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雅玲:警惕!你的孩子有童年富裕病吗?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5065 次 更新时间:2006-08-18 12:46

进入专题: 看世界  

陈雅玲  

现在的儿童,往往一个人便拥有来自父母两个家族、好几个大人灌注的资源。于是,一种被称为“富裕”的病毒也就悄然而生了……

美国调查:继承15万美元以上财产的小孩,会有两成放弃工作,多数一事无成;他们得到的越多,越不满足,甚至失去奋斗目标。这股“富裕病毒”正席卷全球,从美国、日本到中国……

“好好待你的小孩,但不要给他们太多财产。”这是最近美国《商业周刊》出版的《二○○六年最佳观念》专题的点睛之笔。配合一张皱着眉头、不开心的小孩照片,这句话格外引人好奇:为何要这么慎重地谈这事?

答案是文章中的一个单词:“富裕病”(affluenza)。

富裕病这一名词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发源于美国,由两个单词“富裕”(affluence)和“流感”(influenza)合成,指那些由于父母供给太多,造成孩子过度沉溺物质、生活缺乏目标等后遗症。

童年富裕、长大负债,美国年轻破产族,每年增加16%

在美国,家族企业在第二代能够存在只有30%,到第三代还存在的只有12%,到第四代及四代以后依然存在的只剩3%了。葡萄牙有“富裕农民”、贵族儿子、穷孙子的说法,西班牙也有酒店老板、儿子富人、孙子讨饭的说法,德国则用三个词“创造,继承,毁灭”,来代表三代人的命运。“富不过三代”,原因何在?

2004年,在美国父母心中具有权威地位的美国小儿科学会(AAP)出版了一本新书《About Children》(关于孩子),作者以敏锐的观察,探讨了46个将在21世纪影响美国孩子的关键议题。其中一个就是:“童年富裕病”(child affluenza)。

当美国婴儿潮世代到达人生成就最高峰、准备将财富传承给下一代的阶段时,却突然发现,他们的儿女或孙子们,正受到富裕病毒的威胁。

据美国消费者联盟的一项调查,2003年有31%的大学生,有超过3000美元的信用卡债,比2000年增加了67%;25岁以下因为负债而破产的人数,过去十年也以每年16%的速度快速增长(25岁以上破产人口的增加速度只是5%)。

不是因为年轻人没钱,而是因为他们太爱乱花钱,所以,如今美国许多大学将消费性负债,列入学生退学的评量因素之一。

据研究,美国的破产族当中,超过七成都来自于中产或者更高收入的家庭。他们的人生因为负债搞得一塌糊涂,并不是他们资源太少,反而是在他们成长过程中,资源的供给非常充裕,甚至是太过充裕了。美国青少年的消费金额,去年总计飙升到1750亿美元。

物质越多,快乐越少,供给过度,反而导致不易满足

放眼望去,我们周围有许多《关于孩子》第一章描述的症状:狂热的购物和花钱、物质需求的期望膨胀、对广告的免疫减弱、自我概念依据服装的品牌而定义……

许多人都以为物质供给越多,人将越满足。事实上,根据耶鲁大学罗伯·连恩(Robert E. Lane)教授在1970年就提出的“幸福的丧失”研究中发现,当人的需求与供给刚好对等的时候,满足感与愉悦感是最高的。而过多的供给,反而让人比物质匮缺时更为失落。

用罗伯·连恩的发现来看,现在许多物质过剩的白金小孩,反而可能是“满足感被剥夺”的一代。

据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富有的小孩较易出现物质滥用、焦虑、抑郁等问题。美国卡内基基金会(Carnegie Corporation)曾经做过一项调查,在继承15万美元以上财产的子女中,有两成的人放弃了工作,他们大多数一事无成,整天沉溺于吃喝玩乐,直到倾家荡产;有的则一生孤独、出现精神问题或是做出违法犯罪的事。

也许,现代的父母,为了下一代的“健全”,要思考的已经不再是如何让他们过更好一点的生活,而是怎样让他们的生活能够“少一点的富裕”。

美国兴起反思浪潮,1/5富豪宁捐出财富不留给子女

今日的美国,百万富翁在十年内成长了400%,对财富却出现了反思的浪潮:2003年,哈佛大学募款人柯立尔估计,全美320万名百万富翁中,约有60万人因担心会宠坏子女而将捐出大笔财富。他说:“许多新富之家希望子女只享有中产阶级的生活形态,好让他们拥有快乐婚姻,并且养育快乐子女。”

那么这些新富会留多少钱给子女?柯立尔表示,资产超过3000万美元的富豪,会留给子女每人约150万美元,这笔钱可用来买一幢房子,且受良好的教育。

连续13年蝉联《福布斯》全球富人排行榜第一名的微软创办人比尔·盖茨,则早在1999年时宣布,他和妻子将他们两个孩子的遗产继承金额,限制在1亿美元以内。盖茨目前的身家有500多亿美元,却只留下1/500给孩子,剩余的财富全部捐献给慈善机构和社会福利事业。

富人增加更是全球性的趋势之一。美林证券在《二○○五年世界财富报告》中指出:2004年时,拥有100万美元以上流动资产的全球“高净资产个人”较前一年增加60万人,达到830万人。其中香港、新加坡的富人增长率都达两位数。

