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宇宙鸿蒙开——全新数字星球的诞生
想象一下,在地铁车厢里,人人都是低头族,埋头看着手机。我们人坐在车厢座位上,全部心思却扑进手机世界中。再想想,在网吧里,五个人坐成一排,和另一个大陆的100个人结成联盟,向地球另一端的100多人发起“战争”。
还有,假设你还是个小学生,拖着不愿意完成老师布置的暑期日记;大人们把流水账搬到了社交软件上,在网上发布各种生活日常,比如“我今天吃了什么东西”“我最近在读哪些书”“我遇到了谁”“发生了什么好事”。
我们的身体存在于现实世界里的一个真实的地球上,而我们的生活却越加频繁地参与到数字世界、数字地球中。我们本可以在现实世界中与人交流和互动,却为何要走进虚拟世界中生活?人类一直以来都在探寻新世界、结交新邻里,孜孜不倦,上下求索。这些都是生而为人最基本的向往。然而人不可能实现所有的愿望,这是人性使然。在现实世界里,无论我们建了多少高楼大厦、研究出多少新型产品,无论我们走过多远的路、见过多少人,终觉不够圆满。于是我们构建起了一个数字地球,去追寻在现实世界中诸多的求而不可得。
数字地球是一个存在于智能手机、计算机和互联网等数字媒介里的全新世界,我们把它称为“元宇宙”(metaverse)。“元宇宙”是由表示“宇宙”的“universe”与表示“虚拟”或“超越”的前缀词“meta”组合而成。换言之,所谓元宇宙,就是“超越现实的虚拟世界”。由于元宇宙的呈现形式一直在不断演化,所以即便是此时此刻,我们也很难将它抽象到某个固定的概念上。把生活点滴上传到脸书、Instagram[1]或KakaoStory[2],注册成为在线社区的活跃用户,或者玩玩网络游戏,这些都是在元宇宙中生活的方式。
美国的技术研究团队ASF(Acceleration Studies Foundation,加速研究基金会)将元宇宙分为四大形态,分别是增强现实、生命日志、镜像世界与虚拟世界。这算得上是对“元宇宙”这个概念最简洁明了、行之有效的分类了,因此我在本书中也将基于这四大形态对现在和未来的元宇宙做进一步探讨。
你有没有在一款手机软件中捕捉过精灵宝可梦?有没有用过屏显前窗玻璃(HUD),直接将导航信息投屏到车前窗玻璃上?有没有用手机摄像头扫过书中的二维码,看到影像从书上掠过?如果有,那么你已经体验过什么是增强现实了。
你在Instagram中上传过今天的美食照片吗?有没有把最近在读的好书封面分享到脸书?有没有发布过自己正在工作或学习的视频博客(vlog)?恭喜你,你已经在创作生命日志了。
你有没有加入过某个歌星的线上粉丝俱乐部?有没有用过视频会议软件远程上课或开会?是否曾通过外卖软件点餐,或在爱彼迎上订房?如果有,说明你已经体验过镜像世界了。
你玩过网络游戏吗?看过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的电影《头号玩家》吗?这些都是虚拟世界的写照。
按照真实世界的标准,元宇宙的价值有多大呢?我们不妨先看看那些掌握或控制着部分元宇宙的公司的总市值。截至2021年1月,为多家元宇宙的运营公司提供后台网络服务的亚马逊,市值达1.652万亿美元,位列世界第三。谷歌——旗下拥有主流视频博客、YouTube视频网站,市值超过1.283万亿美元,是世界第四大最具价值的公司。生命日志领域的龙头老大——脸书,市值已超过7810亿美元,位列世界第六。最后来看看腾讯,市值8620亿美元,其销售额占比最大的部分(占35%)来自游戏业务,也就是元宇宙中虚拟世界的一部分。综上,全球八大市值最高的公司中,半数与元宇宙密切相关。即使是像耐克这样乍一看与元宇宙、数字地球毫无关联的公司,自2006年起也已经紧锣密鼓地进入元宇宙寻求自己的位置。在过去5年里,相比同业其他品牌,耐克的利润获得了大幅增长,市值达到2190亿美元,是它的主要竞争对手阿迪达斯的3倍。在后面的章节中,我们会再详细解读亚马逊、YouTube、脸书、腾讯与耐克的故事。
这些掌控着元宇宙与数字地球的公司,增长率已经超过了传统的线下制造与分销企业,也就是说,元宇宙正在成为全球经济的中心。正因为如此,如果仍然将元宇宙当作遥远世界里的传说、数字发烧友的臆想,或者觉得它无非是“95后”年轻人的游乐场,那将会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误判。
