可以产生大量非农的附加值。比如,生态旅游、文化、体育、健康、体验等。

刚才提到,消费主义背后是商业力量在驱动。这并非意味着商业力量不好,而是说商业的成功并不总是意味着增进社会价值。在缺少相应约束条件下,商业上的成功同样可能会推动经济往一个不太好的方向演进。商业力量既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也是造成不可持续危机的力量。

比如,从植物性饮食到以动物性饮食为主的现代饮食模式,带来了大量的健康问题,而不健康的饮食结构,又对应着农业结构问题(饮食和农业分别代表食物的需求和供给,二者相互决定),不同的农业结构问题,又对应着大量的资源环境问题。比如,世界上超过70%以上的农业用地,都直接或间接地用来生产肉类,包括生产饲料的土地、牧场等,但根据WHO和中国的健康膳食指南,人们每年只需要摄入18-25公斤肉类,现在超量食用肉类带来大量“富贵病”。

总之,如果现有农业结构和饮食结构不发生改变的话,其环境代价和健康代价就非常高昂。

那么,这种扭曲如何形成?我们要回答一个基本问题:什么是农业现代化?也即农业是生产什么的,以及如何生产?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看什么是现代经济。我以饮食为例来说明现代经济增长的机制。因为人类有生理极限,对食物的需求总有限度,吃饱喝足之后经济怎么办?消费主义的方案就是,吃饱之后,继续吃吃,吃胖吃病,再减肥、治疗。整个过程都会不断产生GDP(国内生产总值)。但是,这个过程对人类福祉不仅没有好处,很多情况下还产生危害。换句话说,相当多的现代经济活动,本质上都是凯恩斯意义上的“挖沟填沟”。

但是,如果人类对物质商品的需求存在生理极限,经济就难以继续增长。怎么办?解决的办法之一,就是将人们对商品的物质需求转化成一种心理需求。如果将消费同生活品质、幸福程度、事业成功、社会地位等挂钩,消费就不再只是简单地满足人们的生理需求,也成为满足精神需求的活动。这样,消费者的消费心理被商业力量重新塑造,消费主义就成为现代化经济的基础。

要强调的是,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消费心理的转变及消费主义的盛行,不是单个企业的单个行为,也不是政府或者中央计划者能够操纵的行为,而是一个系统性结果。对于消费者、企业和政府而言,消费、生产、增长都是多多益善。现代经济背后的底层逻辑就是这样。

大危机之后,有效需求不足带来了经济萧条,凯恩斯则给出了他的解决方案:通过政府干预扩大投资,刺激有效需求。

我认为他可能走到了一个错误的方向,解决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不应靠刺激投资和消费,这是饮鸩止渴,而是应该转向绿色的供给和需求。比如,吃饱喝足后不是刺激大家吃更多,而是做其他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

这同样会产生经济增长,而且是更健康持续的增长。凯恩斯的做法,本质上相当于吃饱喝足遇到有效需求不足的瓶颈时,让人们吃胖吃病再去减肥治病,以此刺激经济。因此,相当多的所谓现代经济活动,本质上都是凯恩斯意义上“挖沟填沟”。

凯恩斯1929年曾预言,100年之后,生产力会非常发达,人类可以过上非常休闲的生活,每周只需要工作3天,每天工作5小时。但是一百年差不多过去了,凯恩斯预言并没有实现。不仅没有实现,人还越来越累,工作强度越来越大。

他的这个设想没有实现,我觉得正是拜他自己所赐。他的宏观经济政策,不是去进行发展模式的转型,而是试图在不改变传统发展模式的前提下,通过政府力量扩大投资和消费,以解决所谓有效需求不足问题。结果,大量资源被浪费在“挖沟填沟”的无效活动上,经济走上一条“高增长、低福祉、不可持续”的道路。

工业革命后的发展模式,面临着“现代化的悖论”。这种建立在高碳排放、高资源消耗、高环境破坏的现代化模式,可以让世界上少数人口过上丰裕的生活,但一旦扩大到全球,就会出现资源环境方面的危机。很多标准经济学家不太接受这一点,相信市场可以自动解决资源环境约束问题。但是,气候变化的例子说明,资源环境空间是有限度的。

一直以来,人们对现代化的概念,都是以发达国家的标准为标准。但是,现代化有两个维度,一个是What,一个是How:What就是“现代化的内容”,How是“如何实现现代化”。

后发国家的现代化进程,更多集中在How的问题上,对What问题没有过多的反思,更多的是跟着工业化国家往物质消费主义的扩张道路上走。这种现代化模式,终于导致人类现在前所未有的不可持续危机。

因此,我们需要对传统工业时代形成的现代化概念进行重新反思和定义,重构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我们不能用过去导致这些问题的思维,来解决这些问题”。解决全球面临的不可持续危机,我们需要超越传统工业文明,进入生态文明。

三、什么是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听起来很抽象,我们将其具象化,从三个层面理解。

一是狭义的生态环境资源等问题。生态文明概念的提出,始于生态环境危机,终于生态环境改善。但是,如果就环境论环境,则无法解决环境问题,因为环境问题背后,是发展范式的问题。

二是研究如何通过发展范式转变(生产与生活方式转变),建立环境与发展相互促进的机制。工业革命后建立的发展模式,以物质财富的生产和消费为中心,环境与发展难以兼容,更不用说相互促进。要做到相互促进,就需要从发展理念或价值观念、发展内容、组织方式、体制机制等方面进行系统转型。

