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您一人开着辆车游历西部,还写了这么多东西,这个时代很少有知识分子有您这个劲头了。
赵一凡
我想写一本书,名叫《中国与美国》。你或许知道,哈佛教授费正清,1947年发表《美国与中国》,一举成名,享誉欧美,进而在哈佛培养出三代汉学博士,建立起一支全球领先的中国研究团队。
大约三十年前,我在哈佛读博士,专攻美国文明史。马路对面,就是费正清中心、哈佛燕京学社。由于领取奖学金,我常去燕京学社报告成绩,因此有机会见到傅高义、孔飞力、韩南、杜维明等汉学教授。他们多是费正清的学生。我读他们的书,思考他们的问题,与之说东道西,中英文并用。
我未料到,哈佛腹笥深奥,目光长远,竟将中美两个大国的教学研究并置一处,坐观其成!这一东西交错格局,让我从新生开始,就习惯了往返阅读,双向思考。多年耳濡目染,我也继承下一种东西比较方法。
博三那年,我在柯南特堂的宿舍里,想入非非,夜不能寐:我想把费氏《美国与中国》的书名颠倒过来,重写中美文明比较史。麻烦是,那时中国太穷,我也没有挑战的资格。所以我毕业后,韬光养晦二十年,埋头读书,写下一篇篇相关论文。
我在哈佛读书时,确有梦想,其中有中国梦,也有美国梦。二者互动,就产生一本书的想法。我在哈佛读的是美国文明史,说得细一点,就是美国文化思想史。当时苏联是牛皮哄哄的超级大国,美国人敬畏苏联,重视苏联,可他们很少讲中国,因为中国当时太穷了,不值得人家关注。
我在哈佛,是一个来自穷国,却有自尊心的大国学生。在我前头毕业的学长,多为国民政府的官费生,像杨振宁、李政道。那时的《纽约时报》,几乎没有中国新闻。如今再读,头版要是没有中国新闻,那还叫《纽约时报》吗?2008年,世界格局陡变。猛然间,中国与美国一字并肩,变成G2啦!今后三十年,中国会崛起为美国的对手么?抑或变成它的伙伴?为了回答这个大问题,我必须去现场做考察,评论中国当下的变革。
记者
您可以在西部之旅中回答这个大问题?
赵一凡
2009年我开笔撰写《中国与美国》。写了半年,碰到难题:我在哈佛读书时,曾在老师督促下,多次穿越东西,体察美国的地理环境、人文历史。与之相比,我对当今中国的民生百态,反倒谈不上熟悉。这是因为,自我1981年赴美留学后,中国经历了巨大的经济与社会变革。尤其过去十年,中国西部变化惊人!所以我临时改变计划,先发表《西部国情考》,等到有把握之后,再行出版《中国与美国》。
2009年春,我制定了一个考察计划。同年秋,我卖掉苏州的住宅,以便新购一辆先进越野车,并支付旅行费用。2011年6月从新疆回京后,我盘点这一趟自费旅行的花销:总共用掉四万三千六百元,平均每天三百五十元,低于国内旅行社报价。
记者
可中国西部那么大,总要有一个有什么说法的考察路线吧。
赵一凡
中国官方的西部大开发规划,囊括了西北、西南十二个省区,总面积近七百万平方公里。那里居住的少数民族,就有将近五十个。此外还有三个民族自治州,即湖南湘西、湖北恩施、吉林延边,也属于西部开发范畴。
如你所说,西部地域辽阔,道路艰险,堪为全球之冠。其间大片无人区,荒蛮生猛,动辄几万平方公里。我在出发前,花了半年时间做功课,写出十二万字的《考察路书》。简单说,我是在研究地图、游记、地方志的基础上,择出一条安全路线,提前规划每一天打尖、住宿的地点。万一塌方断路,也有备用方案。
至于考察路线,我是尾随徐霞客、丁文江在云贵高原的考察路线,还有唐玄奘西行取经、林则徐踏勘南疆的历史足迹,一步步深入西部的。不过我比前人幸运:他们基本是步行或骑马,而我一日千里,风驰电掣,靠的是高科技。
2011年3月我从海口出发,先过云贵高原,再攀青藏高原。神佛保佑,让我平安走过喜马拉雅山、唐古拉山、昆仑山,快速滑降至世界第二大沙漠,塔克拉玛干,继而跋涉三个盆地,柴达木、吐鲁番、准噶尔。其间最艰险的地段,要数干热似火的罗布泊,终年冰雪的喀喇昆仑。西方探险家斯文·赫定与斯坦因,曾在那里尾随驼队,出生入死。
我的西行计划,历时三个月,行程两万公里,纵横十省区,基本实现了《路书》目标,只剩下宁夏和内蒙古没有涉足。那是因为夏天到了,大漠中干旱酷热,所以我听从老伴建议,搁置了西北考察。不过今年5月,我要补上宁夏、内蒙古这一课。
记者
与中国古代旅行家特别是与西方探险家相比,您的西部之旅有什么特别的感受?
