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启社会主义文明的新境界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5121 次 更新时间:2018-03-20 20:32

进入专题: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张丹  


摘  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唯物史观、实践论、辩证法三个维度上开启了社会主义文明的新境界。首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整合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这两部分历史,并整合中国共产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和世界历史,开启了唯物史观的新境界。第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五位一体”整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横坐标上坚持信仰的创新性发展及其与新实践的良性互动,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纵坐标上坚持信仰的创新性发展及其与新实践的良性互动,开启了实践论的新境界。第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构建人类初心的最大公约数,在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中定位人类文明与文化、共性与个性的最佳平衡点,开启了辩证法的新境界。


关键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文明;新境界


人类历史浩浩汤汤、奔涌向前,在文化的大浪淘沙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文明的成果,又在文明的交流互鉴中刷新了一个又一个时代的历史标高。文化是“人化”,文明是“进化”。文化丰富多彩、层次不一,是文明的载体;文明是文化的发展达到了一定先进性时的精华之集合。文明的嬗变意味着不同时代之间的跨越,文化的变迁意味着某个时代内部不同时期的更迭。历经百年奋斗后的中国走到了从富裕迈向文明的时代更替之十字路口。我们只有摆脱既往成绩的路径依赖,以新思路推动社会主义文明向更高层次进阶,才能迈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新时代。


1917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在十月革命胜利一百周年的2017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站在人类命运的道义新高度,汇通人类文明之精髓、弥合古今中外之断裂,更加全面准确地阐释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要义,让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释放出新的真理之光,指引社会主义文明进阶至高度包容、无问西东的新境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迈进深度整合、融会贯通的新时代。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启唯物史观的新境界


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这些人生至极之问可以从历史中找到答案。融通的历史认知承载共同的文化记忆、凝聚文明共识、塑造集体身份、启示和谐未来。如何让拥有悠久历史传统和深厚文化积淀的复杂中国,在历史叙事的创新中弥合由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社会断裂和文化断层,是历史文化能否在社会思潮纷纭激荡的新形势下更好发挥凝聚力作用的时代命题。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大历史观”的宏大视野和宽广胸襟,指引人们在看似矛盾甚至对立的历史片段中重新发掘永恒共通的文明之记忆,不忘我们的共和国之恋,牢记我们从人民的共和中走来、向着全人类的共和中走去。


首先,整合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这两部分历史。习近平总书记的“两个不能否定”论断为深陷历史创伤的各派别人群指明了超越左与右的思想方法。我们今天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建基于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的接续努力,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意识形态建设和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共同缔造了今日中国之有为政府、有效市场、有机社会。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在改革开放前后提出的思想观点对于我们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大而长远的指导意义:当今世界的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背后所蕴含的深层次思想赤字彰显了毛泽东《实践论》、《矛盾论》的先见之明,而世界能否携手走出逆全球化、民粹主义、修昔底德陷阱、金德尔伯格陷阱等西方文明的困境,关键在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第二,整合中国共产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与世界历史。一些西方媒体和政客渲染的中国威胁论以及近期针对中俄的“锐实力”谬论,将中国视为战后世界秩序的破坏者。然而事实上,说中国有可能颠覆战后秩序着实是忘却了中国为建立战后秩序所作出的巨大牺牲。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在那场战争中,中国人民以巨大民族牺牲支撑起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这一重要论断深刻阐明了建党伟业和建国伟业的世界价值,在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宏大叙事中把党史、国史与世界史有机统一起来。中国不仅是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核心的国际秩序的获益者,也是这一秩序的创建者之一,同时还是这一秩序改革的参与者。在中外融通的历史文化支撑下,中国将同世界结成更为紧密的统一战线,续写“正义万岁,和平万岁,人民万岁”的新篇章。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启实践论的新境界


“《中国为什么能》”?因为中国从一开始便站在马克思这位洞悉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矛盾的时代巨人之肩膀上,在资本主义强势文明面前保持了坚定的战略定力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灵敏鉴别力。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实践中超越了激进政治和民粹主义;在政府与市场的双引擎驱动下超越了新自由主义“华盛顿共识”;在共享式发展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中超越了中等收入陷阱、奔向共同富裕;在德治与法治的结合中超越了狭隘的党派斗争和法律激进主义。那么,中国何以继续“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精神文明又何以助力中国继续“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


首先,要在“五位一体”整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横坐标上坚持信仰的创新性发展及其与新实践的良性互动。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及其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良性互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及其与全面深化改革的良性互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及其与全面依法治国的良性互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廉政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及其与全面从严治党的良性互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需要在新形势下探寻如何深入广泛地强化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新使命新任务的真抓实干中派生出工匠精神、互联网精神、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等新征程上的精神力量。气势恢宏的复兴之路离不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的明灯,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也在开天辟地的新实践中换发出勃勃生机。


第二,要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纵坐标上坚持信仰的创新性发展及其与新实践的良性互动。其一,正确义利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国际关系与政治道德变革背景下的创新性发展,在国际事务中要讲信义、重情义、扬正义、树道义。其二,总体国家安全观是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结合的创新性发展,指引中国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其三,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安全观、新发展观和全球治理观是中国道路在逆全球化潮流背景下的国际化创新,得到了国际社会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普遍赞誉。世界正逐步迈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球化时代。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启辩证法的新境界


西方所倡导的自由、民主、平等、人权的价值体系具有超越封建主义和中世纪基督教社会的历史进步性,吸收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而发展出的福利资本主义也是现代资本主义的新近文明成果。但是,资本主义精神的新教本质并没有改变,内政外交采取双重标准的资本主义性质也未发生变化。那么,什么才是人类初心的最大公约数?什么才是人类文明与文化、共性与个性的最佳平衡点?


首先,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构建人类初心的最大公约数。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实现真正的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初心,也是全人类共同的伟大事业。这一初心在现阶段的价值取向不能靠简单静态地在支持与反对声音里合并同类项,而要靠国家、社会和个人的辩证统一与良性互动。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里,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总共12个价值观构成了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修身,以“自由、平等、公正、法治”齐家,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治国平天下。国家、社会与个人同心同德、良性互动,让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第二,要在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中定位人类文明与文化、共性与个性的最佳平衡点。21世纪全球化呈现出区别于以往的质的差别。世界已经走完了由分散到聚合的“全球化的外部进程”,进入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深度融合之命运共同体时代。文明与文化的辩证统一和良性互动便是打开全球化新局面的钥匙。文化既可以是团结的粘合剂,也可以是分离的思想源;文明则是国际社会统一的基础、世界一体化进程的助力。在20世纪的全球化时代,文化多样性有余、文明共同性不足;在21世纪的新全球化时代,世界文明体系需要生发出聚合力更强的文明新形态,从而更好地包容多元文化的健康发展,纠正“文明的冲突”、文化虚无主义和文化保守主义等极端思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 命运共同体层面的“和平、发展”、国际社会层面的“公平、正义”和世界人民层面的“民主、自由”,搭建起新型世界文明的共同价值体系,将国际道义制高点抬升至新的水位。解决全球性问题不诉诸“麦克风外交”、不采取双重标准,解决文化交流问题不傲慢、不偏激,多元文化坦诚对话、真诚互动,文明与文化在辩证统一中走上新时代的新长征之路。


总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只有引领时代,才能走向世界。2018年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也是中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展开之元年。让我们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增强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国家的文明型崛起,携手世界朝着人类命运共同体时代,乘风破浪、扬帆起航!


(作者为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后)


    进入专题: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本文责编:川先生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新闻学 > 新闻传播学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08936.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