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国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意义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719 次 更新时间:2018-04-04 17:13


内容提要: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意义,我们可以尝试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世界现代化进程与人类文明发展历程四个宏观维度去把握,并由此可以得出结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成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新亮点,正在形成世界社会主义的新模式,日渐呈现世界现代化道路的新探索,必将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新支点。


蒲国良,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所教授。


一、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成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新亮点


1847年6月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建立,标志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翌年2月,马克思恩格斯所著《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的正式诞生。


在严格意义上,之前所谓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主要的还是思想运动的历史,实践运动始终没有占居主流地位。社会主义基本上局限于少数中上层知识分子或贵族的狭小圈子里。即便是从事革命活动的实践家,也往往局限于少数人的密谋活动,就其对未来社会及其实现途径的认识而言,归根结底,它与前者仍是一脉相通的。对所有这些人来说,社会主义是绝对真理、理性和正义的表现,只要把它发现出来,它就能用自己的力量征服世界,因为绝对真理是不依赖于时间、空间和人类的历史发展的,所以,它在什么时候和什么地方被发现,都纯粹是偶然的事情。同时,绝对真理、理性和正义在每个不同的人那里又是各不相同的,因为他们各自的主观理解、生活条件、知识水平和思维发展程度是千差万别的。这样,社会主义始终是各种各样的思想家或准思想家们头脑里的东西,它始终越不出狭小的范围,始终无法变成真正意义上的社会运动。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彻底改变了这种状况。它从一开始就强调要进行根本的社会变革,强调社会变革的主力军不是少数达官贵人而是最广大的无产阶级群众,强调理论只有掌握群众才能变成物质力量,强调理论要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也就是说,科学社会主义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从它诞生之日起,就着意避免使自己陷入宗派主义和关门主义的泥潭,而是要把社会主义运动变成一个真正的群众性的社会运动。事实上,社会主义运动也确实从此越出了狭小的范围。伴随着社会主义从乌托邦到科学的飞跃,一种思想理论转变成了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逐渐从欧洲一隅磅礴于全球,形成了波澜壮阔的社会运动。


100年前,伴随着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终于结出现实社会制度之果。在沙俄帝国的废墟上如凤凰涅槃一样诞生了一种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新生的苏维埃制度奇迹般地战胜了饥饿和封锁、内乱和外患,从一个孱弱的政权迅速成长为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随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世界上又有十几个国家加盟社会主义阵营。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发展,各所在国社会主义政党的工作重心也开始逐渐由革命转向建设,这些国家的共产党也开始了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向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的艰难转型。自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来,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与改革事业既有凯歌行进,也有艰难曲折,既取得了辉煌成就,也遭遇了严重失败。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苏东剧变使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受到重创。一大批原社会主义国家改旗易帜,一大批原本在所在国政坛上颇具实力的共产党衰微凋零。一时间,世界共产主义运动似乎已经是穷途末路。然而,与苏联和东欧国家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遭遇空前挫折和失败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的社会主义通过改革开放得以浴火重生。中国共产党顶住苏东剧变带来的巨大压力,砥砺前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深深扎根于当代中国的沃土,给21世纪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其自身的发展推动着世界共产主义的发展,并以其独特的理论与实践不断丰富和充实着世界共产主义的内容。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迈入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最大亮点。


这个亮点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一个拥有近9000万党员和近14亿人口的大国依然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也就是说一个占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东方大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坚持在走社会主义道路。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放在世界共产主义运动170年的历史长时段去考察,不难看到,相较于科学社会主义诞生之际刚刚破土而出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相较于十月革命之初幼弱的社会主义制度,当今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影响力、吸引力、辐射力决不可小视。邓小平同志在上个世纪80年代曾经指出:“最终说服不相信社会主义的人要靠我们的发展。如果我们本世纪内达到了小康水平,那就可以使他们清醒一点;到下世纪中叶我们建成中等发达水平的社会主义国家时,就会大进一步地说服他们”。这也就是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所指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也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成为21世纪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旗帜,成为振兴世界社会主义的中流砥柱。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在形成世界社会主义的新模式