赵一凡
这一趟艰苦旅行,于我有哪些收获呢?首先比较中国文人:我所亲历的山川地理、人文胜景,并不逊色于明末旅行家徐霞客、近代科学家丁文江。其次,我想对照西方人。美国作家斯坦贝克,得过诺贝尔文学奖。六十岁后他老当益壮,驾车出行,畅游美国,途中写下一本书,名叫Travel with Charley in Search of America,若以中文直译,便是《带着小狗查理,我驾车寻找美国》。不客气地讲,斯坦贝克书中所展示的进取精神,及其孤身考察美国的志向,在我身上也都实现啦!
那些西方探险家行走丝路,发掘文物,解读古文,很像训练有素的科学家。在他们眼中,西域只是地理单位。可在我心中,它是中国的政治单位!我们的祖先在这片土地上血洒疆场、出将入相。他们打了败仗,却只能落草为寇。安史之乱后,大唐皇帝冤杀了大将高仙芝。高将军麾下的西域唐军,一度占领帕米尔高原,威震中亚,慑服蛮夷!大唐衰败后,他们被迫留在西域,逐水草而居,再找些少数民族妹子,生儿育女咯。
由于我在哈佛读美国史,容易形成一种西部观。中国西部的国土面积,占版图三分之二。中国少数民族,几乎都在西部,可我们对他们了解太少。我总觉得有一根线断掉了:这是徐霞客留下的断线:徐公最远走到云南丽江、腾冲。他有心走到通天河,考察长江源,却因明末边疆动乱,最终没能进去。三百年后,丁文江发现了徐霞客的残缺游记,大感惊讶!丁公手持《游记》,连续两百多天,重走徐公的云南路线,确认了游记的科学价值。于是丁公亲手绘图,编校现代版《徐霞客游记》。
记者
旅途中,您还能感受到斯文·赫定笔下的那个西部和西域么?
赵一凡
赫定的著作,如今还是科考指南。他发明的大漠生存绝技,迄今有效。彭加木在罗布泊失踪,是为了夏日找水。余纯顺冒险入沙海,竟在高温下活活热死。依照赫定法则,盛夏不能进罗布泊!春秋进去,每天一早,都要搜集结冰的灌木枝,逐一打碎冰壳,存入牛皮囊。中午酷热时,冰壳融化。夜间水冻成冰,循环不已。可叹彭加木,他疏忽了这些。
记者
您之前说到了中国古代旅行家和西方探险家,他们的游记对您这次的旅行写作有什么影响么?
赵一凡
中国古人去西域,多为随军幕僚,水平有限。但也有例外,比如高僧唐玄奘、大学士纪晓岚。赫定每完成一次探险,都要写考察报告,一般人看不懂。可他会再写一本通俗游记。赫定的书有插图,都是他画的炭笔素描。
我的游记风格,主要是仿效明清笔记。钱锺书先生作《管锥编》,纵论中国经典,夹杂七门外语。请注意:他的文体也是明清笔记体。钱师用文言,通篇精悍便捷,就连其中的外文片段,也全译成了精准古文。受其影响,我的著述风格随之也发生了变化:从拉萨起,我发现自己气血两旺,每晚读书思考,下笔千言。朋友开玩笑,说我一到晚上,就两眼放光。可我自己觉得:西部山水的壮美,西域历史的感召,帮我打通了任督二脉!
