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玉:电视剧创作如何“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3134 次 更新时间:2007-01-29 09:58

进入专题: 电视剧  

王晓玉  

在电视人的不懈努力下,2006年的上海电视荧屏呈现出比往年更为丰富多变的奇光异彩,而其中尤其值得品味的,是令人目不暇接的国产电视剧。与电影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产电视剧不仅在数量上因其创作的丰收而稳固地占据了市场的绝对优势,而且还由于其在艺术上的不断求索及发展,显示出了质量的提升,同时也引发了我们在影视理论上更深层次的思考。

主旋律如何奏响

《诺尔曼·白求恩》的热播,改变了公众对被伟人定评过的英雄所存在的“高大全”式的历史记忆,摆脱了平面化、概念化、模式化的英雄窠臼,为过于沉湎于收视率及过于追逐制作利润的荧屏吹来了一股强劲的清新之风。

白求恩,一个为我们大家无比熟悉的名字,随着电视剧《诺尔曼·白求恩》在全国的热播,重新从历史深处浮现出来。

这部主旋律电视剧,第一次艺术地展示了白求恩完整的一生:叙述了白求恩如何从一个具有冒险性格的浮浪少年成为一个关怀民众疾苦、对医术精益求精的著名医生;从一个朴素的人道主义者,成长为用行动和生命救世的反法西斯战士、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的一员、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者。电视剧以史实为基础,在讲述白求恩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生故事的过程中,力图全面回顾和展现白求恩的一生,塑造其完整的人生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的这位英雄,既有嫉恶如仇、激烈冲突的一面,也有细腻敏感、暴躁多思的一面。他认真到六亲不认,敏感到脆弱多思,爱憎分明到水火不容,积极执著到生死不顾……完全改变了公众对被伟人定评过的英雄所存在的“高大全”式的历史记忆,摆脱了平面化、概念化、模式化的英雄窠臼,感动了看过电视剧的每一个人。

作为一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电视剧,《诺尔曼·白求恩》高度重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三者的结合,为过于沉湎于收视率及过于追逐制作利润的荧屏吹来了一股强劲的清新之风。它堪称一部十分正宗的主旋律剧。因为它让观众重温了白求恩在中国抗日战争时期感人肺腑的英雄事迹,为宣传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提供了一份生动形象的教材。但与此同时,由于它在艺术追求上的严谨,在表述英雄成长进程时坚持真实性,一经播出,立即在全国范围内引起热烈的讨论,无论专家学者还是普通百姓,都对它的艺术质量作了充分的肯定。许多人认为:《诺尔曼·白求恩》不但在精神层次上引导观众重新思考“崇高”、“国际主义”等词语的伦理内涵,而且还在现实层面针对当下的诸多社会问题发出了叩问。

另外一部反映我国著名军事将领陈赓将军的电视剧《陈赓大将》,也深受上海观众的欢迎。该剧挑选了陈赓将军生命中最适合于影视表现的几个历史片断,浓缩展现了他传奇的一生。由于去年正是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陈赓大将》的热播和当下重走长征路的热潮此起彼伏,唤起了亿万人民敬仰的“长征精神”。

可圈可点的主旋律电视剧还有不少。其中《遍地英雄》的故事发生在处处是林海雪原的东北大地,以社会底层的各色平凡人物面对外敌入侵从自发保家到自觉为国为全新视角,展现了抗战年代中国各阶层普通民众奋起与日本侵略者血战到底的悲壮图景。还有一部反映战俘生活的《江塘集中营》,讲述在日本侵略军关押战俘的集中营里,共产党员和国民党员在民族危难之际联合团结起来,在监狱中和日本侵略者斗勇斗智的故事,演绎了一幕幕正气浩然、荡气回肠、惊天地泣鬼神的中华民族共抗外敌、迎接抗日战争胜利的英雄主义正剧。这两部电视剧都因其题材和视角的独特,而受到了观众的欢迎。

英雄形象如何打造

作为一匹在2006年突入荧屏的黑马,《暗算》成功的意义在于,它相当充分地显现出了力图以艺术的创新摆脱公式化概念化之囿、努力开拓塑造英雄形象之途以体现主流意识的电视人的努力方向。

由成都著名作家麦家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暗算》,去年犹如一匹黑马横扫荧屏,创下了全国范围内的收视奇迹。

