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十六大以来,我们党把“以党内民主示范和带动人民民主”确立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路径。而要实现党内民主对于人民民主的带动作用,还需要借助于一系列中间环节,通过一定的现实路径和运作机制,促使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之间有机衔接、良性互动,从而实现以党内民主示范和带动人民民主,最终从整体上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关键词:党内民主;人民民主;现实路径;运作机制
党的十六大首次提出:“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对人民民主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党的十七大进而提出,“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党的十八大再次宣示,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并强调“积极发展党内民主,增强党的创造活力”,“健全党内民主制度体系,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可见,自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就把“以党内民主示范和带动人民民主”确立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路径。不言而喻,这当然首先要求我们党自身必须加强党内民主建设,然后才有资格进一步示范和带动人民民主的发展。不过,即便党内民主发展好了,也并不意味着人民民主就会自发跟进,就会随着党内民主的发展自然而然地发展起来,还是需要通过一定的现实路径和运作机制,使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有机衔接和良性互动,从而才能实现党内民主示范和带动人民民主。其原因主要在于:首先,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包括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两大领域,党内民主只是其中的一个领域,因而并不能完全包含或代替人民民主。事实上,我国的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之间的关系,是8000多万人的民主与13亿人的民主之间的关系。相对于13亿人的人民民主而言,中国共产党8000多万人的民主只是一个政党的民主,是一个更小范围内的民主。因此,在整个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和发展中,党内民主所发挥的实际作用毕竟是有限的。其次,作为两种性质不同的民主,党内民主并不能自发地导向人民民主。党内民主作为政党内部的民主,本质上是促进并实现广大党员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充分有效发挥,这是由政党作为一个组织的根本属性所决定的,而严密的组织性正是共产党能够成为人民群众工具的根本前提之一。只有做到了这一点,政党才能发挥出组织的效能,产生组织的力量。这就要求它不仅要积极发展党内民主,而且党内民主必须保证党的组织更好地行动一致。这就决定了党内民主是一种有限度的民主。[1]而人民民主则更加注重公民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人所拥有的自由、权利和价值,它的实现必须以公民个人权利的实现为首要条件。因而,与党内民主是一种具有“高度可控的组织民主”特性的民主很不相同,人民民主是以公民社会和公民组织为载体,是一种以实现个人权利为目标的民主。因此,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是两种性质各异的民主,前者存在于政党党内生活层面,属于非国家形态的民主;而后者存在于国家和社会生活层面,是国家形态和社会形态的民主。可见,如果简单地把党内民主的建构和发展路径直接移植到人民民主这一广阔领域,采用严格遵循“命令—服从”关系的、集中统一的政党运作模式,来完全取代公民个人权利的保障和实现,这不仅不利于人民民主的实现,反而可能导致人民民主蜕化变质。由此看来,要实现党内民主对于人民民主的这种带动作用,还必须借助于一系列中间环节,也就是需要通过一定的现实路径和运作机制,才能有效地引领和带动人民民主的健康发展。
1 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问题研究述评
党的十六大以来,在大力推进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践中,党明确提出了要将“以党内民主示范和带动人民民主”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途径。但究竟怎样实现这种示范和带动作用,其发展路径和运作机制具体如何,还都是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大问题。路径是指到达目的地的路线和途径。要充分发挥这种示范和带动作用,必须借助于一定的现实路径才能有效实现,因此就需要进行正确的路径选择。而进行这种路径选择的前提条件是,只有在现行的法律和制度框架内选择的路径才具有现实可行性。近些年来,许多研究者从不同视角探讨了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的实现路径问题,大致有如下几种观点:一是执政民主路径。王静指出,较为可行的路径是通过党内民主的发展提高党民主执政的能力,从而以民主执政为政治中介推进人民民主的发展。[2]二是法治民主路径。蔡霞提出,应以民主授权问题作为有效探索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的结合点,把探索中获得的改革成果上升为执政党内和国家生活中的民主制度,走出一条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统一的路子。[3]三是制度平台路径。刘红凛强调,只有通过一定的制度平台或中介才能使二者产生互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如果从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之间互动的角度看,在我国,这种制度平台就是当代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4]
