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亚军:“两个和谐”思想是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329 次 更新时间:2006-08-28 23:49

进入专题: 和谐  

王亚军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先后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推动建立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思想(以下简称“两个和谐”思想),成为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外交工作的重要战略思想。从理论层面深入理解“两个和谐”思想,准确把握二者之间的关系,对于深刻领会其理论价值,更好地指导我们的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两个和谐”思想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品格

“两个和谐”的思想是建立在对时代特点、世界发展态势和中国国情科学判断的基础之上的,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品格。

“两个和谐”思想的形成集中表现为两个统一的过程,即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动实践相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与不断发展变化的世界相统一,体现了与实践相依存、与时代同呼吸的特点。

首先,“两个和谐”思想立足国内实践,紧扣现实主题。当前,中国社会发展在进入“黄金发展期”的同时,也步入了“矛盾凸显期”。国内各种复杂的经济社会矛盾,要求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思路上必须要有新的突破,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的认识上必须要有新的发展。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思想的提出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方向的认识越来越全面,越来越系统;我们党领导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思路越来越清晰,步伐越来越稳健。“和谐社会”思想首先着眼于当前国内现代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一系列紧迫任务与挑战,同时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未来发展方向和目标作出了科学规划。

其次,“两个和谐”思想顺应世界潮流,具有时代特征。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的主题,但局部动荡与冲突并未消失。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然存在,恐怖主义危害上升,人的发展和自然规律出现一定程度的背离,贫困问题愈加突出,南北差距拉大,有组织犯罪、各类灾病层出不穷,不同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文化、文明之间的矛盾难以消除。人类远未达到和谐的境界。以合作谋和平,以合作促发展,建立一个国与国和平相处、人与人和睦相待、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世界,成为各国人民共同的理想追求和时代发展的潮流。胡锦涛主席提出的以“坚持多边主义,实现共同安全;坚持互利合作,实现共同发展;坚持包容精神,建设和谐世界”为主要内容的“和谐世界”思想,不仅提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崇高目标,而且指明了这一目标的核心内容与实现途径,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共鸣。“和谐世界”思想首先落脚于解决当前人类社会发展面对的一系列重大矛盾和问题,同时回应了世界各国人民对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普遍期望。

“两个和谐”思想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一个历史进程,是一个民族化的进程,同时也是一个世界化的进程。中国是在与经济全球化相联系而不是相脱离的进程中进行现代化的。中国的发展要保持长久的生命力,就必须要和它赖以存在的世界紧密联系,而不能孤立于外。“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关系反映的正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发展与人类社会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

建设“和谐世界”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外部条件。首先,“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和平发展道路的保障。走和平发展道路,首先要求我们必须争取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在与世界各国的互利合作中获取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资金、技术、资源和市场。推动建设“和谐世界”,不仅符合人类的共同利益,也符合中国自身发展的需要。其次,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必须用联系、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中国的发展。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中国不可能孤立地发展,只有面向世界,为世界所接纳,才能拥有广阔的发展前途。因此,必须通过在国内积极构建“和谐社会”,对外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更加紧密地把中国自身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联系在一起,使中国的发展始终和世界的发展相协调,使中国的国家利益与世界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相一致。

构建“和谐社会”是建设“和谐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走和平发展道路,还要求我们用自身的发展更好地维护世界的和平,促进人类的共同发展。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中国的稳定与发展必然会对世界形势及人类未来的发展走向产生重要影响。中国落后,世界无法达到普遍繁荣;中国无序,世界也难以实现和谐。因此,中国构建“和谐社会”是人类迈向“和谐世界”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建设“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必将为丰富多彩的人类社会发展模式增添新的内容,必然增强中国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能力。中国在自身构建“和谐社会”努力的基础上提出建设“和谐世界”的思想,也体现了一个爱好和平、讲求正义、尊重秩序的大国的责任意识,代表的是开放、民主、不断成长的中国对世界未来的期待与承诺,是中国对人类发展理念的新贡献。

