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恩虎:当前县域经济发展认识误区辨析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581 次 更新时间:2016-06-11 01:04

进入专题: 县域经济  

闫恩虎  


摘要:县域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目前,我国县域经济发展中普遍存在一些认识误区,主要有:重政策优惠而轻制度建设的思想误区;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认识误区;对县域经济发展主题认识的误区以及对特色经济和园区经济的认识误区等。纠正这些认识误区,是全面促进我国县域经济高快增长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关键词:县域经济;发展;认识;误区


一、正确认识县域经济及其基本特征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全和发展,国民经济体系在职能结构上将逐渐集聚为两个板块系统:城市经济和县域经济。城市经济主要集聚要素功能,而县域经济将从主体上承担生产职能。“县域经济”指的是:以行政县(包括县级市、旗等)为区域范围,以县一级独立财政为标志,以县城为中心、集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不同层次经济要素间的联系为基本结构,通过双向反馈的人力流、物资流、资本流和信息流而发挥整体功能的经济系统。[1](p58)   具体一点说,县域经济是以具有独立规划和财政职能的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市场为导向,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系统。县域经济属行政性区域经济概念,是国民经济的中观层次,相对具有基础性、区域性、层次性、综合性、枢纽性、农村性、集聚性、扩散性等特点,是一个功能相对完备和健全的经济系统单位。


县域经济不仅是国民经济最根本的基础,也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基本载体,是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以后我国经济新的增长极和参与国际竞争的生力军。县域经济是我国的“国本经济”、“民生经济”、“最基本的生态经济”、“稳定经济”、和“未来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的主要基础”。县域经济是国家政策最主要最根本的操作平台,是解决“三农”问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本依托。[2](P9)


发展县域经济,必须正确认识县域经济的基本特征。目前我国县域经济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典型体现中国转轨经济的三元结构:城市、乡镇、农村;二是典型体现中国传统社会经济的二元结构矛盾(主要指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三是县域经济的核心问题是“三农”问题。另外,认识县域经济还必须把握以下四点:一、县域经济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环节,是真正的地方经济;二、县域经济是整个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是一种弱势经济;三、县域经济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关键环节,是制约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三农”经济;四、县域经济是整个国民经济的战略后备,是未来推动经济发展的生力军。[2](p8-11)


1.目前县域经济组织发展中存在的几个认识误区


(1)重政策优惠而轻制度建设的思想误区


中国是一个典型的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国家。由于县域经济的市场体制正在形成和深化中,政府的主导作用显得更加重要。不可否认,当前政府是组织和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但目前就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动力而言,政府体系自上而下存在一个认识误区:重政策优惠而轻制度保障。县域政府想方设法争取优惠政策,上级政府也在费尽心思地变通政策优惠,而忽视或者忘记了发展经济学的基本原则:制度才是经济发展的基本保障。没有健全稳定的制度环境作为保障,再优惠的政策也是昙花一现。何况,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全和发展,县域经济发展能够争取的政策优惠已经微乎其微,基本上没有什么操作空间。


目前,各省、市政府在其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文件里大都提到一个口号:“放权让利”,但如果当前县域行政、经济、社会事业等管理体制不变,到底有什么样的“权”和“利”可以下放呢?确切地说,真正能够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放权让利”政策几乎是没有。比如,对经济具有杠杆或刺激作用的政策和管理权,如税收减免权,省级政府也没有,谈不上放下去;至于银行贷款及其利息浮动,随着金融体制改革,政府已无权干涉,也谈不上放下去;工商、电力、技术监督等等,均属于条条管理体制,也难以放权于县;土地管理还面临进一步依法严格管理的趋势,放的可能性更谈不上。“放权让利”方面做得最好的浙江,下放的权利不外乎是项目的直接申报权、出入境管理权、户籍管理权、车辆管理权等,这些都是操作性的社会管理权,最多也就是产生局部性的影响。