人类社会自进入阶级社会以来, 随着私有财产出现,剥削和压迫现象出现,社会不公正现象出现,人类由此开始了漫长的逐梦和筑梦时代。正如列宁所说,“‘为别人而工作’这一事实的存在,剥削的存在,永远会在被剥削者本身和某些耶知识分子爷代表中间,产生一些对抗这一制度的理想。无论是古代中国人的“大同”、“桃花源”还是西方社会的“理想国”、“千年天国”,都是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人们对自身所处现实的不满、抗议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向往。不过,在小生产的、自然经济的条件下人们对社会不公正现象的批判和对理想社会的描绘只是为近代社会主义思想提供了某些思想启示,而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社会主义思想。严格说来,它们只能算是社会主义思想的史前史。1516年英国思想家托马斯窑莫尔《乌托邦》一书的出版,标志着近现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思想正式诞生。自《乌托邦》发表迄今的五百年,是社会主义理念持续不断向世界各个角落以及人类社会各个领域渗透的五百年。社会主义思想最初不过是少数先哲的微弱呐喊,后来逐渐生发为一种社会思潮,进而演变成社会运动,随后衍生出社会制度。它从欧洲一隅的点点星火燎原全球,从涓涓细流激荡为洪波巨浪,其间既有改天换地的波澜壮阔,也有润物无声的潜移默化,总体上所呈现的是一个不断扩张的态势。


五百年间,世界社会主义史上出现了许许多多的理论与实践模式,如16-17世纪莫尔的“乌托邦”、康帕内拉的“太阳城”和维拉斯的“塞瓦兰”,再如18世纪摩莱里的巴齐里阿达、马布里的“完美共和国”,又如19世纪圣西门的“实业制度”、傅立叶的“法伦斯泰尔”、欧文的“新和谐公社”、卡贝的“伊加利亚”等等,这些模式有文学化的描绘,有理论的论证和设计,也有规模不同的实验。进入20世纪,更是出现了诸如科学社会主义的苏联模式、民主社会主义的瑞典模式、具有浓厚非洲本土文化特色的乌贾马社会主义和鲜明以色列色彩的“吉布兹”等等。进入21世纪以来,拉美地区又出现了持续近20年的“21世纪社会主义”、“社群社会主义”或“印第安社会主义”、“劳工社会主义”、“美好生活社会主义”等多种思潮和运动模式。历史地看,几百年来各种理想和实践模式生生灭灭,却又生生不息,其产生和发展往往是针对资本主义发展不同时期的不同社会问题的反应,它记录着持有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人们孜孜求索的足迹,反映出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和吸引力。


中国人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近代以来中国各种政治力量反复较量的结果。但自从社会主义植根中国大地上那一天开始,它就始终存在一个基本原则与实际国情的结合问题。中国共产党人每一次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创造性开拓,都是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同时又根据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特色的结果。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放在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大历史中去考察,我们可以看到,进入21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成为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图谱上一道最为亮丽的风景线。但是,“中国梦”既不是莫尔等人所幻想的乌托邦,也不是欧文等人所设计的“新和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不同于它所从中脱胎出来的苏联模式,更不同于各种民主社会主义或社会民主主义模式,也不同于当今世界各色各样的民族社会主义模式,而是深深扎根于中国大地上的活生生的实践,是彻底中国化了的社会主义新模式。


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年的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轮廓已经逐渐显现出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这一新的模式进行概括、提炼和理论升华的时机已逐渐成熟。正如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所说: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势变化和我国各项事业发展都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重大时代课题,这就是必须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围绕这个重大时代课题,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顺应时代发展,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涵十分丰富,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民生、生态文明、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以全新的视“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实质上是对正在形成中的社会主义新模式进行的初步系统的理论概括和总结。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日渐呈现世界现代化道路的新探索


从世界现代化的角度看,社会主义思潮、运动、制度的出现和发展,其实是对西方现代化模式所引发社会问题的批判和反思的产物,是试图超越西方现代化道路而探索某种可行性替代方案所进行的持续努力。


人类社会曾经在生产力落后、物质生活总体匮乏的时期延续了几千年。在从工业文明开始到现在的短短几百年里,人类社会巨大的生产力创造了少数发达国家的西方式现代化。历史地看,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过程在一定意义上也就是资本主义化的过程,是一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逐渐确立并不断扩张的过程。在这个充斥着“蛮扩张、暴力征服的血与火的过程中,所有非西方国家都是被迫进入现代化的。但这种现代化是建立在少数人富裕、多数人贫穷基础上的一种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也是不可能被大多数国家所复制的,它在事实上已经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当大多数人都要像少数富裕人那样生活,人类文明就将崩溃。当今世界都在追求的西方式现代化是不能实现的,它是人类的一个陷阱。发展中国家必须创新发展理念,独立自主探索一条新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道路。