笔者较为赞同最后一种观点。这是因为,这里所讨论的路径,指的是从起点到达终点也就是从起点到达目的地的路线或途径,方式则是指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手段与行为方式。这两者既有相同或相似之处,但也有显然的区别和不同。这种区分主要体现在:路径一般来说是明确具体、稳定不变的,这里所指就是由当代中国基本政治制度所构成的制度平台;而方式是指所要采用的某些方法和手段,这些方法和手段可以是复杂多样、灵活多变的,如这里所说的法治或民主就是泛指某种政治操作方式,而不可能具体指向哪些法律条文或民主形式。因而,我们认为前两种观点即法治民主、执政民主的主张,其实质是指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的某些手段和方式。而最后一种观点,即制度平台路径,才是指向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的一种路线和途径。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的大量实践证明:只有充分利用现有的政治制度平台,并充分发挥既有制度载体的关键作用,才是党内民主示范和带动人民民主的可行路径。当然,这些路径所包含的具体线路是如何展开的,这些路线之间又是什么关系,这仍然需要作出进一步的阐释和说明。
机制建构源于路径选择,正确的路径方向规定着机制建构作用的有效发挥。在确定了基本的发展路径之后,必须同时通过一定的运作机制才能实现党内民主对于人民民主的带动作用。在对于党内民主怎样带动人民民主的机制问题探讨中,学者们普遍认为需要有效实现两者之间的相互衔接和良性互动。俞可平指出,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是相辅相成的,前者是自上而下的,后者是自下而上的,但理想的状态是它们会在中间相会。[5]金安平认为,通过“党的民主”以推动人民民主的实现比通过“党内民主”示范和带动人民民主的命题更具有理论逻辑、宽广的外延和深刻的意义,也具有更现实和可操作的运行机制。[6]然而,究竟如何才能实现两者之间的衔接和互动,这一过程中究竟还存在着什么样的具体机制,这些机制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也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我们认为,这里所讲的“机制”是专指“社会运行机制”,即影响人类社会有规律运动的各组成要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联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及作用原理。而根据社会学的研究,人类社会作为一个系统,其活动过程存在着五大机制,包括:动力、整合、激励、控制、保障。[7]43为了研究的方便,我们将其中的整合、激励和控制这三大机制合并起来进行研究,这是因为这三大机制都是在系统运行过程中发挥其作用,所以可以统称为运行机制。如果这样来看的话,那么在社会系统的活动过程中就存在着三大机制,即动力机制、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这三者之间相互协调、衔接配套,从而保证了系统的正常运转。根据这样的理解,我们可以把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也看作一个系统,那么在这一系统的活动过程中,也同样存在着这样一套完整的运作机制。于是,深入探究这一运作机制的结构、功能、作用原理和作用过程,这对于有效发挥并实现党内民主对于人民民主的示范和带动作用,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2 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的基本路径
如上所述,要充分发挥党内民主对于人民民主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必须有赖于一定的现实路径才能真正实现。从理论层面上来分析,中国共产党通过发展党内民主而示范和带动人民民主的路径选择,与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相契合,与民主发展的历史逻辑相符合,与当代中国的政治体制、与国家层面的民主和社会领域的民主相衔接。[8]同时,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践历程也充分表明,只有充分利用国内现有的政治制度平台,才能有效发挥党内民主对人民民主的这种示范和引导作用。从近些年来各地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践经验来看,已逐步形成了以下这样一些切实可行的基本路径:
一是党内民主向人大民主的推进路径。作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公民政治参与的重要渠道,因而也是实现这种带动作用的重要制度平台。这是因为,执政党的地位以及党员在国家机关、人民团体、社会组织中担任主要领导工作,掌握和支配着重要的社会资源,中国共产党党内民主的发展程度必然会直接影响国家民主政治的发展程度。[9]因此,通过人大制度平台从而实现党内民主对于人民民主的带动作用,这应当是最为重要的路径选择。
二是党内民主向党际民主的延伸路径。在我国的政治现实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因此,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是有效实现党内民主示范和带动党际民主的主要途径。自1978年以来,我国的政治实践使各民主党派与共产党之间的这种密切联系得到了持续的巩固和发展,也不断增强了这一制度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并使之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和蓬勃的生命力。各民主党派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改革开放以来,民主党派组织不断发展,目前成员已有77万多人,反映和代表了各自所联系的各方面群众的具体利益和要求。[10]可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实际上已成为了党际民主的制度平台,党际民主也由此成为两个民主之间沟通的重要纽带,从而为推进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并实现它们的耦合互动与良性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是党内民主向政协民主的扩大路径。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形式,人民政协对于发展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也是必不可少的。充分发挥人民政协的作用,必然有助于实现党内民主对人民民主的带动作用。它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由各级人民政协组织,各党派、界别、民族、阶层、宗教的代表和海内外华人代表所构成的,他们遵照参政议政、政治协商、民主监督的基本要求,以政协组织为活动平台来参与政治协商活动。这是自1949年以来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积极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种重要形式。同时,作为协商民主的一种形式,人民政协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大优势,因而它是有效沟通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之间的桥梁,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发展中占据着特殊的地位并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四是党内民主与基层民主的互动路径。