在西藏,我的文笔开始混淆东西、交织古今。当我从青藏高原疾驰而下时,我的游记似有一半,明显染上理性批判色彩;另一半则尾随明清文人,指天说地。徐霞客当年在途中,每晚再累再苦,都要写上千把字。仿照徐公先例,我每晚写两千字的《行路篇》,流水记事,巨细无遗。另一半《读书篇》,则是我参照明清笔记,尝试一种中西比较文体。或者说,我试以短小篇幅,讨论国是,研究学案。没想到,这种千字文也能如管如锥,风骨峥嵘,让读者感受到中国变革的笃笃脉动。
记者
除了徐霞客,明末还有顾炎武、黄宗羲他们,他们的那种“游记”喜欢品评天下大势。
赵一凡
徐霞客身后,清初思想家顾炎武、黄宗羲,发扬读书行路的知识传统,开创笔记体。由于旅途艰险,食宿困难,容不得作者长篇大论。故此,顾黄打造一种凝练文体,特征是命题沉重,大义凌然,发人深省之余,竟能天马行空,自由穿越古今。顾炎武写《日知录》,每日一记,篇篇有关国家社稷、天下苍生,而不是八股调、隐士腔,更不是鸡零狗碎的文人杂感。黄宗羲写《明儒学案》,检讨大明覆灭原因,议论中国未来政治。历代王朝的兴衰治乱,他一案一案地写。
1990年我回国后,钱师已逾八十岁。在他看来,明清笔记立意高远、以小见大,因能在片言只语中蕴含大道。又称:明清大家有抱负,却一无写作条件,二无思想空间。战乱饥荒,驱使他们游走乡间;禁忌查抄,又逼迫他们栖身客栈。1998年钱师过世后,我开始在苏州补习国学。2005年冬,我在海口忽然有悟:钱师已于冥冥中,将我转化成一个游走民间、爱作短文之人。西行路上,朔风冷雨,啖腥吃膻,一律被我视作家常便饭。
抵达丽江后,我索性改变日记体裁,写成一种中外杂合体。可我心里没底:这能发现未来中国吗?为了验证效果,我在《东方早报》《书城》先后刊行《西部国情考》。读者反响热烈,却也心中疑惑:它是徐霞客式的游记,西部国情报告,或是一本专以美国为镜鉴、参照中国的比较研究著作?
记者
美国也有西部,但美国人一谈西部好像就有点肾上腺分泌过剩的感觉。
赵一凡
美国历代都有西部狂人,比如老罗斯福总统、大作家杰克·伦敦,还有一批企业家、富家子弟。二战后,美国出现自然文学(Nature Writing)潮流,其中有大学教授、家庭主妇,也有科学家、环保志愿者。他们爱西部、写西部,简直把西部当成了热恋情人!中国知识分子靡集于沿海城市。若要谈论文人探险,确实乏善可陈。所谓文人旅行传统,不就是江南才子进京赶考么?进京途中,他们要在扬州过江。所以唐宋诗词中,少不了瓜洲渡、风雪夜,某才子半醉半醒,凭吊杜十娘,如此而已。
国人对于西域的文化想象,主要围绕汉武帝、大汉骑兵。其中的华彩篇章,有飞将军李广,大破匈奴的霍去病,还有汉司马班超,百战百胜,立地封侯!只可惜,我们有关西域的记载断断续续。以敦煌为例:敦煌古名沙州,明帝国放弃沙州两百多年,所以后人对敦煌一无所知,这就便宜了斯坦因。
记者
美国梦和美国西部总是脱不了干系的,您的中国梦好像也特别有西部范。
赵一凡
我当过红卫兵,插过队。感谢邓小平,让我赶上改革开放,有幸去哈佛留学。这两套经历集于一身,就给我一种使命感。所谓Sense of Mission,是说我们这代人,无论吃多少苦,遭多少罪,总觉得自己的生命与事业,属于国家、属于时代。所以我们不小资,也说不来文艺腔。看看知青作家梁晓声、王安忆,你就会明白,知青范儿,改不了啦!
进入罗布泊那一晚,我睡在车里,盖着军大衣。旁边客栈中,住着河南民工。一个小伙姓牛,还有一个姓罗,绰号骡子。他俩蓬头垢面,身上有虱子。他们这个年纪,我在农村也裹了一身虱子。春节回家,妈妈一见我,就叫我把破衣裳脱下来,一把火烧光。怎么我已年过花甲,小牛骡子困苦依旧?
