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端于八十年代中期的、后来被称为“新启蒙主义”的思潮,在进入九十年代后,出现了显著的分化。新启蒙的主流是自由主义——尽管是面目不甚分明的、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自由主义。九十年代中期以后,随着西方自由主义原典的系统译介,自由主义更是罩上了夺目的光环,但对它的质疑却未曾稍歇。主要批评来自被称为“新左派”的知识分子。九十年代早期的批评者有何新、王绍光等,但并不能阻止自由主义的凯歌行进。九十年代中期以后,由于经济社会形势演变的加剧,新左派开始重拾批判的武器。
新左派的主要人物之一汪晖(汪不喜欢被人贴上“左派”的标签,但他称对方是“右翼”),1997年在《天涯》杂志发表了《当代中国的思想状况与现代性问题》一文,从而点燃了这场论战的导火索。随着双方人马的纷纷参战,在1998-1999年,将这种论战推向了高潮。这场论战的活跃人物,新左派方面有汪晖、甘阳、崔之元、韩毓海、王彬彬、旷新年等,自由派方面有秦晖、朱学勤、刘军宁、徐友渔、汪丁丁、任剑涛等。
朱学勤说,双方分歧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国情的判断;二是对社会弊病的判断;三是如何解决社会弊病。汪晖说,论战的焦点归结为社会平等与社会公正问题。
这场“主义”之争并未形成明确的结论,但朱学勤指出,1998年中国思想学术界最值得注意的景观之一,是自由主义作为一种学理立场浮出水面。也就是说,双方都没有放弃自己的立场,但中国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则在这场攻守战中,渐渐廓清了自己的眉目。而当初论战的主战场——《天涯》和《读书》杂志,按通常的看法,从此成了新左派的阵地。
2000年后,这场论战在知识界渐趋平静——那种火爆的场面没有了,不过零星的交火、相互的评论仍时有发生。与此同时,这场论战的焦点,在社会上迅速进入了公众的视野。随着时间的推移,围绕这些焦点的争议,反而日益升温。这就是我们推出这个专题的原因:九十年代的自由主义与新左派之争,尚未变成如烟的往事。
双方争执的孰是孰非,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我们对此并无成见,也不作评判。只是将双方较有代表性的文章及相关评论,介绍给大家。惟愿通过此类专题,引发读者的严肃思考。或许,你会由这种思索,最终求得你心中的答案。
20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