这部剧作,以艺术的声画语言,讲述了这样一批人:他们没有名字,只有代号;他们没有声音,只有行动;他们没有日常,只有非常;他们没有眼泪,只有悲伤;他们没有传记,只有传说。36集长度的《暗算》,共分《听风》、《看风》、《捕风》三部。三者相对独立,又因主要人物之间的血缘亲缘、友情爱情同志情而千丝万缕地关联着。电视剧出色地塑造了一系列优秀的从事秘密工作的革命英雄,同时,以其独特的题材优势,无间道式的情节,以及男主角的扮演者柳云龙的出色演技,使观众的欣赏期待心理得到了极大的满足。2006年下半年,一本名叫《芭莎男士》的时尚读物曾选取《暗算》的导演兼男主角饰演者柳云龙作为封面男士,并用这样的话赞誉道:“在这样一个信仰淡化、英雄几乎被淡忘的时代,《暗算》成功唤醒了人们心中的英雄情节,不仅引发了传统的英雄热,更引发了关于信仰的思考。”这样的评议,应该说是一语中的,不仅道出了我们近数年影视剧作的弊病,而且还说出了《暗算》作为一匹在2006年突入荧屏的黑马,其成功的意义就在于,它相当充分地显现出了力图以艺术的创新摆脱公式化概念化之囿、努力开拓塑造英雄形象之途以体现主流意识的电视人的努力方向。

同《暗算》一样,电视剧《密令1949》也是一部“特情剧”,演绎了我公安人员在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错综复杂的敌情,为了保卫新生的红色政权,勇于牺牲个人利益,背负国家的责任和使命,打入敌人内部,粉碎了各方敌对势力企图在国庆期间制造爆炸的“毒蝎计划”的故事。剧中英雄人物时敌时友,真假莫辨,把英雄人物的英雄胆识、复杂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是一部中国国家话剧院在电视剧上的开篇之作。在上海播出时观众反响强烈,收视率节节攀升,据统计,最后一集以8.3的收视率完美收官。而另一部以上个世纪30年代大上海为背景的电视剧《刀锋1937》,也在上海蝉联数周的收视冠军。这部电视剧讲述了以郑树森为代表的一群小人物在大时代背景下的成长史。虽然,郑树森等人从黑社会老大转变成为抗日义士的幅度有点大而突兀,但这部电视剧将兄弟情、父子情、儿女情、民族恨相互纠缠交织到一起进行张弛有序的表现,还是因其显示出了密而不漏的材料组织能力,使本剧具有了相对较高的艺术观赏价值。作为2006年开春大戏,《刀锋1937》延续了2005年抗日剧叫好叫座的势头,虽然没有气势宏大的战争场面,郑树森等也只是别具一格的另类英雄,但其中所体现出的热血男儿的抗日爱国情怀,同样令人振奋。它的热播,不但再次证明了抗日题材剧的无限潜力,而且还因其人物及故事情节的另辟蹊径,拓宽了我们塑造英雄形象的思路。

家族戏如何不落窠臼

近几年家族戏在收视方面的成功以及由此带来的丰厚的经济收益,使很多跟风、粗制滥造之作纷纷出笼,已经开始败坏了观众的胃口。

反映家族兴衰史的电视剧,自前几年起就因《大宅门》的热播而被统称为“宅门戏”。在2006年现身于上海荧屏的家族大戏中,《乔家大院》无疑是最成功的一部。这部电视剧讲述了一代传奇晋商乔致庸弃文从商,怀抱以商救民、以商富国的梦想,以其诚信立足于世,经历千难万险终于实现了货通天下、汇通天下的故事。许多人认为,这部以家族发展为题材的电视剧,不仅讲述了一代晋商的发展故事,而且示明了晋商成功的根本在于“诚信”二字,因此具有相当的现实警示意义,满足了人们追求高尚文化氛围的需求。它的广受欢迎和好评如潮,不是没有道理的。同类的家族戏还有《胭脂水粉》、《第一茶庄》、《玉碎》等。

2006年在上海荧屏亮相的家族戏中,还有几部以表现女人命运的长篇大剧比较抢眼。《徽娘宛心》是其中创下去年新高的收视冠军。这部电视剧以徽娘宛心嫁入大家族冲喜起首,展开了一段曲折而感人的传奇故事。人物命运多舛,情节一波三折,好人得到好报,恶人恶贯满盈,故事以家族在宛心的励精图治下得到振兴作结,非常贴合中国观众希望大团圆的欣赏习惯。与这部宣扬传统女性美德形成反差的是《血色残阳》。它同样是表现家族恩怨情仇,也以女性为主角,但叙述的却是一个家族之中五个女人为了争夺财产和报仇雪恨而展开的勾心斗角,其主旨是在展示阴暗、复杂、凶狠的内心世界过程中,揭示出家族争斗背后的罪恶,其审美指向侧重于恶的展露、批判和抨击。

