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启臻:景区与社区:共建与共享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912 次 更新时间:2018-04-26 16:52

进入专题: 旅游业   社区治理   环境治理  

朱启臻 (进入专栏)  


每个游客都会因为来过黄山而自豪,谈起黄山的美,人们谈论的多是奇松、怪石、温泉、云海、冬雪,如数家珍。还可以欣赏文人墨客留下的书画、文学、传说,传颂名人轶事。自然景观无穷无尽,文化景观蔚为大观。黄山总是让人流连忘返。然而,黄山景区与周边社区的共生关系,很多人可能是陌生的。事实上,黄山的美不仅在于千姿百态的自然山水和丰厚的人文遗迹,还在于它与周边社区的共生与和谐,正是周边社区的存在,赋予了黄山文化活的灵魂,也正是景区与社区的和谐才为黄山美景提供了重要的安全保障。


景区:带动社区发展才能更好地发展黄山


在黄山160.6平方公里景区范围内,有五镇(汤口镇、谭家桥镇、三口镇、耿城镇、焦村镇)一场(洋湖林场),共有15个行政村与景区接壤,4万亩林地镶嵌在景区内,涉及人口万?人。过去农民靠山吃山,伐木、采药、狩猎、烧炭、烧荒现象十分普遍,威胁着黄山景区的安全,一度成为黄山保护的难题。为了有效地保护黄山景区生态,景区和地方政府在整体规划、森林防火、松材线虫防治、项目建设、旅游管理、突发事件处置、应急救援等十八个方面形成了密切合作机制,建立了联防、联动、联控体系,形成了稳定和谐的互动关系。特别是通过多项措施引导和支持社区发展、农民增收,实现了“山上带动山下,山下服务山上”,山上山下和谐共赢的局面。


其一,品牌带动。如何带动周边社区发展是许多景区面临的难题,黄山景区把品牌带动农民增收作为其发展战略,十分注重通过黄山景区的品牌培育带动周边社区发展,景区先后荣获的“世界优秀旅游目的地”、“中国旅游社会责任最佳实践奖”、“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中国最美地质公园”、“社会综合治理先进集体”等数十个荣誉,既是对景区工作的肯定,也是景区品牌的重要标志,极大提高了黄山景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景区把周边社区资源一并作为旅游营销的重要内容向外推广宣传,如“徽文化节”、“黄山民间艺术节”、“民俗节”等,实现了景区与社区一体化发展。随着景区品牌价值的提高,黄山地区的农产品、土特产以及地方文化也被赋予了黄山品牌价值的光环,景区因此成为周边社区发展的龙头和动力源。茶叶、竹笋、蕨菜、石耳成为深受游客喜爱的旅游商品,徽菜、米酒也受到游客的青睐,促进了农业、乡村手工业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特别是农家乐的迅速兴起,使乡村游与景区游和谐共生、相得益彰,是周边农民致富的理想选择。


其次,产业扶持。为了帮助周边社区可持续发展,带动村民尽快致富,景区采取了一系列产业扶持政策,先后扶持农民发展油茶、兴办养牛场、建立雷竹生产基地、发展猕猴桃产业等,景区负责提供苗木,安排培训并聘请技术人员进行技术指导。在这过程中不仅提高了农民产业结构调整的意识,也改善了农民的发展理念和技术素质。特别是成立了由景区采购配送中心和黄山区农委及相关乡镇负责人组成的协作机构,专门负责协调社区农产品的生产与景区农产品采购的对接。社区与景区双方签订农产品供应协议,社区根据景区采配中心的要求组织生产,有针对性地发展种养殖业,生产优质农产品。通过与当地种养殖大户、蔬菜基地,以及农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的合作,探索“公司+基地+农户”的合作经营运作模式,建立长效沟通协调机制,实现了生产者与消费者的深度交流,既解决了农民生产农产品“卖难”问题,也保障了景区农产品的安全可靠。切实在合作中实现“双赢”。


