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四集大型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在全国正式开播。我们有幸先睹为快,观赏了中央电视台《三国演义》剧组来宁播放的“官渡之战”、“舌战群儒”、“苦肉计”、“横槊赋诗”、“火烧赤壁”、“卧龙吊孝”、“绝路问津”、“七擒孟获”等九集电视巨片。尝一脔而知全鼎之味。电视巨片《三国演义》以从未有过的大规模、浩大场面、众多人物将我国古代文学辉煌巨著《三国演义》忠实、完整地在银屏上显现出来,大气磅礴,波谲云诡,具有撼人心魄的艺术力量。相信这部电视巨片必将产生轰动性的社会效应,成为史诗性的影视作品。
由于电视剧的“一次过”特性,手头又没有电视剧本与资料可供查阅,现只能凭第一眼印象,写一点粗浅的观赏感受,以求正于方家。
《三国演义》是我国长篇小说的经典著作之一,几百年来对人民群众有着广泛深远影响,它的人物、情节和思想倾向已为广大群众所熟知认同,因此改编电视剧时就应和一般的文学作品有所区别,改编者不能有随意性,必须在整体上忠实于原著,充分体现原著的精神风貌。看了九集电视剧,我们认为电视编导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他们以丰富的知识与精湛的艺术,熟稔地运用影视艺术规律,将原著中的时代背景、环境氛围、情节事件、人物关系、人物性格都准确、生动地再现了出来。如“官渡之战”两集,从袁绍兴兵、曹操迎战、袁军构筑土山高橹、曹军造霹雳车以破之,到许攸问粮、夜袭乌巢、张郃、高览降曹,袁绍溃败,田丰、沮授被杀,真实地再现了整个战争的全过程。和小说一样,电视剧在写袁曹两方的行军布阵、杀伐攻取时,着眼于人物的刻划,其中特别着眼两军统帅袁绍和曹操才略与品格的刻划,以揭示战争态势的变化和胜负的消长。电视剧中描写袁绍貌宽而内忌,好谋而无断,不知兵要,不恤将士,任人多疑,短于从善,导致内部不和,人心涣散。而曹操则多谋善断,从善如流,具有军事家、政治家的才略和眼光。他当机立断,亲率五千兵夜袭乌巢,认为这是“胜败干系之所在”;他跣足相迎来投奔的许攸,从中得到最可贵的情报;他下令烧毁曹营里人暗中写给袁绍的密信。通过以上对比描写,从深层揭示了曹胜袁败的内在动因。电视剧从“形”到“神”,真正体现了小说原著的精神风貌和艺术精髓。
当然,影视改编不只是对原著的单纯再现,而是进行一种艰苦的艺术再创造。电视剧《三国演义》在忠实于原著的基础上,也作了浓缩、拓展、组接的创造性加工。其主要手段是:(一)芟除枝蔓。剪去一些可有可无的人物和情节,使故事更集中,发展更流畅。如“横槊赋诗”中,删去扬州刺史刘馥,而代之以乐师师勖;“卧龙吊孝”中写庞统投奔刘备,只保留了孔明荐统情节,减去了鲁肃荐庞统的情节。(二)改造原有的情节和细节。如“官渡之战”中,小说写淳于琼失乌巢后被曹操割去耳鼻手足放回袁营,现改为面部被刺字的细节,改变了血淋淋的伤残形象,避免给予观众以恶性的感官刺激。再如写乌巢大火后,袁绍大将张郃、高览主张去救援乌巢守军,而谋士郭图则主张派兵去官渡袭曹营,电视剧在这里增加了袁绍首鼠两端、优柔寡断的狼狈相,极为传神。(三)剔去糟粕。原小说中一些宣扬天命、迷信的情节大都删除,如“舌战群儒”前,赵子龙单骑救主时有关阿斗红光护体的描写,“绝路问津”中,孔明为救治哑泉中毒的将士得到山神的指点等情节。(四)开拓新意。如“七擒孟获”中,诸葛亮对孟获七擒七纵,做到使孟获口服心服,最后让少数民族自己治理自己。这些对少数民族的政策措施,都值得后人深思效法。至于诸葛亮造火药车,造喷火的假兽破敌,“官渡之战”中刘晔造霹雳车破袁军,都会使我们联想到科学技术在战争中所发挥的重大作用。
