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艺恣: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实践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999 次 更新时间:2021-06-25 08:53

进入专题: 生态文明  

夏艺恣  


人类社会如何处理与自然生态的关系,将直接作用在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性问题上。“当人类合理利用、友好保护自然时,自然的回报常常是慷慨的;当人类无序开发、粗暴掠夺自然时,自然的惩罚必然是无情的。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在这个意义上,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方面,而且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

人与自然应是和谐共生的关系

在发展的意义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指坚持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坚持资源的合理高效利用从而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我们首先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马克思指出,“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而在对待自然的问题上,恩格斯深刻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由此可知,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人类必须充分尊重自然、敬畏自然,始终要保持和维系自然界生态平衡。人的力量,在自然面前不应过分放大,人与自然的一体性以及相互依存性,使得人类必须敬畏自然。

当人类社会进入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时期,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常展现出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取向。在资本逻辑肆意妄为的情况下,人类凭借对工业化大机器的使用,向大自然进行无限度的资源掠夺,这种无限度的资源掠夺行径还伴随着巨大的资源浪费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人类在资本逻辑作用下空前地向自然炫耀自己支配自然的力量,进而最终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要避免资本逻辑作用下人与自然关系发生异化,我们除了要审视人与自然关系本身,还要审视和批判资本逻辑作用下的社会发展形态。只有消除资本逻辑的影响,我们才能真正回到人与自然的关系本身,从人与自然相处的客观事实出发,来寻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路径。

为此,在新时期,我们要大力弘扬生态文明,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还要从大力培养生态意识入手,引导人们将生态文明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社会朝环境友好型方向发展。具体来看,就是要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结构向与生态友好型方向转型,构建起产业与生态良性互动的生态经济体系。为此,一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二要充分发展绿色技术,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扶持力度,培育清洁低耗的绿色产业,从而逐步完成对传统产业的生态化改造与升级。三要把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体系提升到新的水平,形成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环保合力,依靠环保督察等制度建设手段,实现生态环境保护的智慧治理。

生态文明是世界历史发展规律的内在需求

通过考察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马克思发现资产阶级凭借其创造的大工业和世界市场这两个有力的武器而促进了世界历史的生成和发展。历史在向世界历史的转化过程中,不仅是生产力与交往方式的矛盾运动、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而且同时是作为社会上层建筑的统一的世界政治的形成过程。通过考察人类社会生活发展的历史和未来趋势,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揭示了世界各国走向现代化的必然性和自主性,凸显了人类历史在走向现代化进程中的整体性和多样性。

从马克思那里我们可知,世界历史是在生产力发展以及世界交往不断扩展的基础上由封闭孤立逐渐走向整体的历程,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世界历史演进的根本动力。而要在当今时代实现人类社会生产力进步和可持续发展,就需要新的文明形态出现。在人类社会刚进入现代化阶段,现代化的意涵被定义为资本逻辑下的机器大生产和伴随而来的人与自然的关系紧张。今天我们所要建设的现代化社会,不仅需要有效回应过去世界历史发展中所出现的各种警示,还要给现代化加注新的文明意涵,那就是未来的现代化必须包含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价值和文明形态。经过长期的探索,我们找到了一条新的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之路——生态文明。通过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向绿色、长期、可持续方向转型,可以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进而推动世界历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充分吸收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精华,并根据中国的国情,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一致的中国道路。过去的100年历史可以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探索出了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道路,我们选择新的社会制度和生产方式来将其替代。进入新时代,我们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而这一替代方案就是社会主义及其生态文明建设。努力打造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充分体现出对解决资本主义生态危机,以实现社会主义制度对资本主义制度伟大超越的世界历史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

建设生态文明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生态文明是关乎人类命运的全球性问题,生态治理也绝非一国或几国之力能够完成,需要国际社会通力协作,携手并进。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应该牢固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在浩瀚无垠的茫茫宇宙中,地球就是一个小小村落,人类是命运共同体,建设绿色家园是所有地球村人们的共同梦想。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绿色家园是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由之途。休戚与共的全人类命运与生态文明建设息息相关。

生态环境危机是各个国家经济社会现代化发展进程中普遍面临的时代性难题,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已经演化成关乎人类共同命运的全球性问题,亟待全球的共同行动。我国不仅应致力于推进自身生态文明建设,还要深度参与全球生态治理,在共谋全球持续发展、共建清洁美丽世界的过程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体现负责任大国的使命担当。在国内生态文明建设方面,除了要推动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统筹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在国际合作方面,还要加强南南合作以及同周边国家的合作,可通过打造绿色“一带一路”,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帮助其提高环境治理能力。

从现实来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具有两方面意义。第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如何走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提供了重要借鉴,具有强大的示范引领作用。近年来,我国先后启动了一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创建工作,在探索如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的绿色之路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而此必将吸引越来越多的国家参考借鉴并积极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中来。第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需要相应的平台促进世界各国的交流对话与协商合作。我国在生态治理领域的改革探索为全球生态治理实践搭建了一个交流与合作的广阔平台,各国利用这一平台能够充分分享生态环境治理的公共产品和多样方案,从而推进构建共建共享、交流互鉴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当今的中国,已然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中国努力倡导和践行的生态文明是经济社会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是人类文明的一种新境界。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须加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解决生态环境问题,让中华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进入专题: 生态文明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专题研究 > 生态文明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27106.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