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承学:清代文章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723 次 更新时间:2016-06-29 22:26

进入专题: 文章研究  

吴承学 (进入专栏)  

清代文学研究有非常独特的学术价值与地位、清代在文学方面是一个集大成的时代,也是承前启后的时代:它是中国传统文学的终结,又是中国新文学诞生的前夜。清代文章在中国文学史上独具特色,在创作上又与清代政治、学术相表里,和政治制度、教育制度、教化风尚、宋学、汉学关系密切,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学术根基,呈现出与明代文章截然不同的面貌,产生了众多著名的作家与作品,并形成影响巨大的流派。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清代文章受到多重冲击,一直受到冷落。近年来,清代文章虽然逐渐受到重视,但其研究仍存在明显的缺陷,仍有很大的学术空间,甚至可以说,清代文章研究将成为古代文学研究新的学术生长点。下面就清代文章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谈几点看法。

对清代文章的研究始于清人。清人学风朴正,考据严密,其文学评论亦较为中肯客观,可资参考者甚多。乾隆年间的《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九○《皇清文颖》提要谓清人:“治经者多以考证之功研求古义,摛文者亦多以根柢之学,抒发鸿裁,佩实衔华,迄今尚蒸蒸日上,一代之著作,本足凌轹古人。”对于清人文章之特色把握颇准。《四库全书总目》中尚有很多甚有价值的清代文章评价,比如对于清代各个历史时期文章风气的转变,也比较中肯。另外举一个例子。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集部”评价了不少清人的文集,非常尖锐而中肯。比如“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著名的“桐城谬种”之说,已见于该书“戴东原集”条。从此例不但可以看出清人对于清代文章的批评,也可以看到“五四”新文化与清代文化的一些内在关联。学术界一直比较重视“五四”新文学与晚明文学的关系。事实上,“五四”新文学与清代的关系应该是更为直接的,只是学术界尚缺少必要的关注。

自清代以来,有不少研究清代作家、文集史料的成果,为我们研究清代作家的生平与相关文献提供了借鉴。《清史稿》有“文苑传”三卷,清代著名的诗人作家大致收入(另有些人“儒林”等传),但总体上记载过于简略,更无文学方面的研究。还有钱仪吉《碑传集》、缪荃孙《续碑传集》、闵尔昌《碑传集补》、汪兆镛《碑传集三编》。以上数种上海古籍出版社集为《清代碑传全集》出版,全书共收清代各类人物五万五千多人,是研究清人最重要的参考书之一。此外,钱仲联主编《广清碑传集》是清代作家研究必要的参考文献。台湾周骏富所编《清代传记丛刊》中的“学林类”分儒林、文苑、词林、名家等,对作家研究甚有价值。

在当代的清代文章研究成果中,陈陈相因的多,真正创新的少。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不少研究者未能在文本细读上下苦功。研究有清一代文章,要从作家别集与总集入手。《清史稿》的“艺文志”集部收录当时各类文集目录,相当简单,但为研究提供了有益的文献线索和基础。此后,不少学者对此书有所补充,如章钰等编《清史稿艺文志及补编》、彭国栋《重订清史稿艺文志》、郭霭春编著《清史稿艺文志拾遗》、王绍曾主编《清史稿艺文志拾遗》、朱师辙《清代艺文略》、百万斋主人编《清代艺文丛话》等。张舜徽《清人文集别录》收六百余种文集的提要目录,评论作者生平及创作。柯愈春《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与李灵年、杨忠主编《清人别集总目》是目前最为完备的文集总目。有清出现一些清代文章总集,为我们研究清代文章提供了较好的文献基础与研究的参照对象。如《四库全书》总集类中《皇清文颖》一书,为清人所选,选录雍正到乾隆间百余年的盛世之文,代表正宗正统的清人文章观。沈粹芬等辑刊《清文汇》(又名《国朝文汇》)为清代文章总集,收作者一千三百五十六家,文章一万多篇,对研究清代文章极具资料价值。黄人在该书卷首序言对清代文章的价值与影响作了评述,也相当重要。此外如《清文补汇》八卷、《清文典要》四卷、黎庶昌《续古文辞类纂》、王先谦《续古文辞类纂》等选集,是清人选清文,反映出当时人们对于清代文章的评价。民国以来,亦有一些清代文章选集。如汪倜然编《清代文粹》收录散文、诗词、小说、戏曲、文学评论等文体作品,徐洁庐编、吴虞公校《清代文选》收顾炎武、黄宗羲、方苞、姚鼐、曾国藩等五十余人的文章。台湾方面有高明等编《中华文汇•清文汇》,工程浩大,有很高的文献价值。

关于海外的清代文章研究情况,可以参考台湾“国立编译馆”主编、五南图书出版公司印行的《中国文学论著集目正编之七•清代文学论著集目正编》与《中国文学论著集目续编之七•清代文学论著集目续编》,该书所收目录始于1912年终于1990年,包括中文、西文、日文、韩文等语种的研究资料。美国著名学者倪豪士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指南》(Nienhauser, William H., Indiana Companion to Traditional Chinese Literature.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89)一书也有不少可以参考的材料。在工具书方面美国的恒慕义(A. W. Hummel)主编的《清代名人传略》(Eminent Chinese of the Ching Preiod),收集中国非官方文献和外国人著作中的资料,收清人一千五百家,可为代表性的成果。日本学者方面,如吉川幸次郎的《中国文章论》、《中国散文论》,藤堂虎雄的《清代古文派》,武内交雄的《桐城派的圈识法》,铃木虎雄的《桐城文派的主张》,青木正儿的《清代文学评论史》等,提供了域外学人的视野。近年美国学者谢正光所著《清初诗文与士人交游考》,考证比较精审,解决了不少问题。法国学者戴廷杰近著《戴名世年谱》一书收集了大量清初作家的文献,甚有参考价值。新加坡的许福吉著《义法与经世——方苞及其文学研究》为其博士论文,文末所附《桐城派大事年表》有一定价值。

