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兵 刘洪宇:金砖国家人文交流的进展、挑战与路径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231 次 更新时间:2019-12-25 22:04

进入专题: 金砖国家   人文交流  

吴兵   刘洪  

内容提要:作为金砖国家合作发展的铺路石,有助于增进金砖国家民间交往和理解,促进金砖国家间民心相通,为国家间良性互动提供有力支撑。目前金砖国家人文交流成效显著,已实现了交流机制化和行为体多元化,项目领域也在不断拓展,但同时面临基础薄弱、差异明显、机制建设滞后、参与主体和资源不足等挑战。展望未来,金砖国家人文交流可通过塑造共识、建设机制、扩大参与,发挥“金砖+”人文交流平台作用等路径促进民心相通,进一步夯实金砖国家各领域合作的社会基础。


关键词:金砖国家;人文交流;金砖国家合作机制


第一作者系四川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第二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自2009年金砖国家合作机制成立以来,金砖国家发展合作持续深化,日益成为拉动世界经济恢复增长、完善全球治理和维护多边体系的重要建设性力量。经过多年探索和实践,金砖国家合作机制已从传统的政治、经济“双轮驱动”转向政治、经济、人文“三轮驱动”,逐步形成软硬互补、协调发展的双层合作架构。然而,与经济、政治等硬架构领域取得的显著成果相比,人文这一软架构领域获得成果相对较少,是金砖国家交流与合作的薄弱一环。因此,加强人文交流合作、促进民心相通、稳固民意基础,最终实现软硬架构平衡发展,是金砖国家合作机制未来深化发展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人文交流的内涵与作用


人文交流与政治安全合作、经济贸易合作一道构成了现代国际关系的三大推动力。人文交流是人与人之间沟通情感和心灵的桥梁,是国与国之间加深理解与信任的纽带,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广泛性和持久性等特征。人文交流是推进民心相通的重要途径,其基本内涵就是以和平方式,推动各种文明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共同繁荣,为深化双多边合作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和社会根基。人文交流通过打动人心影响政府决策,进而影响国家间关系。要实现民心相通,就必须依托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渠道加强沟通与交流,涉及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妇女、青年、地方交流等领域。


党的十八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中国将“扎实推进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这表明加强人文交流将是未来中国外交工作开拓的重要方向。2013年10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将公共外交、民间外交、人文交流并行提出。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强调要加强中外人文交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2017年12月21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布《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外人文交流工作的若干意见》(下文称《意见》),这是中国官方文件中首次对人文交流进行系统性阐释并做出具体规划和指导。《意见》明确了人文交流的目标、内容以及实施的路径和主体。从目标来看,《意见》提出加快人文交流工作要以服务国家改革发展和对外战略为根本,以促进中外民心相通和文明互鉴为宗旨,这说明人文交流既是一项综合性的国家战略目标,同时又包含了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的内容,更包含了精神层面共享与提升的期望;从内容来看,《意见》提出要在文化、教育、科技、体育等与人的文化生活和主体性价值密切相关的领域展开合作;从实施路径来看,通过创新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改革各领域的人文交流内容、形式、工作机制,将人文交流与合作理念融入对外交往各个领域;从实施主体来看,人文交流以中央政府层面的元首外交和首脑外交为引领,引导地方、社会、企业以及个人等积极参与人文交流具体项目运作,进而充分体现“官民并举”的多元化特点。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人文交流对国家对外关系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推动国际关系发展的重要杠杆。从国家文化发展的角度看,人文交流可以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互学互鉴和不同民族之间的融合发展;从国家战略布局的角度看,人文交流可以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外人文交流发展进一步呈现多元化、快速化的态势。在新时代中国外交实践中,人文交流合作在发展大国关系、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促进多边合作等领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人文交流已与政治安全合作、经济贸易合作并列成为新时代中国外交事业发展的三大支柱,其中,人文交流能够有效推动政治安全和经济贸易合作。同时,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慢慢延伸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国民之间的交流愈来愈成为影响国家间关系的重要力量,而国民之间的交流则主要集中在人文领域。人文交流能够推动文明的交流互鉴,多种文明的交融对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的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正如2019年5月习近平主席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演讲中所指出:“深化人文交流互鉴是消除隔阂和误解、促进民心相知相通的重要途径。”