数字世界的地景改造:智人、匠人、游戏人、神人
“地景改造”这个词通常是指对宇宙中的其他星球进行改造,把这些星球的环境打造成适合人类生存、更接近于地球环境的行为。元宇宙,或者说数字地球的开创过程,正如一场地景改造。我们正在创建一个宜居的数字空间,而这个空间此前是陌生而遥远的。让我们从人类学家的角度简单地思考一下这个问题。生活在21世纪的现代人类通常被称作“智人”,也就是“会思考的人”。尽管学术界有一些小争议,但大多数学者认为智人最早出现在7万到20万年以前。一开始,智人祖先一直待在非洲大陆,度过了数万年的漫长岁月,没有什么大的变化。然而到了大约3万年前的冰川期末期,人类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我们开始用石头制作工具,并大量群居。这样的进步源于人类的思考能力。我们怎么做才能更有效地捕猎?我们怎样才能保护族群免受外来的危险?在追寻这些答案的过程中,我们通过我们的认知能力去想象与设计之前不存在的东西,并将思考的结果通过我们称为语言的一种能力表达出来。最终智人成为地球上最具影响力的物种。现代教育的宏观架构其实就是围绕认知能力的开发设计的。我们怎样才能想出好点子?我们怎样才能吸取前人智慧的精华(各种理论、公式、定理等)并基于我们自己的思考加以应用?
19世纪初,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一个指代人类的新词——匠人——出现了,意思是“能够制作并使用工具的人”。如果说“智人”的侧重点在于形容人类会想象不存在的事物,并会把这种想象传达给同伴,那么“匠人”的说法则更侧重于描述人类能够将想象转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工具,并通过这些工具以更高效、更低成本的方式,创造出大量的丰富资产。在19世纪以前,GDP的增长水平在非洲、南美洲、北美洲以及欧洲差别并不大。然而自美国与西欧各国开启了一种类匠人的模式,在制造和使用各类产业化工具上发力之时起,这些国家的GDP便迅速增长,增长速度远超其他大洲的各个国家。纵观代表现代文明的各项发明,如电话、电灯、飞机、半导体、互联网、光纤等,无一不是通过这样的过程实现的。如果把整个人类历史——从20万年前智人出现到现在——看作一张一米长的图表,那么我们所使用的大多数工具与技术都应绘制在最后一毫米内。
韩国国家统计局在2018年发布过一份有趣的报告。他们问了这样一个问题:人们最喜欢的现代发明是什么?排名第一的答案可能有点儿出人意料,是冰箱。排名第二到第五的分别是互联网、计算机、洗衣机与电视机。我来问一个小问题:如果把排名第二、第三与第五的这几项发明合在一起,你觉得会是什么?
互联网+计算机+电视机= ?
事实上,如果我们再往深处想想,问号后面的这个物件甚至可以取代排名第一和第四的冰箱与洗衣机的功能。你大概已经猜到我说的是什么了。它就是现在人人都爱的东西,从不会远离手边,也是奢华衣着之外我们出门时随身携带的最贵重的物品了。没错,我说的就是智能手机。一部5英寸屏幕的智能手机的价格已经与不锈钢冰箱和50英寸大小的电视机相当了。假如让不同年龄段的人在纸上写下他们身上的东西,除了衣服和鞋子,还要把自己包里的物品也列出来,比如钱包、书本、化妆品、手机。现在做一个实验,要求每个人把这些物品一样一样逐个丢掉。我想除了底裤,手机很有可能是留到最后的一样东西。自从智能手机在21世纪初问世以来,我们与它的关联就在不断深化。它已不仅仅是一个电子设备,而是越来越像现代人类身体的一部分。有个词叫“身体意识”,说的是我们能够察觉自己的身体,并能直接操控身体的各部分。显然,智能手机已经进入现代人类“身体意识”的范畴了。学术研究和趣闻逸事都表明,我们总是能察觉出手机在哪儿,一旦手机离手几分钟,便觉得哪里不对劲。
