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春,浙江义乌分水塘村,阳光透过缝隙照进久未修葺的柴房,陈望道略显消瘦的面庞在昏暗的煤油灯映照下分外光亮,此时的他正夜以继日、埋头苦译,以至于蘸墨吃粽却浑然不知。经过数十天的努力,陈望道“费了平时译书5倍的工夫”,完成了《共产党宣言》首个中文全译本的翻译工作。《宣言》的问世让灾难深重的劳苦大众和陈望道一样,在尝到了真理的甘甜后,毅然走上了伟大而光明的革命道路。
“革命依靠宣传,要宣传才能唤起群众,唤起群众就不能离开语言与文字”。陈望道认识到,要进行社会革命,语言上的“破旧立新”是最为基础的。为此,陈望道从“一时泛览无所归,转而逐渐形成以中国语文为中心的社会科学为自己的专业”,将研究解决中国社会的语文问题,进行语文改革,作为他终生的追求、理想的事业。
写文章要做到文字明晰、遒劲、流畅
为了“引劳动阶级一般人,去达到理想之境”,陈望道始终以“宣扬真理,改革社会”为己任,为推进语文现代化事业、民族语文建设奔走呐喊。他发表的《标点之革新》,使他成为“我国最早在刊物上明确提倡使用新式标点符号的学者之一”;他撰写的《修辞学发凡》被誉为“现代修辞学的第一座里程碑”。特别是,为了解决“许多学生不会写文章”的问题,他编写了“中国有系统地研究和讲述白话文作文法的第一部著作”——《作文法讲义》。该书是陈望道作文教学思想的集中体现,“为二十世纪初的作文教学带来了曙光,并开创了作文法研究的先河”。
陈望道在《作文法讲义》一书中,创新性地提出了“文章底美质”这一命题。他认为,“文章在传达意思的职务上能够尽职就是‘美’,能够尽职的属性,就是‘美质’”。他将“文章底美质”分为三个境界:“人家看了就明白”的“知识的美质”“人家看了会感动”的“感情的美质”“人家看着有兴趣”的“审美的美质”。他进一步指出,“知识的美质”是“明晰”,“感情的美质”是“遒劲”,而“审美的美质”是“流畅”。
“文章底美质”这一课题是陈望道把作文、修辞、美学三门学科结合起来研究的一次创新的、大胆的实验,在其创作、翻译的众多文章中,“文章底美质”随处可见。我们不妨以陈望道的《共产党宣言》译文为例,来感受文章的“美质”。
《宣言》译文章节之间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用无可辩驳的历史事实和无懈可击的理论逻辑反驳了“关于共产主义幽灵的神话”,文章论证严密、论述严谨,充分体现了“明晰”的“知识的美质”。
《宣言》译文疾呼无产阶级投身到斗争之中,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革命的豪气直冲云霄,雄壮的呐喊久久回荡,充分“发挥雄健动人的势力,洗却平弱枯槁的缺点”,堪称“遒劲”的“感情的美质”。
《宣言》译文一气呵成、简洁凝练,没有拖泥带水的欧式长句,没有晦涩拗口的文言句式,“文章读起来很顺口,轻重缓急又同意义很相调和”,完美诠释了何为“流畅”的“审美的美质”。
正是由于陈望道对理论的准确把握、对语言的娴熟运用、对现实的深刻观察,使《宣言》译本实现了“在诗意中包含真理,在简洁中透视深刻,在形象思维中折射逻辑思维的光芒”。
“文章底美质”勾勒出了一幅美轮美奂却又可追可及的理想画卷,激励着一代代共产党人为之前赴后继、奋进前行。1936年,毛泽东同斯诺谈到自己成为马克思主义者时说,有3本书特别深地铭刻在他的心中,建立起他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其中一本便是《共产党宣言》。1949年,在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上,周恩来当着代表们的面对陈望道说,我们都是您教育出来的。
要使用群众说得出、听得懂、看得明白的语言
