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鹏:如何准确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与未来启示?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5031 次 更新时间:2021-10-11 09:34

进入专题: 辛亥革命  

张海鹏 (进入专栏)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9日上午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讲话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高度上,系统阐明了辛亥革命的伟大的历史贡献和历史意义,回顾总结了中国共产党继承孙中山先生革命事业、团结带领人民不懈奋斗的光辉历程,宣示了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坚决遏制“台独”分裂活动、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坚强决心与坚定意志,总结了辛亥革命带给中国人民的五点历史启示,思想非常深刻、非常深邃、非常有理论深度、非常有说服力。

110年前,孙中山先生领导革命党发动了推翻封建君主专制的辛亥革命,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辛亥革命极大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撼动了反动统治秩序的根基,在中华大地上建立起亚洲第一个共和制国家,以巨大的震撼力和深刻的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探索了道路。”辛亥革命永远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一座巍然屹立的里程碑!

辛亥革命虽未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却是近代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最后的,也是最重要的一次革命。这次革命推翻了皇帝宝座,为中国走向民主共和制度创造了政治前提。在清朝专制统治下,人民没有言论自由,党禁严厉,兴中会、同盟会都只能在海外组织。辛亥革命对中国封建专制统治的冲击,使封建专制的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民主共和的思想从此流传广远,人民对革命的追求绵延不绝。辛亥革命后,中国人民革命的洪流汹涌澎湃,势不可挡。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相继爆发,从而为中国新型无产阶级政党诞生并走上政治舞台提供了历史的契机。没有辛亥革命,民国初年的许多政党是无法成立的,当然,在那样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也是无法成立的。

辛亥革命的成果之一是建立了共和国,引进了西方的民主政治机制,但是很不成功,造成了北洋军阀混战、国际地位低下、人民生活困苦的局面。这证明西方的民主政治不适合于中国。

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革命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最忠诚的合作者、最忠实的继承者。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就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并同孙中山先生领导的中国国民党携手,实现国共合作,给北洋军阀反动统治和帝国主义势力以沉重打击。

孙中山先生逝世后,中国共产党人继承他的遗愿,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打败国内外一切反动势力,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完成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历史新纪元。辛亥革命的精神之魂是爱国主义精神。正是因为国家的积贫积弱、民族的危难多舛、人民的困顿疾苦,有志之士才要用革命推翻清朝腐败统治,发出“救亡图存”的呐喊和“振兴中华”的吼声。也正是在爱国主义精神的激励下,中国共产党人承担起先辈们未完成的事业,接续奋斗,一个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中国才能屹立在世界东方。

国家统一,金瓯完璧,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义。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用铿锵有力的语言强调:“中华民族具有反对分裂、维护统一的光荣传统。‘台独’分裂是祖国统一的最大障碍,是民族复兴的严重隐患。凡是数典忘祖、背叛祖国、分裂国家的人,从来没有好下场,必将遭到人民的唾弃和历史的审判!台湾问题纯属中国内政,不容任何外来干涉。任何人都不要低估中国人民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坚强决心、坚定意志、强大能力!祖国完全统一的历史任务一定要实现,也一定能够实现!”

台湾问题的产生和演变同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命运休戚相关。台湾问题因民族弱乱而产生,必将随着民族复兴而解决。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思考台湾问题,国家统一是新时代民族复兴的必然要求,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绕不开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呼吁,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发扬孙中山先生等辛亥革命先驱的伟大精神,携手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继续奋勇前进。

我们坚信: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台湾同胞的理解、支持与参与。台湾同胞积极参与到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正义事业中来,两岸同胞携手同心,共圆中国梦,共担民族复兴的责任,共享民族复兴的幸福与荣耀!


进入 张海鹏 的专栏     进入专题: 辛亥革命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历史学 > 历史学专栏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28955.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中国新闻社,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