历史上各种社会主义思潮的产生、发展,就是对西方国家现代化过程中所产生的不同社会问题的反应。西方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由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急剧转型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圈地运动、贩卖黑奴、屠杀土著居民,如贫民窟、环境污染,如社会两极分化、阶级对立和斗争加剧,如周期性经济危机、持续的社会动荡,等等,其实两次世界大战都是在资本主义世界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矛盾积累叠加的产物。正因为如此,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虽然肯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取代封建生产方式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但同时也一针见血地指出,这一进步是“用血和火的文字载入人类编年史的。虽然当代资本主义较之古典资本主义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其制度性痼疾并没有发生本质性的变化。作为对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弊病的回应和对立物,社会主义思潮和运动是同资本主义现代进程相伴而生的,它伴随着资本主义制度性弊病的暴露而出现,并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每一步发展而发展。例如,作为社会主义思潮之滥觞的乌托邦思想的诞生是对资本积累时期所涌现的社会问题的一种曲折反应,是对“羊吃人”的圈地运动的鞭挞,是近代无产阶级先驱者情绪的第一声呐喊。从17世纪中叶到18世纪末,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到手工工场时期,有的国家如英国已启动产业革命的进程,英、法两国先后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对资产阶级革命的结果深感失望的城乡无产阶级则希望把革命继续引向深入,于是便有了英国“掘地派”运动和法国“平等派密谋”为代表的“作为现代无产阶级的发展程度不同的先驱者的那个阶级的独立运动”以及与这些运动相适应的理论表现形态,即摩莱里和马布利为代表的“直接共产主义理论”。到了19世纪前半叶,西方现代化进程明显加速。英法两国相继完成工业革命,西欧其它国家的工业革命也纷纷继之而起。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经营方式及其统治得到进一步加强和扩展,随之而来的是社会问题的大量涌现与社会危机的空前加剧。在这一过程中,无产者和广大劳动群众生活的苦难和斗争的无助,资本主义制度的种种弊病,引起一些思想家的极大关注。他们认真思考无产者群众贫困的根源,剖析社会制度存在的问题,寻求变革现存社会制度的途径,设计未来理想社会的美好蓝图。这就是以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为代表的“批判的、乌托邦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再如,20世纪后半叶兴起于西方国家的生态社会主义源于对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化过程中对资源无节制开发和掠夺所导致的生态危机的反思,是旨在寻找一条既能消除生态危机又能实现社会主义的新路的一种社会思潮。而各种具有浓厚民族主义色彩的社会主义思潮则大多是对资本主义国家帝国主义、霸权主义、殖民主义政策的回应。


从社会主义思潮和运动发展的轨迹不难看出,它对西方式现代化的回应主要是在两个维度上展开:其一是通过对资本主义的现代化所引发社会问题的持续批判,试图对这一现代化道路和模式进行一定程度的校正;其二是试图找到一种新的现代化道路和模式对资本主义的现代化道路和模式进行替代。第二个维度的尝试又分为两个层面:一是理论的设计,二是实践的探索。


我国的现代化进程经历了颇多曲折。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提出探索一条不同于西方国家现代化之路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之路的任务,并领导人民开始了大规模工业化建设。从世界发展史看,“我国要用100年时间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现代化路程,这种转变不但速度、规模超乎寻常,变化的广度、深度和难度也超乎寻常。但是,尽管遇到各种困难,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努力,我们却创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一个国家经济高速增长持续时间最长的奇迹。我国经济总量在世界上的排名,改革开放之初是第十一;2005年超过法国,居第五;2006年超过英国,居第四;2007年超过德国,居第三;2009年超过日本,居第二。到2010年,我国制造业规模已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201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迈上80万亿元人民币的台阶,社会养老保险已经覆盖9亿多人,基本医疗保险已经覆盖13.5亿人,又有1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我们朝着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又迈进了一大步。“我们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创造了世界发展的奇迹。一条不同于西方国家的现代化之路正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在世界面前,从而为正在走在现代化路上的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种新的样板、新的选择和新的启示。正如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所指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国现代化的成就雄辩地证明,实现现代化并非只有西方一条道路,也不存在唯一正确的标准模式,找到适合本国的现代化道路才是成功的关键。


