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瑞金:新时代改革开放如何继承邓小平政治遗产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3644 次 更新时间:2024-03-27 20:03

进入专题: 新时代改革开放  

周瑞金 (进入专栏)  


本文为周瑞金先生2018年9月29日在上海市社科院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作为参加过“文化大革命”全过程和改革开放全过程的我们这一代知识分子,作为经历过从“文革”到“改革”这场历史大转折、思想大解放的我们这一代知识分子,在今天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时候,涌上我们心头最值得怀念、最值得感恩的,是中国改革开放道路的开拓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者邓小平同志。没有邓小平的眼光、威望、意志、智慧和魄力,就没有今天的改革开放。
  这40年的改革开放——是中国四千年有文字记载历史以来,一场历时最久、成效最显著、影响最深广、人民得实惠最多的波澜壮阔的全面改革运动。
  党的十九大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说:解放思想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无止境;要“思想再解放,改革再深入,工作再抓实”。回想十八大闭幕之后,习近平履新后第一次出京调研就是去深训,并且郑重向邓小平像献花。在纪念邓小平诞辰110周年大会上,他还号召全党学习邓小平。
  这说明,新的思想体系必然有宏大丰富的源头。恩格斯说过:“每一个时代的哲学作为分工的一个特定的领域,都具有由它的先驱传给它而它便由此出发的特定的思想材料作为前提。”从邓小平到习近平,中国共产党人矢志改革开放的深刻基因是一脉相承的。
  因此,在当前迎来全面深化改革、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关键时刻,我们需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也需要珍惜、继承邓小平的政治遗产,这对于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我看来,当前继承邓小平政治遗产有以下几个要点:
  一、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够在中国大地轰轰烈烈展开,首先是有一条正确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是改革开放的火车头。正是有了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讨论,解放了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我们才能冲破教条主义的束缚,摆脱对领袖的盲目个人崇拜,从而实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取代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以对外开放突破封闭、半封闭的沉闷局面,以全面改革改变墨守成规、固步自封的体制障碍。
  在改革开放进行了第一个十年(1978-1988)之后,面对国内政治风波小气候和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大气候,由上海解放日报“皇甫平”系列评论,引发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全国改革开放“姓社姓资”的争论交锋。在这个重大历史关头,邓小平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深邃政治洞察力,发表南方谈话,以“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冲破公有制加计划经济的传统社会主义观念的束缚,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改革的主要目标。全党全国人民坚定以市场化、法治化方向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走出了一条富有生命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改革开放第二个十年(1992-2002),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框架,并在此基础上加入世贸组织,以对外开放倒逼国内改革,赢得改革开放第三个十年(2002-2012)的国民经济大发展,GDP增长四倍以上,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改善。
  就在顺利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邓小平提出了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大战略,规划到本世纪中叶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同时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两个基本理论:一个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一个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正是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和一个大战略、两大基本理论的指引下,我们走过了40年的改革流金岁月,经受了40年改革风雨兼程的考验。
  党的十九大,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了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这是党中央适应我国发展新要求,进行的战略谋划和部署。我们从中明显能看到了我们党正在继承邓小平重要政治遗产,包括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现代化三步走大战略,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坚定走市场化、法治化的改革发展道路不动摇,这是非常及时必要的。
  二、邓小平的“赶上时代”大局观和善于守拙、韬光养晦、决不当头的大策略,是中国顺利高效地进行40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国际环境保证。今天,对于指导我们正确处理国际关系,创造有利于我国进一步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国际环境和条件,依然极有价值。