必须清楚,促进县域经济高快增长并可持续发展,政策是一种手段,制度建设才是发展的基本保证。社会发展是有组织的活动,制度是规范人的行为、调节人际关系的手段,是发展由可能到现实的中介。近代以降,无论中西,生产力大的发展、社会的巨大变化和进步均发生在制度变革之后,这类现象普遍存在,表明制度是制约发展的重要因素。制度在发展中的地位表现在人的活动的社会结构中,器物、制度、文化是社会系统的三个基本要素,它们的关联构成社会基本结构。[3]P5  199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诺思认为竞争力在于通过制度创新来营造促进技术进步和经济潜能发挥的环境,强调竞争力优势是制度安排的产物。他在1973年与罗伯特·托马斯合著的《西方世界的兴起:新经济史》中指出:“对经济增长起决定作用的是制度性因素而非技术性因素”;“制度从均衡到不均衡又回到均衡的变迁过程构成了经济增长的决定源泉”。[4]P2-3 在世界经济论坛公布的2006年度全球(国家或地区)竞争力排名规则中,重点强调“稳健的机构环境”,说明制度保障是核心竞争力因素。目前我国的县域行政、经济、社会事业等管理体制严重束缚县域经济的发展,必须全面深化改革。县域管理体制改革应该从中央一级启动,按照依法治国的原则和国际城乡治理的成功经验进行全面而深刻的改革。


(2)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认识误区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但必须清楚,经济建设不是可以孤立进行的,是和制度保障、社会基础、文化促进等分不开的。尤其是县域经济,是直接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存发展以及幸福追求紧密相关的。它本身就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综合性运行体系,是“国本经济”、“民生经济”、“最基本的生态经济”、“稳定经济”等。古人云:“县乃国之基,民乃邦之本”;“郡县治,则天下安”。县域经济的发展,最根本的促进力量是制度保障和人力资源提升。


目前,许多县(市)领导干部将社会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进而将经济建设等同于GDP数量,一切以GDP为中心。发展是一个综合的科学体系,经济增长只是发展的一种表现,发展经济学认为:“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均收入和产出的增长,而“经济发展”的含义则很广泛,包括经济结构的根本变化、教育水平及其培养的英才、基础设施的完善、文化和民族意识的进步、体制和法律环境等。[5]p7-21而GDP仅仅是一个经济学的统计指标。三者之间差别巨大,根本不能等同。由于这种认识误区,一方面导致盲目招商引资,将任务下达到各个职能部门,不管部门的工作性质。某贫困县党史办一年的招商引资任务是一百万。经济学的基本常识:推动经济发展的三股力量是消费、出口和投资。没有市场培育和拓展、没有劳动力素质的提高、没有科学的产业发展规划等基本保障,光靠招商引资能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吗?而且目前我国的县(市)干部政绩考核也是重GDP增长而轻综合发展,更加促长了这种偏向。另一方面,为了GDP增长,不惜任何代价,资源掠夺性开发、生态环境破坏、环境污染加剧,“五小企业”遍地开花,安全生产没人管,社会保障难以建立,《劳动法》难以落实,文化卫生科教设施严重落后,农村中小学建设跟不上,教师工资也没有保障,……。这种认识误区,不仅破坏了县域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激化了社会矛盾,而且使我国的县域产品打上了“血腥”的标记,影响我国的国际形象。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指的是以经济发展为动力促进社会和谐进步,而不是以经济增长为核心,更不是就增长论增长。目前,国内理论界和舆论界也在大力鼓吹县域经济增长导向论,有关机构公开宣传的所谓“县域经济竞争力排名”,内容多是经济增量指标的累加,而对可持续发展和和谐文明的内容反映很少。[6]“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唯一的先决条件,既非政治也非社会结构,而是一国能否获得现代科学的新发现,以及是否拥有能将这些发现应用于市场的创新者”[5]p23 不可否认,经济增长是发展的重要内容,但发展的核心是人的素质提升和社会公平环境的营造。197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奥多.W.舒尔茨认为:“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人的质量,而不是自然资源的丰脊或资本存量的多寡”[7] 同时,必须强调,社会综合发展是经济增长的基石和保障。和舒尔茨同时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刘易斯在其《经济增长理论》一书中强调:“资源是经济增长的条件,但不是决定经济增长的唯一因素,经济增长率是人的经济观念、行为和制度决定的”[8]p292 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迅猛发展背景下组织发展县域经济,指导思想的重心应该放在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制度建设、人力资源素质提升以及以推进新型工业化为中心的科技创新及市场拓展上。