第二天我冲出罗布泊,进入南疆大城库尔勒。途中我听美国歌曲,《该来的一定会来》。歌中唱道:当我还是小女孩,我总爱问妈妈,长大了我会漂亮吗?会富有吗?
我的哈佛导师艾伦,说这首歌代表了二战后美国梦的实现。桃乐丝黛光彩照人,她唱出美国人圆梦的喜悦!我边听边想:小牛和骡子不做梦么?他们能否也像美国人那样漂亮富有?我插过队,我知道中国老百姓的梦。他们的梦,也是我的梦。
我从哈佛毕业,拿的是美国思想史方面的哲学博士。可我对中国的关心,并不亚于美国。当然,我是从美国汉学家的书中,看到我祖国的千载轮回。哈佛燕京图书馆,藏有大量中国典籍。我的导师艾伦,却是美国思想史权威。他向我讲述的美国史,实为一部西进史、拓荒史。
与美国一百五十年西进不同:中国自汉唐以降,有一条自西北向东南、不断收缩的文明退让线。北宋从汴梁(开封)退至临安(杭州),开启中国史上的“南北”概念。此前中华文明的核心区,一直在中原,或是偏向西北的关中地区。
年轻气盛的美国,提供一个反证:它另有一部不断向西挺进、直奔太平洋的扩张史。就像一个自由、健壮、充满好奇心的孩子,他一路奔跑歌唱、手舞足蹈。等他跑到西部尽头,这孩子已然长大成人,变成了世界第一强国。
记者
西部在我们这是保守的象征,在美国是开拓精神的代表。
赵一凡
中美两国从一开始,就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文明。中国是古老的传统型文明,又是内陆农耕文明。中华民族的特征是等级森严、内敛保守、坚韧顽强。它像春夏秋冬那样兴衰起伏,始终保留大一统周期律。费正清研究二十四史,从中提取一个定式,即王朝循环(Dynastic Cycle)。美国却是一个酷爱开拓的民族,他们的文明来自古希腊,自古跨海越洋做生意。在他们看来,北美大陆荒蛮一片,是可以大展宏图的新世界。
美国西部小说里的英雄,往往孤身一人,铤而走险。如果头一天没被土著杀掉,他一定驾上大篷车,带着联邦骑兵过去,接着是征服、开拓、发财,娶一漂亮姑娘。然后左手扶犁,右手持枪,变作一个自由农夫。美国农夫威风凛凛,自鸣得意,因为老总统杰斐逊给了他土地,给了他拿枪自卫的权力!
中国人的梦想是什么?三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当然,中国沿海渔民极富开拓性:他们捕鱼、通商、下南洋。大明海禁,大清海禁,扼杀了这一开拓局面。你知道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当时的欧洲海军,玩不过郑家水师。大清朝廷收复台湾,接着实行海禁,满足于远方蛮夷的叩头朝贡。
内陆帝国的狭隘心态,造成我们海洋上的弱势。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但是中国圣贤从来不说:普天之下,莫非王海!我们的南洋华侨,走到哪儿不是商界一霸?再看广州十三行:英国人做生意,硬是做不过他们,只好发动鸦片战争。
记者
中国好像不仅缺少一门发达的海洋学,也没有一套成熟的边疆学。
赵一凡
中国王朝循环,最伟大的两轮,一是大汉,二是大唐。明军从西域撤退,一直退到嘉峪关。直到清康熙,才派军队打回葱岭。满清统治者善于统战,把草原王爷玩弄于股掌之上。明朝皇帝则是农民心态:守住我家耕地,其余都不管。
说起边疆学,现在很少有人问津。北大考古系宿白先生说:缺了西域考古,中华文明史将出现一大缺口!没有西部,你扯什么中国?中国都在江浙沿海?中国人全是汉人?你有没有搞错!大宋汴梁守不住,跑去临安了。只可惜,如今看不到《清明上河图》里的大宋都城,它被埋压在黄河泥沙下。
中国的边疆学,有学刊,也开研讨会。他们编了一套《西域探险考察大系》,我是爱不释手,可还有谁关心这个?我在库车碰到一帮北京自驾族。他们闯进库车,竟未读过一本入门书。库车古代叫龟兹(qiu-zi),他们念不出来!我告诉他们:大型国企都在库车采油挖煤,它将变成西部的伟大城市!