对富裕人口也快速增加的华人社会而言,如何恰当地给孩子金钱、资源?也是前所未有的挑战。

犹太人传承千年的用钱智慧,让犹太家族可以致富百年

说到财富教育,许多人也很容易窄化为理财教育。事实上,财富教育是要建立一套对应物质生活的价值观,并非只是教孩子如何存钱、赚钱。

犹太人就有一套积极正面的财富教育。

美国股神巴菲特、量子基金创办人索罗斯、美国前联邦储备理事会主席格林斯潘、微软公司共同创办人艾伦、华纳电影公司创办人华纳、路透创办人路透、《纽约时报》董事长奥克斯、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他们都是犹太人。犹太人口只占全世界0.3%,但据《财富》杂志统计,全世界的超级富翁中,犹太人占1/4到1/5强。《塔木德——犹太人的致富圣经》一书指出,犹太人之所以能有高人一等的经商和理财能力,都来自一代传给一代的独特信仰和金钱观。

犹太人的长期流亡,使他们不可能鄙视钱,因为钱是他们最方便携带的东西;也是他们在和其他宗教教徒打交道时,唯一不具异端色彩的东西。犹太人在全世界寄居,钱更是他们在一个国家中买下生存权利的重要工具。中古世界欧洲的犹太人,必须缴纳林林总总的人头税和其他特别税,赚钱,是为了生命安全的需要。至今在犹太人家庭还有一种习惯:留给子女的财产,至少不应该比自己继承的少。

因此,金钱拥有“准神圣性”地位,犹太人对于财富的文化传承,靠的是《塔木德》经。

《塔木德》凝聚了十个世纪中2000多位学者对自己民族智慧的探索。当中有许多这样的谚语:“身体依靠心而存活,心则依靠钱包而生存。”、“残害人们的东西有三样:烦恼、争吵、空钱包。其中空钱包害人最甚。”、“金钱给人间光明,金钱给众生温暖。”这本经典揭示了金钱的价值,也揭示钱是拿来做好事,不是用来炫耀身份的。透过研读这本经典,犹太人教育孩子从小时就学会管理钱包,与如何看待财富的价值。

象征美国资本主义精神的洛克菲勒家族,就是犹太人活用《塔木德》教诲的最佳范例。

洛克菲勒16岁时找到的第一份工作是助理簿记员。他上班后,花一毛钱买了本红色小本子,在上面详细地记下自己每一笔收入和开支。洛克菲勒一生都把这本账簿视为自己最珍贵的纪念物,那个本子被存放在一个保险箱里,就像一件无价的传家宝。而洛克菲勒也用“小账本”作为子女财富教育的基石。他让孩子们学着记账,在每天睡觉前记下今天的每笔开销,无论是买玩具,还是买铅笔,都要如实地一一记录。无论孩子们买什么,他都要询问为什么要这些东西,让孩子们做一个合理的解释。此外,他拒绝儿女们进入自己的公司,即使是他的妻子,他也极少让她进入,除非是有什么急事。他要让子女们知道,一切必须靠自己的奋斗去获得,绝不要因为父亲是富翁,而有任何的依靠。

犹太人除了致力于子女的财富教育,还充分运用他们最擅长的“契约”,用信托(TRUST)来管理遗产。

透过信托详尽的规范,犹太人子弟是越优秀越能得到更多的资源。例如,家族后代进入大学,可以领到若干资金;娶妻生子、创业,又可以领到若干资金。反之,败家子就拿不到钱,因此一份庞大的家产,不容易被一个不肖子孙散尽,可以留给以后更有出息的子孙使用。

以信托方式照顾自己的亲人、族人,就是犹太人的“大算盘”。也难怪人口很少的犹太人,却能控制全世界的金融、思潮。

让孩子走出“金鸟笼”,教导正确用钱观念,对自己负责

中国人常说“富不过三代”,但这并非打不破的魔咒;深入了解一些能够富过好几代的家族,对如何与财富相处,都有非常严谨的教养。比如,德国最老的投资银行梅兹勒(Meztler)家族,富过三代的秘诀只有一个:不让孩子关进“金鸟笼”;他们的小孩上地区最普通的学校,每天走路或搭公车去上学,与所有同学一起玩耍、一起生活,吃同样食物。

世界上最富有的家族——沃尔玛集团的华顿家族,已逝的董事长山姆·华顿(Sam Walton),奉行的财富教育核心理念是“劳动让人有价值”。老华顿从来不给孩子们零花钱,他的四个孩子很小就开始打工,在商店里擦地板,帮忙修补仓库的房顶,晚上帮助装卸简单的货物,老华顿则根据一般的工人标准付给他们工资。

现任沃尔玛掌门人罗布森·华顿(Robson Walton)说:“这些儿时的锻炼,让我喜欢自力更生的感觉!”

少给遗产只是消极的做法,正确的财富教育,才是对抗童年富裕病毒蔓延的良方。德国汉堡大学心理学教授迈尔思提出现代父母应该教育孩子具有三大财富能力:正确运用金钱的能力、处理物质欲望的能力、了解匮乏与金钱极限的能力。这些能力背后最重要的思维,也是为自己负责,自力解决问题。

我们中国富裕家庭的青少年,是在“漏斗型”的资源灌注下成长——一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因此,富裕病毒对中国人的考验,将比SARS更为严峻。你的孩子,做好防疫措施了吗?

犹太家庭财富教育,从小开始

·3岁:父母开始教他们认识硬币和纸币

·5岁:让他们知道钱可以购买东西,钱是怎样来的

·7岁:看懂价格的标签,培养“钱能换物”的观念

·8岁:教他们去打工赚钱,把钱储在银行里

·10岁:懂得每周省下一点钱,以备大笔开支之需

·12岁:看穿广告包装的假象,设定并执行两周以上的开销计划,懂得正确使用银行业务术语

    进入专题: 看世界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笔会 > 时评与杂文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0770.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