家族戏之所以能够数年之久地持续红火,一是因为它们所描画的大家族史,多基于历史上的真人真事,其基本素材丰厚,经艺术加工和改编后,具有与生俱来的历史厚重感和真实性;其二,大家族兴衰往往与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特殊情景有着密切的对应,因而这一类的电视剧相对于其他题材的作品,更有利于展现历史画卷,能够满足接受群体的认识需求;其三,由时局动荡、连年战乱、民族危亡等重大的历史背景衬托出来的主人公,在数十集之多的长篇剧中,往往能够相当充分地展示出其个性成长的历程,因而其性格会相当鲜明和丰满,有的甚至富于传奇色彩,使该剧具有较强的持续的可视性,亦即能牢牢地吸引住观众的眼球;其四,这一类电视剧所展现的大家族内的人物关系,大多十分错综复杂,因此而特别投合中国观众的传统家庭观念,易于激起观赏欲念。

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由于近几年家族戏在收视上的成功以及由此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收益,使很多跟风、粗制滥造之作纷纷出笼,其落入俗套的故事设计、不脱窠臼的人物命运安排,已经开始败坏了观众的胃口。这类沿用着“家族大戏”的框架但却忽视了以往成功作品中的人文内涵和艺术特质的作品,大多亦步亦趋地将故事设计在清末民初的大动荡年代,抑或上世纪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大变革岁月,而情节的走向又大多是前盛后衰,其线索围绕着“追寻”、“叛离”、“失乐园”和“复仇”展开。第三者、乱伦、偷情的故事层出不穷,其结局则几乎总是革命浪潮袭来,残破大院风雨飘摇,有人进步,有人死亡。对于这样一些以噱头赚取眼球的庸俗之作,被欣赏水平不断提高的观众所冷淡、所拒斥,是必然的。

大众文化如何做到雅俗共赏

中国的青春偶像剧,目前正面临着“韩流”的冲击甚至覆盖。中国的电视人当然不能拾人牙慧,步韩剧之后尘。但是,在编创及制作青春偶像剧上已经斩获成功的韩剧,还是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关键在于不能迷失自我。

现实题材的电视剧由于贴近生活,展现当下生活的酸甜苦辣,描述寻常百姓的情感心理,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因而更加集中地显示出了电视艺术的大众文化本质和街谈巷议的传播特征。2006年在上海荧屏上占据着最大篇幅的,也正是这样一些电视剧。

从表述内容来看,一类是以反腐倡廉和惩恶扬善为主题的涉案剧。这一类电视剧大多以国家机构中担负着特殊使命的人物为主人公,他们承担着社会稳定、人民安危、国家长治久安的重任,从事的职业充满着挑战和危险,他们经常出没在危险、矛盾、罪恶迭出的地方,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心血汗水甚至生命,来维护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以艺术的手段表现这样一群散发着独特魅力的特殊人物,不但能因为他们体现出了社会的正义、公仆的正直、国家的希望,从精神上震撼和感染观众,而且也能借人物的不凡经历构筑起剧作的可视性。表现这样特殊人群的电视剧,往往和涉案剧、行业剧联系在一起。

2006年在上海荧屏颇受欢迎的涉案剧中,以讲述沉沦和救赎为主题的《满天星》比较特别。主人公周慧原来是一个纯真的女孩,几年前外出打工不幸被人拐卖,有了数年不堪回首的经历之后,却异变成了一个灭绝人性的人贩子。另一位失去了孩子的母亲何麦,在疯狂地寻找孩子的过程中精神失常,但在公安人员的救助下,从一己之疼中走了出来,焕发出博大的爱心,为那些失去了孩子的父母和失去了父母的孩子提供着力所能及的帮助……这部电视剧以打击拐卖妇女儿童为题材,不但深刻揭露了拐卖妇女儿童的丑恶行径给人民群众带来的深创剧痛,精确生动地描摹了犯罪分子变态扭曲的心灵,而且还从正面弘扬赞颂了人世间的博爱和真情,因此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第二类是引领都市时尚的青春偶像剧。与往年基本相同的是,2006年的上海荧屏,尽管出现了若干部比较优秀的青春偶像作品,如《真爱之百万新娘》、《曹老板的十八个秘书》、《刻骨铭心的爱》等,但是,“韩剧”以其所蕴含的浪漫纯真、特别是中庸平和的儒家文化的魅力,依然维持了其在“青春偶像剧”领域的优势。而且,国产青春偶像剧尽管有创新探索之举,有针对现实的思想性和人文关怀意味,一些相对成功的作品已经注意到融合多样时尚元素,把惊悚、悬疑、涉案、家族恩怨联系在一起,在情节处理上更加显出了多元和丰富、紧张和紧凑的本土特征,但总体上仍然存在情节设计过于老套、虚拟斧凿痕迹过重、表演有明显的“仿韩”倾向等问题,在反映中国现代生活特别是青年的当下现状方面也不够真实。