那么,人们会拿这些价格不菲、好像长在身上一样的智能手机做什么呢?我们先来看看处在智能手机世界中心的苹果公司。截至2020年9月,苹果公司的市值超过2.378万亿美元,是全球价值最高的公司。苹果公司每年通过其应用软件商店(App Store)收获天文数字级的销量。人们下载最多的是什么呢?韩国、美国、欧洲以及全球其他市场的数据都说明,在不同国家和地区,这些数据都很相似。在下载量前20名的应用软件中,约70%是游戏软件,其余30%大多是社交软件或视频浏览软件。当然,因为涉及应用内购买,下载排名与苹果应用软件商店的销售额并不是直接成比例的。但显然世界各地的人们都主要用手机来玩游戏、上社交媒体、浏览视频网站。是不是很奇怪?为什么这么贵重的手机被用在了游戏、社交软件与视频网站上,而不是商业等行业呢?这些行为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是时候引出第三个用来描述现代人类的关键词——“游戏人”了。这个词出自荷兰历史学家与哲学家约翰·赫伊津哈(Johan Huizinga)。它所反映的观点是游戏和娱乐自古以来是人类所有活动与行为的出发点。在早期时代,即手机、计算机、游戏机出现之前,甚至在史前时代,只要人类不忙于捕猎或生存,他们就会玩耍。史前洞穴中的壁画描绘的场景多是人们穿着兽皮跳着舞,做着不知名的游戏。为了避免在游戏中出现冲突,人们发明了规则。人们发现遵循规则才能令游戏中的每个人都乐在其中,因为谁都不会觉得自己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在游戏中立规矩以求愉悦的做法,成为在一个共同社会中必须建立法律法规的底层逻辑。做游戏要守规矩、重承诺的观念深深扎根在人类文明中,人们开始约定打猎时要互相遵守的原则,以及打猎所获应如何分配。但不同族群对于游戏中角色的分配、什么时候在哪里做什么的约定不尽相同,这些差异成了不同的文化土壤,在历史的进程中逐渐演化成不同的文化,才有了这世界上许许多多形态各异的社会。从本质上来讲,人类与生俱来喜欢游戏,为了玩得尽兴建立了游戏规则,而这些规则则成了公共社会中法律、法规以及文化的根基。
类似的过程在元宇宙的形成过程中也能看得到。在元宇宙的四大形态(增强现实、生命日志、镜像世界、虚拟世界)中,虚拟世界出现得最早,并且在多元性与规模上也是发展最快的。网络游戏不仅是元宇宙的鼻祖,也是虚拟世界的典型代表。热爱游戏的人类——我们“游戏人”,使用计算机、互联网、智能手机等我们最喜欢的工具,开始在网络游戏中乐此不疲,于是网络游戏文化也扩展到包括虚拟世界在内的元宇宙中。
在创建虚拟世界与其他元宇宙形式的过程中,人类也得到了演化。在“游戏人”创造的元宇宙中,人类变成了“神人”(Homo Deus)。“神人”这个概念出自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的历史系教授尤瓦尔·诺亚·赫拉利在2015年出版的一本书。“Deus”意为“神”,因此“Homo Deus”可以理解为“想成为神的人”。21世纪是历史上一段独一无二的时期。死于暴食或肥胖的人多于饿死的人,高寿无疾而终的人多过死于患传染性疾病的人(至少新冠肺炎大流行前是这样)。这在智人20万年的历史中从未有过。在最基本的需求与安全均已满足的情况下,人类开始追寻更高层面的价值,即永恒的欢乐与不朽的生命。从宗教角度来看,这属于神的范畴。在真实的地球上,我不敢说人类能否达到这一目标,或者说什么时候能达到,但这些梦想已经一点点地在元宇宙中实现了。元宇宙基于我们给自己设定的世界观、物种、资源与环境条件而运转,由人类创造的人工智能角色与人类在这里共存。不可否认,一片适合神人的乐土已经在元宇宙诞生了。
X世代、Y世代、Z世代[3],“三代”同堂,同而不同
X世代,是使用寻呼机与随身听的一代人,有其独特的个人风格;Y世代,是玩着Instagram、信奉“人生苦短,及时行乐”的千禧一代;Z世代,数字一代,自开口讲话起就会举着手机四处搜寻Wi-Fi。这三代人,或算是智人,或算是匠人,或算是游戏人,或算是神人,都共同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却在元宇宙中的数字地球上过着截然不同的生活。