《三国演义》电视剧成功地运用影视艺术表现方法,将原著的叙事视角、叙事方式、结构、人物与风格都--加以转化变换,并充分发挥视听艺术的综合性优势,如画面、光线、色彩、声音、镜头的运用,蒙太奇的组接等手段,来增强荧屏效果,使之较原小说更富有形象感、视觉感、空间感,逼真生动,对观众产生强烈的吸引力。如“卧龙吊孝”一集,在原著中描写很简单:“孔明径至柴桑,鲁肃以礼迎接。周瑜部将皆欲杀孔明,因见赵云带剑相随,不敢下手。”小说中的寥寥几句,到了电视剧中,铺张扬厉,大加渲染,编导者调动了影视艺术中声光画色种种综合手段,生动拓展了孔明的精神世界,深刻表达出孔明出于联吴抗曹的政治需要,恸哭周瑜,痛失知音的真挚感情。电视充分运用被称为情感“催化剂”的听觉形象,以孔明撕心裂肺的哭喊:“公瑾慢走!亮来见你了!”字字血,声声泪,直接扣击观众的心弦。“从此天下,知音何方?!”于此,是孔明,也是观众,一起发出了哀叹。(附带提一下,电视剧将原著中祭文改写得雅俗共赏。)孔明心系亡友,头撞灵柩,此情此景,悲恸欲绝,深深感人肺腑,以致连手持利剑拟杀孔明的程普、甘宁也都--被感化,打消了杀害孔明的念头。这一切,似乎都在情理之中。此集电视片流畅自如的表层结构,痛快淋漓的感情渲泄,加之体现特定时代表征的丧礼布置场面、招魂习俗及道具,都充分显示了影视艺术形象的巨大冲击力与感染力。编导者深厚的修养、丰富的想象力与惨淡经营的苦心,于此可见一斑。
这部电视剧具有很强的观赏性。电视与原著同样巧于安置曲折复杂的情节线索,通过人物之间的纠葛冲突,逐步推动故事的发展。九集电视剧中的故事如“舌战群儒”、“苦肉计”、“火烧赤壁”等环环相扣,悬念迭出,险象环生,紧张诱人。电视剧除遵循原著的历史时序记叙故事外,更多地着眼于空间的开拓和场景的摩画,使观众大开眼界,全方位地观赏到许多雄奇绝丽的大场面。如“官渡之战”中土山高橹、霹雳车的攻战景象,“赤壁之战”中千舟竞驶、万箭齐发、火烧赤壁的全景镜头,“七擒孟获”中象虎驱动野牛出阵的猛兽大战,喷火假猛兽吓退真猛兽的奇景,火药车焚毁藤甲兵的绝招,以及班师祭泸水亡灵的异族风情,等等,无不引人入胜,叹为观止。
电视剧中的视觉形象既阔大又精细。从官渡赤壁千军万马的战场厮杀,到一个人物的眼角留情,可使观众获得多方面的情感体验。有的视角形象表层意义虽透明,然蕴涵较深厚,也能吸引观众去进一步探索其深层意义。如电视剧添加的一个细节:张郃、高览来降曹,曹操出寨亲迎,正行走间突然腿脚一软,几乎跌倒在地。无意?有意?看似无意却有意。奸诈、机智、多疑的曹操以此对张、高作了个真假的试探。一个小小招式,颇耐人寻味。又如“苦肉计”中,周瑜打黄盖,孔明沉吟不语,在一旁察颜观色,电视推出特写画面:周瑜持剑的手指在微微颤抖,眼神含有不忍之情。一手一眼,一招一式,将周瑜“痛之于心”的隐秘揭示无遗。
《三国演义》这部英雄史诗,在改编的电视剧中,以雄伟壮丽、自然流畅的艺术风格生动准确地体现了出来。九集电视剧以具有运动感的视听造型,构筑了一个独立的艺术整体,既有宏伟阔大的时空感,又有瑰丽多姿的视觉感。金戈铁马与光风霁月迭现,张弛有致,动静结合,记叙与抒情交织,自然景物与人物形象相映衬,既成功地体现了原著的艺术思想、形象系统、风格神韵,又具有自己相对独立的品格与审美价值,从而获得观众的认同、激赏。
电视剧改编者站在当代视界的高度,以自己的审美理想和艺术手段对小说作了创造性的加工、阐释。
原著《三国演义》擅写战争场景,因之政治化、军事化的成分较强,相对地生活化成分较弱。据之改编的电视剧则大大加强了生活化的比重,如“卧龙吊孝”中增加了周瑜与娇妻幼子诀别的场面;花费很多镜头铺陈了丧俗的场面:守灵、哭丧、招魂等等。那站在灵堂屋脊两侧,手持白色丧服,一声声“都督归来”的凄怆呼唤,勾魂慑魄。浓重的丧礼氛围,令人心摇神夺,情不能己。