(3)对县域经济发展主题认识的误区


市场化、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是目前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主题。但对这“四化”内涵的认识,存在普遍的误区:一提市场化,就好像是国家不管啦!城镇化就是侵吞农田、危害国家粮食安全!工业化就是污染!农业产业化似乎就是规模化!这些片面化认识严重影响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市场化绝不是国家不管,而是国家转换管理方法,与国际接轨,规范化管理,目的是为了更好更有效的管理。比如,解决十几人口的吃饭问题,就是农业市场化改革的成果。市场化是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县域经济市场化水平低,不仅直接制约县域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而且从根本上制约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目前,推进县域经济市场化的重点和难点是农村经济市场化。农村受传统自然经济影响比较深,观念和经济社会生活方式同市场化要求差距较大,因此,全面推进县域经济尤其是农村经济市场化,不仅是壮大县域经济的基本任务,而且也是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要求。


工业化和经济发展以工业为主体是两码事。县域经济工业化的内涵非常广阔,既包括工业布局和装备,也包括农业生产的工业化装备、农产品的工业化深加工、农村人口的工业化转移、工业化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等。工业化是现代化不可超越的阶段,是科技化、信息化、知识化的基础。工业革命以后,“发展的观念常常被作为工业化过程的同义词看待”。[9] 我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全面推进工业化是现代化建设的基本主题。我国绝大多数县域经济尚处于工业化初始阶段或前工业化阶段,推进工业化发展的任务非常艰巨。但许多地方却提出什么“适度工业化”的口号,这不仅在理论是错误的,在实践也是非常有害的。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张培刚教授早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就全面而深刻的阐述了工业化的内涵:“是一系列基本生产函数连续发生变化的过程”;“包括农业及工业两方面生产的现代化和机械化”;“农业本身就包括在工业化过程之内,并且是这个过程内在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0]p192 因此,县域经济必须“全面深入的推进工业化”。不过县域经济工业化必须强调两点:一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用十六大报告的话,即“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县域新型工业化,根本点在于普及信息化设置、积极发展信息产业,讲求环境保护和清洁生产。二是着力发展有利于县域资源利用及深加工、农业产业化发展以及同国内外市场接轨的特色工业。


城镇化绝不是简单的征地盖楼。城镇化包括外延式城镇化和内涵式城镇化,也包括人口城镇化、面积城镇化、以及生活方式城镇化等。城镇化是一个系统,既是现代化的主题,也是现代化的重要载体。人类的文明史,就是顽强的从丛林走向平原、从农村走向城市。城镇化是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只有城镇化的发展,一方面乡镇企业集聚度提高,减少环境污染、工业效益充分发挥;另一方面,人们集中居住,教育文化等公共设施才能发挥充分效应,人力资源素质才能广泛提高。目前的城镇化应该着重在内涵式城镇化和生活方式城镇化,稳定规划面积,提升城镇职能。


农业产业化不仅是规模化的问题。农业产业化的本质是建立和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农业运行与发展模式,解决体制转轨时期我国农业“大市场、小农户”的突出矛盾,促进农业集约化经营,强化工业化、科技化和信息化装备,提高农业产出效益。农业产业化只是一种组织形式,目的是促进装备现代化农业。目前迫切要作的工作是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普及和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市场中介组织,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创新和完善农业产业化运行和发展模式。