韩国人使用社交媒体有多疯狂呢?根据韩国信息社会发展研究所(Korea Information Society Development Institute)2019年的一份报告,约有一半的韩国人使用至少一项社交软件服务,并且这个比例仍在不断上升。20多岁的人使用社交软件的比例最高,达82.3%,接下来依次是30多岁人群(73.3%)、40多岁人群(55.9%)以及10 ~ 19岁人群(53.8%)。不同年龄段的人群使用的社交软件服务也有很大区别。相比其他年龄段,10 ~ 39岁人群使用率最高的是Instagram,而更大年龄段的人群更喜欢使用KakaoStory或NAVER BAND[4]。脸书的使用程度与年龄成反比,年龄越大的人使用越少。这一点我在第三章会详细探讨。不过社交媒体确实是元宇宙中生命日志形态下的典型代表。除了生命日志,X世代、Y世代、Z世代在增强现实、镜像世界与虚拟世界这些元宇宙的其他形态中也表现出不同的使用规律,且在各自最常涉猎的形态中,使用趋势也有所不同。我们身处同一个时代,一部分人只生活在现实中的地球上,而另一部分人同时还活在数字地球里。不同世代在数字地球中的居所也存在差异。
我们总误以为我们所结识的人,无论哪一代人,无论是家人、同事,还是在大街上、餐馆里遇到的陌生人,都生活在同一个空间里、同一个地球上。然而我们真正共同身处的只有现实地球上的物理空间与时间。有多少家人、朋友或同事跟你生活在同一个元宇宙里?“我的孩子总躲着我”“有时候真不知道我爱人一天天在想些什么”“现在的小孩子怎么都跟外星人似的”“新来的员工看上去总是一副人在心不在的样子”……如果你曾经有过这样的困惑,或许你该仔细想想你们是否生活在同一个元宇宙里。
重新学讲话
根据韩国招聘网站JobKorea 2019年的一份调查报告,约半数成年人有害怕打电话的经历。这种现象被称为“电话恐惧症”。恐惧症指的是在通常并无危险的情境下能感受到一种本无必要的过度恐惧。换言之,“电话恐惧症”是指人在通过电话实时交流时所感受到的极度恐惧。如果你觉得这种现象只发生在年轻人身上,那你就错了,电话恐惧症在学生中与成年职场人中的比例并无太大差别。接起电话来讲几句到底有什么可怕的呢?乍一听,似乎电话恐惧症是由于人害怕些什么导致的,但深入研究后我们发现,它与两个因素有关,一个是恐惧,一个是偏好。恐惧与一个人在电话沟通中犯过的或可能会犯的错误有关,因为在接听电话时,需要在听对方讲话的同时做出即时回应。这时的恐惧可能包括害怕说了不该说的话、在该拒绝的时候没有当机立断拒绝,或是难以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此外,还有人担心如果没能理解对方的意思会造成麻烦。在很多情况下,错不在听者没能理解,而在于对方没能说清楚。
再来看看偏好。有人不喜欢打电话,是因为有其他更高效的沟通方式,比如发短信、发留言(社交媒体)、发图文表情(社交媒体)、意见征集(即时通信软件)、挑选东西(在外卖软件上点餐)、更新动态(即时通信软件)以及聊天(网络游戏)。举个例子,通过手机点餐需要经过打招呼、提供地址、选择食物、选择支付方式以及确认细节等环节。这些环节繁杂,加重了人们对无法表达清楚诉求或没有理解对方的担心,导致人们更不愿意使用电话。
相反,婴儿潮时期出生的这代人更喜欢使用语音电话。如果你觉得与远距离的人联系时打电话是最得心应手的方式,并且你对人们在元宇宙中的沟通方式并不感兴趣,那么我们即使身处同一个时代,也很难做到充分交流,因为我们所处的元宇宙并不相同。
元宇宙中的交流形式大致可从四个维度来划分。第一个维度概括来讲就是“谁在说,谁在听”,这个维度包括以下四种方式:
• 一对多交流:这种情况指的是一个人讲,其他人听。你可以想象一下一个人对着一群人发表演说,其他人在听的画面。
• 多对多交流:在这种情况下,人人均可参与讨论。人们可以分享自己最原汁原味的观点,也可以按照既定的流程对观点进行处理、总结或精练。这种交流模式常见于聊天室或留言板上的意见征集。当朋友们在我的社交媒体发帖下留言时,我是以一对多的方式发出帖子,而我的朋友们则是以多对多的模式对我进行回应。
• 分组交流:在这种情况下,全部参与者被划分到了不同的小组,每个小组在组内展开交流。比如公司开会的情形,或是酒会上人们自然而然地分别扎堆,各聊各的。