目前,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已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从1978年以来我国基层民主建设的实践进程可以看出,正是由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全国广大农村逐步推广直至全面推行了村民自治制度,从而极大地促进了基层党组织建设中的公推直选、党务公开、民主评议等一系列制度创新实践。与此同时,全国各地党内基层民主建设的蓬勃发展,又反作用于基层民主建设并促进了它的纵深发展。正是在这样的实践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了一条党内民主与基层民主之间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基本路径。
从总体上看,这几条路径在党内民主示范和带动人民民主的过程中都是必不可少的,每一条路径都发挥着无法替代的作用。以人大制度、政协制度为制度支持的人大民主、政协民主以及党际民主,从属于国家民主与政党民主的领域,而基层民主则从属于社会民主的领域。在国家民主与社会民主(基层民主)的关系中,社会民主(基层民主)是基础,国家民主是关键。这是因为:其一,基层民主的发展状况对于国家民主的建设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若离开了基层民主这一坚实基础,国家民主的高楼大厦就难以建成。因此,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前提条件和必然要求。其二,国家民主的发展,也是影响基层民主能否实现纵深发展的关键因素。国家民主的发展为基层民主建设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社会空间。试想,如果离开了党和国家的强力主导和大力推进,就不可能有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基层民主欣欣向荣的发展局面。因此,以基层民主为基础和重点,以国家民主为保障和关键,以及相互之间适应配合,这是近些年来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健康发展的一条重要经验。[11]从目前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现实状况来看,要持续深化并推进这一发展进程,进一步实现党内民主对于人民民主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就必须在积极推动人大民主、政协民主和党际民主发展的同时,仍然要下大力气推动和深化基层民主建设,这是实现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的基础性制度平台,也是实现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的稳妥有序、易于见效的现实发展路径。
3 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的运作机制
要充分发挥以党内民主示范和带动人民民主的作用,除了要进行正确的路径选择之外,还必须借助于一定的运作机制才能真正实现。根据学术界对社会运行机制的已有研究成果,结合近些年来党内民主示范和带动人民民主的丰富实践经验,从整体上来看,我们认为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进程中的机制构成和作用方式,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是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的动力机制。它主要揭示的是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的动力是如何构成并发挥作用的。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的动力机制主要包括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两个方面:一方面,从内在动力机制来看,它主要由党的民主理念的引领导向机制、党的先进性质的带领推动机制和广大党员的民主诉求机制所构成。具体来说,党的民主理念是党的民主观念的深层内化,极大地影响着全体党员的行为表现,也潜移默化地引导着全体人民的行为方式和民主理念,从而发挥着党内民主对人民民主的带动作用;党的先进性质决定了党员与普通民众相比要有更高的思想觉悟和政治抱负,这种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也促进了党内民主对人民民主的有效带动;而广大党员自身的民主诉求也从更深层次上激活了党内民主,进而实现对人民民主的示范和促进。另一方面,从外在压力机制来看,也有三个要素组成:一是来自国际社会的压力。民主是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因此,积极发展中共作为执政党的党内民主,充分发挥党内民主对人民民主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并在实践探索中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理论,坚持不懈地引领和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前进,这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大势所趋。二是源于人民民主发展的倒逼。随着广大民众在基层民主实践中民主意识和参与能力不断增强,其多元化的民主诉求也迫使党内民主向纵深发展进而实现对人民民主的有效带动。实践表明,正是由于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基层民主建设的蓬勃发展,反过来倒逼党内民主也必须随之跟进,于是迎来了90年代后期以来党内基层民主建设及其制度创新实践的迅速涌现,从而形成了基层民主与党内民主之间互动共进的良好局面。三是基于反腐败斗争的紧迫需要。在我国一些地区和单位揭露出来的塌方式腐败现象给予我们极为深刻的教训:要从根本上遏制腐败,就必须大力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建立科学合理的权力结构,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切实解决权力过分集中且缺乏制约的问题;同时,在选人用人问题上引入公平、公开、公正的竞争机制,努力扩大广大党员和群众的民主参与,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这是从体制机制上治理腐败顽症的关键一环。由此可见,正是在这两方面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的共同作用下,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才可能实现持续发展。