金砖国家人文交流的进展


金砖五国作为新兴经济体,在促进世界经济发展、支持多边贸易体制、维护世界和地区和平稳定方面都有明确共识。但由于彼此间语言文化、历史传统、政治制度差异较大,加上在成立金砖国家合作机制之前缺乏信息互通和相互交流,金砖国家间的相互了解还处于较低水平。只有通过交流互鉴、相通相知实现求同存异、筑牢互信基石,金砖国家合作机制才能不断取得进展。这正是人文交流合作对于金砖国家深化战略伙伴关系的重要意义所在。当前,金砖国家人文交流合作已取得积极进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交流机制化水平不断提高


金砖国家人文交流虽然起步晚于政治、经济、安全等领域合作,但在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总机制下已取得较快进展,如在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科技创新等领域已建立定期的部长级会议机制,同时中国还分别与其他四国定期举办人文交流活动,形成了金砖多边与双边人文交流机制共同发展的特点。


在多边层面,2011年4月,在中国举行的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三次会晤,首次开启了对多边人文交流合作的探索。此次会议通过的《三亚宣言》宣布,要在当年召开首次金砖国家卫生部长会议、首次科技创新高官会议、首届“金砖国家友好城市暨地方政府合作论坛”以及鼓励在文化、体育领域开展合作。2012年3月,在印度新德里召开的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四次会晤,再次就召开卫生、科技创新等领域高级别会谈并予以机制化达成一致意见,同时继续拓宽人文领域的沟通渠道和促进人文交流。2014年7月,在巴西福塔莱萨举行的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六次会晤,首次将人文交流作为目标之一写入峰会宣言。之后,2015年7月的俄罗斯乌法峰会、2016年10月的印度果阿峰会,将高级别人文交流会晤的部门拓展至议会论坛、青年峰会、文化、体育、旅游、妇女、媒体等十余个领域。2017年9月,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晤在中国厦门举行,此次峰会宣言用较大篇幅说明人文交流在金砖国家合作中的重要性和所取得的成果,提出要将人文交流打造成金砖国家合作的第三支柱,从而在厚重的人文基础上强化政治互信和经贸合作。2018年7月,南非约翰内斯堡峰会在厦门峰会的基础上,重申了巩固经济、政治安全和人文交流“三轮驱动”的合作格局。2019年11月,第十一次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在巴西利亚召开,标志着金砖国家合作迎来第二个“金色十年”。此次峰会期间,金砖国家人文交流论坛也如期举行。论坛上,中方就推进金砖国家人文互学互鉴提出三点倡议:一是开展更多人文交流活动,将没有“失色”、不会“褪色”的金砖文明之美展示给世界;二是相互借鉴文明创新成果,用金砖文明智慧破解发展难题;三是开展各领域对话交流和务实合作,让金砖国家成为休戚相关、守望相助的命运共同体。总之,金砖国家多边人文交流如火如荼,电影节、运动会、合拍电影和纪录片等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活动逐渐铺开,正在五国间架起一座坚实的民心之桥。例如,金砖国家首部联合拍摄的纪录片《孩童和荣耀》在巴西利亚首映,这体现了五国在人文交流中寻求“共同语言”的努力和尝试。


