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元丰:气候变化“红色预警”呼唤人类自救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4431 次 更新时间:2021-08-16 15:23

进入专题: 气候变化  

王元丰 (进入专栏)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近日发布第六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报告:关于气候变化的自然科学基础评估报告。这份由240多位科学家,历时5年完成的报告一经发布,就“一石激起千层浪”,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说,该报告给全人类发出“红色预警”。

过去这么多年,关于气候变化“狼来了”的警示已经有很多次,这个报告有什么不同?

首先,气候变化引发的危机非常紧迫,人类的行动远远不够。古特雷斯说报告“表明各国政府远远没有达到将气候变化限制在1.5摄氏度和实现《巴黎协定》目标所需的雄心”。2015年,经过艰苦谈判,应对气候变化的《巴黎协定》终于达成,各国约定共同努力,在本世纪末将全球温升控制在工业革命前水平的2℃,并努力不超过1.5℃。然而,IPCC这次报告做了五种从非常低到非常高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情景分析显示:即使在最好的情况下,世界在2050年达到了净零排放,全球变暖预计也将在本世纪中叶达到峰值,升温1.6°C。在最坏的情况下,到本世纪中叶,全球变暖很可能达到2.4°C,并继续上升至4.4°C,到2100年可能高达5.7°C。

这就是说《巴黎协定》设定的1.5℃目标,在全球2050年碳中和落实最理想情况下也无法完成。而IPCC等机构以往的研究显示,全球变暖超过1.5℃,将给人类社会带来灾难性影响。今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将在英国格拉斯哥举行。届时不仅为落实《巴黎协定》,各国的国家自主贡献承诺可能要加大,为此需要放下政治分歧,发达国家要真正承担起历史责任,在资金与技术方面履行承诺,帮助发展中国家减排。而发展中国家也需转变观念、积极行动,不能再走依靠化石能源驱动现代化进程的老路。最关键的是需要有新的机制,让全球能够团结一心,切实把温室气体排放尽快降下来。

IPCC报告指出,地球已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气候变化,人类社会不仅需要大力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同时还需要适应气候变化的影响,减少由于气候变化带来的洪水、干旱、热浪等灾害对人类生命和财产的损失。报告认为,地球大气系统在近一百年发生的变化,是过去几百年甚至几千年都没有发生过的。例如,全球海平面自1900年以来上升的速度超越了之前3000年中的任何一个世纪。近些年全球经历的极端天气,比如美国和澳大利亚的森林大火,德国、比利时的山洪,以及我国河南郑州极端降雨所引发的灾害,都在提醒人们,气候变化所造成的破坏不是遥远的故事。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非常重要的任务,同时我们还需要为应对气候危机做另一手准备。IPCC报告指出,气候变化具有“锁定效应”,已经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将长时间存留在大气中,会长期影响气候,各类极端天气将会更加频繁出现。所以,我们需要把城市、电力、道路和桥梁(包括地铁)等基础设施以及农业、交通等产业,放在更极端的气候面前审视,看其能否抵御更大的气候负荷,在更多“百年一遇”的气象事件面前,仍然能够正常工作。形成相关应对方案,在各类气候灾害下,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尤其要考虑怎样让经济欠发达地区,让老人、妇女、儿童和残疾人等群体,在极端天气来临时,能够得到帮助和安排。这也是未来各国家政府和社会需要尽快补上的一课。

IPCC的“红色预警”提醒人类,要真正从气候变化“怀疑论”和“阴谋论”中走出来。经过对过去历次报告的研究,每次数千位科学家的参与,IPCC清楚地证明气候变化是实实在在的现实。科学家们一向行文谨慎,忠实数据、不夸大其词,而这份报告毫不含糊地强调人类对大气、海洋、陆地的影响“不容置疑”,科学界对气候变化的人为原因已经达成共识。气候变化是客观存在威胁人类的挑战,是人类行为引起的,不是一些人认为的自然长期作用的结果。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通过科技创新,获得了越来越强的能力,也曾骄傲地认为已经摆脱自然的束缚,成为地球的主人。这种自大,这种对自然、对气候、生态环境的破坏,已经到了无法再持续的程度。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英格·安德森在报告发布活动上说,IPCC过去的报告“世界听了,但行动不够有力。因此,气候变化是一个现在就存在的问题”。希望这次人类社会不但听到了,而且听进去了,并真正做出改变。(作者是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副理事长,北京交通大学碳中和科技与战略中心主任)


进入 王元丰 的专栏     进入专题: 气候变化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科学 > 科学评论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28055.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