中国的青春偶像剧,目前正面临着“韩流”的冲击甚至覆盖,从这个意义上说,进入这一领域而要有所作为,相对更难一些。中国的电视人当然不能拾人牙慧,步韩剧之后尘,但是,在编创及制作青春偶像剧上已经斩获成功的韩剧,还是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关键在于不能迷失自我。

第三类是反映农民和农民工生存状态的社会剧。2006年给上海观众带来震撼和感动的这一类电视剧,首推根据余华原著《活着》改编的电视剧《福贵》。由于原著小说以及电影版的知名度,该剧从筹备开始就十分引人注目。相比电影,电视剧更加接近于原著,甚至,有人认为电视剧堪称小说的图解。但是,只要比较一下原著和电视剧的结尾,我们还是可以看出剧作者有意增加了作品的亮色,将观众对生活的思考引领到了生命的坚韧以及“活着就有希望”的主旨上去。

23集电视剧《渴望城市》,在实践“艺术源于生活并且高于生活”的创作原则过程中,给了我们很多有益的启示。与其他同题材作品不同的是,该剧以民工犯罪为主线,共计讲述了12个独立的民工杀人个案,在透视种种社会隐患的同时,也表达了编创者对惨剧背后所存在的社会问题的忧思。作品带有鲜明的纪实性,其“真实表述”的视角和纪实手法的运用,甚至造成了许多观众的错觉:以为此剧是类似于“东方110”和“案件聚焦”等的法制教育节目。这一方面说明该剧的社会关怀激发了观众的认同,但另一方面,也显示出了该剧在艺术处理上尚存在粗糙的不足。

第四类是重在展现家庭亲情、男女婚恋的情感剧。中国是一个伦理型社会,传统的血缘和亲缘关系维系着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庭的运作,中国人对表现家庭伦理观念和冲突的作品情有独钟,因此也可以说,家庭伦理剧几乎从来也没有在中国电视年度热点榜上缺席过。在2006年的上海荧屏上,可以作为伦理情感剧代表作的,首推《非亲兄弟》。故事围绕唐山一个普通家庭从农村到城市40年的变迁展开,讲述了一对并非亲生却情同手足的兄弟俩真挚而朴实的情感故事,从中折射出岁月艰辛和时代变革。该剧以“情”为主线,以“情”动人,被称为“2006年重磅催泪弹”。

2006年引发观众注意的婚恋题材剧,还有《十月怀胎》、《不想回家》、《生死劫》、《错爱》等。这些剧作在扩展题材、加深意蕴挖掘、进一步贴近当下生活等方面有所建树,同时,对于生活、家庭、伦理等方面的现实问题进行了严肃的思考和探讨,以提升本国电视剧的市场竞争力。这样的努力是有意义的。尽管从已经播出的这一类型的电视剧来看,其中所表现出来的倡导健康、积极婚恋观的主流意识,特别是剧中以雅俗共赏的形式所明确显示出来的是非分明的法律、道德观,在一定程度上正确引导了大众的道德指向,甚至是普及化地回答了若干法律问题。但是,对于诸如“人工授精”、“婚内强奸”、“包二奶”等另类题材的过分关注,也有可能步入误区。这是我们在电视剧创作中需要加以甄别并着力克服的。

电视剧作为电视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当下时代人民大众不可或缺的生活内容,在都市精神的构建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无论是主旋律的浓墨重彩,还是青春偶像的亲切可人;无论是抗战题材的大气磅礴,还是现实题材的精雕细刻,2006年展现在上海电视剧舞台上的作品,总体上是健康的、优秀的、显示了创作进步的。但是,其中凸显出来的许多问题,如题材老套、创新不足、脱离现实、表演刻板等,也是值得我们影视工作者好好研究的。

    进入专题: 电视剧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文学 > 文学与文化演讲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3076.html
文章来源:解放日报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