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澜:21世纪社会发展与基础教育改革的报告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263 次 更新时间:2017-10-27 16:45

进入专题: 基础教育   教育改革  

叶澜  


尊敬的郝克明主席,女士们、先生们,今天时间的关系,我想大概谁的报告都不能展开说,刚才郝主席报告我的题目叫做21世纪社会发展与基础教育,其实我提交的论文的题目比这个范围要小,我论文的题目是世纪初中国学校转型性变革理论提出的依据与内涵。大家从这个题目里就可以看出来,我是想说明一个理论性的问题,但这个理论性的问题是跟我们中国该与的发展有密切关系的,我们的论坛叫教育发展国际论坛,我想谈到教育发展的问题,刚才我们的部长、我们的院士,还有许多外国专家他们都从宏观的,更多是从经济学的视角切入,来对教育发展问题发表他们的看法。这些看法给我们很多的启发,打开了我们就教育论教育这样一种视野狭窄的一面。但是我想不管从多少个角度切入都不能没有从教育自身来认识世界、认识自己的改革的问题。高等教育非常重要,但是任何一个人他都是从孩子长大的,都要经过基础教育、都要从小学、中学、走出来,才能到大学。我们中国有两亿青少年,有60多万所学校,教育发展还需要从教育的内部,以学校的立场来考虑它的发展问题。

今天的中国,我们这么多的中小学,它的发展面临一个什么问题呢?我们站在世界变化的这样一个大背景下,作为这个背景去思考中国基础学校的教育变革它要追求什么?方向是什么呢?在我看来重要的不是一般追求数量的发展,毫无疑问我们需要数量的发展,但是我觉得更重要的是要知道,我们今天中国的学校教育它面临的变革是一种转型性的变革,这个变革是要求我们中国的基础教育走出原来工业社会模式指导影响控制下的这种近代教育模式,还要走向能够适应当今全球化、信息化这样一个国际背景和国内实现社会的改革,从经济到政治多方面改革开放社会的需要。要作出这样一种变革。

大家都提教育要追求高质量,但是我想更要问的一个问题,这个高质量是原来水平上的提高还是一种新的高质量?新的高质量就要求有转型的思考,要求有观念的变革,有制度的变革,更要有广大教师头脑中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的变革。所以我就提出了当代中国基础教育发展一个非常重要的,我认为非常重要的课题,那就是实现转型。我也希望这样一个视野进入到我们教育决策部门的眼睛里边去,因为比较的多领导部门是从宏观来考虑的,但是我觉得任何一个宏观的改革要落实在哪里?落实在学校,落实到每一个孩子的发展上去,这是我今天选择这个课题的一个原因。这个课题除了理论的思考以外,我近十年来在从事着基础教育学校改革的研究,这是理论跟实践双向推进的研究,有50多所学校在一起,我们把这个研究成为新基础教育研究。因此我今天的报告也是以十年的教育改革实验作为支撑,十年的理论探讨作为支撑提出来的观点,这是我在报告前的一个简要的说明。

下面我把我报告的主线讲一下。第一个问题就是21世纪中国社会转型所处的这个时代背景的深化研究。我觉得我们现在谁都会说我们面临着全球化、信息化的挑战,但是这个挑战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它的内涵、它的深度挑战在哪里?我觉得这个研究是需要声明的。我刚听到全球化、信息化这时我们的心情里非常兴奋的,我们认为好像这将会把我们自动地带到一个现代化教育的境界,似乎解决了跟国际的交流、解决了信息技术的问题,解决了宏观策划的一些问题,我们的教育就能实现一个质的飞跃。但是从我自己从事的改革实践经验,我的体会是,这相关,但不能代替,宏观的改革和中观的改革这中间各有各的任务,谁都不能等谁,应该同步前进。而共同的背景就是信息化和全球化。这也是我承担的一个课题,关于信息化、全球化加深的认识是在做这个课题的过程中加深的。