其次,是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的运行机制。从政治发展的内在逻辑来看,在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这一过程中,其运行机制又包括四个基本环节,即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而每一环节又有其独特的运作机制,即民主授权机制、民主决策机制、民主参与机制和民主监督机制。其中,民主授权机制旨在确保一切公共权力的来源都具有政治合法性,即通过民主的授权方式,运用民众赋予的合法权力来开展各种政治活动。而在这一过程中,由于执政党的核心地位和领导作用必然使党内民主对于人民民主具有了引领和示范的效应,进而在民主授权过程中体现了党内民主对人民民主的带动作用;民主决策机制通过设立相关的活动平台来提高民主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治化水平,从而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来发挥党内民主对人民民主的带动作用;民主管理机制旨在通过搭建必要的制度平台来提高开展各种民主活动的计划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和控制能力,从而强化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的作用效果,以取得良好发展绩效;民主监督机制则是通过这些平台来实现对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的合理规范和制约,以确保党内民主、人民民主以及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始终沿着良性的发展方向运行。总之,这四个环节缺一不可,从而构成了一个结构有序、相互协调的完备系统。只有通过它们之间的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来发挥其整体效能,才能切实有效地促进党内民主对于人民民主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最后,是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的保障机制。这种保障机制由动力保障、政治保障和政治生态环境保障等要素构成,通过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彼此作用,从而保证了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的实施绩效和持续发展:一是通过加强党内民主建设,为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提供充足的动力保障。其具体内容是通过加强我们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使党内民主建设能够始终保持蓬勃发展的源动力。二是通过强化党内法规建设,为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提供可靠的政治保障。其中主要包括:一方面,要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必须加强和完善党内法规建设,从而做到依法治党、有法可依。另一方面,要坚持全面从严治党,还必须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这样才能使党内民主建设制度化、法制化,使之不以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以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三是通过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优化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的政治生态环境。其主要内容包括:继续深化反腐败斗争,进一步净化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不断丰富民主形式、健全民主制度,宽领域、逐步扩大公民的有序政治参与;同时,还要加强公民文化教育,积极培育和营造良好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土壤。
综上所述,要实现以党内民主示范和带动人民民主的战略构想,不仅要强化党内民主自身的建设和发展,而且要切合实际地选择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的可行路径,同时还要逐步构建一套便于操作、相互衔接的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的运作机制。总之,惟有在党内民主的引导和带领下,通过这一整套切实可行的基本路径和环环相扣的运作机制,才能使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之间逐步形成有机衔接、互动共进的良好局面,从而实现以党内民主示范和带动人民民主,最终从整体上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宋福范.应在组织规律框架内认知党内民主[N].学习时报,2014-08-05.
[2]王静.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的“三部曲”分析[J].唯实,2012(10):19-22.
[3]蔡霞.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的结合点[J].理论视野,2009(1):34-37.
[4]刘红凛.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的耦合与互动[J].理论探讨,2009(6):112-115.
[5]李成.中国的党内民主:我们应该拿它当真吗?[EB/OL]. [2015-12-01].http://www.21ccom.net/articles/zgyj/hwkzg/2010/0809/15308.html.
[6]金安平.“党内民主”与“党的民主”——党内民主示范、带动人民民主机制的思考[J].社会科学研究,2009(1):11-18.
[7]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8]谭建.党内民主发展进程中的风险规避[N].学习时报,2012-08-06.
[9]刘海涛.党内民主与社会民主是两种民主形式吗?[N].解放日报,2009-05-06.
[10]许忠明.党际民主是从党内民主通向人民民主的桥梁[J].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5):33-38.
[11]任中平.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国家民主与社会民主的关系辨析及其发展走向[J].云南社会科学,2011(2):19-23.
(原载《探索》2016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