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主题,“四化”的内涵必须正确认识。而且“四化”进程是一个协调统一体:市场化是基础,城镇化直接推动新型工业化,新型工业化以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城镇化和工业化的结合促进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拓宽了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市场环境,促进利用新技术装备新产业,逐步将原有劣势转变为后发优势。再用知识化提升工业化,连通大中城市,突出比较优势,形成县域团状产业集群,全面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体系的讲:市场化是基础,农业产业化是重点,工业化是保障,城镇化是依托。


(4)对特色经济的认识误区。


县域经济发展必须走特色经济的路子,这已是共识。但对特色经济的认识存在两方面的误区:一是将特色经济片面化;二是将特色经济绝对化。前者认为要倾全县之力搞特色化。县域经济特色化,指的是主体产业要走特色发展的路子,但特色产业的发展必须有基础产业、配套产业等的体系支持,否则,就不能可持续发展,也不可能有规模效应。县域经济是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虽然不能搞成“大而全”式的“经济大拼盘”,但必须体系化发展。后者认为特色经济就是“人无我有”。这种绝对化的认识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是行不通的。特色就是一种比较优势,这种比较优势内容很宽泛,有可能是“人无我有”或“人有我精”,但细分可能是成本优势、市场优势、传统优势、规模优势、先行优势、技术优势、人才优势、环境优势、资源优势等等。任何一种优势,只要深化发挥,都可以在竞争中长足发展


(5)发展园区经济的认识误区


目前,许多县(市)领导将园区经济片面狭隘地理解为搞工业园区。其实,园区经济的内涵是很广泛的,形式有工业园区、农业园区、科技园区和商业园区等。发展园区经济是提高产业集聚水平、培育新的增长点,实现集约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县域城镇化由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对于培育县域特色经济,促进资源有效利用,提高县域经济管理效益有积极的作用。大力发展园区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措施。(1)工业园区是县域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结合点,是县域经济高快发展的新平台。让不同水平、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企业集中于工业园区或工业小区,从而形成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企业同台发展的局面,这实质上走的就是一条新型工业化之路。(2)农业园区是目前推动农业产业化的最有效的直接途径。以现代园区为载体,发展生态农业、效益农业,是推动农业现代化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如广东省委、省政府在《中共广东省委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决定》中重点强调“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各地要根据实际,认真搞好现代农业园区规划、布局和功能设置,突出特色,讲求实效。大力开展农用土地的整治和开发,加快农业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安全农业,建立现代农业技术、优良品种示范基地,建立和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标准体系,辐射带动农民发展生态农业、效益农业。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工商企业投资开发现代农业园区,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在财政、信贷、收费政策上给予支持。现代农业园区土地整治新增耕地面积,经土地行政管理部门验收确认,可用于建设用地的占补平衡。积极开展粤台农业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创办粤台现代农业示范区,实现粤台农业优势互补、合作双赢。”[11] (3)科技园区是促进县域特色经济和高新技术结合的重要阵地,既是县域技术引进、研发和扩散的中心,也是产业创新中心。建立科技园区,是县域集聚科技资源的有效方法。县域科技园区建设应该和工业园区、农业园区的产业特色相结合,直接以技术创新促进县域新型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4)商业园区是现代物流、贸易和消费对城镇化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县域经济繁荣发展的有力促进。商业园区建设在一般县域是促进流通、繁荣经济,城镇化水平高、接受大城市带辐射较强的发达县域可以探索县城的中央商务区(CBD, 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建设。中央商务区一般是指在一个城市内,集中了大量的商务、金融、文化、服务机构和商务办公酒店、公寓等配套设施,具备完善便捷的交通、通讯等现代化设施和良好环境,便于开展大规模的商务活动的比较核心的中心区域。它是整个城市土地价值最高、价格增幅最大、土地发展密度最高的区域,是一个城市的核心部分,带动整体城市的发展。