记者
我们对于西部的想象力的确是匮乏的,这几十年想的一直是海洋。
赵一凡
中国人的西域想象,或向西发展的战略思路,一直是残破的,不成系统的,而且因人而异。碰到一个伟大君主,比如说汉武帝,他宁可把国库掏空,也要驱杀匈奴,报一箭之仇。到了大清,康熙乾隆都不能容忍喀什叛乱。闹分裂的大小和卓一定要杀掉,因为那是咱家的地盘!清军五次三番在西域开打,仅仅是左宗棠西征,他在新疆花掉的银子,就够建三个北洋舰队!
按照左公的思路,先救西部塞防,再建南洋舰队,巩固海防。这叫“海塞并重”。结果朝廷打着打着就没钱了,功亏一篑,满盘皆输。费正清英明指出:这是中国传统战略的一大断裂!从此往后,中国腹背受敌,东西交困。
客观而论,左公继承了经典国防思想,所以他高度重视西北。他所谓的“海防塞防”,其实就是西北决定论。但他没看见日本人虎视眈眈。李鸿章深知日本人野心大,所以他警告:心腹之患,近在咫尺!结果呢,日本借助海上优势,两次打断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第一次是甲午海战,第二次是抗日战争。
记者
李鸿章、左宗棠的“海防塞防”之争,到了现代,突然变成了“海洋文明与黄土文明”之争。有种流行说法是 “告别黄土文明,拥抱海洋文明”。
赵一凡
这种说法太简单了。中国自古是大陆文明,习惯陆地攻略,擅长西部治理。这是咱们中国的看家本领!二战后,美军骄狂,目中无人,可他们在朝鲜打不赢,接着从越南仓皇撤退。未来三十年,但凡人家下手,一定会利用海空优势,在海上打压封锁!然而中国东部脆弱,经不起中型以上的现代战争。
为此我建议,中国国家战略不能只谈军事,而要像美国人那样,召集国家安全、产业金融、国际关系方面的专家,将中国的生态环境、能源补给、国防基础,作一长远谋划。
其次,国家安全并非一厢情愿:你要拥抱蓝色海洋,人家乐意么?二战以降,人家一直是海洋霸主。奥巴马反复念叨“重返亚洲”,这就是说给中国听的。所以要有总体战略,其中关键一条,就是扎根大陆,发展西部,海塞并重,打造一个宽大战略纵深,方可立于不败之地。依照我的个人看法,眼下中国最大的麻烦,即西部大半是空白,中间一个屎肚子。
我用围棋术语,表述中国在全球战略中的当下处境。围棋是一种战略博弈,它重视宏观布局、通盘造势。高手下棋,一定抢先手,占据边角之地。边角也称金边、银角。金边就是沿着棋盘边缘,建立大块阵地。银角是在棋盘四个角上,努力营造气眼,确保它们存活,支撑你的金边。
中国已在沿海建立了金边银角,例如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这些地方人口密集,财富集中,缺少气眼,所以经不起打仗。下围棋的人都知道:一个角、一条边,至少要两个眼。然而我们的边角,多数只有一个眼,很被动。另一个眼哪里?马六甲。人家随手填一粒子,就能填死你一大片!用围棋术语说,这叫“打劫”,就是切断你的进出口通道。中国七成大宗商品,都要经由马六甲,用远洋船队运送。这个布局很糟糕。
旧中国封闭自足,无求于人,特喜欢关起门来称王道孤,等别人哭着喊着来朝贡。如今全球化了,中国的政治、经济与社会组织,包括交通、能源、军事,乃至文化教育的长远规划,都要打破自闭,放眼世界啊。
我把中美两国关系,比作一场围棋赛:现在中国的棋局堪忧。东部沿海一大片,投了多少本钱!沿海十省市,占了中国GDP的四分之三!如此密集的都市、财富和机构,造成人口负担重,地下水稀缺,环境污染,还有就业、开车、看病的压力。
从围棋上讲,这是很褊狭的思路:这么多棋子挤在一坨,头重脚轻、不堪一击啊。你把这许多家当,放在一个篮子里,怎么睡得着呢?沿海重要,但为了保住它,我们的海空军必须要有投送主力到远洋的能力。然而问题是,我们才开始玩航母,刚考上研究生。可人家呢,早就是博导级啦。
中部六省,连接东西。所以国家计划打造一个包括长江中游城市群的“中三角”,还有西安、重庆、成都一带的“西三角”。但是我发现:问题在于西部偏东那一片贫瘠之地:它贯穿内蒙古、宁夏、甘肃、青海、陕北,直到川北、云贵高原、横断山脉。这一片地形险要的西部区域,我管它叫屎肚子。那里一穷二白,啥子都缺:它拦腰截断中国,造成肠道堵塞!