其三,就业与补偿。为带动景区周边乡村的发展,景区采取了以奖代补的方式,每年拿出200多万元补贴给村镇用于防火和林木病虫害防治。2016年每个自然村防火补贴为2.9万元,给行政村补贴5.8万元,乡镇补贴4.3万元。此外,村民的公益林补偿每年20多万元,村里每修建一条防火道路,给10万元的补助,每年村民清理防火道的枯枝落叶补贴10万元左右。这些措施增加社区居民收入的同时,也把景区与社区紧密联系在一起。


除了补贴,景区还努力为附近社区居民创造就业条件,索道管理服务、景区卫生保洁、餐饮等共吸纳就业6000多人。景区还把部分经营权交给了社区,由镇里组织服务公司,统一安排管理摊位,老百姓利用摊位销售土特产、食品、水、饮料和上山用的拐杖等,同时也把抬轿子、挑夫等劳务纳入了规范管理的范畴。实现了山上就业与山下就业相结合,很好地解决了当地居民就业问题。


社区:守卫黄山的重要屏障。没有社区的景区是单调的,景区是山水园林的集合体,常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景区的灵性不仅来源于文人墨客的轶事传说,更主要的体现在当地劳动人民的生存智慧。社区的居民提供丰富而具有黄山特色的农产品,维系着特色民居和生活方式,雕刻、盆景、漆器、竹编、文房四宝、民俗、方言、传说等,与黄山景区一起构成了独特的文化综合体。没有当地社区和居民,黄山文化就会因失去传承载体而黯然。当地居民也是黄山的保护神,他们守卫黄山、利用黄山、也不断丰富和发展着黄山。


多年来,黄山景区和周边社区共建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共18项)工作协作机制。为了解社区与黄山景区的共建共生关系,我们访谈了耿城镇勾村村主任,村主任谈起社区对景区的贡献如数家珍,把社区的作用形象地概括为管好“四个一”,即“一把斧”、“一把火”、“一条虫”、“一帮人”。


“一把斧”是指乱砍山林,传统生产生活方式中建房需要木材,做饭需要薪柴,炒茶、烘干竹笋等需要木炭,都需要上山砍伐树木。有人为了生计甚至盗伐木材卖钱,1994年村里有3人因盗伐木材被逮捕,2人被处以罚款。乱砍乱伐不仅毁坏森林,影响生态和景观,也是景区安全的隐患。针对农民的实际问题,景区与社区合作首先帮助农民发展产业、调整产业结构,安排就业,解决老百姓生计。其次,改变生产和生活方式,用电取代烧柴和木炭。村民们逐渐意识到了景区与社区的关系,保护树木和森林成为了自觉行动,现如今,已经没有人再上山乱砍乱伐了。


“一把火”是指林区防火。防火是黄山管理的重中之重的任务。人们不会忘记曾经惊动周恩来总理的那场大火。1972年12月8日,一游客在黄山天都峰游玩,随手将未燃尽的烟蒂扔下山崖枯枝落叶处,酿成大火。周围农民、工人、战士等1000多人闻讯赶赴火场,奋力扑救14个小时才将大火扑灭。山火无情,4000多株黄山松、400余株黄山杜鹃,只剩下枯干残枝。为防止此类事件再次发生,黄山管理处在天都峰脚竖立一块“戒碑”示警登山者引以为戒,同时加强了黄山的防火设施建设。


然而,防火不是景区自己可以独善其身的,需要周边社区的高度重视和积极配合。勾村村有9700亩林地与黄山景区毗邻,过去村民防火意识薄弱,砍树烧炭、上坟烧纸、燃放鞭炮已成习俗。为提高防火意识,消灭火灾隐患,景区与社区形成了常态化防火机制。村里有三名护林员,负责在村域巡逻、宣传,重点防火期间,禁止野外用火,给每户发放通知单,签订防火责任书,对弱智人群采取重点防控。在非重点防火季节,野外用火如烧灰、造林炼山、烧田埂草、祭祀用火等,要按程序报批,做好防范措施。清明、冬至等节日祭祀、放鞭炮等也改为早晨进行,在做好防范万无一失的情况下才可以用火,以把危险降低到零。村规民约规定谁违规用火,当事人要鸣锣七天,义务宣传防火知识,还要被罚款500元。通过宣传教育,防火意识已经深入人心。近30年来,村域没有发生过一次火灾。


