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丹:增强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思想底蕴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712 次 更新时间:2018-02-02 17:33

进入专题: 社会主义文化  

张丹  


文明的嬗变意味着不同时代之间的跨越,文化的变迁意味着某个时代内部不同时期的更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便是这样一场在文明交融中涅槃重生、在文化交错中艰难求索的宏伟征程。百余年前,中国站在时代抉择的十字路口上:既有坚守中华文明的国粹派,也有反对一切传统的全盘西化派;既有调和中西文明的改良派,也有传播先进文明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最终找准了人类文明进步的前进方向。在历经百年奋斗后的21世纪,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动社会主义文明不断发展。


一、增强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思想底蕴


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既取决于自然科学发展水平,也取决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目前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在学术命题、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学术标准、学术话语上的能力和水平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还不太相称。一方面,如何在新常态下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如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如何应对社会思潮交融交锋的新形势、如何提高党的领导能力和拒腐防变能力,这些都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更好发挥指导作用。另一方面,支撑话语体系和话语质量的是哲学社会科学,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就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首先,“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增强哲学社会科学的唯物史观思想底蕴。在人类思想史上,就科学性、真理性、影响力、传播面而言,没有一种思想理论能达到马克思主义的高度,也没有一种学说能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世界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对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推动社会进步具有不可替代的指导作用,也为哲学社会科学各领域提供了基本的世界观、方法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要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就必须筑牢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聚焦人民实践创造,自觉把个人学术追求同国家和民族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努力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研究成果。


其次,“立足中国、借鉴国外”,增强哲学社会科学的实践论思想底蕴。其一,西方理论为分析中国社会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但方法服膺于理论、西方理论又服膺于西方价值,西方理论、视角和方法虽独特却未必契合中国实践,如果机械地套用,在大是大非的根本性问题上还有可能出现颠覆性错误。一些国家依照西方发达国家标准而设计的进口替代战略、休克疗法等均以失败告终,就是前车之鉴。因此,对待西方理论要有分析有鉴别,既不能采取一概排斥的态度,也不能搞全盘照搬。借鉴西方文明成果必须立足中国国情,不能生搬硬套,要在吸收借鉴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转化为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方法。其二,要立足中国实践、坚持问题导向、回应普遍关切。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只有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其三,要善于提炼标志性概念、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学术话语体系的学科理论和概念。社会在发展、实践在深化,只有不断地根据新情况新问题提出具有原创性、时代性的概念和理论,才能在中国道路的横纵坐标上游刃有余,才能为整体性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实践提供整体性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学理,也才能在应对西方的知识霸权主义挑战中纵横捭阖、百战百胜。


第三,“关怀人类、面向未来”,增强哲学社会科学的辩证法思想底蕴。其一,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要善于融通马克思主义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国外哲学社会科学资源,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马克思主义资源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最大增量”。一个国家的先进性很大程度上体现于它对基础理论的贡献:基础研究薄弱,革新性创新就多;基础研究强大,原创性创新就多、新知识吸收速度就快、在全球竞争中就越能掌握战略主动。其二,要推进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和创新,努力构建一个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要加强国际学术交流,引导国际学术界围绕中国新概念、新理论、新实践展开研究,在“一带一路”合作走向深入、南南合作向纵深发展、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提速的全面开放新时代,更多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二、增强新时代社会主义新闻舆论的思想底蕴


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事关旗帜和道路,事关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事关顺利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事关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力和向心力,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只有坚定党性、坚决捍卫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治安全,才能更好地架起党和政府与人民的连心桥,也才能助推中国在更高质量的发展进程中行稳致远。