三是新的生态文明分析视角,即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代表的新价值理念和“人与自然”更宏大视野,揭示人类经济活动对经济社会环境及地理空间的不同含义。

下面展开解释一下。

首先,看到生态文明这个词,人们会想到生态环境问题。这当然是对的,生态环境问题是生态文明的起点,也是要达到的目的。

早在1983年,中国就将环境保护列为基本国策,但在后来的工业化进程中,环境却越来越恶化。为什么?因为环境问题背后,是发展范式的问题。

因此,我们必须解决第二个层面的问题,即转变发展范式,建立一个环境和发展之间相互促进的关系,才能够真正地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但是,仅有这些还不够,还需要新的生态文明的分析视角。这其中有两个核心,一是视野的变化,从过去人与商品之间关系的狭隘视野,扩大到人与自然更宏大的视野;二是关于美好生活的价值理念也要发生变化。这两点意味着,成本、收益、福祉、最优化等概念,都会发生变化,很多传统工业时代的被广泛接受的观点和结论,可能就都不再成立。

当前全球生态环境问题带来的危机冲击,为从工业文明转向生态文明提供了驱动力。

我们现在确实面临着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危机,必须从传统工业文明转向生态文明。传统工业文明的基础是传统工业化模式,生态文明的经济基础是绿色发展。实现绿色转型,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给经济活动施加更多的约束条件,要从人与自然的视角审视人类的经济活动,把社会成本内部化;二是要重新塑造我们的价值观念。

目前,生态文明正在深刻地改变中国。但是,人们普遍对目前正在发生的这场深刻变革浑然不觉。

前段时间,我们做过涵盖上万人的网络调查,有几个主要结论给大家报告一下:

结论一:生态文明建设明显提升中国发展质量和民众福祉。在经济因为进入新发展阶段而增速放缓的情况下,民众生活满意度却持续提升。

结论二:生态文明正在引领一场全面而深刻的发展范式转型,包括发展理念、美好生活、消费观念、商业模式、就业观念、福祉等概念,均在发生深刻变化。

结论三:传统工业时代建立的发展理论,很多都明显同现有事实不符。需要在生态文明新的视角下,对传统工业时代形成的发展理论和现代化概念进行深刻反思和重建。

那么,什么是民众心目当中的美好生活?我们在调查中列出一些选项,让每个人选择其认为最重要的5项。

大家可以看看结果。前面的序号是结果排序。

第一位是社会保障体系、医疗、教育、住房,有安全感。

有意思的是,收入虽然很重要,但只是美好生活的一部分。收入排在“美好生活”的第8位,只有约20%人认为“收入越高越好”。

背后的原因在于,“美好生活”中的很多东西,是金钱无法买到的。收入更多的只是对应市场交易的内容。

由于美好生活的概念发生变化,人们的消费观也在发生变化。我们通常认为,物质消费多多益善,但实际上不是这样。我们的调查显示,75%的人认为,如果适当减少物质消费10%,生活品质不会下降;甚至有一些认为生活会更充实。

与此同时,消费行为也会发生变化,通常我们认为,如果有两个产品物理品质完全一样的话,消费者对这两个产品的偏好是无差异的。

但是,如果告诉消费者A款产品是由对环境友好、有社会责任感企业生产,B款产品是由对环境不太友好的企业生产的,则绝大部分消费者都会选择A款产品。

这在标准经济学里面很难被解释,但是行为经济学有很多这样案例。

与此同时,人们的就业观也在发生深刻转变。如果可以选择在两家企业就业,其中一家企业收入明显比另一家高,但是其企业文化和环境却不是那么好,则大部分人不会选择那家收入更高的企业。

绿色转型意味着,商业模式将发生深刻转变。以电动汽车为例,为什么这么多互联网企业会进入电动汽车行业?

因为现在汽车的定义已经发生了改变,智能电动汽车不再只是一个交通工具,而是正成为一个新的产品,就像现在的智能手机可以做很多事情,不再只是过去打电话的功能一样。

对汽车进行重新定义后,其创造的价值就不一样,商业模式也相应发生改变。市场结构也会部分地从非人格化的市场,向人格化的市场转变,买者与卖者互相Care对方是谁,因为这里面隐藏着价值。

与此同时,企业治理结构也会发生变化。过去企业治理结构更多讲股东利益最大化,讲利益相关者也更多的是讲供应商等,现在则应包括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的利益相关者。企业必须在同时满足这些利益相关者利益的前提下,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

最后,政府和市场职能也需要进行重新定位。现在很多问题的根源,都在于发展偏离了初心。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人的福祉,GDP只是手段。

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里面说过,“市场经济的高生产力,是由财富可以带来幸福这一误导的信念所驱动。正是这种欺骗,唤起并持续推动人类的产业活动,从而完全改变了整个地球的面貌”。

因此,走出不可持续的发展危机,我们需要跳出传统工业时代形成的的思维框架,对很多过去奉为圭臬的概念进行重新思考,转变我们的价值观念、发展内容和发展方式。这样,我们才能获得更好的增长,更高的福祉,更好的环境。

谢谢大家!

    进入专题: 生态文明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专题研究 > 生态文明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31877.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