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3年开始,网络虚拟货币比特币持续火爆,其价格不断攀升,11月底甚至一度超过黄金价格,其飞速发展的态势受到了各国货币当局的关注。
比特币是一种网络虚拟货币,本质上与网络存在的其他虚拟货币相同,可以在网络空间购买一些虚拟物品,也可以与一些国家货币兑换套现,甚至可以直接购买现实生活中的物品。如近期有媒体报道,美国前赌场老板出售其拉斯维加斯的豪宅时表示愿意以比特币进行交易。
然而与其他网络虚拟货币不同,比特币并不是由某个特定机构发行。比特币主要基于一套密码编码、通过复杂计算机算法产生,任何人都可以通过下载运行比特币客户端参与制造比特币,这个过程也被形象地称为“挖矿”。这赋予比特币两个特性,一是比特币生产的“去中心化”。由于没有一个统一的发行机构,比特币的生产不受任何一个机构的控制,任何人都可以通过“挖矿”行动来制造比特币。二是供给的有限性。通过设置复杂算法,比特币的供给行为被严格限定。按照最初设计的规则,全世界比特币的最大供给量为2100万枚,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用户量的增大,比特币的生产难度将会越来越大,直至最终停止。
比特币已经成为一种极度活跃的投机品。来自虚拟货币交易商Mt.Gox的统计数据显示,在2013年之前,比特币价格一直徘徊在100美元以下,并未受到人们太多的重视。然而从201 3年上半年开始,比特币价格开始疯狂上涨。至11月底、12月初,一枚比特币的价格已经突破1200美元,短短一个月上涨超过6倍。这吸引了大批投机者进入,一些比特币辅助业务,如比特币“挖矿机”买卖、交易平台、支付中介等也如雨后春笋般快速涌现。
比特币为什么会受到如此追捧呢?
一般来说,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五大职能。对比货币职能,比特币具有以下优点:第一,比特币可以由网络用户独立进行交易,无需第三方清算机构,交易和支付成本较低;第二,比特币供给有限,并不会像各国法币那样存在超发导致通货膨胀产生,这有利于其价值尺度作用的发挥;第三,比特币的“去中心化”使得其可以有效规避各国监管和资本管制。此外,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也为比特币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全球量化宽松政策纷纷出台,主要储备货币资产价格动荡加剧,比特币供给有限的属性使其成为现有货币资产的自然替代,从而逐渐进入投资者的资产组合。例如2013年4月,塞浦路斯宣布对储户进行征税,导致民众纷纷将储蓄转化成比特币,推动比特币价格大涨。
然而,比特币和法定货币不同,它既没有内在价值,也没有相关政府部门的信用担保,同时也不像其他网络虚拟货币那样拥有相关企业的支持。因此,比特币的价值完全依赖于持有者和使用者的信心,一旦人们预期它的用处下降,比特币最终将会沦为一堆计算符号,失去任何价值。同时,由于其“去中心化”的特性,比特币不受任何货币发行当局的监管和控制,但其却可以通过与法定货币兑换、行使直接支付手段等对货币当局的货币政策带来影响。
因此,大多数国家对比特币都采取了较为审慎的态度。例如,近期欧盟银行业监管当局向消费者发出警告,要求其警惕比特币等虚拟货币风险。由于这些货币不受任何监管且无内在价值,同时又可能遭到黑客攻击,因此,消费者买卖比特币时要审慎。韩国金融当局近期则宣布比特币缺乏稳定性,对比特币缺少可测量的金融指标表示担忧。印尼和澳大利亚等货币当局也对比特币的风险表示出一定担忧。2013年12月5日,中国人民银行等五部委联合发文指出,比特币不是由货币当局发行,不具有法偿性与强制性等货币属性,并不是真正意义的货币,同时要求各金融机构和支付机构不得开展与比特币相关的业务,提醒社会公众注意相关风险。
货币当局应该加强对于比特币的监管。从目前来看,比特币在发行、交易、流通等各个环节既缺少相关政府机构的监督,也无相关法律规定,这种监管上的空白既可能造成投资者个人损失,也可能给宏观金融带来风险。对于个人投资者而言,应摒弃投机心态,切莫盲目投资,避免成为金融泡沫的牺牲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