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文凤:精准扶贫助推社会公平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665 次 更新时间:2017-12-05 10:29

进入专题: 精准扶贫   社会公平  

梁文凤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因此,在“脱真贫、真脱贫”的过程中,精准扶贫助推社会公平显得尤其重要。

公平,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一个永恒主题。它跨越时空,成为各个时代、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共同认可的价值取向。追求公平是人类的天性及追求幸福的需要,正如亚当·斯密曾指出的,公平正义“犹如支撑整个大厦的主要支柱,如果这根柱子松动的话,那么人类社会这个雄伟而巨大的建筑必然会在顷刻之间土崩瓦解”。步入经济全球化时代,社会公平一直是各国政府的不懈追求,更是我们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征程中,必须正视的重大命题。

扶贫正是通过供给扶贫资源,干预贫困者的资源稀缺状态,从而减少初始资源禀赋的差别,是一次有针对性的国家收入再分配,也是一次收入再分配的深化改革。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做到脱真贫、真脱贫。精准扶贫就是根据致贫因素的差异,采用精细化的扶贫方式解决贫困问题。其目标是使贫困人口真正意义上共享改革开放的发展成果,实现最大范围的公共利益最大化,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并最终回归到社会公平上来。

精准扶贫通过“对象精准”有利于实现起点公平。精准扶贫通过合理有效地确立识别指标,创新识别方法,精准识别贫困人口,可以有的放矢,扶到最需要扶持的群众,有效解决“扶持谁”的问题,真正提高扶贫资源供给的质量和效率,也即通过再次分配减少资源禀赋的初始差距,最大限度地保证起点状态下每个公民所拥有的要素禀赋是相近的,从而实现起点公平。

主要是通过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公共福利和基本社会保障制度的有效供给,弥补贫困者初始资源禀赋的稀缺,增加贫困群体的比较优势,提升贫困群体财富获取与财富再造能力。对于贫困者来说,推进资源分配的均等化、加大补贴贫困人口力度等,有利于贫困者实现“物质”脱贫;增加基础教育供给、消除贫困人口社会歧视和工作压力,帮助他们自强自信,提升认知能力,实现“精神”脱贫;通过劳动素养培育、就业技能培训、市场意识再造等多样化方式,提高贫困人口的生产技能和人力资本存量,实现“能力”脱贫;积极构建反贫困政策体系、健全贫困地区公共法律服务制度,加强贫困人口法律援助,切实保障贫困户合法权益,实现“制度”脱贫。这些都是弥补贫困者初始资源禀赋稀缺的重要路径。

精准扶贫通过“方法精准”有利于实现机会公平。精准扶贫通过科学评估、创新扶贫资源配置方法,找准着力点,精准发力,精准施策,因地制宜,确保扶贫扶在“点”上,有效解决“如何扶”的问题,真正发挥扶贫资源的效用,才能使贫困者真正享有在市场竞争中的公平机会,才能生长出发展的自信,激发自力更生的发展意识,更公平地享有改革发展带来的机会,以实现机会公平。

主要通过精准地找到提高生产力水平的可持续的绿色生态的发展路径,才能彻底改变贫困地区面貌。发展绿色经济,增加精准扶贫内生力量,在绿色发展理念指导下,扶贫产业开发要有效利用资源,发展绿色产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快培育地理标志产品,提高贫困地区产品的商品化率,坚持“天人合一”,以带动贫困户探索出生态环境友好型的绿色脱贫之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守住生态底线,打造精准扶贫生态屏障,注重生态产业在扶贫系统中的效益,合理利用开发生态资源,促进贫困地区生态资源良性循环,促进生态资产转向社会化和市场化,让生态科技精准发力,以生态效益加固扶贫开发的成果,让贫困人口在生态建设中获得更多实惠,否则,贫困地区会陷入“资源枯竭型贫困”,其脱贫逆转会难上加难。合理配置生态资源,拓宽精准扶贫合作平台,充分发挥部门资源、资金资源、社会资源、区位资源整合优势,发挥其作为贫困地区“社会先行资本”的功能。

精准扶贫通过“成效精准”有利于实现结果公平。精准扶贫通过创新扶贫措施,不仅扶到最需要扶持的群众和地区,真正做到“扶真贫”“真扶贫”,而且通过可持续的扶贫方式,从根源上改变了弱势群体的弱势地位,解决了弱势群体权益的弱化,有助于增强贫困者获取新的资本性资源的能力,从而有利于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以实现结果公平。

主要通过探索对贫困人口实行资产收益扶贫制度,从而在扶贫成效上达到精准,这是精准扶贫机制的重大创新。从资产贫困视角制定扶贫战略和标准,鼓励贫困群体参与到资产建设中,能激发或改善脱贫家庭的未来发展现状,因为资产具有长期的发展功能。这标志着一种现代意义上的新的扶贫制度的产生,在这种制度下一方面资源和资本能够传递给穷人,另一方面,确保穷人能够自主地获得资本的制度安排,意味着从单向扶贫规则向互动式扶贫规则的转变。从具体操作层面来看,资产扶贫机制需要着重于以下方面的设计。合作社等村庄治理机制应以经济目标为导向,才能带动参加合作社贫困户的积极性,保证合作社等村庄治理持续有效运转,从而保障资产扶贫的稳定性;鼓励贫困户抱团入股参与合作社经营,运用市场手段充分调动社会资本参与盘活农村土地、资源等生产要素,通过资产市场化和自治治理结构变革,建立经营主体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贫困户分享产业发展红利机制的有效实现形式,强化政府与社会、市场多元互动合作的资产贫困治理机制,保障资产扶贫持续性;通过运用多种资产管理和投资运营手段,建立动态资产管理和实时监控平台,强化资金管理、审核审批、财务公开,风险定期评估,使贫困户资产性收益达到最大化,保障资产扶贫发展性。


    进入专题: 精准扶贫   社会公平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经济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07165.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学习时报,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