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凡:坚持人民民主 弘扬共同价值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122 次 更新时间:2021-12-10 08:49

进入专题: 人民民主  

廖凡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光辉历程中,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100年来,党高举人民民主旗帜,领导人民在一个有几千年封建社会历史、近代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中国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鉴古而知今,彰往而察来,民主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坚定追求,是中国人民同世界各国人民共有共珍共享的共同价值。


民主的真谛是人民当家作主


“民主”一词源自希腊语demokratia,由demos(民众)和kratos(掌握、作主)组合而成,意指民众掌握、作主。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其所著《历史》一书中最早使用这一词汇,用以描述雅典的政治制度。雅典政治家伯里克利称:“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制度,是因为政权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而是在多数人手中。”当然,这里的“多数人”并不包括奴隶在内。但可以确定的是,民主的本意是多数人的统治,只是“多数人”的内涵和范围随时代、地域、社会性质等不同而有所不同。


中国有着源远流长的民本思想。《尚书》中就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的记载,孟子更加明确地指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尽管古代民本思想与现代民主理念有着内在差异,但在历史积淀和传统延续的意义上,它无疑为中国的民主提供了文化底色。特别是,民本思想具有群体实践性,以群体性的政事日用、耕稼工商的现实活动为中心,在深层次上体现了中国传统以群体而非个人为中心的社会结构、社会伦理、社会文化,塑造着国人的价值取向。因此,中国的民主有着不同于西方民主的鲜明特征:西方的民主是从个人出发的,中国的民主则是从人民整体出发的。


中国的民主是人民民主。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言:“什么是中国人民今天所需要的民主呢?中国人民今天所需要的民主,只能是社会主义民主或称人民民主,而不是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的民主。”民主不是装饰品,不是用来做摆设的,而是要用来解决人民需要解决的问题的。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深化对民主政治发展规律的认识,提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大理念。全过程人民民主不仅有完整的制度程序,而且有完整的参与实践,实现了过程民主和成果民主、程序民主和实质民主、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人民民主和国家意志相统一,是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商以求同、协以成事,协商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民主的原生态不是选举,而是共议和协商。在某种意义上,协商是比选举更为直接的民主呈现方式。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是人民民主的真谛。”在我国民主实践中,通过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以及社会组织协商等多种民主协商形式,充分寻求全社会最大共识,实现协商民主与选举民主的有机结合、相辅相成。


民主的真谛是人民当家作主。一个国家民主不民主,关键在于是不是真正做到了人民当家作主,要看人民有没有投票权,更要看人民有没有广泛参与权;要看人民在选举过程中得到了什么口头许诺,更要看选举后这些承诺实现了多少。如果简单地将民主与选票画等号,甚至认为只有“票选民主”才是真民主,而罔顾人民能否有意义地行使和实现当家作主权利,那无疑是舍本逐末、买椟还珠。片面强调选举、追逐选票的结果,就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的选举,在很大程度上沦为“金钱游戏”“话题游戏”。在美国,一个人若没有亿万资金的支持,就不可能去竞选总统,而竞选资金越多的人就越有可能获胜。在这种异化的选举制度下,当选者未必能够代表人民或者多数民众的利益。为了竞选成功,政客们往往不惜将民生福祉置之脑后,也要制造话题、博取眼球、争抢选票。在2020年美国大选中,新冠肺炎疫情就成为选战工具,甚至连“公共场所应否佩戴口罩”这种挑战医学常识的问题都成为竞选议题,严重阻滞了防疫工作的正常开展,美国社会和人民也因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民主的实现形式丰富多样


世界上的民主,都是具体的、相对的,而不是抽象的、绝对的,任何一种民主的本质、内容和形式,都是由本国的社会制度所决定,随着本国经济文化的发展而发展的。各国的民主根植于本国历史文化传统,成长于本国人民的实践探索和智慧创造,道路不尽相同,形态各有所异,呈现出丰富多样的面貌。民主的实现形式不能拘泥于刻板的模式,更不是只有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评判标准。将某些地域性、历史性的经验绝对化、一元化、“普世”化的思维和做法,是对民主多样化实现方式的无视和无知。