完整准确地认识园区经济的内涵,对于科学制定县域经济发展规划,促进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更新认识,全面促进县域经济高快增长并可持续发展


1.按照构建和谐县域社会的要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和谐的社会,必然是文明、发展的社会。构建和谐社会是当前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科学发展观是对经济社会发展内涵、发展要义、发展本质的深化和创新,是蕴含着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均衡发展、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发展观,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指导。人、社会、自然和经济发展协调统一,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是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必须强调:县域经济是以人为本的经济,发展必须是经济、社会和自然的协调发展,包括物质生产的发展,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的发展,自然资源的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最基本的动力,经济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自然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是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改善人类生存环境,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在县域经济社会的发展中,三者互相依赖,不可或缺。实现人、经济、社会和自然发展的协调统一,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必须坚持的正确方向。


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促进县域经济高快增长并可持续发展,应该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制定科学的县域经济发展规划;二是以突出特色经济为重点,优化县域经济产业结构调整;三是着力解决好“三农”问题,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四是以科技为动力,积极发展生态经济;五是普及城乡科教文化设施建设,加大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投入,全面提高人力资源素质。


2.积极推进县域经济社会管理体制改革


必须强调:目前制度改革是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保障。按照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和经济全球化竞争的要求,积极推进县域经济社会管理体制改革。首先是行政体制改革,按照城乡分治的原则改革“市管县”体制。因为城市和农村是有着质的区别的完全不同的领域,进入工业化中期以后,由城乡混一走向城市自治、农村自治是许多国家城乡治理的先进经验,也是世界行政史揭示的一个客观规律。同时,根据“强化条条、虚化框框”的原则,改革乡镇管理体制,加大撤并乡镇的力度,强化其经济协作职能淡化其行政职能。以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深化财税体制的改革,全面深入地推进经济管理领域的改革。按照“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原则,加大财税分配体制向县域倾斜的力度;改革现行金融管理体制,加大现代金融服务对县域经济的支持力度,积极开拓适应中小企业和县域经济特点的信贷品种、融资产品,建立和完善适合中小企业和县域经济特点的评级和授信制度,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国有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政策性金融机构+其它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县域金融服务体系,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充分和现代金融服务网络接轨;尽快确立土地是生产要素的观点,促进土地市场化运作,盘活县域最大的资源。全面启动县域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按照城乡统筹的原则,废除户籍歧视,促进劳动力自由流动,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废除一切有悖于“国民待遇”的教育和就业歧视,实行城乡教育和就业的平等。只有这样,县城经济才有充分高快发展的体制和社会基础。


3.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政府职能转换


目前,健全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是政府职能的转换。县域政府(包括县、镇两级政府)的职能转换是健全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环节,更是保障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自秦实行郡县制开始,地方政府的职能原则一直是“郡以俸君,县以牧民”。因此,中国传统观念一直认为“县官”是“父母官”,职能是无所不包的。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观念人格化,政府是“责任政府”,必须依法行政。在当前体制转轨时期,县域政府的职能转换必须明确以下几点。


首先,目前县、镇两级政府的中心工作仍是发展经济,实现地区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并尽量减少市场力量的负面效应,在发展县域经济中仍须加强政府对经济发展的合理干预。其次,县域政府职能转换,发达国家的经验值得借鉴。“县”级行政区划和县域经济并不是中国特有的现象,在发达国家如美国、德国和英国等同样存在。发达国家县级政府的职能为:在公共事务方面主要是承担维护法律秩序,进行城市规划、公共安全、社会福利、公共救济、医疗服务、公共教育、卫生监督、防灾救灾、环境保护、文化娱乐等方面的管理。在经济发展方面,主要是编制经济发展规划、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进行工商和投资管理、促进居民就业以及实施税收与财政预算管理等,县级政府的经济职能主要是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并以此目的干预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一般不直接插手专业领域内的具体经济活动。再次,县域政府发展经济的重心应该转到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文明的社会环境和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产业政策以及严格的生态保护方面。