第一个,在全球化这样一个大潮下,我们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在内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这个全球化不是简单的就等于现代化,也不等于平等,也等于同质。它的发展现在推动全球化发展的一个基本的动力是资本扩张的需要,它推行的原则是市场的原则,所以核心的、强势利益的主体是全球化核心的强势利益的主体依然是发达国家,甚至是少数的在世界各个方面都具有霸权地位的国家。在面对这样一个全球化浪潮时我们不是关门,我们不是拒绝,但是不要以为送给你的都是最好的东西,不要用普遍主义的思想来看中国的教育问题。在这里我们要吸收,我们要学习,我们要交流,但是我觉得作为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国家,必须要考虑它怎么样在全球交流中保持我们自己的个性,具有竞争实力,同时建立真正平等的、双向的这样一种国际交流。

第二个关于信息化,我们现在比较多的都是从技术层面来考虑信息化。但是我认为信息化它的存在形态有三种,第一个就是基础性的存在,是技术层面的存在。第二存在是结构性的存在。信息化用一种社会存在的方式,刚才提到很多产业部门的变化等等,这是一个结构性的存在。第三种信息化的存在我认为是生命性的个体存在。信息化不是单一的一个技术性的问题就能解决,也不只是表现在技术性问题上。它表现在社会结构的变化,我认为随着信息化越来越深入、越来越广泛,其实今天的中国我们已经能够感受到信息化对每一个个体的生命发展的深刻影响。我觉得就是技术层面的发展,现在从发展的趋势来看它的走向是要人机对话,要机器的人性化、全面的拟人化,也就是说技术是属人的,而不是控制人的。如果技术化变成对人的行为一种机器的控制的化可能又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人的智慧的发展最终带来的是人的悲剧还是人的发展?这是一个双刃剑,我们要想明白它的发展方向。社会的结构性发展刚才谈的非常充分,我想不做展开说明了。我特别要讲的是信息化对每个人,特别对青少年个体生命的存在形态产生了实实在在的影响。这个影响表现在几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就是使得个人的时空意识发生了变化。对未来的思考越来越进入到人对时间的意识当中,而且时机意识,不管是危机还是生机还是转机对一种特殊的随机的意识越来越被看重。在空间上发生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个人空间由于信息技术空间扩大了,可以跟世界各地都发生联络了。但是世界的空间倒是比以前小了,因为近了,地球变成村了。这是使得人类的空间概念发生深刻变化。第二个方面是个人的生存方式发生了变化。首先是交往的方式,有一个简单的说话就是生人的熟悉化、熟人的陌生化。人们喜欢在网络郊很多朋友,很开心,但是他对周围天天跟他的接触,很多孩子都不愿意跟爸爸妈妈谈话,所以这就是生人的熟悉化和熟人的陌生化。第二是学习方式的变化,刚才已经谈到很多,我就不说了。第三个方面非常重要的就是人的语言和思维方式。我们现在发现像中文是一个相对的,经过了从古文到今文的改变以后是一个相对稳定的文字系统,但是最近几年中文的变化,各式各样词汇的进入,语法稳定性受到挑战,许多逻辑语言、技术语言进入,还有许多外来语言等等,这样使我们稳定的话语表达的方式受到挑战。中文再继续发展下去我认为会有第三种变革。更重要的语言带来思维的影响是什么呢?那就是图象语言。现在报纸上可以看到很多图象语言对妨碍文字阅读的批判,我认为有一定的道理,但是现在不可能禁止图象语言,不可能不让孩子读图象语言,而现在重要的恰恰是要研究图象语言的特点是什么,这种阅读会带来人的思维是的什么变革。我的认识,图象语言需要人的理性情感、体会领悟、结合情景思考等等,需要这些思维能力发展,才能够在图象语言的阅读中获得很多,达到自己思维水平的发展。我认为是语言的发展,图象的阅读提出了我们思维方式的变革问题。现在成人往往觉得孩子这种方式我们没有办法接受,希望他们回到经典,回到格林童话,但是这个世界是往前走的世界,不是一个老回到哪里的世界,所以我们应战的方式不是寻求回到,而是寻求这个心究竟意味着什么?消极的是什么?积极的是什么?

