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国际关系理论创新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817 次 更新时间:2024-02-23 23:03

进入专题: 传统文化   国际关系理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付清  


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深入阐释如何更好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和给山东大学《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回信的精神,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和山东大学全球治理与国际组织研究中心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国际关系领域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一中心议题,于10月24日在青岛举办了“中华文化视野下的全球治理与国际关系”学术研讨会。会议从世界秩序、全球治理、国际关系理论等视角,深入探讨了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领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自觉努力,以及对人类知识发展作出的贡献。会议上,学者集中提出了以下观点。

第一,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成为国际关系理论全球转向的重要推动力。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关系学出现了“全球转向”的重要进展。西方理论话语的主导地位开始受到质疑,动摇了知识生产领域中心—外围的不平等分工结构,世界范围内国际关系学以中心为主体、外围为客体的不合理现状受到重大挑战。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原创性突破在这一全球转向过程中发挥了引导作用,以中华文化的视野探讨国际关系和全球治理,是突破西方学术话语霸权的重要进路。中国学者的理论贡献已经得到国外国际关系学界的高度关注,天下体系理论、关系理论、道义现实主义、和合共生思想开始产生重要的学术影响,不仅激活了国外国际关系学界激烈的学术辩论,也出现了包括西方学者在内的国际关系研究人员应用中国学者理论的“异地本土化效应”。

第二,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体现了学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自觉努力。目前,在国外国际关系学界得到较多讨论和应用的中国国际关系理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这些理论几乎都是以中华文化内涵为核心,体现中华文化的背景知识与实践智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是中华文明长期实践的深层积淀和思想结晶。正如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在西方文明、文化、历史的背景中产生,中国国际关系理论也会自然而然地受到中华文明、文化和历史的滋养与塑化。进入21世纪以来,文化再次成为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一个中心议题,并且成为国际关系理论“全球转向”的重要内容,多元多样的世界文化势必孕育包容性更强的全球国际关系学。

第三,文化资源需要经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升华。文化资源不会自动生成社会科学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知识资源的当代意义在于同社会科学的有机结合。也就是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知识意义在于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社会科学理论范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概念的挖掘,对概念进行再概念化和理论化的创新发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关涉国际关系叙事结构的剖析,对中国实践经验和社会规范的凝练,都反映了在这一重要创造和创新过程中中国国际关系学界的自觉与努力。新时期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创新正是这种自觉与努力生成的结果。

第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在开放体系中实现的。中国国际关系理论在新时期的发展经历了学习借鉴、批判反思、融合创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始终保持着开放包容的心态。从学习借鉴包括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在内的世界性知识体系开始,认真思考外来的思想、理论、范式及其背后的逻辑原理,直到通过反思和批判,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发展原创性国际关系理论,并将理论的创新成果置于全球国际关系学界,积极开展学术对话与辩论。整个过程是开放对话的过程,是不同理论之间争鸣互鉴的过程,也是激活思想、促进世界学术创新的过程。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得到重视并产生影响。因此,开放交流是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必由之路。

第五,知识生成和知识传播是相辅相成的。在主动萃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内涵,构建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同时,也要积极推动学术成果在“走出去”的过程中砥砺磨炼。真正意义上的“走出去”,不仅仅是形式和数量上的“走出去”,也是推动学术创新在内涵上产生意义、在思想中激活辩论、在实践里得到应用,使中国国际关系理论产生超越中国地域文化的影响力和世界范围的实际应用,并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具备一般性理论的特征,这既是“学术中国”的应有含义,也是学术“走出去”的真正价值。在这一过程中,凝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拓展开阔全球视野、观照人类共同命运无疑是中国学术能够“走出去”的核心要素。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进入专题: 传统文化   国际关系理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国际关系 > 国际关系理论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29603.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中国社会科学报,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