在双边层面,金砖国家已经形成了比较稳固的人文交流机制,并且双边的人文交流活动要早于金砖国家间的多边人文交流。其中,建设最早的是中俄人文交流机制,取得的成果也更显著。早在2000年11月,中俄两国就在双方总理定期会晤机制框架内成立了中俄教文卫体合作委员会,实现了两国人文交流机制化。2017年4月,为落实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精神,中国—南非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首次会议在南非比勒陀利亚召开,对深化中南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拓展中非人文交流合作具有重要意义。2018年12月,中印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首次会议在印度首都新德里举行,双方就加强文化和人文交流的多领域合作达成一致意见。2019年8月,中印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第二次会议在北京举行,此次会议肯定了机制创建以来中印人文交流在十大支柱领域合作取得的新进展。目前,虽然中国和巴西还未建立实质性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但双方在人文交流方面也迈出了实质性步伐。2014年7月,习近平主席在第六次金砖国家领导人峰会后对巴西进行了国事访问,双方发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巴西联邦共和国关于进一步深化中巴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其中涵盖了文化、教育、体育、旅游等领域的人文交流合作。


在目前已经建立的10个中外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中,涉及金砖国家的就有3个,这些高级别双边人文交流机制是金砖国家人文交流机制的重要补充,构成了金砖国家人文交流机制的软架构。


2019年11月,第十一次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在巴西首都巴西利亚召开,标志着金砖国家合作迎来第二个“金色十年”。此次峰会期间,金砖国家人文交流论坛也如期举行。图为巴西利亚中轴线。(图片来源:新华社)


二、行为体日益多元化


近年来,金砖国家人文交流的实施行为体日益呈现多元化特征,宏观政策层面由中央政府主导制定,具体的实施层面则由智库、地方政府、社会组织以及高校更多地参与推动,逐渐形成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统合的多元化主体实施结构。


第一,智库合作是金砖国家人文交流的先行者。在2009年6月俄罗斯叶卡捷琳堡峰会和2013年3月南非德班峰会期间,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相继成立了金砖国家学术论坛和金砖国家智库理事会,目的是配合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举行专门会议并提供政策咨询。与此同时,金砖国家轮值主席国以本国举办金砖国家学术论坛为契机,相继成立各自国家层面的金砖国家智库合作研究协调机构,例如金砖国家智库合作中方理事会、俄罗斯金砖国家研究国家委员会、印度观察家基金会、巴西应用经济研究所、南非金砖国家智库等。通过这些智库,金砖成员国的专家学者们可以积极建言献策,在横向领域提出新的合作理念,在纵向领域促进政策沟通,提供思想创新,从而整体性地推进金砖国家人文交流合作研究。


第二,地方政府也是金砖国家人文交流的主要实践力量。2011年12月,首届金砖国家友好城市暨地方政府合作论坛在海南三亚举办,参与各方宣布启动金砖国家友好城市与地方政府合作论坛机制,该机制的成立对金砖国家省州等地方间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平台。之后,该论坛又相继在德班、圣彼得堡、孟买和成都举办。地方政府最了解自身的优劣势,通过交流合作可以达到优势互补的目的,从而为金砖国家人文交流合作提供动力支持。


第三,社会组织和高校等力量也发挥着独特作用。2017年6月,在福州举办的金砖国家政党、智库和民间社会组织论坛通过了《福州倡议》,呼吁民间社会组织和社会力量积极投身到金砖国家合作中,重点在扶贫、卫生、环保、性别平等领域展开合作,推动更多合作项目顺利落地,利用新技术手段建立互动交流和对话合作网络。金砖国家人文交流的未来发展离不开青年一代,作为培养青年精英的高校同样肩负着重任。2015年10月在北京成立的金砖国家大学联盟是推进金砖国家高等教育合作和人文交流的重要机制,将为金砖国家的未来发展提供重要的智力支持。


