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建华:大学的逻辑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996 次 更新时间:2018-08-11 14:14

进入专题: 大学教育   大学逻辑  

林建华  

培养人是大学的核心使命,这既是政府和社会公众的诉求,也是大学声誉的最重要来源。由于大学中的组织和个人都有自己的利益诉求,对学校核心使命的认同并非是自然而然的。因此,学校的制度、资源和政策一定要以提高学生学习和成长体验为中心,要建立起各方协同的制度和文化,才能真正实现学校的核心使命和任务。

一些人觉得只要有了大楼、大师,就能够办好大学,实际并非如此。大学的规模虽然不大,所涉及的人和领域还是很复杂的。学者的个性与诉求、学科的变化与坚守、社会的期盼与抱怨、政府的支持与管理等等,都会对大学的管理产生影响。管理者既要把握办学规律,坚守大学基本价值,又要保持政治敏感性,保证学校的稳定发展。


大学内在逻辑


在重庆大学的一次小型研讨会上,大家对综合改革思路争论不休。主管教学的副校长认为大学的人才培养最重要的,应当作为综合改革的主要切入点。主管科研的副校长认为学术研究对学校也很重要。当然主管人事、学工的副校长也不甘落后。大学的职能的确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除了保存和传播人类知识,大学在创造新知、服务社会、弘扬文化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因此,大家争论的是一个很基本的问题:大学这些职责之间有什么关系,最核心的职责是什么?理解这些问题和大学的逻辑,对做好大学管理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在随后的几年中,我一直在思考大学内在逻辑的有关问题。最初,我们把大学与企业进行对比。企业发展的根本任务是为客户创造价值,而大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我们应当让学生在大学四年学习中获得最大收益。当然,学生与一般意义上的客户不同,大学与企业也不完全一样。大学要面对性格和志向各异的教师和学生,他们的创造力决定了大学的发展状况。大学的管理也有自己的特点。我们不能靠行政命令指挥教师和学生,只能通过制度、文化和共同的价值追求,凝聚大家的共识,引导大家将个人学术发展的理想与学校的使命紧密结合在一起。尽管如此,我们仍然可以从企业的内在逻辑出发,分析大学的情况。例如,企业追求的是利润,而大学追求的是学术和社会影响力,输出的是毕业生和学术研究成果。大学需要聚焦学校的核心使命和任务,完善人事管理体制,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进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开展高水准的学术研究。

当我们想了解一所大学的时候,首先看到的是一些表象,也就是大学的影响力。随着了解的逐渐深入,我们就会看到大学更深层次的状况。在大学逻辑图中从上至下的过程,就是我们由表及里观察大学的过程。大学的影响力有两个方面,学术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前者主要体现大学对人类思想、科学和技术方面的贡献,后者主要是大学对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在知识对经济和社会发展贡献越来越重要的时代,大学必须要为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学术支撑,也必须产生能够影响社会发展的新思想和新理论。因此,大学的影响力既来自于学校的学术研究,也包括毕业生走出校门之后的贡献。实际上,社会公众更加关注毕业生的状况,因此,如果我们培养的学生都很优秀,他们在社会上都很有成就,学校的影响力就被成百倍地放大了。因此,我们说毕业生的贡献是学校声誉的最重要组成部分。

如何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呢?这就涉及学校内部运营体系的状况了。运营体系中的各个因素之间也有逻辑关系,下层因素是对上层因素的支撑。例如,学校的教学和科研都需要强有力的学术队伍和合理的学科体系,教师队伍建设则需要完善的人事体制、合理的资源配置和大学治理构架等等。这个大学逻辑图是简洁明了的,虽然不可能涵盖影响大学的所有因素,但最主要的都考虑到了。


大学的核心使命


了解大学的内在逻辑对把握学校发展脉络是很重要的。人才培养是学校最核心的使命。这不仅是国家和社会对大学的基本要求,也是大学长远声誉最重要的来源。xizong一再强调“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我们可以设想,如果我们的人才培养质量不高,国家未来的竞争力是很难显著提升的,那我们也很难自称为世界一流大学!

