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东茅等:教育家办学与教育家成长研究

—————基于“教育家成长的政策支持”调查分析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8688 次 更新时间:2023-04-17 23:28

进入专题: 教育家成长   制度环境   政策支持  

文东茅   林小英   吴霞  

温家宝总理早在2003年教师节会见教师代表时就提出了“教育家办学”的思想,在此后也多次强调“中国得有成千上万的杰出的教育家来办学”。《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创造有利条件,鼓励教师和校长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创新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形成教学特色和办学风格,造就一批教育家,倡导教育家办学。”[1]教育家办学对于深化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在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内,我国教育改革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在实现基础教育普及和高等教育大众化之后,高质量、多样化、个性化已经成为社会对教育的普遍诉求,“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已经成为新时代的新课题。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的加剧,实现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的跨越,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国家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教育家办学就是把教育还给教育家,就是让最善于研究教育、最有能力的内行引领教育。”“教育家办学针对的是教育行政化、教育商业化、教育统一化、教育平庸化。”[2]对教育家办学的呼唤也是针对当前普遍存在的不尊重教育规律的“外行办学”和缺乏教育理想的“匠人办学”。[3]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以对人的发展和教育教学活动的深刻认识为基础,需要真正尊重教育规律。

时代呼唤着教育家的不断涌现,而教育家的加速成长和大量涌现也需要以良好的制度环境和政策支持为基础。为全面了解当前影响教育家成长的制约因素,创建有利于教育家成长的政策和制度环境,助推教育家成长,受教育部教师工作司的委托,中国教育学会和北京大学教育学院于2012年6-7月联合开展了“教育家成长的政策支持”调查。在开展调查之前,课题组查阅了相关文献资料,对两组教育局长(每组20人)进行了群体访谈,并与5位对教育家办学议题有深入研究的专家、校长进行了深度访谈,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调查问卷。问卷主要包括基本信息、对教育家的理解、教育家培养对象的选拔、教育家成长环境支持、教育家的培养方式和培养内容等。

本次调查向中国教育学会理事和参加2012年中国教育学会换届大会的代表共380人发送了调查问卷。这些被调查者通常已经具有较高的教育理论素养和教育实践成就,在教育界有一定的教育家成长的制约因素与政策建议1--地位和影响,因而对教育家办学议题应该有更多的关注和理解。调查通过网络问卷方式完成,最终收回问卷271份,有效问卷229份。样本范围覆盖高校、示范高中、普通中小学、科研机构、教育行政部门等。


一、关于教育家的概念

课题组首先对“教育家”的内涵和标准进行了访谈,在访谈基础上形成调查问卷的相关选项。从调查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人们对教育家的要求是多方面、高标准的。绝大多数人认为,教育家必须热爱教育事业(97.8%)(括号中的数据代表五点量表中对该选项填答“同意”和“非常同意”的百分比,下同),具有远大的教育理想(92.1%),对教育改革与发展充满使命感和责任感(91.7%);有长期从事教育事业的决心(92.6%),要尊重、爱护学生(96.9%),具有高尚道德品质(96.5%),具有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91.7%)和深厚的学识修养(95.7%),同时要有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92.5%)和独到的教育理念(90.8%),有卓著的教育理论和实践成果并为社会所接受(93.4%);此外,还需要具有团队领导力和世界眼光(89.6%)。当然,在调查问卷所列项目之外,人们还可能会对教育家提出其他更多的期待或要求。另外,只有不到20%的被调查者认为“我们这个时代已经有很多教育家”,有约75%的人认为“当代中国能称为教育家的人很少”。

调查还发现,有80%以上的被调查者认为“教育家是一个外延很广的概念,它包括教育思想家、教育实践家、教育理论家等众多子概念”。在被调查者中,有90%以上的人认为自己尊重、爱护学生,对教育改革与发展有着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有66.7%以上的人认为自己有明确而独到的教育思想,有深厚的学识修养和专业素养,有长期实践自己教育理念的信心、决心和条件,在公众中有一定的认可度。另外,有30%左右的人已经被评为省级以上教学名师,有人为其举办过教育思想研讨会。可见,至少在中国教育学会的会员中,初步具备教育家素养和潜质的人员比例就很高。

由此可见,尽管“教育家”是一个神圣的称谓,不能庸俗化,但也并非高不可攀。顾明远先生就认为:“不要把教育家看得太神秘,要求得太高,太严格。其实,热爱教育事业,长期从事教育工作,作出优异的成绩,并对教育有研究,有自己的教育思想和先进理念,形成了自己的教育风格,在教育界有一定影响的,就可以称之为教育家。”[4]从广义上看,教育家就是在教育理论或实践中作出杰出成就的人。“教育家”应该成为包括各级各类学校校长、教师、教育管理者、教育研究者在内的广大教育工作者可以企及的职业理想,培养和造就“成千上万的教育家”应该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追求。因此,为教育家成长创造宽松的环境,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为“教育家”概念松绑,使之成为一个常人可以企及的奋斗目标和理想追求。


