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主席习近平此次对英国进行国事访问,标志着中英关系正式迈入“黄金时代”。中英关系能够达到今日之高度,主要源于利益互补、国际经济理念相近和战略互信。
首先是中英双方利益高度互补。
英国是老牌发达国家,但是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它的债务问题十分突出,预计2015年至2016年,英国国家债务将接近1.7万亿英镑,公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约85%。
这种状况下,英国卡梅伦政府刺激经济增长的“宏伟蓝图”中,将少不了外资的引入。如其“英格兰北部经济中心”计划,即大规模更新北部地区基础设施,发展高铁,建设更多的核电站,就不得不把目光转向外资。
而基础设施建设恰是中国的长项。中国的高铁、核电等产业技术成熟,性价比高,具有很强的比较竞争优势。此外,中国正在积极扩展对外投资,如上所述的英国不少项目可以提供政府担保,这也恰好符合中国投资者的条件和期望。
除开展产能合作外,英国在承接人民币海外拓展业务、吸引中国游客和留学生、开拓中国创意产业市场等诸多方面都有很高的期许。
同时,中国也在与英国合作发展电子商务、健康医疗产业、联合科技研发,以及同英方一道共同开发第三方市场等方面有需求。双方存在着广泛的利益交集和广阔的合作空间。
其次,中英国际经济理念相近,均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支持全球化。
卡梅伦的保守党政府保持了英国的自由和开放传统,摒弃了意识形态干扰,愿意做对华最开放的西方国家。
与一些西方国家相比,英国对中国投资的“国家安全”顾虑较小,中国企业在英的经商环境较好。华为、中兴等中国高科技公司的产品已经进入英国的电信基干领域的公私部门,中国的品牌手机也已进入英国普通民众的家庭。
英国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重启“再工业化”进程,乐意将包括核电站这类带有敏感性质的行业项目向中国开放。卡梅伦今年5月刚刚成功连任,一般而言,今后5年英国的经济政策走向不会发生大变化。
最后,中英战略互信达到一定高度。英国卡梅伦政府理性对待正在崛起的中国,对世界格局的大变化有比较清醒的认识,展示出与中国一道发展的强烈意愿。
英国有着悠久的“帝国传统”,在长期外交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英国外交也一直以能敏锐地体察到世界格局变化和把握世界趋势而著称。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美国的霸权地位开始衰落,出现了“世界其他地区的崛起”,特别是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崛起国家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经济政治版图。在英国,无论是经济精英还是政治精英都非常敏感地意识到了这一世界变化趋势。英国在经营英美特殊关系和欧洲这两个重点的基础上,充分意识到必须加强面对一个更加广阔、更加多元也更具活力的世界,中国就是这个世界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
近两年卡梅伦政府在人权、达赖,以及香港等中英敏感议题上主动“降音”,没有让这些“噪音”干扰中英关系的主基调,向中方展示了诚意和善意。今年3月,英国还不顾美国反对,表示愿意加入中国主导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成为发达国家中第一个“吃螃蟹”的大国,对亚投行的顺利筹建发挥了积极作用。
社会层面上,中英双方也开始互学互鉴,改变了中国单方面学习英国的旧有格局。比如由于上海基础教育近年来在国际学生评估测试(PISA)中屡夺头名,中国学生的数学水平也得到世界公认,英国开始派遣本国数学教师赴华观摩,并邀请多批上海优秀数学教师赴英短期工作,传授教学心得,以提高英国小学的数学教学水平和孩子的数学成绩。此外,英国卫生大臣杰里米·亨特还提倡英国学习中国的“敬老”传统,家庭应该承担更多责任来赡养老年人。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国际关系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
来源:2015年10月28日出版的《环球》杂志 第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