对大学而言,学术研究当然也是至关重要的。这可以从两个方面看,学术研究的水准决定了大学的学术影响力和学术声誉,也决定了支撑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同时,大学的学术研究是人才培养的基础,高水平的学术研究和良好的学术氛围和条件,是高水准学术队伍的保障,这对培养有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是至关重要的。

大学的逻辑还告诉我们,人才培养涉及学校的方方面面,不仅涉及培养方案、教学计划,还涉及教师队伍、服务支撑、体制机制、资源配置等各个方面。因此,我们进行教学改革不能只关注教学工作本身,而要将之看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集全校之力,以教育改革为牵引,推进各领域的综合改革。在最近开展的本科教育改革中,我们更加关注体制机制和资源配置的支撑作用。例如,通过在学部内自由转专业、全校范围自由选课,打破了院系界限,调动了院系和教师的教学改革积极性,使教学改革真正见到了成效。

在研究型大学的管理中,一个普遍和有挑战性的问题是如何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过去二十年,中国大学的学术研究水准提升很快,科研经费、学术论文都增长了十倍左右,很多领域的研究条件也有了很大改观,有的已经达到了世界水准。但实事求是地讲,过去几十年中,我们的教育模式变化并不大,仍然沿用着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育模式,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潜力并没有被充分激发出来。中国大学的这种状况受到了社会公众的质疑和批评,也制约了国家人力资源水准的进一步提升。

在大学的逻辑体系中,学生始终处于核心位置。学校的各项工作,无论是教学、科研、队伍建设,还是支撑服务等,都是为了学生的培养。对于这一观点,并非所有人都赞同。例如,学者总会把自己的学术发展放在首位,这是学者最重要的利益诉求。院系既关注学生的教育成长,也关注学者的学术发展。但院系是从本专业角度,有选择地支持老师和学生诉求的。从大学的逻辑,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学校中教学与科研的关系。首先,教师在大学中具有主体地位,学校的所有使命和任务都是由教师完成的。因此,教师队伍建设是大学建设的核心。其次,“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并非院系和教师的天然选择,必须要利用资源配置、政策倾斜等措施,引导教师和院系的价值取向。因此,推动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学校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任务。本科教育改革最核心的问题,是建立激发教师教学热情的体制机制。


大学需要的协同


大学是高度依赖个人创造性的学术机构。我们可以把大学比作一个齿轮箱。齿轮箱是用来调节转速或转换方向的。一般的齿轮箱动力从一端输入、另一端输出,主动轮和从动轮泾渭分明。但大学却很不一样,每一个齿轮都是一个独立的动力源,都有自己的愿望和能动性。如果大家运动方向不协调、相互掣肘,齿轮箱就无法输出任何动力。如果大家能够协调一致、相互配合,输出的动力就会成十倍或成百倍地增强。

人是大学的最宝贵资源,大学的一切工作都是围绕着人展开的。要成为一所杰出的大学,必须要有杰出的教师和学生,也必须有好的环境和氛围,使人们的创造潜力充分发挥出来。杰出的人往往都是与众不同的:有倾心专注、清心寡欲的;有玲珑剔透、能言善辩的;有愤世嫉俗、争强斗胜的;有传统守成、中庸平稳的。对于那些性格秉性和细枝末节的事情,我们要宽容;对于不同的学术观点,我们要用学术规范去评判;而对教师道德操守、学校办学方向等大是大非的问题,则一定要坚持原则、坚守底线。杰出大学的魅力就在于宽松的氛围和合理的制度文化,既能使各类人的内在创造潜力充分释放出来,也能使大家在共同价值观引导下,和睦相处、各尽其美、相得益彰,为学校发展和国家强盛一起工作。xizong曾阐述过大学的这些特征他讲道:“思想活跃是高校的重要特征,各种思想观点在这里交汇,各种价值观在这里碰撞。‘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我们要秉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态度,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在多变中定方向,让一切有益思想文化的涓涓细流汇入主流意识形态的浩瀚大海。”

中国大学的发展和崛起,也就是近十几年的事情,我们的治理体系尚未完善,大家对学校发展方式还未形成广泛的共识。作为学校的管理者,我们每天都要处理很多事务,一些是日常事务,还有一些是突发事件,这都占用了很多时间。一位美国大学校长曾讲,大学校长至少要用20%的时间去思考和处理更长远的事情。中国大学体制性的问题更多,改革发展任务也更重,我们应当花更多的时间,认真研究办学规律,研究大学的内在逻辑,这样才能在无序中实现导向,在差异中形成共识,在多任务中实现平衡。

文章节选自《校长观点:大学的改革与未来》第一部分《道与路》



    进入专题: 大学教育   大学逻辑  

本文责编:陈冬冬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教育学 > 高等教育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11538.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