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化是否能使人类的大多数获益?这是一个“人类之问”——
《中国工业化的道路:奋进与包容》,金碚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关于中国工业化,学术界已出版了许多著作,笔者也发表过一些著述,所以在《中国工业化的道路:奋进与包容》一书中不再赘述中国工业及经济发展的一般历史,而希望从中国工业化的包容性角度,亦述亦议,反思中国工业化历程,讨论工业化进程中所遭遇的问题以及中国人的思考与对策;并且将中国工业化置于世界经济大格局中,揭示其在经济全球化新时代将如何进一步融入和贡献于世界工业化和人类发展的伟大进程。
工业化作为人类发展史上的独特阶段,让人类发展面貌彻底改观
工业化是人类发展史上一个非常独特的阶段,尽管这一历史阶段迄今只有短短二三百年,但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却大大超过以往全部历史的总和。人类创造财富的前提当然是大自然所提供的条件,自然财富(即自然资源)是人类创造财富的物质源泉,生产过程首先就是人与自然的互动。工业化时期,人类以其迅速增长的生产能力,尤其是发掘和使用自然界所蕴藏的巨大能源的能力,将自然物质大规模地转化为(加工制造成)工业品,即可以估价的物质财富。人类发展的面貌从此彻底改观。
人类以工业技术手段创造物质财富的动力是对物质财富及其积累的欲望,而且,工业生产使得人们有可能长期保存物质财富,人们因而产生了强烈的几乎是无限度的“囤积倾向”。从历史事实看,工业化同资本主义具有内在一致性,工业化为资本主义提供技术手段,资本主义为工业化提供动力机制。资本主义制度将工业生产纳入无限追求利润和积累财富,即马克思称为“榨取剩余价值”的社会再生产体系,于是,财富欲望成为工业化的强大动因,生产力成为财富增值的工具,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机制成为将资源配置于能够最有效创造财富过程的“机器”。经济学家们以物理学的隐喻抽象化地想象并描述了市场运行过程,刻画了工业化在其中均衡或非均衡地推进的轨迹。这样,工业化时代就成为财富的时代,工业化轨迹就是财富增长的路径,工业化的历史就成为财富堆积的悲喜剧。工业化如同一架喷吐财富的巨型机器,它的高速运转,让人类兴奋不已。
工业化是否能使人类的大多数获益?这是一个“人类之问”
人们欢呼工业革命和各国工业化的巨大成就,将工业化迅速推进的时期称为“黄金时代”。连对资本主义持最彻底批判态度的马克思都高度肯定资本主义曾经发挥过的非常革命的作用,肯定其创造财富的巨大历史贡献。但是,对于工业化的批评和诅咒也从来没有停止过,他们认为那不是“黄金时代”,而不过是“镀金年代”,表面亮丽辉煌,其实内藏苦难和龌龊。直到今天,许多人仍然在问:工业化是值得的吗?以色列学者尤瓦尔·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一书中写道:“工业革命找出新方法来进行能量转换和商品生产,于是人类对于周遭生态系统的依赖大减。结果就是人类开始砍伐森林,抽干沼泽、筑坝挡河、水漫平原,再铺上总长万公里的铁路,并兴建摩天大都会。世界越来越被塑造成智人需求的样子,但其他物种的栖息地就遭到破坏,这让它们迅速灭绝。地球曾经是一片蓝天绿地,但现在已经成了混凝土和塑料构成的商场。”那么,经历了工业化,并且将继续推进工业化,人类是否真的获益了?或者,更准确地说:工业化是否能使人类的大多数获益?这真是一个“人类之问”!人类发展中所完成的最伟大事业即工业革命或工业化,人类命运因此而彻底改变,而其价值究竟在哪里?
这一问题到21世纪显得更加重要和突出,因为经济发展是否能够惠及大多数人、大多数国家、大多数地区,已经成为人类发展所面临的最重大和最尖锐问题。无论从经济、社会和政治上,还是各国国内抑或整个世界,都必须严肃而不可回避地做出回答。联合国在确定千年发展目标,亚洲开发银行在提出旨在解决世界人口贫困、增长持续性以及更为民众所认同的理念时,使用了“包容性增长”的概念,这是一个启发性的应答。这与正在工业化进程中因面临艰难抉择而苦苦思索的中国不谋而合。中国高度认同和积极主张:经济发展必须确立包容性方向。因此,从2009年开始,中国国家领导人在国际场合多次提倡和呼吁要实现经济发展的包容性。
将经济发展的包容性作为更加突出的治国理政理念
中共十八大以来,经济发展的包容性被作为更加突出的治国理政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必须是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必须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是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尤其是在制定“十三五”规划时特别强调了,“十三五”规划必须是一个遵循社会规律、践行包容性发展的规划。据此,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三五”规划建议》写入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原则。
所谓包容性,实际上就是要秉承以人为本理念,坚持公平正义原则,以公平促进效率,实现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改善的同步,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让工业化所创造的财富和福利惠及所有的人群,特别是弱势群体。而从全球化角度来看,就是要让世界经济发展的利益惠及所有的国家,尤其是欠发达国家和地区。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以及其他中央领导人在国内讲话和国外出访中,多次提倡和强调经济发展的包容性。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和国际合作设想,充分体现了建立国际利益共同体以至人类利益共同体的包容性发展理念。
中国工业化历经60多年,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其成就举世公认,其业绩可谓辉煌,称为“奇迹”也不过分,但不可否认也存在各种难以令人满意的现象和问题,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工业化所创造的利益和财富能否惠及各方,让人民共享?工业化同生态环境如何协调?可以说,这是中国工业化面临的世纪课题。正因为如此,中央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新理念,其中“共享”就是工业化的价值所在。总之,中国必须继续探寻工业化的包容性道路,中国工业化的成败得失将最终取决于能否真正实现包容性,中国对人类发展的最大贡献将集中体现为:创造一个更具包容性的国家和参与建设一个更具包容性的世界。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