新疆资源极丰富,但由于这个屎肚子,中间运转不灵。你想想看,东部省区要把矿产能源运到家,或把制成品运去中亚欧洲,费用高得离谱。即便我们打通南亚、中亚、远东的能源通道,人家只要卡住马六甲,也能让我们首尾不相顾!
据我亲眼所见,那里的高速稀少,公路铁路细得像鸡肠子,而且严重缺少复线、循环网。我建议统筹规划,修建复合型的长途输送网络,即在每条干线上,并排输送煤气、原油、饮用水、特高压电力,再加上电信光缆、高铁网、高速网、民航机场群。用这样大规模的集约手段,在屎肚子里纵横布网,每隔五百公里布一条干线。若能如此,中国的腰杆子就挺直了。
记者
要开发西部可能也是知易行难吧,就说新疆那么缺水。
赵一凡
新疆一百六十万平方公里,GDP只是美国加州的十六分之一,太可怜了。新疆那么丰富的资源,却因缺水,造成大开发的最大瓶颈。种粮要水,养殖要水,种棉花要水,采煤要水,哪怕是开采页岩气,也要用水挤压。在新疆,有水就有绿洲,就有花果飘香,就有姑娘们跳舞唱歌。新城、新镇、新小区,转眼建起一大片。没有水,则是一片死寂,形同罗布泊。这是一个绝大问题,我谨向政府建议:认真考虑引西藏水入新疆。
喜马拉雅山、雅鲁藏布江,组成一座亚洲大水塔。大水塔的阀门,偏偏就在咱家!南水北调三条线,全部汲取长江水。长江经得起这么折腾吗?就算引水到京津,顶多只能救华北。西北呢?新疆呢?西藏之水天上来,它能救新疆,救西部!
毋庸置疑,这项工程浩大,技术复杂,但可以做得细一些嘛,把地质环保安排好嘛。那么多水,每年六千亿立方米,源源不绝流去孟加拉、印度,结果泛滥成灾。那些水要比纯净水好得多!它们是喜马拉雅山的雪,冈底斯山的冰,昆仑山的春水啊!
美国海军军官马汉,提出过一个海权论,即倚重海军、制海权、海外基地,成为海洋霸主,进而征服世界。与之相悖,英国学者麦金德,却对中亚非常着迷。在他看来,地球上最大的一块大陆,便是欧亚大陆,它的关键在中亚。这是大陆决定论,挑战马汉的海洋决定论。二战前,美国学者拉铁摩尔发表《亚洲轴心》,肯定中亚的地缘战略价值。不仅如此,拉氏还将新疆视为亚洲的轴心。简单说,谁经略新疆,谁控制中亚。一旦中亚落入某大国之手,欧亚大陆、乃至世界的命运,都将随之改变!
拉铁摩尔一语成谶:一战中的大英帝国,在中亚损兵折将。二战后的苏联,也在中亚折戟沉沙。美国人打垮伊拉克,占领阿富汗,可就是控制不了中亚,只好开始撤军。这说明拉铁摩尔说对了一半:亚洲轴心在新疆,中亚未来看中国!
