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剑雄:学术普及,何妨“碎片化”?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179 次 更新时间:2018-08-12 19:21

进入专题: 学术普及   碎片化  

葛剑雄 (进入专栏)  


(本文为《从〈诗经〉到〈红楼梦〉》一书序言)

为什么我要向各位推荐这本《从〈诗经〉到〈红楼梦〉:复旦人文经典课》?不仅因为作者都是我熟悉的同仁、各自研究领域的一流学者,而且因为这是一本优秀的学术普及著作。我还希望利用这个机会,为学术普及性著作说几句话。

长期以来,一提到普及,大家往往就认为这是针对初学者、文化层次低的,普及的范围越大越好。记得当初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堂”找我策划节目时,一再强调必须适应70%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观众的接受能力。其实到了今天,这些标准大多已经不符合社会的实际,不适应社会的需要了。改革开放以来,民众的文化程度普遍提高,当年的初中以下文化程度者总该提高到初中、高中或大学程度了吧!现代社会知识和信息的积累越来越多,知识体系的分支越来越细,新知识、新概念、新理论、新成果层出不穷,不仅公众有接受普及的需要,就是高学历、高学位、高级研究人员也需要接受本专业以外的普及。所以社会不仅需要针对大众的普及,也需要甚至更需要针对小众的普及。下里巴人需要普及,阳春白雪也需要普及,只是范围不同而已。普及范围大固然社会效益显著,小范围的普及同样重要,而且由于接受普及的人自身的文化层次高、影响大,产生的社会效益未必小。

对传统文化和中国古代人文学科研究成果的普及还有其特殊背景。由于20世纪以降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以至摧残,教育的工具化、实用化、政治化倾向,重理轻文之风,知识无用和读书无用一度盛行,造成几代人知识结构和人文素质的缺陷。老一代的科学家往往有很高的传统文化造诣和人文素质,人文社会科学家大多具有专业以外的才能和修养,都有自幼而学打下的基础。而本来应该在幼时、小学、中学阶段具备的传统文化基础和基本人文素养,我们这一代与更年轻的人,即使有了硕士、博士学位,当了领导,成了专家、教授、院士,却未必能具备。在不少方面都需要接受普及,甚至需要扫盲。

还有人认为科学技术需要普及,而人文社会科学不需要普及,至少不那么重要迫切。这来自两种误解:一是以为科学原理高深,不加普及的话一般人连一些专业名词都不懂;而人文社会科学成果不难理解,不认识的字查查字典就行了。某大学曾经有一位领导就认为,中文系的研究不就是看看小说吗,还说“我们理科的研究成果要得奖很难,你们文科只要写篇文章就能得奖”。其实这是无知者的无畏,他们根本不了解人文社会科学同样具有高深的一面,并非识字就能读懂。一是认为科学的普及有利于提高全民的科学素质,技术的普及能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实际上完整的科学素质就应该包括人文社会科学这部分,而人文社会科学的普及同样能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对提升社会的管理水平和提高公众的人文素养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人文社会科学界一些人自设藩篱,甚至自吹自擂,故弄玄虚,也为学术普及造成障碍。有人一方面将传统文化神秘化,神圣化,另一方面又自封大师、传人,似乎只有他才有传授的资格,入他的门才能得到真传。有人片面强调经典、原典,要求初学者必须从经典读起,或者只能学原典,实际上混淆了专业研究与学术普及的界线,误导了传统文化的爱好者和非专业读者。对专业研究而言,毫无疑问应该以经典、原典为基础和出发点,并应作全面研究而不问其精华糟粕。但对普及对象来说,就既无必要也不现实。传统的经典文字艰深、内容古奥,像《书经》流传到汉代时一般儒生已经读不懂,需要由专家作注;但注文还是太深奥,需要由其他专家作疏;积累到今天,注、疏、注疏的注疏的文字量已是原文的千万倍。学术普及自然只能根据受众的目的、水平、时间选择最合适的内容、方式和容量,当然应该选择其精华和适用部分。

有些人对“碎片化”的批评也有失公允。专业研究要讲全面,系统掌握某一门专业或某方面的知识也不能“碎片化”,但对非专业读者、非专门教育、学术普及来说,又何妨“碎片化”?实际上,面对人类已经积累的浩瀚的知识海洋,每个人能够汲取的无非是一滴一勺,对自己专业以外的知识只能是若干碎片。只要保证这是真正的碎片,而不是垃圾,并且明白这只是一个整体中的极小部分因而不能代表整体,就能做到开卷有益,闪光的碎片同样能体现整体的精妙。

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是学术普及的前提,对受众需求的了解,精准的选择和有效的传播手段是成功的保证。本书的十位作者与  “一条”联手打造人文经典课程,内容涉及《诗经》、孔孟、老庄、《史 记 》、《世 说 新 语 》、唐诗、宋词、《资治通鉴》、《传习录》、《红楼梦》,涵盖了中国人文传统的一些基本典籍。音频课程4月底上线以来,在短短数月中已经取得显著的社会效益。相信课程文字内容的出版能满足更多读者和不同受众的需要,并且为传统文化和人文学科的学术普及提供成功的范例。

进入 葛剑雄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学术普及   碎片化  

本文责编:limei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教育学 > 教育学专栏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11588.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文汇学人 公众号,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