我觉得还有一个积极的意义就是网络实际上对个人素质的要求提高了。网络学习你学什么?怎么学这决定它的发展。因此学校教育要着力于提高个体的积极、主动、自主的,具有价值判断和信息判断重组能力的这样一种教育。基础教育应该做这样的事情。有了这样一种独立的个人,我相信能思考的个人、会做判断的个人、具有自己的价值取向,而且这个价值取向是跟社会发展一致的个人,那么我们中国社会的发展、民族的兴旺就有希望了。因为民族兴旺,民族是一个抽象概念,民族是由千千万万的人组成的,没有哪一个个体的发展能说什么民族性,教育就是面对一个个具体的个体,没有抽象群体的人,只有具体的人,利用这个群体达到对个体发展促进积极的效应。这是我对全球化和信息化问题认识的一些思考。

第二,面对这样的现实以及我们总结反思近20多年来中国基础教育的改革,我们前进了很多。但是现在我觉得有点儿走到高原期,为什么呢?还不太清楚,我们再往前走学校到底应该怎么改、到底应该怎么做?局部性的改革能不能完成学校转型性变革的作用。所以我提出来要实现转型性的变革,关于这个问题我着重是从几个方面去说的,时间的关系我只把标题说一说,不做展开论述。第一个我认为一定要重新认识基础教育的价值,要把价值提升,提升到不只是传递知识。所以传递知识是一个手段,我们的目的是要能够培养出能够主动的、健康发展的个人,同时我们要通过教育来实现,过去教育是对社会主要是进行复制式的再生产,把原来的关系承继下来,在一个变化急剧、社会转型的时代,社会不应该只是复制,应该是更新。我们的教育应该在社会更新中起一个积极的、基础性的作用。第二个就是重心要下移。包括我们对教育目标、教育对象的认识,要致力于每个学生的发展。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精英的教育,但是我从来不反对精英教育,中国这么一个大国不能没有精英,而且总会在他的成长过程中有精英,有普通人。普通人也是人,不能因为有精英就忽视、不在乎普通人的生命价值。这个社会大量的工作是要由大多数的普通人来支撑的,普通人也应该拥有一个丰富的、充实的生命。所以这样一个重心的下降不是以否定精英为前提的,额是应该两个都考虑到。另外一个下降是管理,保证部级的管理权利还要下放,学校的管理都要有重心向下的意识。包括在学校里课堂上也不是教师是中心,下面都听你说,也应该重心下降。只要有了重心下降才会出现一种发展的、动态的积极互动的状态。第三点我认为转型性的变革,包括学校教育要实现结构开放,这个大家提的很多我不再展开说。第四个就是非常艰难的,但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教育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要让受教育者积极地投入,要有一个互动。在互动中、在学生参与到教育教学这个积极过程中来实现他的主动发展,这就是一个过程互动的观念。最后一个就是动力内化。中国的教育特别是在学校教育里大量的是动力是外在的,它是一种应式教育,就是上面要我做什么、外面要做我什么、舆论要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动力外化的这种状态不改变很难有主动的转型性变革。动力要内化,通过我们自己教育内部有一种改革发展的需要,通过内部的研究性的变革的实践来实现学校的发展。我认为是五点,在学校转型上、整体转型上有五个基本的要点、原则非常重要。

最后我提几点,我们学校转型需要有外部社会的支撑,我们这个实践的研究得到了多方面,包括社会家长,也包括地方政府的支持,但是我觉得一个真正转型的实现,宏观决策当中要把学校变革的转型性研究考虑进去,这个具体地讲我认为有这么几点,第一,要调整中国教育机构改革的策略转向,现在常常用局部的改革,比如说课程,课程非常重要,但是课程不是教育的全部。所以深入、综合的、转型性的变革在我看来要有这样一个决策。第二个决策就是要加强保障基础教育改革深化的一系列的法制研究。到现在中国还没有中小学法,这个法对保障中小学他们独立、自主地行使自己在专业范围里的改革、教育的权利是非常重要的。还有青少年保护法现在要修改,要面对网络背景下社会当中青少年保护的一系列问题,诸如此类。第三个要加强学校改革的研究,加强国内交流和国际交流。我们现在到了一个整合教育改革多种经验与资源形成推进学校改革、深化、形成强大合力的时候了。我们已经有了很多训练,我们的国际交流不应该只是一个市场观念,还要加强内部的改革的观念。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我们就会在交流中获得更多的有利于我们自己的发展和变革的一些经验。

以上这些都是近年来研究的一些心得,和大家分享,也希望能够得到大家的批评指教,谢谢。




    进入专题: 基础教育   教育改革  

本文责编:jiangxl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教育学 > 教育学演讲稿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01636.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