  邓小平是有世界眼光、并能主动把握时代潮流的政治家,他洞察世界大局趋势,及时纠正了战争和革命是时代主题的说法,提出和平和发展是时代的主题。他大胆断言世界大战打不起来,决心裁军百万,专心致志于国内经济建设。他敏锐觉察中国大大落后于世界发展,提出中国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大胆改革我国与世界大局趋势不适应的各种体制,要大胆向欧美日本发达国家开放,学习。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一定要融进世界。邓小平特别强调中国改革开放的目的,就是要赶上时代,改变中国近代以来落后于世界的局面,争取到本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所以,1977年他重新出来工作以后,就频繁安排出访活动,为中国融进世界作重新布局,重建中国的外交格局。他首先访问了缅甸、尼泊尔、朝鲜、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周边国家,断然改变对东南亚一些国家输出革命的错误做法,停止对反政府武装的支持,改善了周边国家关系。接着相继出访日本和美国,与日本签订中日友好条约,与美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这就打开了整个世界的局面。无论在国内发生政治风波受到国际制裁的情况下,还是应对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带来的冲击波,邓小平都冷静观察,沉着应对,重点做好国内的改革开放和发展经济工作,稳住国内大局。同时巧妙地应对国际制裁,提出善于守拙、韬光养晦、决不当头的大策略,避免与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冲突,终于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和条件。
  邓小平的这种大局观大策略,始终以“赶上时代”为处理世界大局的指导思想,不急于走到引领时代的潮头;以做好国内改革发展为重点,在尊重二战结束后所形成的雅尔塔国际体系的现实利益格局下,积极务实地处理好与欧美日本发达国家的关系;从有利于中国国家利益为出发点,最大限度团结亚非拉美发展中国家,积极灵活、有所作为,从事与我国作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地位相称的国际治理事务。这样,才能最有效地营造中国改革发展的良好国际环境和条件。
  我们要老老实实承认,到本世纪中叶中国真正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以前,我们都处在赶上时代的阶段,不要以为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二,就有资格引领时代了。不是这样的,要实事求是面对现实:我国改革40年的发展变化,是以举国之力,借经济全球化之利,在牺牲了几代人的健康与环境的基础上,以高能耗、高腐败、高浪费、高污染的发展模式取得的。而且只是为赶上世界先进发展水平做了一定程度的物质准备而已。以人均计算,我们的经济发展还处于世界平均水平之下,我们还是一个不发达国家,而且还将长期处于发展中国家之列。所以,我们还是要善于守拙,不要陶醉于仅仅经济总量的增长,仍然要保持低调,虚心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包括先进文明。
  邓小平当年强调,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地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这个大胆吸收和借鉴的过程,还远远没有完成。只有到中国真正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元化发展到新阶段的时候,那时候的中国参与全球治理,构建新的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体系和秩序,必定能发挥更加积极有效的作用,切实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也必将对人类进步有较大的贡献。
  三、在推进我国全面改革开放的进程中,邓小平特别强调经济体制改革必须要有政治体制改革相配合的改革观。他始终认为,经济体制改革每前进一步,都深深感到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不改革政治体制,就不能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经济体制改革继续前进,取得的成果也会消失。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经济体制改革向前走一步,政治体制改革也配合着进行,两者配合得不错。比如农村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随着人民公社政治体制被瓦解了,建立了乡镇领导体制。城市放开民营经济,发展外资和合资经济,国有的集体的公有制企业也随之展开下放企业自主权改革,实行政企分开。随着市场化、法治化改革的推进,经济体制、文化体制和社会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同时也推动了党和政府领导体制、干部选拔制度、行政管理机构和体制的改革、利用新媒体扩大公民的知情权表达权选举权监督权的改革探索(即网络问政制度建设),废除了领导干部任职的终身制,规定了党和国家领导人任期制,等等。这些表明,经济体制改革必须要有政治体制改革相配合,这个改革观是邓小平的重要政治遗产。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要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轴,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新突破,以此牵引和带动其他领域改革”。十八大以来,他大力倡导并强化权力运行制约与监督制度建设,着力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反腐败体制机制,包括十九大确立新的国家监察体制——新时代政治体制改革仍然在稳步推进。
  在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的五大体制改革总体布局中,我认为突出经济体制改革,并配合以政治体制改革,非常关键。40年的改革开放实践证明,文化体制和社会体制是与政治体制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相互配合、相互深化,才能够切实保证我国市场化、法治化改革走上一个顺畅发展的道路。从而,也能牵引和带动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的改革深入。尤其在初步实现市场化的今天,法治化显得更加急迫和重要。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改人治为法治。而法治化的基本落脚点,就是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让权力在法治的框架内运行。
  四、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一开始,就强调要加强党的领导,也要改善党的领导。他总结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以来自身建设存在的问题,着重指出权力不宜过分集中。权力过分集中,妨碍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和党的民主集中制的实行,妨碍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妨碍集体智慧的发挥,容易造成个人专断,破坏集体领导,也是在新的条件下产生官僚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提出要着手解决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问题。他说,党不能够包办政府的事情。党包办政府的事情,看起来是加强党的领导,实际上是削弱了。1980年8月邓小平同志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讲话中,强调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主要弊端就是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家长制现象,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历次代表大会,对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首次提出“党的自身建设也必须进行改革,以适应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党的十六大报告进一步提出要改革完善党的执政方式和领导方式的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加强党的建设”。接着,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这表明改革正向中共自身推进和深化,既显示出开明开放、努力顺应时代要求的执政党形象,又推动党的建设理念逐步发展更新,给执政党自身增添了新的活力。