• 一对一交流: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两个人对话。这种情况无非是两个人之间发生的一次性交谈。不过如果是一组六个人,每两个人之间进行一次一对一交流,那么总共会有15次(6×5/2)一对一交流的机会。
第二个维度依照“是否有人戴着面具交流”来评判,换言之就是这种交流是匿名进行的还是使用了真实身份。在真实世界中,我们的多数交流都是基于真实身份发生的。即便是你在大街上向一个陌生人问路,你也并非完全没有显露身份,因为对方看到了你的脸,听到了你的声音。然而在数字世界里,在元宇宙中,交流更有可能以匿名的方式进行。就算是在因为生活在同一区域或因为共同的爱好而形成的线上社区,人们也常常会采用网名等匿名措施。在游戏中或其他虚拟世界里,极少看到使用真名的人。英国剧作家奥斯卡·王尔德有句著名的话:“给他一个面具,他会吐露全部真相。”这体现出元宇宙中匿名交流的意义。当然,匿名交流也有很多负面影响,会导致许多问题。在第七章中我们将更详细地对此进行讨论。
第三个维度是“交流是否实时发生”。在真实地球中,沟通通常都是实时发生的。当然,如前文所述,人们出现电话恐惧症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电话沟通的实时属性。在元宇宙中,实时发生的交流比例低于真实世界。哪些功能是人们永远不希望开发出来的?或者反过来问,哪些功能是人们在KakaoTalk这样的即时通信工具中离不开的?在一份对大学生的调查报告中,许多人表达了这样的观点,比如“我不喜欢显示上次登录KakaoTalk的时间的功能”“我不喜欢显示我正在编辑信息的那个功能”“我不希望未读消息上显示的数字‘1’被取消”。这些诉求都体现出人们对实时交流的某些厌倦。
第四个维度是“我们的信息载体是什么”。这一点适用于语音电话之外的其他沟通方式,包括我们在谈到电话恐惧症时所提及的短信、即时信息、表情包、意见征集、挑选东西、动态更新以及聊天。社交软件提供的表情按钮可以表达各种情绪,比如“喜欢”“不喜欢”“难过”“挺住”等,用准确的符号取代了书面表达。在史前时代,文字语言出现之前,人类通过简单的图画传递彼此的想法。对讲不同语言的人来说,肢体语言是非常重要的沟通方式。可在文字语言时代,说着同一种语言的人反而用符号交流似乎有些奇怪。然而,当你觉得用文字编写信息会有些麻烦,还有可能说不清楚时,表情发送功能可以让我们点一个按钮就轻松地把祝福和鼓励发送出去,收到信息的人还可以接收更多来自四面八方的鼓励与祝贺。在元宇宙中,人们可以使用很多改进交流质量与效率的沟通方式。
登陆数字地球,去元宇宙中遨游吧
读到这里,你有什么感觉?困惑?兴奋?还是好奇?现在做好登陆数字地球的准备,去元宇宙中看看吧。你会收到四张门票。第一张门票会通往增强现实世界,在那里,现实世界披上了奇幻的斗篷,你能体会到轻松便捷。第二张门票通往生命日志的世界,在那里,你的真实形象和生活方式随着你在数字世界里的记录与分享不断丰满。第三张门票会带你进入镜像世界,在那里,真实世界被复刻进数字空间,新的商业模式不断涌现。最后一张门票会带你进入虚拟世界。与其他几种元宇宙形态相比,虚拟世界似乎离现实最遥远,却被认为是未来增长最快的领域。我希望游走在数字地球的四大板块中时,你会乐在其中。你可能会觉得有点儿炫目,但不要害怕,这是初遇激动人心的新事物时人的正常反应。接下来,请尽情享受元宇宙的奇幻旅程吧!
[1] Instagram(照片墙)是脸书公司旗下一款社交应用,可以一种快速、美妙和有趣的方式将用户随时抓拍下的图片进行分享。——译者注
[2] KakaoStory是韩国的一款基于图片的移动社交网络应用程序。——译者注
[3] X世代指出生于1965—1980年的人,Y世代指出生于1980—1995年的人,Z世代指出生于1995年后的人。——译者注
[4] NAVER是韩国最大的搜索引擎和门户网站,是世界第五大(仅次于谷歌、雅虎、百度和必应)搜索引擎网站。BAND是NAVER旗下的社交产品,主打私密社区分享功能。——译者注
转自《元宇宙时代》[韩] 金相允 著 刘翀 译 中信出版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