“一条虫”指松材线虫,是危害极大的外来入侵物种之一。1982年在南京中山陵首次发现,以后相继在江苏、安徽、广东和浙江等地成灾,几乎毁灭了在香港广泛分布的马尾松林。近距离传播主要以天牛为媒介携带传播;远距离靠人为调运带疫,如通过苗木、松材、松木包装箱及松木制品等进行传播。被松材线虫感染后的松树,针叶黄褐色或红褐色、萎蔫下垂,树脂分泌停止,病树整株干枯死亡。由于扩展迅速,现已对黄山景区天然针叶林构成了巨大威胁。为此,在景区周边社区成立协作机构,针对防控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或突发异常的枯死松树、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以及松材线虫病逼近黄山态势等情况,及时部署防控措施。松材线虫防治,社区的工作十分重要。首先是松材线虫的防治宣传,做到家喻户晓,告诉一家一户,不能买松木家具,不要把松木制品及其松木材料的包装带到村里。让“松木及其制品不从黄山区调入黄山风景区”的意识深入人心。其次,做好检疫检查、松林监测、及时清理枯死松树并安全处置。调查监测松褐天牛发生危害情况,积极进行有效防治。有效阻断松材线虫病人为传播途径。再次,通过相互交流形式,采取相互选派学习等方式,提高社区松材线虫病防控能力。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为防虫需要设立宽四公里宽的环黄山生物隔离带,隔离带内的松树全部砍掉,为此老百姓做出了巨大牺牲,有的农户损失上千棵松树。但大家都很理解和支持,每年还要认真的把隔离带内幼松树及时进行清理。


“一帮人”是指进山的“驴友”。随着户外运动的兴起,“驴友”群体越来越大,他们自带帐篷、厨具以及各种野外生存工具,进入黄山未开发区,多数具有探险性,对景区防火防虫带来压力。景区周边社区有七条驴友可以上山的路,单纯靠景区管理不仅发现难,劝阻也难,必须调动社区的力量。勾村村就有这样一条受驴友青睐的上山路。社区要求村民不给驴友当向导,村里在必经路口设卡,与驴友协会联合,教育驴友不带松木制品上山,采取进山登记、留下火种,以及劝阻或制止上山等措施,协助景区对驴友进行教育和劝阻。发现有危险物携带及时报告给景区或林业公安处置。


村民:保护黄山就是建设自己家园


黄山景区周边的老百姓是黄山景区的直接受益者,他们亲历了黄山旅游发展历程以及社区发展变迁,更能深刻体会到黄山景区与社区共生、共荣、和谐发展的关系。汤口镇寨西村的村民杨跃平个人的经历是黄山周边村民生活变迁的缩影。1961年出生的杨跃平在1970年代,全家有七口人,当时在生产队劳动一天只有2毛钱的收入,全家人干一年还不够口粮钱。当地的大部分家庭都处在贫困状态。老百姓生活发生显著变化是从1979年开始,那一年的7月,邓小平同志来黄山视察,高瞻远瞩地指出“黄山是发展旅游的好地方,要有点雄心壮志,把黄山的牌子打出去。”由此带来了黄山旅游的春天。游客越来越多,汤口村家家搞起了“民宿”,尽管条件简陋,收费也很低,每天住宿费只收5元,但老百姓积极性空前高涨,把最好的房子腾出来给客人住,老百姓自己住厨房或者裹大衣睡。杨跃平也正是在那个时候赚到了“第一桶金”,他在山上摆地摊做生意,卖导游图、拐杖、雨衣、小工艺品等,一天可以赚到300多元(当时的公司职员的工资只有36元)。后来有了自己的商店,2000年开始做酒店,如今他的酒店有36间客房,80个床位,每年收入几十万元。如今,一个贫困村庄已经变成了灯红酒绿的旅游小镇,农民变成了生意人、老板或股东,受到人们的羡慕。没有黄山旅游的大发展,这种变化是难以想象的。