二、教育家成长需要宽松的环境

大量研究表明,教育家的成长需要以长期的教育实践探索和积累为基础,需要个人的主观努力,但同时,宽松的制度环境是教育改革和教育家成长的重要条件。从国际经验看,“放权”“学校自治”已经成为国际上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趋势。

《教育规划纲要》中提出的“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要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鼓励地方和学校大胆探索和试验”“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适应中国国情和时代要求,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新型关系”“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依法保障学校充分行使办学自主权和承担相应责任”“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1]等,都体现了为教育家成长提供宽松自由的制度和政策环境的思想。

本次调查发现,“为教育家成长提供宽松的环境”的相关选项得到了广泛认同,在18个选项中,表示赞成的比例有12项超过90%,其中对于“给予教育家宽松的办学环境”“鼓励特色办学”“对教育家的成长较少干预”“给予充分的经费支持”“给予教师更多的学习、进修机会”“给予教育工作者充足的办学资源条件”“给予教师待遇上的保障,使教师可以安心治学”教育家成长的制约因素与政策建议2--“对于教师和校长应该采取多元评价标准和机制”八项成长环境的支持率达到了100%。另外,对于“校长可以独立地提出办学的思想和理念”“要在政策上给予教师、校长创新的空间(课程、教学)”“给予学校在引进教师方面更多的自主权”“学校管理工作要做到‘去行政化’”这四个方面的赞成比例也高达92%。对于“政府要给予校长更多的实权”“整个社会应该对教育家给予宽容的态度、更多的理解和支持”“要减轻教育工作者的行政事务、社会应酬”三个方面的支持率略低,但也高达80%。可见,在教育工作者眼中,提供较为宽松的环境对于教育家成长是尤为重要的。

概括而言,教育家成长的良好制度环境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宽松的学术思想环境。要真正形成学术自由、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学术环境,使广大校长和教师敢于发表和坚持自己的学术观点和教育主张,不唯书、不唯上,实事求是,坚持按教育规律办事。第二,合理的工作条件和待遇。应该进一步增加教育经费和资源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和校长的工资待遇,尤其是要提高优秀教师和校长的工资待遇,吸引优秀人才从教,鼓励优秀教师和校长安心教育、专心教育、终身从事教育。第三,良好的社会舆论和风气。要在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风气,为教育改革探索提供宽松的舆论环境,鼓励校长和教师打破应试教育枷锁,大胆改革创新,探索素质教育和人才培养的新途经。第四,建立多元的教育评价制度。教育家的成长需要健康、宽松、自由的教育环境,特别是需要创设一个良好的教育评价环境,以尽快让一些教育局长、中小学校长从急功近利的应试教育运行机制和评价机制下解放出来。[5]


三、教育家的成长需要更完善的研修、培训体系

我国从1956年就开始实行特级教师评选制度,1993年修改制定了《特级教师评选规定》;我国也长期实行“全国优秀教师”“国家级教学名师”评选制度。这些制度和规定重在评选和荣誉而不在于培养。在高等教育领域,国家制定并实施了“跨世纪(新世纪)优秀人才奖励计划”“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千人计划”“百千万人才计划”“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计划”等相关政策,对科研成绩突出者有院士评选制度,这些制度和政策主要是为了促进科学研究和学者的成长。我国也有比较完备的中小学校长和教师培训体系,1999年,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校长培训规定》;为加强教师培训,尤其是为提高农村和边远地区教师素质,2010年教育部又开始实施“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简称“国培计划”),这些培训工作主要针对基层教师和校长。在如何帮助高水平教师和校长进一步成长为教育家并充分发挥他们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作用方面,国家一直没有建立起有效的政策机制。

近年来,全国许多省市都在制定并实施以培养“教育家”或“名师”“名校长”为目的的政策。例如,2004年,上海市启动了“上海市普教系统名校长名师工程”;2005年,山东省开始实施“齐鲁名师、名校长工程”;2007年,浙江省启动了“浙派教育家发展共同体”;2008年,天津市制定了“未来教育家奠基工程”;2009年,江苏省启动“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2010年,重庆、合肥、哈尔滨等地陆续制定并实施了类似的教育家培养计划。这些项目都得到了政府较高的经费支持,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不少“名师”通过“工作坊”等方式发挥了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一)培养形式

本次调查发现,各种研修培训形式和内容都得到了尽管程度不一但普遍较高的认同。绝大多数被调查者对调查问卷中所列的培养方式表示赞成或比较赞成。在所有选项中,不赞成者的比例都不超过5%。