三、项目领域不断扩展


近年来,金砖人文交流的项目领域逐步扩大,内容不断充实,涉及教育、文化、体育等多个领域。


在教育领域,五国创建了金砖国家部长级教育会议机制。2013年11月,首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金砖国家教育部长会议在法国巴黎召开,会议讨论了金砖国家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教育技术发展以及金砖国家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等议题。此后金砖国家教育部长会议陆续通过《巴西利亚教育宣言》《莫斯科教育宣言》《新德里教育宣言》和《北京教育宣言》等文件,展现了金砖国家在推动高等教育研究、建设金砖大学联盟、创建金砖教育网络、提升教育技能等方面工作所作的努力。


在文化领域,截至2019年,金砖国家合作机制总共召开了四届金砖国家文化部长会议,陆续出台《落实〈金砖国家政府间文化合作协定〉行动计划(2017—2021年)》《金砖国家加强媒体合作行动计划》《金砖国家电影合作拍摄2017—2021年计划》《金砖国家电影人才交流培养计划》《库里蒂巴宣言》等文件;成立金砖国家美术馆联盟、青少年儿童戏剧联盟、博物馆联盟、图书馆联盟等机构,同时在电影、动漫、时装及文化遗产等领域展开了深入合作。


在体育领域,金砖国家开始从双边体育交流向多边交流延伸。2016年10月,印度果阿峰会期间举办的17岁以下少年足球赛是金砖国家在体育领域内的首次集体合作,五国少年在切磋球技的同时,更增进了相互间的友谊和了解。2017年6月,首届金砖国家运动会在中国广州举行,这次运动会被认为是金砖国家多边体育交流与合作的最大成果,对金砖国家体育合作和人文交流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同年9月,金砖国家厦门峰会期间签订的《金砖国家体育合作谅解备忘录》,也为未来金砖五国体育协同发展提供了政策保证。


总之,近年来金砖国家人文交流为世界文明交流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金砖国家人文交流合作以人文交流机制为平台,以多元化行为体为参与主体,在文化、教育、体育等领域相继开展了一系列人文实践活动,提高了社会各阶层、各领域对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的关注。虽然金砖国家在语言文化、历史传统、政治制度等方面存在差异,但通过人文交流可以寻求“共同语言”,加深彼此认知。未来,金砖国家可继续以民心相通为宗旨,在文化、教育、体育、旅游等领域广泛开展人文大交流,促进各国民众之间的相互理解,增进思想交流和文化享受,夯实金砖合作社会民意基础。


金砖国家人文交流面临的挑战


金砖国家合作的机制化水平在不断提高,合作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在经济、金融、政治、外交等领域已取得显著成效。与之相比,金砖国家在人文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还比较薄弱,有待进一步深化,并且机制化建设仍处于探索阶段。金砖国家人文交流面临的挑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基础薄弱。人文交流合作是金砖国家整体性合作的基础,基础不牢固,就无法实现金砖国家合作机制成立之初设定的推进政治经济持续发展的目标。因此,金砖国家合作机制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完善,就必须使代表政治经济领域的硬架构和代表人文领域的软架构实现统一。一方面,硬架构可以为人文软架构提供制度、物质方面的供给;另一方面,人文软架构反哺硬架构,并给予精神、观念方面的支持。然而,目前人文交流合作软架构还处在建设阶段,进展相对滞后,还不足以起到支撑硬架构的基础性作用。


第二,差异明显。金砖国家人文交流合作还面临着成员国参与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金砖五国地处四大洲,彼此间的文化背景、宗教信仰和价值观差异明显,每个国家的人民在对世界的看法以及处理人情事物的方式上都有各自的行为逻辑。同时,五国擅长的人文领域不同,也有因本国文化传统所限而不愿深层触及的领域。在今后相互交流与合作快速推进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因文化文明不同而导致的分歧摩擦,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金砖国家的参与热情,从而弱化其成效。


第三,机制建设不足。现有金砖国家人文交流合作机制缺乏清晰的目标、明确的内容、可操作的实施手段以及完善的评估体系,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金砖国家人文交流合作的发展。同时,因顶层制度设计不足使各种机制过于分散庞杂;不同的机制因分管部门不同而缺少应有的协调和互动,导致项目推进困难;成员国在权责承担和获取利益方面没有具体界定;机制内部存在双边机制和多边机制关系重叠竞争的现象等,这些都是当前机制建设不足的表现。