52岁的黄建国是三口镇汪家桥村村民,曾在外开矿做生意,2008年看到了黄山的品牌价值,回村里流转了800多亩山场种植茶叶,还成立了“丁坑茶叶合作社”,带领村民一起致富。目前合作社社员有24户,农户的茶叶面积1400多亩,他们按照有机茶叶标准种植和加工茶叶,决心要把茶叶做成最好。茶叶生产从栽培、加工、销售,全部自产自销,实现了产业的融合。他聘请了两名技术专家专门管理茶叶,探讨提高茶叶品质的新方法,2015年在黄山区第一届猴魁茶叶制作大赛中获得第一名的好成绩。不仅如此,黄建国还把自己的儿子送到了黄山职业技术学院专门学习茶叶,儿子成绩优秀,已经获得多项茶叶制作大奖。他对儿子毕业后回村经营茶叶,并把茶叶做出品牌充满了信心。


因为有黄山,黄山地区的优质农产品也自然被赋予了黄山的品牌价值,为黄山的优质农产品走出去提供了便利。汪家桥村书记王正明介绍了村未来的发展思路,要结合黄山旅游发展休闲农业,建设养生休闲为主体的产业园区,建设茶文化体验园,打造中药材种植基地,办药材和茶叶加工厂,发展有机农业。


村里老百姓普遍为有黄山这样的靠山感到自豪,他们看到了利用黄山景区知名度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发展休闲度假产业的潜力,来自南京、合肥、上海等地的退休老人,十分喜欢黄山地区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喜欢在这里的乡村度假养老。一些民宿户丰厚收入的示范作用,激励着更多村民着手发展民宿的愿望。我们看到年轻人回来了,他们或发展农业产业、或经营民宿、饭馆,或开商店,或办手工艺作坊,或发展农村电商,给乡村社区注入了活力,也丰富了黄山景区旅游内容。


展望:学会利用黄山


黄山山水、人文、乡村风貌、风土人情、田园风光融为一体,景区和社区不可分割,景区不仅要利用社区为景区提供服务,还要把社区作为景区来建设,是最有条件发展全域旅游的区域。与山水融为一体的自然村落、特色徽派民居、丰富的地方文化、农业、手工业、老百姓的生活方式等都是重要的旅游资源。景区与社区统一规划、统一基础设施建设,统一安排、布局周边景点建设。在突出景区与社区功能差异的基础上实现景区与社区一体化发展。在访谈过程中许多村民都表达了希望纳入景区管理的愿望,认为只有这样社区与景区才不至于出现“两张皮”,社区才能很好地融入景区。从景区角度来说,要树立大黄山的概念,不仅要把把与景区毗邻的社区纳入景区建设范围,还要在黄山市范围乃至整个徽文化区域发挥黄山的龙头作用。


作为社区,利用景区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发展地方优质特色种植业与养殖业,发展地方手工业和传统加工业,不仅为景区增光添彩,也培养出新的产业增长点;利用景区的客源优势,发展民宿、餐饮和乡村旅游,既分流景区人流压力,也丰富景区旅游内容;利用黄山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可以生产有机农产品,还可以发展康养产业,开拓理想的休闲度假空间。需要强调的是,社区必须认识到乡村社区的价值所在,人们常说,乡村是传统文化的载体,但是要清楚这个载体在哪里,乡村哪些要素承载和传承着哪些优秀文化。在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时要注意两种倾向:一是不要用工业文明的思维看待乡村,工业文明的标准化、同质化、规模化思维用到乡村建设上,制造出千篇一律的乡村,破坏乡村与自然的和谐,削弱文化的多样性;二是不要用城市建设的方式改造乡村,乡村具有城市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价值,从某种意义上说,乡村社区建设比城市建设要复杂的多。只有用生态文明的视角审视乡村,才能发现乡村存在的价值。乡村的价值源于乡村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本真,体现为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生的价值观念。只有通过生态文明的视角才能理解和发现乡村社区与黄山景区的内在联系,找到最大限度保护和传承乡村价值的途径与方法,把农村社区建设成独具特色的景区。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黄山景区与社区建设应该具有黄山松一样的精神:顶风傲雪的自强精神 ,韧不拔的拼搏精神,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众木成林的团结精神,广迎四海的开放精神,全心全意的奉献精神。相信明天的黄山,景区更美好,社区更美丽,人民更幸福。


2017.7


进入 朱启臻 的专栏     进入专题: 旅游业   社区治理   环境治理  

本文责编:川先生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公共政策与治理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09691.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