具体来看,其中有95.8%的被调查者认为,“为教育家培养对象提供交流平台,促进教育经验共享”是培养教育家的一种不错方式,位居榜首;同意“在教育家培养对象之间建立共同成长小组,在交流中实现思想碰撞”作为一种培养方式的人占总人数的93.8%;“为教育家培养对象开设教育思想学术讲座”“为教育家培养对象设立‘教育家办学案例分析’活动”“组织教育家培养对象进行实地考察,在实践中成长”的支持率分别为93.0%、92.4%、92.3%;有91.6%的被调查者认为“为教育家培养对象提供咨询、指导服务,与专家面对面或在线交流、答疑的机会”是一种不错的方式;“为教育家培养对象提供诊教育家成长的制约因素与政策建议3--断、评价服务”的支持率为90.9%;“为教育家培养对象搭建展示平台,宣传其教学反思、教育叙事、成长经历”“为教育家培养对象建立名师(校长)工作室”“组织教育家培养对象进行教育名著研读,仰读俯思”“教育家培养对象各自制订有关自身教育思想的研究课题”“教育家培养对象自身职业发展计划的设计与交流”的支持率分别为88.2%、88.2%、86.8%、86.8%、86.1%。虽然对“为教育家培养对象提供研讨平台,创建专门的媒介载体”“为教育家培养对象建立‘成长备忘录’”“集合国家、省、市级知名的教育专家、学者对培养进行规划、组织、指导、管理”“对历朝历代教育家进行深入研究”“提供进行继续深造的机会”的支持率略低,分别为84.1%、82.0%、82.0%、79.1%、75.7%,但也都在80%左右。

由此可见,只要真正提供这些培养支持活动,还是会得到绝大部分人赞成的。

(二)培养内容

在12项培养内容中,被调查者认为“需要”或“比较需要”所占的比例,除“教育经济学方面的知识”为70.7%外,其他各项都超过80%。也就是说,绝大部分人都认为,要培养未来教育家,需要接受教育心理学(95.0%),教师、校长自我诊断与决策分析方面的知识(94.3%),教育研究方法(94.3%),教育名著(94.2%),历朝历代教育家的教育思想(92.9%),教育原理(90.7%),通识教育(87.9%),教育管理(87.1%),教育政策(83.6%),历朝历代教育家生平(81.4%)等方面的学习。

尽管教育家的成长可以自发自为,但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研修、培训可以加速教育家的成长。因而,人们对促进教育家成长的研修有着高度的需求,其关键是要加强内容与形式上的研究和设计。


四、对“未来教育家”的选拔需要严谨慎重

关于教育家是否可以在选拔的基础上培养,在前期调查访谈中存在不同的观点。因此,我们在问卷中设计了一道选择题:“您认为如下陈述哪一条更符合您的观点:‘未来教育家’是可以通过一定方式被选拔出来,继而再进行培养的;教育家是可遇不可求的,是不需要选拔、不需要培养的。”调查结果显示,赞成前者的人占65.5%;赞成后者的人约占32.8%。这说明对于教育家的选拔和培养,政府和决策者仍然有作为的空间。需要注意的是,尽管全国各地都有类似“教育家工程”的项目或计划,但对于“要有专门的教育家工程对教育工作者进行培养”一项,却只有24%的人表示赞成,有48%的人表示“中立”,表示反对的人占28%。由此可见,这一动议具有很强的争议性,表示明确支持的比例很低。调查中,很多被调查者认为“教育家”不可能靠“政府工程”批量生产,而只能在沃土中自发生长。

表1对“未来教育家”选拔方式的态度

即使人们赞成实施类似于“教育家成长助推计划”的政府工程项目,但在如何选拔重点扶持和培养的对象方面,人们仍然存在较大的意见分歧。从表1可知,意见相对集中的是“以教育工作者为参与者的投票筛选(教育者之间互荐互投)”和“通过各学校、各基层单位推荐”,赞成者的比例超过60%;赞成“以学生为参与者的投票筛选”的比例也接近50%。对于“按照教师的职称等级筛选”,赞成者的比例不到20%。在其他选项上,赞成者和反对者均有相当高(约33.3%)的比例。而在所有选项中,“中立”者的比例都在30%以上的有7项,另两项也在20%以上。

综合以上调查,笔者得出的基本判断是,人们对教育家办学理念高度认同,但对教育家内涵和标准的认识仍然存在分歧;人们对教育家成长需要宽松的环境高度认同,但对政府在教育家成长中的主动作为意见不一;人们对教育家成长需要一定的培养、培训支持高度认同,但对于是否和如何选拔重点培养对象存在较严重的分歧。由此可见,在教育家成长过程中,政府并不能只是“无为而治”,而应该是“有所为有所不为”。在有所作为的领域,政府还需要认真研究、充分论证,以尽可能地争取人们对相关政策的理解和支持。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0-07-29)[2012-12-11].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2]曾天山,丁杰.强国时代制度化推进教育家办学[J].中国教育学刊,2011(2):1-5.[3]沈玉顺.培养造就大批教育家,促进教育家办学局面的形成[J].教育发展研究,2010(10):50-52.[4]顾明远.在教育家书院成立大会上的讲话[J].教师教育研究,2010(4):3-4.[5]张志勇.教育家办学制度建设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9(8):7-10.


(责任编辑余丽红)


注:本文为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委托课题“教育家成长的政策支持”研究成果之一,课题负责人为中国教育学会秘书长杨念鲁。

文东茅/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教授(北京100871);林小英/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北京100871);吴霞/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北京100871)。


    进入专题: 教育家成长   制度环境   政策支持  

本文责编:dengjiax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教育学 > 教育学学人与经典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02426.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中国教育学刊》2013年第2期,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