原著《三国演义》以叙事见长,虽有一些抒情描写,但比重不大,改编的电视剧在叙事中融进了更多的抒情成分,在敌对双方鏖战的紧锣密鼓、刀光剑影中,不时穿插进舒缓佚宕的笔墨。如“官渡之战”曹操火烧乌巢大败袁军后,插入了袁营老兵日夜吹箫的画面,这苍凉凄清的乐音,回荡在天际、战场,渲染了惨烈的战争氛围,也预示着袁绍即将覆灭的命运。再如“苦肉计”,一番激战过后,孔明一语破的,对鲁肃说:“黄盖痛之于皮肉,周瑜痛之于心。”然后屏幕上出现一幅悠闲静谧的剪影:孔明、鲁肃二人在夕阳中背立于小舟之上,江边芦苇被风轻轻拂动。此处闲笔不闲,意蕴深远。此外,对原小说中带有抒情成分的故事情节,改编者更是着力加工,充分发挥其艺术的张力。如舌战群儒、横槊赋诗两场重头戏,拍摄的舒展、流畅、优美,文化底蕴深厚,确实取得了巨大成功。
原著《三国演义》的人物形象较少心理描写,即使有一些,也只是动态的心理显示,听其言而窥其心,观其行而见其心,手法比较单一。而电视剧改编者充分利用视听艺术的特点,大大丰富了人物形象的心理刻划。剧中既有动态的粗笔勾勒,也有静态的细致描绘,人物的心态、意绪、情愫、精神都在矛盾冲突、性格碰撞、情境变化中一一得到展示。如关羽立了军令状去华容道堵截曹操,曹操动之以情,晓之以义,低声下气地求他放行,他已经动心,眼睑下垂,不自觉地始终将青龙偃月刀刀尖指向下方。义子关平及时提醒他已在军师面前立下军令状,不可儿戏,他内心还不无犹豫。此时张辽悲切地连呼四声“云长!”及一声“云长兄!”更使他动了故旧之情,他终于勒转马头,招呼士兵“散开!”放走了曹操。知恩必报的义气最终战胜了军令状。这里抒写关羽的人心搏动和情绪变化,极富有层次感和说服力,大大超过了原小说的表现力。其他如周瑜打黄盖时,周瑜怒之于色,痛之于心的内心搏斗;许攸问粮时,曹操机变、诡诈、企望的复杂心理性格,以及许攸急于邀功的内心隐秘,也都刻露无遗,这些都是心理描写的成功之作。
总之,《三国演义》电视剧之所以获得巨大成功,主要在于编导者采取了一条正确的改编方针,他既忠实于小说原著,又有自己独特的艺术创造和独立品格,既艺术地再现了历史的外在事件,又深刻地揭示了历史的内在意蕴,将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的血脉贯通起来,从而为广大观众所认同,所激赏。我们认为,《三国演义》电视剧的艺术魅力和社会价值就在于此。
当然,大厦之材难免杂有寸朽。八十四集电视巨片出现一些缺点与不足,自然是难以避免的。我们所看到的九集电视剧,其中有几处改编的似不够妥贴。(一)“舌战群儒”一集,将脍炙人口的赵子龙单骑救主和张翼德当阳桥喝退曹兵与舌战群儒合为一集,且作为本集的前奏、过渡,结构上不够合理。此两节故事作为当阳之战的组成部分,应与当阳之战合为一集,舌战群儒也可与智激孙权、智激周瑜合为一集,这样结构上才显得完整。(二)有的情节和细节删削不当。如张翼德大闹当阳桥,原著中通过三个侧面完整地表现了张飞的性格特点。张飞挺矛立马桥上喝退曹兵,突出了他的雄壮威猛;他令少数士兵在桥后树林中纵马扬起烟尘以为伏兵,说明他粗中有细,在非常情况下也会用智;他吓退曹兵后,拆断桥梁再行撤退,遭到了刘备的批评,表明他细中又有粗。小说这样写,极富有机趣。电视剧删去了后面这一点是个缺陷。再如“火烧赤壁”一集,原著作者以谐趣的笔调写了曹操兵败赤壁,狼狈逃窜途中有“三笑一哭”的精彩表演。曹操宜哭反笑,宜笑反哭,正是他独特性格的表现。这一完整故事已深入人心,是不能割裂的,电视剧将“一哭”部分割弃,只保留了“三笑”,未免有损于曹操性格的完整表现。(三)个别细节处理不当。如赵子龙长坂坡救阿斗后,刘备摔阿斗时为赵云双手接住。似仍应根据原著,将阿斗掷于地上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