记者
对于中国西部,西方地缘战略学者的兴趣似乎都比我们要大。
赵一凡
十八世纪末,国际航路打通,地理大发现完成,东方殖民地瓜分殆尽。从这时起,西方人就开始谋划全球战略了。这些人是殖民者,但确实有本事。有些欧洲军官野心勃勃,几个人就敢潜入喜马拉雅山!我们民族呢?勇敢顽强没的说,但缺少国际眼光,太老实,太保守啦。中国再往下走,新疆绕不开,中亚也绕不开。按照目前格局走下去,中国一定会有大麻烦。
北大王缉思教授,提出“西进战略”。美国人高度关注,因为他们熟悉拉铁摩尔的谋略,深知中国西进的后果。换个角度看,中国将来的战略视野、资源通道、全球布局,很可能与新疆有关:我们在太平洋上局限明显,一时很难打破封锁。据此,新疆的开拓发展,反过来又会改变中国的地缘战略。
总体而言,中国的棋盘分三块:东部密集脆弱,经不起打。中间有个屎肚子,赶紧要填充。而新疆作为中国西部最具拓展前景的一块飞地,理应在我们的棋盘上,定义为“大飞之地”。中国未来的腾飞,必须仰仗新疆。作为国家战略根基,新疆只能向西开放,多路并进,连接中亚、中东、欧洲与俄罗斯。
我们沿海的重点大学,拥有那么多国家项目,其中有几个与新疆有关?再说一遍,新疆是“大飞之地”!中国若能经营好新疆,从那里伸出手去拥抱中亚,那将是另一种发展格局。
记者
在西部,和少数民族打交道,既是乐趣,也是问题吧。
赵一凡
我善于同老乡打交道,这是插队时练就的童子功:如何接近他们,让他们认同你,帮你。假如在新疆,你摆出北京人的架子,在越野车上大喊:嘿!老头!到县城怎么走?那老头羊鞭子一甩,让你跑一段冤枉路。你要先喊大爷,看人会说汉话么?搭理你么?然后聊家常,进帐篷坐下来,分享一支烟、一杯酒、一碗奶茶。说到底,他们和我们是一家人。
记者
这次西部之旅看到的西部和之前在书斋中了解的那个大不一样吧?
赵一凡
在书斋写作,和在途中写作,判若云泥。读书行路,虚实交错,相互补足。我为西部考察计,先读书、后走路,继而边走边读,越走越读。上路前,我已饱览欧美汉学名著、国内边疆史地。边看边记,累计十余万字,分类存入硬盘。精心准备至此,我自以为心中有数了。不料上路后,我发现所读之书,往往纸上谈兵。一旦切入中国实际,就显出我知识残破,思想过时。对于咱家的西部,我不得不刮目相看呐。
补救方法是沿途逛书店,搜寻地方志、采风录。西部地方志,北京买不到。譬如一个小县城,来了一个有文化的县委书记,他给宣传部长、中学校长几万块钱,督促他们编县志,但只能印一千本。所以不到县城,你就是买不到!
书本知识要验证。考察时我要看地形,读碑文,再找个把老乡,听他们讲故事,那个感觉不一样!有些争议学案,我在笔记中只记两百字。跑到现场一看,方寸大乱,发现这个题目大有可为!于是当晚发力,一下写到千把字。再者,历史与现实交叉,时刻在变。它从何处来,要往哪里去?这些思考让我焦虑,也让我喜悦。还有一些历史难题,我早年研究过,有积累。所以到现场后,我能看缺陷是什么,关键在哪里。
神奇的是,考察与写作并行,还能激活知识储备,发现一些被历史掩压的问题。譬如边塞诗人写诗,其中有个人情怀,也有重大事件。有一首诗追忆李广在居延海饮马。此地的战略位置,顿时凸显出来:居延在蒙古语中,原是水草丰满之地。匈奴王、突厥王、蒙古大汗,都要把王帐扎在那儿,再派出骑兵,扼守四周要道,这个王才当得稳。“文革”后,居延海一干到底,成了北京的风沙源头!居延海重要与否?苍天有眼。
记者
这次西部考察,有没有什么遗憾?
赵一凡
但凡有古迹传说的地方,我都想去看。然而为了安全,为了节省时间,许多地方忍痛割爱了。我只身一人,无导航,无后勤,无救援。所以我怕迷路,怕生病,怕出车祸。一旦翻车,就要被送去当地医院抢救,所以我随身带足钱。我有厅级官员的蓝卡,但在边疆不管用。动手术要输血,容易感染艾滋病。但是我运气很不错:我一路做好事,帮别人,所以走到哪里都有朋友关照,是他们沿途护送我、陪着我回家的。
我很欣慰,我能走完这条艰难之路,进而写出《西部国情考》的前五章。尽管这一稿仍有遗憾,可我决心已定:我要在此基础上,抓紧完成《中国与美国》的中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