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对于我国基本国情有了长期准确的定位, 改革开放近40年间我们采取了不失时机、稳中求进、积极稳妥的发展战略和措施,保证了我国积极、健康、有序、稳妥地发展。
●我们不能因为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长期性、稳定性,就忽视了初级阶段具体国情的变化,从而把初级阶段国情视为僵化、一成不变的格局,那样就会使我们不能适时地制定科学的政策,就不能使我们的方针政策“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深化、细化了对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认识,提出了关于目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新论断没有改变我国仍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没有改变“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但给具体工作中如何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提出了很多新要求,为中国未来的社会政策调整提供了方向和指南。
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判断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的一个重要理论前提就是我们在经过多年的曲折探索后,形成了科学的国情观,即中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中国自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直至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期间的基本国情。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我们的中心任务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正是对于我国基本国情有了长期准确的定位, 改革开放近40年间我们采取了不失时机、稳中求进、积极稳妥的发展战略和措施,保证了我国积极、健康、有序、稳妥地发展。
但是,一百年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只是宏观上的战略定位, 不是说这一百年是静止不变的,其具体国情内容是在不断变化的。实际上,改革开放近40年来,无论是经济、国防、外交,还是政治、文化,我们的具体国情是在不断变化的。因此,我们不能因为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长期性、稳定性,就忽视了初级阶段具体国情的变化,从而把初级阶段国情视为僵化、一成不变的格局,那样就会使我们不能适时地制定科学的政策,就不能使我们的方针政策“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党的十九大在关于牢牢地抓住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这个基本事实不变的基础上,又根据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具体变化,对于目前我们的具体国情作出了具体的分析和认识。这些具体的分析和认识主要就是:其一,从历史方位上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其二,在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其三,新时代我们的建设目标在原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基础上,增加了“美丽”的内容。
党的十九大关于对中国国情的具体认识,最具突破性的内容是关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概括和总结。这个概括非常及时、准确、科学。1956年中共八大提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改革开放以后,我党在继承中共八大关于社会主要矛盾论断的基本精神的基础上,形成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认识,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判断非常符合当时我国生产力不发达、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的实际。但改革开放近40年后的今天,中国生产力水平已经大大提高了,GDP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人均GDP也突破8000美元,达到中等偏上国家收入水平。这个时候,虽然各地区、各行业等的发展水平不平衡,虽然我们的生产力发展还没有达到充分高的程度,但用落后的生产力来形容当今中国的社会发展水平肯定不客观;这个时候虽然人民群众还有不少需求社会不能完全满足,但这些需求的内容与几十年前的基本的物质文化层面的需求的内容大相径庭了,人民群众对于未来的生活有了更多更高的美好期待。所以,用“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来概括我国目前社会主要矛盾,既是对原来主要矛盾内在逻辑的贯彻,又是对现实国情的准确概括。
新论断引领未来社会发展政策调整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具体来说,就是对未来我们党和政府关于社会发展的具体政策提出了新要求。我认为,未来的社会政策至少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提升、完善。
一是产业结构调整。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会使产业结构发生重大改变。改革开放以来,每一次新的重大理论的提出都会直接影响国家投资方向。第三产业的发展对于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具有重要支撑作用。当前,我国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不高,2016年该产业的GDP占比为51.6%,而在美国、英国、法国等世界上发达国家该产业的GDP占比在70%—80%之间。因此,要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需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二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升级。我国目前社会主要矛盾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广大西部地区在这方面表现尤为明显。因此,今后国家会在西部大开发上有更新颖、更丰富的政策部署。西部大开发战略自实施以来,很长时期内的工作重点是基础设施建设,其带来的最大变化是西部地区的铁路、公路等交通设施以及居民的住房、供电、通信等基本生活设施的变化。未来,西部大开发除了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外,还需要在科技和教育方面提供更好的政策,如此才能吸引人才,提升西部自身的发展实力。三是社会公共福利事业制度完善。要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须加大对公共福利事业的投入,大力发展公共福利事业。这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力量的大力参与。四是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提升。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最根本的就是让大家感受到公平、公正的存在,使人民在生活中感到安全、安稳、放心。提升社会治理的现代化水平,就是要求政府的治理措施必须符合科学、理性、人性的现代化要求。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越高,民众的认可度就越高,人民的幸福指数就越高。
(作者系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研究基地负责人兼首席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