  党的十八大以后,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严治党,党的建设着重于严厉惩治腐败和高压整肃作风,打虎、拍蝇、猎狐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反腐败以压倒性态势展开,并加强和加快推进从上对下严密控制监督的机构部署和制度规定。这方面取得显著的成效,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政治保证。
  党的十九大第一次强调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要保证全党服从中央,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我们党有8900多万党员,450多万基层党组织,在13亿多人口的大国长期执政,要治理好这样一个大党、大国,保证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至关重要,维护党中央权威至关重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定执行党的政治路线,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必须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弘扬忠诚老实、公道正派、实事求是、清正廉洁等价值观,坚决防止和反对个人主义、分散主义、自由主义、本位主义、好人主义,坚决防止和反对宗派主义、圈子文化、码头文化,不断培厚良好政治生态的土壤。同时,每位党员干部都要加强党性锻炼,提高政治觉悟和政治能力,对党忠诚,为民造福,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坚决反对搞两面派、做两面人。
  如何把党的十九大强调政治建设的精神,与十九大以前历次党代会提出的党的自身建设也必须进行改革的精神结合起来,如何继承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中一再强调的既要加强党的领导,又要改善党的领导的政治遗产——这对于推动党的权力结构改革,推动党的选人用人机制改革,推动党的领导方式、执政方式的改革,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对于凝聚党内外改革共识,都是十分必要,十分重要的。我们不能再回到邓小平同志严肃批评过的“在加强党的一元化领导的口号下,不适当地、不加分析地把一切权力集中于党委,什么事都要第一书记挂帅拍板,党的一元化领导往往因此而变成了个人领导”那种局面了。
  五、邓小平晚年心系社会公平分配问题。在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后不久,邓小平同志就深谋远虑地提出,在发展经济同时,就要非常重视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据《邓小平年谱》记载:1993年9月16日,邓小平与弟弟邓垦谈话时指出:“十二亿人口怎样实现富裕,富裕起来以后财富怎样分配,这都是大问题。题目已经出来了,解决这个问题比解决发展起来的问题还困难。分配的问题大得很。我们讲要防止两极分化,实际上两极分化自然出现。要利用各种手段、各种方法、各种方案来解决这些问题。中国人能干,但是问题也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随时都会出现新问题。少部分人获得那么多财富,大多数人没有,这样发展下去总有一天会出问题。分配不公,会导致两极分化,到一定时候问题就会出来。这个问题要解决。过去我们讲先发展起来。现在看,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
  邓小平同志1994年来上海过第七个春节,回北京后不久就患病卧床,不能视事了。所以,1993年9月与邓垦关于社会财富公平分配问题的谈话,应该是他生前最后的重要政治交代了。如何在我国经济较快发展的情况下,解决好财富分配,体现社会公平,防止贫富的两极分化,这是他晚年深挂心怀的重大问题。这是应该在市场化、法治化改革的一开始,就切实加以极大重视的经济问题、社会问题,更是政治问题。
  25年前,邓小平同志就以其极具前瞻性、穿透力的政治眼光,看出市场化、法治化改革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起来以后,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问题,是比解决发展问题更难的难题。他强调党和政府要利用各种手段、各种方法、各种方案来解决好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防止两极分化现象的扩大。
  党的十九大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努力让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党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都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所以,要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努力完善分配制度,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一定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特别是习近平同志强调精准扶贫,为各级领导干部立下限时脱贫军令状……这里我们又看到了从邓小平到习近平的一脉相承。
  确实,现在是我们勇敢地正视发展起来以后,我国存在的严重两极分化现象的时候了。这几年反腐败斗争,暴露出来的各级贪官们穷凶极恶地霸占国民财富现象,真是怵目惊心。尤其是强势资本精英与强势权力精英的勾结,瓜分鲸吞国有资产,穷奢极欲地占据和挥霍本应属于全民所有的公共财富。与此同时,今天我们城乡又还有多少人面临读书难、看病难、住房难,束手无措,孤独无援。今天,我们难道不是亟需遵循邓小平同志晚年的教导,利用各种手段、各种方法、各种方案来解决好国民财富公平分配的问题了吗?
  目前,反腐败斗争取得巨大成果。这说明在财富公平分配问题上,我们党比较好地解决了“破”的问题。接下来还要解决“立”的问题,才能不让百姓失望。这个“立”,就包括国家让利于民,把更大的实惠还给人民,国民分配要更重视向民生方面倾斜,要充分重视减税的呼声,精简行政机构裁减冗员的呼声,教育公平的呼声,进一步健全保障水平更高的医保、社保以及养老制度。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的今天,做好以上这些工作才正其时、孚民望也。不知大家以为然否?


进入 周瑞金 的专栏     进入专题: 新时代改革开放  

本文责编:limei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中国政治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13167.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国是纵横 公众号,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