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重新定义传统制造业
最近提硬件复兴或者是硬件革命,或者还有很多其他的同义词,比如说新工业革命,甚至是物联网,都牵扯到如何重新定义硬件的问题,因此也牵扯到如何定义制造业的问题。当然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这些硬件,如独立设计、由创业企业开发、以消费者体验为导向的智能手机、健康跟踪器、可穿戴设备等,还有无人机、工业用机器人、3D打印机等等,其实跟传统所说的硬件已经差别很大。然而我们发现,这些硬件不是由传统的硬件厂商,而是由所谓的具有互联网思维的公司制造的。
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个问题,即,到底具有互联网思维的公司所做的硬件和传统制造业的硬件有什么大的差别?我们过去更多讲的是制造,现在则是讲创造,其核心在于用户主导问题。传统制造业的用户资源是死的,而今天的互联网用户资源具有扩散效应,这就是为什么新的硬件革命会由创客所发起,这样制造出的产品会取代没有生命体征的产品。所以说新时代的产品应该是被创造出来的,因此我们把新的硬件革命称之为“创客运动”。
制造业之于互联网,
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很多时候讨论制造业,基本上停留在以前的讲法上,比如说做OEM、ODM或者是品牌商,把低端的释放出去,自己保留品牌和服务网络,然后利用世界上加工成本的差异转移制造环节,但这是一个老话题。甚至包括如果再谈制造业的升级换代,如广东所说的腾笼换鸟等,这都没有什么新意。我们要看的不是简单升级换代的问题,而是根基颠覆的问题。
1996年的时候我翻译《数字化生存》,书的作者鲜明地提出一对概念,叫做原子和比特。我们这个社会的基本结构因素由原子变成了比特,如果用这个概念来考虑,你会看到比特的变化速度和原子的变化速度差异非常大,比特的变化速度是几何级的。这样来看,制造业的创新远远没有达到大家所期待的成功,比特的速度一日千里,但是原子的速度很慢,类似龟兔赛跑中的龟。
解决这个速度矛盾,你要想到能否让原子中有更多的比特,让比特中有更多的原子。你要想到硬件和软件、原子和比特不能像以前那样区别对待。我们要看到,在互联网时代的制造业,要用软件的思维来改造硬件,将典型的软件思维挪入制造业中,要像做软件那样进行快速迭代。另外要意识到,很多硬件会被软件替代,现在可能会用APP来代替硬件的功能。这样就会把原子的缓慢如龟的速度,设法提升到兔子的速度,也就是说软中有硬,硬中有软。
互联网给我们带来的变革,不仅仅只局限在互联网产业中,会逐渐深入到真正构成产业技术的行业中,所以我觉得,不能简单地讨论很多价值链的高端和低端的问题。
制造业如何
赋予产品更多的价值
说到原子是新的比特,而比特是新的原子,其实我们现在已经有活生生的例子了。互联网产业中几乎人人都知道长尾定律,可是提出长尾定律的克里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n)已经不玩儿互联网了,开始做硬件了,做无人机,使用崭新的思维来做硬件。他先建一个社区,由狂热的无人机爱好者组成,他们在其中讨论各种各样的无人机的可能性,进行无人机设计,对产品品头论足,利用社区的智慧给自己做研发。生产方面,他需要做的是,在加州建一个工厂,在墨西哥建一个工厂,供应链可以是全球的。比如说可以利用淘宝和阿里巴巴到深圳买发动机,只要性价比足够好,就可以成为无人机的供应链。这是非常典型的把比特和原子互相置换的过程。
互联网行业目前炙手可热的东西叫大数据,而制造业面临的问题,是每一个制造业公司都需要一个信息化战略。这里所说的信息化战略不是指以前那种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来改造企业,而是特指怎么往现有的产品中加入更多的数据和信息,从而使这个产品对你的顾客更有价值。几乎所有的产品和服务,都可以通过这样的信息化过程来提升其价值。比如说,汽车里的GPS,就是一个典型的信息产品,可以用来更好地优化运行,提升消费者体验。
所有硬件企业面临的都是,如何在产品中添加更多的数据和信息,实现了这一突破的产品,我们可以称之为“大产品”。我觉得制造业面临一个从大数据到大产品的转变,换言之就是怎么使你的产品不仅具有产品价值,还同时具有网络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