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位名叫彼得斯(Ralph Peters)的美国军事情报界的退休官员,想别人不敢想,在《美国军事力量杂志》中撰文认为中东的边界是“武断的”,库尔德人、俾路支人、阿拉伯什叶人是在大中东地区最受“愚弄的”群族。建议重塑从地中海到印度河的大中东版图,新建统一的阿塞拜疆、自由的库尔德斯坦、阿拉伯什叶国和自由的俾路支斯坦,从地理上构建“新中东”。美国国务院多日对此讳莫如深,不与置评。可是,就在黎以战争水深火热的时候,美国国务卿赖斯7月 22日公开表示以军对黎巴嫩的军事行动是“一个新中东诞生前的阵痛”。7月25日,在与以色列总理奥尔默特举行会晤时,赖斯重申,现在已经到了“新中东”形成的时刻,这项事业必将获得成功。美国政府此时提出构建“新中东”的政治规划,可谓意味深长。
“大中东民主计划”的夭折
“新中东”是在美国“大中东民主计划”挫折的情况下提出来的。2003年3月伊拉克战争爆发时,布什政府就曾提出在伊拉克实现民主和自由,并想把它树成新中东的样板。布什政府于2004年2月正式公布“大中东民主计划”并力求用四年时间进行该计划实施,并由此成为布什政府中东战略的核心。但是该计划的推行导致巴勒斯坦的哈马斯,黎巴嫩的真主党,伊拉克的什叶派等宗教或激进组织先后上台。于是,由伊朗主导的从波斯湾到伊拉克、叙利亚和黎巴嫩“什叶派新月”地带随之悄然形成,这对美国中东的利益形成更大、更严峻的挑战。“大中东民主计划”也因此变得灰头土脸。这也因此成为布什政府第二届任期内的头号难题。
“新中东”与“大中东”的异同
美国“大中东民主计划”的核心是以武力在中东推行美国的民主,强迫中东国家特别是22个阿拉伯国家按照美国的价值观来重塑其政治体制,借此来铲除恐怖主义滋生的深厚土壤与根源,以确保美国的安全及霸权的稳定;而“新中东”则是用武力改变中东的战略形势,试图建立一个服从美国安排、保障美国及其中东“铁杆盟友”以色列的利益并保持分裂、制衡状态的中东。“大中东民主计划”和“新中东”的共同点则都是使用武力改变中东的政治格局,促进美国在中东的利益。这也确实是典型的布什特色。也就是,布什推行以武力为后盾的单边主义外交本质仍然没有改变。
美国中东战略的再调整
由于“大中东计划”明显受挫,布什政府的中东战略不得不再一次调整。“新中东”标志着布什政府发誓要“让民主之风吹遍中东每个角落”,对神权独裁国家实行“零容忍”政策的后退。因为伊拉克局势越来越动荡和恶化,这证明了布什按照美国模式“民主改造”伊拉克是不切实际的空想;巴勒斯坦、叙利亚民主化的经验一再告诉美国,强推民主化只会导致伊斯兰极端主义的泛滥和蔓延。而对中东进行民主改造并没有如预想的那样消除恐怖主义滋生的土壤,相反进一步激化了原来掩盖的矛盾与冲突,让恐怖主义以更大规模地扩散。为了摆脱美国目前在中东的困境,美国不得不放缓推行民主化的脚步,减轻美国中东传统盟国的压力,转而同愿意支持或接近美国的国家结成统一阵线。具体说来,就是美国试图加强其与该地区西部的埃及、约旦、科威特以及沙地阿拉伯等“逊尼派弧弯”亲美国家的关系。美国甚至有意让他们与美国中东的“铁杆”、曾是阿拉伯世界不共戴天的敌人—以色列一起结成新的“志愿联盟”,以共同对抗阿拉伯穆斯林世界的东部升起的“什叶派新月”地带国家。从而让美国专注于解决当前最迫切的、最棘手的中东问题即从伊拉克的恐怖袭击到黎以、巴以冲突,再到伊朗核问题,帮助美国实现伊拉克的稳定及合围伊朗及叙利亚,进而彻底改变美国当前在中东的战略被动形势。据8月20日的《星期日泰晤士报》的报道,为了避免伊拉克问题成为布什政治遗产上的“污点”,布什班子及其家族甚至开始考虑给伊拉克扶植一个独裁政权,放弃所谓的推行民主政治制度的试验!埃及一位知名的自由改革家萨阿德•埃丁•易卜拉辛(Saad Eddin Ibrahim)近日在《华盛顿邮报》撰文说,美国政府在2005年对其中东的专制盟友的民主化要求还稍微有些压力,可是到了2006年差不多全没了,相反却对穆斯林民主派开始了又一场的“冷战”。可见,布什嘴上叫得凶要在中东推行民主,并批评前任总统们着力不够,可是实际上仍不过是布什理想或他的宣传而已。
也就是说,美国“大中东民主计划”代表布什政府在打赢伊拉克战争、活捉萨达姆后,被轻而易举的胜利冲昏头脑而产生的理想主义。当时的布什政府试图营造一个象德国、日本一样稳定、自由、民主的伊拉克,并以此为榜样,实现中东全面民主化,从而也让布什本人名垂青史,挤身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但中东现实的困境,让现在的布什政府不得不以现实主义手法来应对美国目前在中东的困局。所以“新中东”是美国国务卿今年1月26号提出的“转型外交”的进一步实施,也是美国在深陷中东困局、险象环生的情况下的具体应对的措施,是美国在现实困境下暂时的退却。所以“新中东”一定会是说的少,而做的多。因此,“新中东”的提出及实施再次表明布什政府现已从原来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的新保守主义向共和党传统的现实主义回归。
(原文发表于《观察与思考》2006年18期,作者授权天益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