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藻:现代社区实地研究在中国社会学中的意义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870 次 更新时间:2018-07-25 22:44

进入专题: 社区研究   文化  

吴文藻  


12月1日鄙人应清华大学社会学会之约,往作公开演讲,题为“现代社区的实地研究”,曾分三节讲述:(1)现代社区实地研究的意义和功用,(2)社区研究与社会调查及社会史研究的区别和关系,(3)社区研究的方法和步骤。讲时曾由费君孝通笔录。兹根据其笔录将第一节讲稿整理出来,先付发表。

今晚我所讲的题目是“现代社区的实地研究”。初看觉得这标题内所用的名称,有些生疏,其实一经解释,就很容易明白的。单就本题的字义说,“社区”系对“社会”而言,“现代”系对“过去”而言,“研究”系对“调查”而言,“实地”系对“书本”而言。先依次约略的申释一下。

“社区”一词是英文Community的译名。这是和“社会”相对而称的。我所要提出的新观点,即是从社区着眼,来观察社会,了解社会。因为要提出这个新观点,所以不能不创造这个新名词。这个译名,在中国字汇里尚未见过,故需要较详细的解释。社会是描述集合生活的抽象概念,是一切复杂的社会关系全部体系之总称。而社区乃是一地人民实际生活的具体表词,它有物质的基础,是可以观察得到的。在社会学文献中,这两个名词当然还有许多别种用法,但是在这里却是专以上述的分别为标准的。

社区既是指一地人民的实际生活,至少要包括下列三个要素:(1)人民;(2)人民所居处的地域;(3)人民生活的方式或文化。我们如果打开一张人口分布的地图来看,有的地方是地广人稀;有的地方是人烟稠密,凡是人口聚集之点,便是社区所在之地,所以说人民是社区的第一个要素。社会学家说:“要明白什么是文明,只要看每平方里的人口密度如何。”所以我们可以从人口密度的地图,来看出社区的大小和类型。

社区的第二要素是地域的基础。我们一提到社区这个名词,立时就会联想到它的地域性,因为这是社区最显著的特征,社区的单位可大可小,小之如邻里、村落、市镇,大之如都会、国家、世界,这一切统可称为社区。不过若就文化的水准来说,社区大致可以简单地分为三类:(1)部落社区;(2)乡村社区;(3)都市社区。部落社区自然是指以游猎和牧畜为主要生业的人民及其文化而言。乡村社区是指以农业和家庭手工业为主要生业的人民及其文化而言。都市社区是指以工商制造业为主要生业的人民及其文化而言。这三种社区代表三种文化程度的集团生活,引起了三种相应的社会研究的科学。

通常部落社会是民族学研究的对象,乡村社区是乡村社会学研究的对象,都市社区是都市社会学研究的对象。其实三者名称虽异,而其所研究的对象则同是“社区”。有人主张此种研究可通称为“社区社会学”。本来民族学与社会学现已越走越近,在美国文化社会学与文化人类学几乎是二而一的东西。

社区一面固有它的地域基础,一面尚有它的社会心理基础。欲明白社区的真义,固然要着重地域基础的研究,但同时却不能像地理决定论者那样将地域研究的基础,当作社区解释的基础。这其间是有很大的分别的。现在我们可进而讨论社区的第三要素,即是文化。

文化是社区研究的核心,明白了文化,便是了解了社会。文化最简单的定义可说是某一社区内的居民所形成的生活方式,所谓方式系指居民在其生活各方面活动的业果。文化也可以说是一个民族应付环境——物质的、概念的、社会的和精神的环境——的总成绩。这样的文化,可以分为四方面:一、物质文化,是顺应物质环境的结果。二、象征文化,或称语言文字,系表示动作或传递思想的媒介。三、社会文化,亦简称为“社会组织”,其作用在于调节人与人间的关系,乃应付社会环境的结果。四、精神文化,有时仅称为“宗教”,其实还有美术科学与哲学,也须包括在内,因为他们同是应付精神环境的产品。精神的文化是文化的结晶,是各个特殊的文化系统相别的枢纽,因为各文化中所谓之宗教、美术、科学与哲学,每每反映了各该民族的生活态度,或纯粹主观的行为,而此态度与行为又系由极复杂的情操与理想,或很不同的价值与判断所形成的。精神文化固文化的重心,但不是独立的,而是与文化其他方面如物质文化、象征文化和社会文化,交为作用,互相维系的。