“文学艺术,亦莫不有革命,莫不因革命而新兴而进化。”陈望道不仅用语言、用新语言打破一个旧世界,还通过捍卫、普及、发展新语言,以求建设一个新世界。1934年,面对“文言复兴、废止白话”的逆流,陈望道与叶圣陶、胡愈之等人发起了“大众语运动”,创办了《太白》杂志,并先后发表了《关于大众语文学的建设》等文章,竭力推广大众“说得出、听得懂、看得明白的语言文字”。胡愈之回忆,“在国民党反动派进行文化‘围剿’的黑暗日子里,陈望道同志组织了一支反文化‘围剿’的别动队……正是在这一时期,陈望道同志和鲁迅在同一战线上起了冲锋陷阵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陈望道“以老当益壮的精神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努力”,为推广普通话、简化汉字、制定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做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
看到自己多年求之不得的梦想一朝成真,陈望道说,“今天的情形完全不同了……我们今天的情况是,既有文字改革的迫切要求,又有文字改革的实现条件,因此,文字改革不再是理想,而将成为事实,这是毫无疑义的,过去多少文字改革运动者长期不能实现的愿望,在社会主义时代将得到实现。”
诚如其言,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我国语言文字事业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语言文字事业发展道路。当前,社会的变革、语言的变化、思想的发展,使新时代语言文字事业发展有了新内涵、新领域,同样也带来了新挑战、新要求。其中,如何科学引导网络语言的健康正确使用便是一道“必答题”。
总体看,网络语言推动了语言词汇的更新,使语言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但也要清醒地看到,部分网络流行语含有消极、模糊、非理性等因素。比如,微笑表情可能变得内涵满满,一句“呵呵”有时可以终结一切话题,一个漫不经心的感叹号甚至可以“一石激起千层浪”,“哈哈哈”也会让不少敏感者彻夜纠结、心累不已。
毫无疑问,不同人群对网络用语和表情符号的差异化解码现象已经成为当代语言生活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那么,怎样才能填补网络语言交流的“沟壑”呢?我们不妨再次翻开陈望道《作文法讲义》,从中寻找启迪。“人家看了就明白”“人家看了会感动”“人家看着有兴趣”,是陈望道关于“文章底美质”的通俗化解释,这对于我们科学甄别、运用网络语言依然具有参考价值。
在网络语言沟通中,要做到“人家看了就明白”,就要心口一致、表里如一,“显出的意思”同“心里底意思”“毫没有大小轻重的差别”,决不能口是心非,顾左右而言他。这样,我们才能够消除沟通的隔膜,使“再见”回归期待再见的本意、使“微笑”依旧是优雅礼貌的祝福。
要做到“人家看了会感动”,就要说真心实话,道真知灼见,想人所想,急人所急,使人觉得“确有所感而且深厚,并不是表面涂饰”。这样,我们才能连接情感的纽带,以信任与善意铲除网络语言异化的土壤。
要做到“人家看着有兴趣”,就要语气自然、语言亲和,通过娓娓道来,做到娓娓动听,真正使沟通“像水就低一般,毫没有艰涩的一种模式”。这样,我们才能够引起知音的共鸣,没有甄别语言、观察语境的烦恼,真正在一个频道对话、一条路上奔跑。
松柏之茂,常青不衰。通过上述分析,不难发现,陈望道“文章底美质”不仅没有因为时间的冲洗褪去颜色,反而经过历史的打磨、实践的运用绽放出了新的生机与美丽。
陈望道说:“我不过在纸头上呐喊呐喊而已,这种呐喊不过是催促生命早点降生。我不过是听从时代的召唤,喊了几声。”他一生好学力行、奔走呐喊,践行了“我信仰共产主义终身不变,愿为共产主义事业贡献我的力量”的铮铮誓言。如今,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道路上,我们更要增强做好语言文字工作的使命感、责任感,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奋斗下去,为筑牢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文化自信贡献智慧与力量。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