4.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全面提高县域人力资源素质


“三农”问题是当前县域经济发展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县域经济发展还肩负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职责。县域经济发展是解决“三农”的主要依托。经济发展,人是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资源。县域经济是以人为本的经济,我国73%的人口生活在县域。县域也是我国弱势群体的主要集聚地,消除贫困、充分就业,是当前县域经济发展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而目前县域经济发展面临一个突出的矛盾,即低层次的劳动力积淀和产业发展技术化、知识化的矛盾。


西奥多.W.舒尔茨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进行综合研究后指出:“重工轻农的国家无不遭到极大困难,而给予农业足够重视的国家都取得较大的成绩”。舒尔茨坚决反对轻视农业的观点。他认为,农业绝不是消极无为,相反,它可以成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原动力,但“对于经济增长,传统农业很难做出什么贡献,惟有现代化的农业,才能像发射卫星的助推器,推动经济腾飞”。舒尔茨认为传统农业的低效,是由于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切身利益,竭力阻碍技术进步,压制工业发展和农民改革造成的。“他们世世代代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技术水平长期在原地踏步,生产已经形成定局,不可能进一步增加产量。这是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它的直接后果是生产率低,农民收入微薄,生产出来的东西,除了填饱肚子外,所剩无几”。舒尔茨认为改造传统农业的关键因素,不是生产技术、管理知识,也不是投资、企业家,而是开发新的生产要素。这生产要素主要是人力资本投资,“人力资本是农业增长的主要源泉”,这是舒尔茨反复强调的一个观点。他研究分析了二十世纪丹麦、日本等国农业现代化成功之路,认为在人力资本投资中,学校教育是最大的一块。“按照成本收益分析,初等教育最为有利,因为成本最低,而学生完成初等教育后,能够读书看报,可以大大降低普及农业技术推广农业信息的成本。但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农民必须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否则就会阻碍农业进步”。舒尔茨认为,政府应该加大对农业人力资本的投资,这样“一旦有了投资机会和有效的鼓励,农民将把黄沙变成黄金”。[7]


目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县域经济长足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首先,通过新农村建设缩小城乡差距,化解突出的社会矛盾,稳定经济发展的社会大局。其次,新农村建设普及农村现代化设施,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有力促进农村人力资源素质的提高,为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充足的动力。再次,新农村建设强化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有利于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解决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问题。最后,新农村建设还将为县域经济发展开拓广阔的市场前景。


参考文献:

[1] 刘小龙.中国县域经济论纲[J].城市经济、区域经济 2003,(6).

[2] 闫恩虎.县域经济论纲[M]. 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

[3] 鲁鹏.制度与发展关系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4] 〔美〕道格拉斯·C·诺思、罗伯特·托马斯.西方世界的兴起:新经济史(The Rise of the Western World:A New Economic History)[M].厉以平,蔡磊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5] 〔美〕吉利斯(malcolm gillis)、波金斯(dwight h . perkins)、罗默(michael roemer)斯诺德格拉斯(donald r . snodgrass). 发展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6] 徐靖.唯GDP是举欠合理――访嘉应学院县域经济研究所所长闫恩虎[N].南方农村报.2004-10-9,B7.

[7] 宏泰顾问.诺贝尔经济学大师的智慧[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4.

[8] 〔美〕刘易斯.经济增长理论[M].上海:三联书店,1993.

[9] E.J.Hobswoawm,The Pelican Economic History of Britain,Vol.3,Industry and Empire (Baltimore :Johns Hspkins Press,1969).

[10] 李功耀.叩问名师-中国当代著名经济学家评传(1)[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11] 中共广东省委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决定[N].南方日报.2006-5-9, A04.


    进入专题: 县域经济  

本文责编:川先生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中国政治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00108.html
文章来源:爱思想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