这样的分法,完全是为了解剖文化而拟定的,并不足以代表文化的实体。实际上文化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发生作用时,不是局部的,乃是全部的,当然不容加以人为的机械的分割。以前的文化二元论者,主张将文明分为物质的与精神的,以为这样可以代表事物的本性,其实这种看法是错误的。为避免这种因袭的谬见,我们采取了现在的分法。并且以为这样的文化,显然不是一个玄学的范畴,而是一个经验的名称;不单是主观的、抽象的,而还是客观的、具体的。再进一步说,博物院中所陈列的古物或标本,虽则是客观的、实在的,但只给我们一个死的文化的印象;唯有在实际社区生活中切身体验过的,才是真实的活的文化。而这样的活文化,就是社区研究的对象。所以说,“明白了文化,便是了解了社会。”

我们这样不惮烦地解释文化,为的是要了解社区的中心涵义。本题的主要概念“社区”既经详细说明,以下可就“现代”、“研究”、“实地”诸名词,略作解释。

“现代”一词冠于“社区”之前,重在明确社区的时间性,在针对“过去”而言。社区本是文化在时间上和地域上的一个历史的和地理的范围。而社区时间性的认识,较之地域性的认识尤为重要,因为文化原为历史的产物。社区生活如果离开了时代背景,是无从了解的。又社区研究既然要从实地调查入手,则社区当然是属于现代的范围。所谓“现代”就中国历史言,是指海禁既开以后的一个时期,即从鸦片战争的前夕,直到现在。说得远些,也可以回溯到中西文化开始沟通的明末清初,因为现代社区是由近代社会蜕化而来的。故仅为现代社区的实地研究起见,不妨武断地说一句,至远只要溯到明末清初,无须再往前推,如果再往前推,那便出了近代和现代的范围,踏入历史社会学的园地,而不是社区社会学的研究了。近来有的社会学家主张社会学只须研究现代文明,过去社会可让历史学家去研究,这不是毫无理由的一种说法。

“研究”是对“调查”而言的。通常所谓社会调查,大部以叙述社会实况为主体,至于社会事实存在的原因及社会各部相关的意义,是不去深究的。社区研究较之社会调查要进一步,它不但要叙述事实,记录事实,还要说明事实内涵的意义,解释事变发生的原因。换言之,社会调查侧重于事实的叙述,社会研究侧重于事实的解释。二者的着重点是不同的。但实际上,在学术上真有贡献的科学著作,总是叙述与解释兼而有之。这是社区研究所应效法的。一般的社会调查固为中国目前之急需,而精密的社区研究在学术上尤为重要而有价值。

“实地”是对“书本”而言的。社区研究和社会调查一样,注重实地考察,切身体验,直接去和实际社区生活发生接触,而尤注重于沉浸在那活的文化里被熏染,去受陶融,同本区人一样的感觉、思想和动作,这样生活完全打成一片以后,对于社会的真象,文化的全相,才能彻底的明了。像这样的真切的经验,决不是从书本上可以得到的。因为书本上所记载的是人家对于实际生活的描述,而不是实际生活的本身。这种间接获得的知识,总不及切身体验得来的真切。所以现在先进的社会学家和民族学家,总是极力提倡实地工作,就为这个缘故。这亦是现代教育上的理想,使学生与实际生活亲密的接触,乃是世所公认的最完善的教授法。我们主张大学生,特别是主修社会学的大学生,来参加现代社区的实地研究,就含有这个意思。