“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70多亿人口,实现民主的方式不可能千篇一律。例如,同为西方国家的代表,美国是两党轮流坐庄,德国是多党合纵连横,日本则是自民党长期一党独大,其间并无一定之规。承认民主实现形式的多样性以及各国探索自身民主发展道路的合理性和正当性,是对政治规律的尊重,也是对客观现实的尊重。用单一的标尺衡量世界丰富多彩的政治制度,用单调的眼光审视人类五彩缤纷的政治文明,本身就是不民主的。


民主必须植根于国家的基本国情,正是各国国情的千差万别,决定了民主实现形式的丰富多样。“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民主只有扎根本国土壤、汲取充沛养分,才最可靠、最管用。盲目信奉“普世”模式、照搬照抄他国做法,不仅难以建立和发展行之有效的民主政治,而且易于引发各种问题和危机。古今中外,由于政治发展道路选择错误而导致社会动荡、国家分裂、人亡政息的例子比比皆是。西非国家利比里亚全盘“复制”美国政治体制和美式民主制度,甚至连国旗也仿制美国的星条旗,但并未带来繁荣,利比里亚空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却是联合国认定的全球最不发达国家之一,个中缘由发人深省。


通向幸福的道路不尽相同,各国人民有权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和制度模式,这本身就是人民幸福的应有之义。100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高举人民民主旗帜、坚守人民民主理念,领导人民将人类共同理想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民主成为扎根中国大地的制度形态和治理机制,贯穿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全过程,覆盖国家治理的各环节,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但中国从未声称自己垄断了全人类对民主的追求,也从不试图将本国民主模式强加于人。我们愿意向世界分享我们的经验,但我们既不“输入”外国模式,也不“输出”中国模式,更不会要求别国“复制”中国的做法。


民主是全人类共同价值


民主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始终不渝坚持的重要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评价一个国家政治制度是不是民主的、有效的,关键是看“八个能否”,即国家领导层能否依法有序更替,全体人民能否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人民群众能否畅通表达利益要求,社会各方面能否有效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国家决策能否实现科学化、民主化,各方面人才能否通过公平竞争进入国家领导和管理体系,执政党能否依照宪法法律规定实现对国家事务的领导,权力运用能否得到有效制约和监督。这是具体而非抽象的民主,是发展而非僵化的民主,是务实而非空谈的民主。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民主是人类社会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


民主在一国内体现为人民当家作主,在国家间则体现为国际关系民主化。主权原则是国际关系中最重要的基本原则,主权国家不分大小贫富强弱,一律平等,都有权决定本国内部事务,选择自身发展道路。民主是各国人民的权利,而不是少数国家的专利。一个国家是不是民主,应该由这个国家的人民来评判,而不应该由外部少数人来评判;国际社会哪个国家是不是民主,应该由国际社会共同来评判,而不应该由自以为是的少数国家来评判。世界上只有一个体系、一种秩序,就是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和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只有一套规则,就是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个别国家以民主“教师爷”自居,将本国“民主”模式奉为圭臬,对他国国内事务指手画脚、品头论足,甚至横加干涉,本质上是政治偏见在作祟,是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体现,与国际社会民主精神背道而驰。对此要旗帜鲜明予以坚决反对。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揭示了世界各国相互依存和人类命运紧密相连的客观规律,反映了全人类共同价值,找到了共建美好世界的最大公约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后者历来强调“和合共生”“和而不同”,推崇“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鼓励不同制度模式、不同文明形态之间的交流互鉴。如果说相互依存、命运相联的现实产生了共商共建的必要性,那么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传统则蕴含了交往交流的可行性。不同国家应在交流互鉴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前进,弘扬民主这一全人类共同价值,促进国际关系进一步民主化,推动历史车轮向着光明的目标前进。


(作者:廖 凡,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合作局副局长、研究员)


    进入专题: 人民民主  

本文责编:陈冬冬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中国政治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30246.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光明日报》2021年12月10日,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