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日,全国政协委员、孔子研究院研究员杨朝明接受中新社“东西问”独家专访时指出,儒学本身是超越时空的思想,只要人类还生活在一起,哪怕百代之后,也仍然能作为为人处世之道。现将访谈转发于此,以飨读者。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近些年来国人对传统文化越来越感兴趣,你觉得原因是什么?
杨朝明: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大历史观的角度看,近代的中国曾经迷茫,认为我们经济不如人,技术、物质、甚至身体都不如人。当然,儒学作为传统文化的主干,确实在近代以前,在同社会结合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偏失,近代中国的落后又放大了这种偏失,导致那个时期中国不自信。
上世纪80年代后,我们走出迷茫,也一直在反思,传统文化开始回归。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世界开始重新认识中国,在这个过程中,世界上的有识之士看到了中国文化的特性,尤其近两年,新冠疫情突如其来,这个考验更显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强大力量。
另一个根本原因,还是中国传统文化自身的和内在的精神,是希望社会和谐、安宁,正身修己,遵道而行,循理而动,所以传统文化越来越显出它的力量。虽然我们曾对传统文化有一些误解,但我们可以走出这种误解,走出迷茫。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中华文化的主干是儒学,儒学的创始人是孔子,孔子儒学在今天的价值应该怎么看待?它是否能穿越时空,对当下的我们有帮助?
杨朝明:传统文化的主干是儒学,却并不排斥其他,儒学本身也在不同的时期吸收了不同的文明成果,儒学是“内圣外王”之学,由修己到安人。它是道术,而不是方术。道术具有整体意识、系统观念和全局思想,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什么叫方术?方术只适用于特定的时空,在这里可以,换个地方不一定行;今天可以,换个时间不一定也行。所以,儒学本身是超越时空的,只要人类还生活在一起,就必须思考、适用这种原则,所以儒学是仁学,是人学,它研究人性和人的价值,是关于人与人之间,人与集体之间,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一种和谐的学说。
人都有自然属性,但同时具有社会属性。无论到什么时候,人需要社会性,这肯定都改变不了。只要人类之间还发生联系,就必须思考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至今,孔子的许多教诲仍像孔子本人那样,让人感觉到“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可以说是一语道尽千言、一语道破千年。不但对我们当下做人有帮助,对我们的社会管理同样有帮助,恐怕未来世界的精神就在中国。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您认为传统思想如何当代化?如何让年轻人更加接受?
杨朝明:我们在中学时期,都曾学过一些传统文化和思想,但实际上学的都是一些片段,儒家思想是一个整体,如果从整体看,你会知道每一句话都很深刻。孔子提出的方法是简单的,也许你不会马上喜欢他,但其中却蕴含着比人们第一眼所见到的更多智慧。他的了不起恰恰就是因为看起来简单,但是简单背后蕴藏着不简单,大道至简。
有人说,读《论语》,越是年龄大了,读起来越有味道。在一个人没有尝过生活的艰辛,没有经历过人心和社会的复杂时,很有可能体味不到其中的道理。所以对于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对年轻人要因材施教、适时而教。
传统文化就像一条河,这条河从前天流到昨天,从昨天流到今天,它还要去到明天,那么这条河的水是昨天的?还是今天的?我们要寻找适合的路径,去了解这条河。实际上,传统是一以贯之的,它在历史上形成,并且在历史上发挥作用,那么它今天一定有生命力。
当下,人们总是希望给传统文化穿上时髦的衣服,去迎合当下的孩子们,说:“你看,多好玩。”我见过一些网站,把孔子——我们心目中的圣人,弄成一个很搞笑的卡通形象,这种太过于强调趣味的包装,失去了对民族文化传统的敬畏。我们应该做的,不仅仅为优秀传统文化制作得体的时装,而且应该努力让当下的人特别是孩子们了解传统文化之美,培养孩子们对祖国优秀文化的温情和敬意。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关于天与人的哲学思想,今天的我们应该怎么理解这种哲学思想?
杨朝明:天人合一思想的确很高深,不过说起来也简单,我个人理解,天人合一就是人与自然的合一。当然,我所说的自然,不仅仅指山川、河流、星空……,所谓自然,就是时空中非常纯净的那些东西,他也是指人的本质。它就像人一样,人的自然状态是什么?刚出生的婴儿天真得很,但是孩子长大以后,在外部环境影响下不再纯粹了,失去自然的本真。自然的、外在的形式可以有变化,有生有灭,但自然的本质属性没有变化,它不会灭,所以精神和自然的同一性,是高于一切形式的存在。
孟子说过:“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意思就是说学问之道没有别的什么,不过就是把那失去了的本心找回来罢了。这就是让人身心合一,这些哲学的形式可以变,但内容不会变。
孔子说三代之礼形式可能不断变化,但本质却不会变,《论语》中子张问孔子:“十世可知也?”今后十代的礼仪制度可以预先知道吗?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将来由谁继承周朝的礼仪制度,就是一百代以后,也是可以预先知道的。孔子的意思是,无论过多少代,人与人之间相处的根本原则都不会变,所以中国的天人合一思想,就是要我们明白自己的本质状态。只要了解这种本质,人们就能遵循它,遵循这种最根本的道,自心就不被一切形式所迷,回归自己的本性,求其放心,守分听命,明其明德,致其良知。可以说,在天人合一这种价值系统中,它实际描绘了很多东西,是辩证统一。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能让我们同世界和自然更好地相处,但目前中国正在面临新的时代挑战,你觉得如何让世界更了解中国、把中国的故事讲到位?
杨朝明:刚才说到天人合一的思想,这是讲中国故事时必须有的一种真精神,把握不了中国的这种精神,给世界讲故事可能讲不明白。也就是说,想要介绍中国,首先必须了解中国。了解中国的“天人合一”思维,就能明白我们为什么说“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天下为公”的公,即公共意识和公德意识,强调责任和义务,强调人的社会性存在。也只有在这样的思维方式指导下,才有了中国人的家国情怀、天下观念。才有了中国的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国际上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观念。
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从孙中山直到今天,中国人“天下为公”的追求一以贯之。中国人讲君子和而不同,同时又追求天下大同。和而不同,讲的是不能违背原则;天下大同,讲的是求同存异。尽管在同世界接触的过程中,中国面临很多挑战,但中国人讲“和而不同”,追求“天下大同”,一直追求世界的和谐。现在很多年轻人强调自由和权利,忽视自己的义务和责任,其实责任、义务、群体、和谐恰恰是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中国人的最高价值追求,当我们背离传统,就会出现很多问题。
我们必须明白一个道理,就是要有足够的文化自知,不然就不会有充分的文化自信,如果一个人连中国文化都不了解,怎么去文化自信?一些人认为中国文化就是轻视妇女,就是贵族专制,就是被误解了的“三纲”,但其实我们的文化不是这样。要介绍中国,讲好中国故事,首先要了解中国,也许我们现在不缺少世界眼光,而是还缺少必要的中国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