现代社区实地研究的意义了解以后,它的重要性也就不待言而自明了。兹姑就三方面来约略的说明这种社区研究的功用,以引起大家的注意。

第一,如果实地考察的时候,充分的注意到问题的实际性,则社区研究的结果,虽不能直接帮助当前实际问题的解决,至少可以促进问题的正当认识,暗示解决的正当途径。自从东四省失守以来,政府方面有全国经济委员会、农村复兴委员会、国防委员会等重要机关,先后设立,以谋国家的出路,社会方面也已相继响应,乡村建设的声浪,一时甚嚣尘上,同时关心边疆问题的人,亦日多一日。这种空气是极利于社区研究的。本来研究内地的乡村社区和边疆的部落社区,是研究社会学和民族学的人应有的特殊的任务,这时正可利用机会,本其独特的训练,“到民间去”实地探查,“到边疆去”亲眼观察,根据目击耳闻的实在资料尝试系统的分析,编制精密的报告,以飨国人。

不过有一点是研究社区的人应该特别注意的:研究的范围固然要有史地的限制,而研究的着重点应从大处要处设想;换言之,须有整个的眼光,从国家全盘的立场来看,同时又须脚踏实地,审慎明辨,看到社会现象的复杂性、连环性。譬如现在国内常谈农村问题的人,有的热心过度的结果不免发生两种流弊,一是把农村问题当作独立的现象看;一是根据局部的经验,来概论全局。其实,不但讲农村问题的人是如此,他如专讲边疆问题,或都市问题,或华侨问题的人,亦何尝不是犯了同样的毛病?好在研究社区的主要目的,不在控制社会,而在了解社会,像这样片面的或夸大其词的看法,自然是应该设法避免的。

第二,社区研究是获得实地工作经验最好的机会,亦是证实理论和运用技术最好的训练。上面已经说过,实地工作是现代教育的理想。使研究生与当地人民亲密接触,而直接参加社区生活,乃是了解社会组织的不二法门。近十余年来,如民族学上的功能学派和社会学上的区位学派,即是得力于实地工作的经验。功能学派和社会学上的区位学派,他们之所以能开创新的学派,即是得力于实地工作的经验。功能学派的方法论且有这样的警语:“功能学派的方法起始是实地工作,终而复归于实地工作”;“理论必须根据事实,事实必须符合理论。”换言之,他们是先有了问题才去实地考察的,他们事前受过严格的科学训练,对于理论背景,早已胸有成竹,所以到了实地环境以后,可以互相参照、考核、比较,而获得警奇的成绩,其成功决不是一件偶然的事情。

实地工作亦是练习技术最好的场合。“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观察事实的正确与否,全在于应用技巧的精粗如何;而技巧的精粗,又系于运用的纯熟程度如何。欲求技巧的纯熟,除了随时运用技巧外,别无他法。实习愈多,技巧愈精,这是尽人皆知的,无待赘述。

第三,从五四运动起,思想的革命已引起了一般的“社会不安”,而自国民革命以来,社会紊乱的现象,几乎遍及全国,同时社会变迁的速率日益激增,形成了中国空前未有的局势。在这一个变动猛烈的,新旧交替的时节,若不及时去观察、记录、研究,则这一去不复返的眼前实况,这代表过渡时期的现代史料,就会永远遗失在人类知识的宝库中。

现在大学生所受的教育,其内容是促进中国欧美化和现代化的,其结果是使我们与本国的传统精神愈离愈远。事实上我们对于固有的文化,已缺乏正当认识,我们的意识中,已铸下了历史的中断。但是还有前辈长老,留存于民间,他们是生长于固有文化中的,他们的人格,是旧礼教的典型。从他们的实际生活中,可以了解民风礼俗的功能,社会结构的基础。从他们的态度、意见、言语、行动,以及一切活的表示,可以明白因袭的心理和传统的精神。不幸这一辈的人,有的已届天年,不久将与世长辞;有的也已失却了顺应新环境的能力,正在社会淘汰之列。我们如不急起直追,向此辈人采风问俗,则势必永无利用此种机会的一日,所以为保留这一部分口述的传统,实地的社区研究,自有它的重大的使命。

(吴文藻(1901.4.12-1985.9.24),江苏江阴人,中国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本文为吴文藻《论社会学中国化》第三部分“社会学中国化的理论和实践”中的“现代社区实地研究的意义和功用”(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进入专题: 社区研究   文化  

本文责编:limei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社会学 > 社会分层与流动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11161.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论社会学中国化》,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