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将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新支点


在古代漫长的历史时期,人类各大文明体之间虽有一定的交流,但总体上是在相互隔绝的状态下各自独立地发展着的。例如,东方的华夏文明和源于古希腊罗马的西方文明曾长期交相辉映,成为支撑人类文明进步的东西巨擘,但双方虽有诸如古丝绸之路等的沟通,但基本上不存在实质性的交集,而是在两个相对封闭的世界里分头并进。也就是说,在古代,人类文明是多中心的,文明发展是多元化的,文明进步是多引擎的。


进入近代之后,尤其是工业革命发生后,西方的资本主义文明借助于全球化、市场化、工业化浪潮强势突起,呈现出力压其它各古老文明的强劲势头。在这一过程中,尤其是它的早期,西方列强靠巧取豪夺、强权占领、殖民扩张,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基本完成了对世界的瓜分,世界各地区、各民族都被裹挟着被动地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之中。西方文明借助于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俨然成了世界文明进步的标杆、样板、目标,西方发达国家的价值观也俨然成了人类文明进步的指挥棒。似乎世界的现代化、人类文明的进步就是西方化。虽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一大批社会主义国家诞生,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纷纷独立,给资本主义的文化霸权造成了很大冲击,但并没能从根本上撼动其强势地位。


我国古代以农业立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领先水平。汉代时人口已超过六千万,开垦土地超过八亿亩。唐代都城长安的人口已超过百万。到北宋时期,人口超过十万的城市接近五十座,而当时伦敦、巴黎、威尼斯、佛罗伦萨这些西方的繁华之都的人口都不足十万。十六世纪以前世界上最重要的300项发明和发现中,我国就占了173项,远远超过同期的欧洲。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我国思想文化、社会制度、经济发展、科学技术以及其他许多方面对周边国家发挥了重要辐射和引领作用但是,近代以来世界发生几次重大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我们曾多次错失发展机遇,在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强势崛起之时我们却落伍了。鸦片战争后,我国的国门被西方列强打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但工业革命机遇没有抓住,尽管民族工业有一些发展,总体上国家依然是贫穷落后。这一状态持续了百余年的时间,国家和人民饱受欺侮。


鸦片战争是对中华民族的警醒。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也是中国共产党与生俱来的历史使命和团结全体中华儿女不懈奋斗的最大公约数。中华民族从倒下去到重新站起来走过了漫长的历程,付出了高昂的代价。中国共产党在民族蒙受苦难、国家战乱频仍、人民渴求光明的逆境中应运而生,带领人民历经二十八年的浴血奋战,使“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新中国的成立,为民族复兴奠定了坚实基础。此后,经过改革开放前30年的艰辛探索,确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成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改革开放成功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经过四十年的艰苦努力,创造了世界发展的奇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正在改变中华民族的命运,也必将影响整个人类的命运。正如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所指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从人类文明进步的角度看,中华文明的复兴在客观上必然会终结近代以来逐渐形成的西方文明事实上独霸天下的局面,必然会重塑当代文明新格局,必然会校正人类文明进步的方向,必然会调整人类文明发展的步态。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不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上、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在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史也具有重大的意义,它不仅是”“全体中华儿女戮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也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强起来的中国必将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新生的支点。但是,中华民族的复兴决不应单单理解为国家实力的上扬,更不应简单解释成狭隘的“雪耻”和“复仇”,而更应看作是古老的中华文明历经磨难之后的浴火重生。历史地看,辉煌灿烂的中华古文明没有对其它文明构成威胁,从倒下去到站起来的中国未曾对世界其它文明构成威胁,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中国也未曾对其它文明构成威胁,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中国也决不会对对任何其它文明构成威胁,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始终是中华文明沟通世界的主调。


环顾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遭遇逆风,经济发展长期低迷不振,发展鸿沟愈加凸显,地区冲突频繁不断,恐怖主义此伏彼起,难民浪潮绵延不绝,各种社会政治思潮喧嚣激荡……面对如此纷乱的问题和挑战,西方文明颇感化解无术,力不从心,发达国家的主导和引航角色越来越遭到质疑,整个国际社会对未来发展方向也倍感迷茫。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已被多次写入联合国文件。这一思想的主旨就是“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由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进入专题: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国际共运   科学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本文责编:川先生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政治学理论与方法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09302.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理论与改革》2018年第 2 期,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