第四,参与主体和资源不够。虽然当前金砖国家人文交流合作的参与主体已经实现多元化,形成了由中央政府主导,地方政府、智库、高校以及社会力量参与的实施结构,但从已举办的一些论坛、活动、会议来看,无论是单个国家内部还是金砖国家之间,地方政府、智库、高校、社会力量的交往频率和参与范围还远远不够,相互之间还缺少有效联系和互动,没有建立纵横一体的参与网络,无法最大限度实现优势互补。


深化金砖国家人文交流的路径


人文领域是金砖国家合作的根基,但难以在短时间内塑造成型,需要相当长时间的经营。因此,金砖国家人文交流合作需要各国保持长久定力和耐心,做到精耕细作、久久为功。面对当前存在的问题和挑战,金砖国家人文交流合作可从塑造共识、建设机制、扩大参与、发挥“金砖+”人文交流平台作用等方面实现突破。


第一,补齐短板,形成共识。针对人文交流合作基础薄弱这一缺陷,金砖国家需协调好政治、经济、人文三者的关系,并在资源投入上适度向人文领域倾斜。面对彼此差异明显这一现实,金砖国家需保持多元一体、开放包容的心态,切实做到求同存异。五国需联手讲好“金砖故事”,并以此为载体渐进式地形成“金砖共识”和“金砖理念”,激发民众积极参与人文交流合作的热情,形成具有共同性的人文理念,为国际社会贡献有价值的人文公共产品。中国作为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的引领者,可通过打造更多接地气、惠民生的项目和活动推动讲好“金砖故事”,夯实金砖国家社会民意基础。


第二,完善机制,协同保障。加强金砖国家人文交流机制建设,首先需要做好顶层制度设计,确立人文交流合作的阶段性目标和长远目标以及实施的内容和手段,建立一套可行的质量保障体系,包括协调管理体系、风险评估体系、跟踪监测体系等。其次需要做好分管机制建设部门之间的协调工作,避免因沟通不畅导致项目中途停滞。最后需明确部门和成员国之间的权责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机制。


第三,政府引领,社会参与。在继续发挥中央政府起主导引领作用的同时,可鼓励更多的地方政府、智库、高校和社会力量参与进来。在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同时,需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为彼此参与人文交流合作保驾护航、相互支持。此外,金砖国家人文交流合作机制建设还应构建政府搭台、智库高校推动、社会力量全员参与的立体网络,实现发挥各参与主体优势的目的。


第四,发挥“金砖+”人文交流平台作用。人类社会发展史是一部多元文明共生并进的历史。不同国家、地区、民族,不同历史、宗教、习俗,彼此交相辉映、相因相生,共同擘画出精彩纷呈的世界。金砖国家分布在亚洲、欧洲、非洲和美洲大陆,其代表的中华文明、印度文明、斯拉夫文明、非洲文明以及印第安文明,是人类多元文明的重要代表,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渊源。鉴此,金砖国家可通过“金砖+”人文交流合作平台,安排人文交流年系列活动,加强在文化、教育、科技、体育、旅游等多领域的互学互鉴、交流合作,使自身成为世界各大洲之间文明对话与合作的重要平台。随着金砖国家人文交流合作的不断深化,必将为世界不同文明与文化间的对话合作树立典范。


【本文是2018年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项目批准号:18SKSJ041)、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历史学研究”(项目批准号:18ZDA170)、2018年四川外国语大学金砖国家研究创新团队项目(项目批准号:18SISUWYTD10)和2019年重庆市高校国际化人文特色非通用语科研团队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进入专题: 金砖国家   人文交流  

本文责编:limei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国际关系 > 国际关系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19599.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当代世界》2019年第12期,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