首先,坚持政治家办报、办刊、办台、办新闻网站,在传承党的新闻工作优良传统中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其一,牢牢坚持党性原则。党性原则不仅要讲,而且要大张旗鼓讲、理直气壮讲、坚持不懈讲。要坚持党管各级各类媒体,增强向党中央的看齐意识。其二,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新闻舆论工作者要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其三,牢牢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有思想但不空想、有激情但不偏激,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的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和底线思维等科学思维方法,为有效推进国家各项工作汲取智慧、营造良好舆论环境。其四,牢牢坚持正面宣传为主。以战斗的姿态、战士的担当,大力发扬“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精神,激发全党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正能量。


第二,增强阵地意识,解决好“本领恐慌”问题,在新闻舆论工作实践的创新中牢牢掌握意识形态主导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的思想舆论领域大致有三个地带:由正面力量构成的红色地带、由负面言论构成的黑色地带和由中间力量构成的灰色地带。舆论生态复杂形势下的媒介融合要兼顾政治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新闻舆论工作要抓好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和基层工作创新,高度重视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把网络舆论工作作为重中之重,认真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切实维护以政权安全、制度安全为核心的国家政治安全,牢牢把握意识形态主导权。意识形态主导权兼具建设性和防御性:一方面,我们主张依法建立风清气正、互联互通、共享共治的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另一方面,信息主权不容侵犯,要尊重网络主权,发扬伙伴精神,共同搭乘互联网和数字经济发展的快车。


三、增强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教育的思想底蕴


文化教育以文化人、以美育人,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人们的审美意识、提升审美能力。只有增强文化教育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底蕴,才能在书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生活之美中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才能在发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生活之美中助力全面深化改革,才能在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生活之美中助力全面依法治国,也才能在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生活之美中助力全面从严治党。塑造新时代中国之国民性、深化人们对新时代中国之真善美的认知,在感动中坚守、在反思中蜕变,才能真正实现“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


首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水平。其一,搭建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层次相对应的全方位教育引导体系。在国家层面建立和规范礼仪制度,利用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活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华民族传统节庆、国家公祭仪式等,组织开展纪念庆典活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弘扬中国精神、壮大主流话语。在社会层面,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融入各种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健全各行各业规章制度和行为准则,并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的引领作用。在个人层面,少年儿童要做到“记住要求、心有榜样、从小做起、接受帮助”,学校要“增强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价值选择能力、价值塑造能力”,家庭要形成“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文明新风尚”。其二,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发挥好中华传统美德的教化作用。在千年历史嬗变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永不褪色的文化精髓,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代代相传的道德理念;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终的五福之幸福向来出自奋斗,琴棋书画诗酒茶花玉至今都是中国人的人生九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达到‘百姓日用而不知’的程度”,“在这方面,我国古代可以说是做到了极致”。创造性转化中华传统文化就是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从情浓形美的文字、诗意凝固的建筑、天人合一的自然、尚贤重义的历史等丰富的文化资源中挖掘时代价值、解决时代问题,从而不断夯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


第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近年来,我国产生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同时,也不能否认,在文艺创作方面,也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存在着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的问题,存在着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问题。浮躁问题突出,消费逻辑横行;文化激进主义一波未平,文化保守主义一波又起。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文艺精神,只有伟大的文艺精神才能助力中国“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那么,如何突破套路化创作瓶颈?什么是精品的增长点?其一,伟大的人民是文艺精品的思想增长点。热爱人民不是一句口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人民的需要是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所在,文艺工作者要做到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其二,伟大的主题是文艺精品的创作增长点。文艺工作者要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作中讴歌爱国主义之真善美,在革命文化的创作中歌颂英雄主义之真善美,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创作中赞颂无畏拼搏之真善美,在世界优秀文明成果的融汇创作中赞扬生活真谛之真善美。其三,伟大的改革是文艺道路的繁荣增长点。要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指导,加强和改进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推动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的并重发展,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坚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前进方向,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人民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真善美之人性的伟大力量。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增强中国对外传播文化软实力深度研究”[项目编号:14ZDA53]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后)


来源: 红旗文稿

    进入专题: 社会主义文化  

本文责编:川先生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新闻学 > 新闻传播学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08214.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