现有研究清代文章的专著多数成果集中在对于桐城派文章的研究。如姜书阁《桐城文派评述》,梁堃《桐城文派论》,魏际昌《桐城古文学派小史》,吴孟复《桐城文派述论》,刘声木《桐城学源流考》、《桐城文学撰述考》,马其昶《桐城耆旧传》,王镇远《桐城派》等,近年还出版多种,可谓不胜枚举。总体上看,目前清代文章研究涉及面相当狭隘单调,与清代文章的原貌相去甚远。其实,除了桐城派之外,清代可以研究的文派还不少,这方面,曹虹的《阳湖文派研究》是别开生面的研究。此外,如“国初三家”、“宁都三魏”与“易堂九子”、“姚门四弟子”、“湘乡派与曾门四弟子”、“骈文八大家”、“岭西五家”等。清代还有一些重要的文社可以研究。如雪苑社、沧浪会、慎交社、同声社、原社、弃繻社、望社、十郡大社、南屏文社、清河文社、博我文社、三老会、三千剑气文社、神交社、南社等。在作家研究方面,现有的研究又相对集中于明末清初时段个别作家与思想家。以清代前期而论,明末清初,除了像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屈大均、傅山等人之外,如孙奇逢、徐世溥、陈弘绪、王遒定、查继佐、李世熊、贺贻孙、钱澄之,前期作家如丘维屏、曹尔堪、吴绮,王艮、计东、朱彝尊、储欣等,清代中期的颜元、廖燕、李塨、潘耒、王源、邵廷采、李青霞、黄之隽、李绂、杨椿、茅星来、雷{J2Q519.JPG}、沈廷芳、全祖望、汪师韩、卢文弨、蔡上翔、彭绍升等,晚期的龚自珍、魏源、冯桂芬、王韬等人,可以研究的确是很多。王镇远等《清代文学批评史》,目前是清代文学批评有代表性的研究著作,但是清人以理论的自觉性、系统性著称,对传统古文、骈文等做了系统深刻的总结,清代文学批评仍有许多题目可做。

从文体研究来看,除了桐城派的古文以外,清代骈文与八股文的研究都非常薄弱。清代骈文的成就相当高,非常值得研究。清人在骈文方面已有一些重要选本,如曾燠《清骈体正宗》,选清初以迄乾嘉的骈文。曾燠本人为骈文名家,选文鉴别力高人一等。张鸣珂《国朝骈体正宗续编》、胡永光辑《清代骈文名家征略》也值得借鉴。清代前期如陈维崧、毛奇龄、朱彝尊、尤侗、李绳远等,中期如胡天游、汪中等,晚期如李慈铭、王闿运等都是骈文名家。清代的骈文研究基本仍处于初期阶段,可拓展之疆域甚广阔。清代八股文研究的现有文献相当丰富。方苞《钦定四书文》中选了清八股二集,代表当时的标准。吕留良《小题观略》、《大题观略》,在当时影响极大。俞长城编《可仪堂一百二十名家制义》四十八卷,选文从明至清康熙间,八股文源流正变汇于此编。每位作家之前皆冠以小序,介绍其人与其文,对了解八股文的发展极有帮助。梁章钜《制义丛话》,收集了大量的八股理论与八股史料,是研究明清八股文最为重要的文献之一。又如李调元《制义科琐记》注意的人很少。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是作者据亲身经历所写的,是研究清代八股文与科举制度最重要的文献之一。近十多年来,受到文化研究的影响,八股研究也随着热闹起来。启功等著《说八股》,借题发挥的文化研究多,实质上的体制研究少。所举例多采自梁章钜《制义丛话》,影响很大而价值一般。邓云乡《清代八股文》是目前研究清代八股比较专门的一本,不过其中多数是八股文普遍的问题,而对清代八股文的特点与具体的历史反而没有探讨。近年八股文研究成果甚多重复,且多是从文化上见仁见智的评价。对八股文进行文化上的分析或评价当然有必要,但是如果没有对清代八股文的体制、名家、派别、作品以及相关的考试制度、评价标准、八股理论、八股与其他文体的关系等问题先进行实证性的研究,则文化研究难免是人云亦云的重复或者是翻云覆雨的颠覆。

《清史稿•文苑传序》认为:“清代学术,超汉越宋,论者至欲特立‘清学’之名。而文学并重,亦足于汉唐宋明之外别树一宗。”清代文章与清代的政治、学术、教化、风尚等关系特别密切,这是清代文章研究复杂与困难之所在,但也是其特色与魅力之所在。现在这方面已引起学术界的注意,并取得一些可喜的成果。马积高的《清代学术思想的变迁与文学》从学术史的角度研究清代文学,也比较有新意。陈平原《从文人之文到学者之文:明清散文研究》一书,涉及五位清代作家,该书结合思想史与学术史来研究清文,颇有独到之见。另外赵园《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虽然不是专门研究清代文章的,但对研究那时段的文人心态、生活状况与文章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从清代的政治、学术、教化、风尚入手去研究清代文章,应该是清代文章研究的基本途径,这又要求研究者需具有政治史、学术史等方面的功力和史识。从这个角度看现有的清代文章研究成果的数量、质量与清代文章历史本身之间,差距是巨大的。当然,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种差距对于后来的研究者来说,正是机遇。



进入 吴承学 的专栏     进入专题: 文章研究  

本文责编:陈冬冬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00468.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文学遗产》(京)2006年01期第18~21页,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