“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思想体现了中国内外政策的高度统一。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越来越需要中国。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我们党站在时代发展和中国振兴的战略高度,将国内执政理念与外交理念在理论上相衔接、相统一,不仅是实践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实践发展合乎逻辑的必然结果。外交是内政的延续,“和谐世界”思想是我们党国内执政理念在外交领域的具体体现,是“和谐社会”思想在国际层面的自然延伸。“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思想相继提出,并形成有机整体,充分反映出我们党对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相互关系的深刻认识,也反映了我们党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站在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的高度,熟练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不断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使指导自己内外实践的理论和政策不断科学化与系统化的高度智慧与深邃眼光。

“两个和谐”思想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兼收并蓄的风范

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理论体系,在形成过程中批判地吸收了人类思想史上的各种先进成果,不仅显示了理论魅力,而且展现出兼收并蓄、批判扬弃的理论风范。“和谐世界”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其形成也遵循和发扬了马克思主义的优良风范,表现出宽阔的视野和深厚的根基。

其一,“两个和谐”思想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哲学思想。“两个和谐”思想首先继承了中国传统的“和谐”思想。“和谐”思想在中国源远流长,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它体现了中国人民对赖以生存的外部环境至高状态的强烈渴求,也为治国安邦乃至今天我们建设“和谐世界”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源泉。“两个和谐”思想还同时继承了中国传统哲学中“和而不同”的理念。“和谐世界”承认世界多样性的现实,主张各国以包容精神平等相待,和平共处。这和“礼之用,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等古代哲学思想一脉相承。“两个和谐”思想包含的深厚文化底蕴表明,不断发展的中国正以高度的责任感,承继先贤,延展未来,在国内建设“和谐社会”的同时,努力把博大精深的文明成果展示给各国人民,让世界共同分享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共创人类新的文明。

其二,“两个和谐”思想发展了我们党宝贵的执政理念和外交理念。“两个和谐”思想反映了我们党长期坚持的从全局出发思考问题、制定政策的思想方法。构建“和谐社会”要求我们把国内工作视野拓宽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综合运用政策、法律、经济、行政等多种手段,统筹各种社会资源,确保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使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目标的提出,是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对“和平”外交理念的发展与升华。胡锦涛主席阐述的“三个坚持”的思想充分体现并融合了近年来中国外交积极倡导的公正、合理的新秩序观,以平等互利为核心的新发展观,以互信、互利、平等和协作为主要内容的新安全观,以尊重多样性为特点的新文明观,向世界昭示,一个对内坚持和谐发展、对外主张和谐共处的中国必然是和平发展的中国。

其三,“两个和谐”思想呼应了当代世界的互利共赢观。经济全球化在给世界带来繁荣的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两极分化和贫富不均,不少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日益被边缘化。一些发达国家借经济全球化之机,把自己的价值观和社会制度强加给他国。各国希望保护自身的文明特性,在坚持自己社会制度与发展模式的同时加强合作、引导全球化朝着互利共赢方向发展的呼声不断增强。“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两个和谐”思想突出应尊重各国根据本国国情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谋求自身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权利,主张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应共同努力,推动世界均衡发展,努力建设一个“人人享有发展的世纪”,而不是一个贫者愈贫、富者愈富的世界。这一思想正是在总结以往国际关系实践和人类历史发展教训的基础上,对当今世界各国人民普遍诉求的有力回应。

其四,“两个和谐”思想符合了人类社会崇高的理想。“两个和谐”思想不仅与中国人民千百年来所追求的“大同”思想相一致,体现了我们祖先在两千多年前阐发的“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与“天人合一”的境界,而且与联合国所倡导的宗旨也是一致的。《联合国宪章》提出,“欲免后世再遭今代人两度身历惨不堪言之战祸”,“促成大自由中之社会进步及较善之人生”,要“力行容恕,彼此以善邻之道,和睦相处”。这里的“容恕”、“和睦相处”,都是“和谐”价值观的体现。因此,“两个和谐”思想的提出,也是对联合国精神和原则的丰富与贡献,体现了人类的共同理想。

胡锦涛主席指出,中国必须“把自身的发展与人类共同进步联系在一起,既利用和平发展带来的机遇发展自己,又以自身的发展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两个和谐”思想作为我们党实践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进一步明确了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的国内与国际责任,必将为指导中国通过和平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而为促进人类社会的繁荣与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

    进入专题: 和谐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公共政策与治理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0858.html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