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中俄两国在经贸领域的合作虽然一直向前发展,但是不足以反映两国政治关系的水平。随着中俄两国关系的深化,俄对中国发展的猜疑在逐渐减弱。2013年以来,两国国家元首与政府首脑形成定期会晤机制,推动中俄总体关系顺利发展,同时也有助于中俄经贸关系的快速发展。2014年5月,普京总统明确宣布俄罗斯支持中国“一带一路”倡议。2015年4月,俄罗斯政府宣布加入亚投行。这一系列决定,既有审时度势的战略考虑,也有经济重心转移到东部的经济发展需要。中俄两国经济互补性很强,两国建立稳定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能够不断推动双方在科技、军工、农业、森林加工、能源等领域的密切合作。
【关键词】一带一路 中俄关系 亚投行 全面战略协作伙伴 新型国际关系
2014年以来,俄罗斯处于受西方制裁和国际油价下跌的特殊时期,经济遭到重创。但普京总统在2014年12月5日的国情咨文中传递出的信号是:尽管面临巨大外部压力,但俄罗斯依然强大而充满自信。普京的支持率居高不下,显示其掌控俄罗斯内政与外交的能力。普京不仅以军事演习向西方显示俄罗斯强硬立场和实力,而且在外交上频频出手,不断深化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内涵。2014年5月,普京总统明确宣布俄罗斯支持中国“一带一路”倡议。2015年4月14日,俄罗斯政府宣布以创始会员国身份加入亚洲基础设施银行。这一系列决策,既有审时度势的战略考虑,也有经济重心转移到东部的经济发展需要。
强国富民:普京主政以来的核心关切
进入21世纪,普京执掌了俄罗斯的总统大权,这是叶利钦的安排和愿望。1999年12月31日,叶利钦总统在告别演说中说:我将要退休了,较早地退休了。我希望,俄罗斯要在新的政治领导人带领下,以新的面貌进入21世纪。普京清醒地认识到,叶利钦总统将象征总统权力的核按钮箱交给他,是希望他能改变俄罗斯低迷涣散的经济政治现状。俄罗斯经历了十年的经济转型和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与1990年相比,经济实力下滑40%,外债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140%。而且社会两极分化十分严重,车臣分离主义势力在美国支持下异常猖獗。用普京自己的话说,俄罗斯面临着沦为二三流国家的危险。2000年3月26日,普京当选为俄罗斯联邦第三任总统(叶利钦担任了俄联邦两个任期的总统,普京是继叶利钦之后的第二位第三任俄联邦总统)后,着力稳定社会政治形势。他逐步在全国建立起垂直权力体系,同时改造并巩固统一俄罗斯党,使其执政基础日趋壮大。他在2000年开始的第一个任期内大力肃整,在内政外交上都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提出经济翻番的发展目标。到了2004年3月开始的第二个总统任期,俄罗斯已经发生巨大变化。俄罗斯政府不仅提高在职人员的工资和退休人员的退休金水平,而且抑制金融寡头对政治权力的侵蚀。在2004年9月“别斯兰中学”人质事件发生后,普京进一步加强联邦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大打击分离主义和金融寡头的力度,使俄罗斯从叶利钦时代的“权贵资本主义”道路,转向政治上“可控民主”和经济上的“国家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普京强国经济的首要的战略考虑就是“强国富民”。他要做一位庇护80%老百姓利益的总统。他说:“每一个政权都应该承担起道德责任和政治责任,无论它所依靠的是什么”,“造福于人民,是每一个政权的最终目标”。①加快经济发展,增加居民收入,消除贫困,改善民众生活,停止资本原始积累,反对腐败,制止投机与掠夺,打击经济犯罪,把提高居民实际收入作为俄罗斯政府政策的优先方面。而俄居民收入增加的基础是俄经济的振兴与增长。2004年,俄经济增长率达到6.8%。2005年,俄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658亿美元,增长6.4%。经济增速虽然没有达到8%的预期目标,但明显高于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率。2005年俄罗斯的经济总量恢复到1991年的70%,军事力量恢复80%。到2006年底,俄罗斯宣布已恢复到1990年的经济实力,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1万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6.7%,重回世界前十大经济体行列。
苏联解体是俄罗斯历史的悲剧,但恢复苏联也是不现实的。苏联解体到底是历史的倒退,还是进步?普京以总统的身份回答了这个俄罗斯社会广泛争论的问题。他在回答“你如何看待苏联解体”这一问题时说:“谁不为苏联解体而惋惜,谁就没有良心;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他对苏联解体这一立场,统一了俄民众的思想。普京在2006年底向俄联邦会议提交的国情咨文中,胸有成竹地再次重申10年内(到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再翻一番的目标。普京用自己的务实精神,将俄罗斯民众的注意力凝聚到加快发展经济的目标上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从“苏联帝国”向“民主强国”的转型。不过,应该实事求是地说,普京威望的上升,得益于第二次车臣战争获胜,它防止了俄联邦的进一步分裂;而俄罗斯经济回升与增长则与国际石油价格上扬密切相关。普京任总统以来制定的“能源复国战略”,也是适应了当时的国际形势和能源需求,从而拉动了俄罗斯经济快速增长。在坚持俄罗斯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他重申,俄罗斯无意让国有企业垄断石油天然气行业。实际上,普京总统从不放松国家对涉及国计民生的军事工业和国有能源企业的控制。
但是俄罗斯的经济结构并没有调整到位,单纯依靠能源输出拉动经济增长的好景不长。2008年以美欧为中心的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俄罗斯也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影响。2009年经济下滑,世界银行的估计是俄罗斯经济负增长4.5%,俄罗斯自己的数字是负增长2.2%。在2009~2012年的4年中,俄经济一直维持低速增长。
在外交领域,俄罗斯依然以大国的地位和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身份在国际舞台发挥作用,并将独联体看作是俄罗斯的传统势力范围。但实际上,俄罗斯独立后的外交一直面临着美国北约东扩和欧盟东扩在战略空间上的挤压,美俄争夺独联体国家的矛盾十分突出。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明显可看出俄罗斯在事关传统盟友——塞尔维亚的国家核心利益问题上,是那么力不从心。美国策动的颜色革命在格鲁吉亚、吉尔吉斯斯坦和乌克兰相继得手。因此,普京力图在独联体内建立军事上的集体安全组织和经济上的欧亚经济关税联盟。
“欧亚联盟”是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提出的,但是哈萨克斯坦没有这个经济实力,而叶利钦总统对此反应冷淡,普京总统则对此给予积极响应。普京希望以此为核心在独联体范围内树立一个示范区,既要作为促进俄罗斯经济的增长点,也要维护俄罗斯在独联体的影响力。普京担任总统不久,就与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领导人讨论关税同盟升格的问题。2000年10月10日,在原来五国关税同盟的基础上,诞生了欧亚经济共同体,以图抱团取暖,共谋发展。自2010年起,俄白哈三国在欧亚经济共同体框架下建立关税同盟,随后于2011年取消了相互之间的海关,形成统一关税区。2012年1月1日起,三国启动统一经济空间并运行至今。
欧亚经济一体化进程并非一帆风顺。哈萨克斯坦的质疑从未停止。哈萨克对成员国之间进出口呈现不平衡态势持批评态度,抱怨俄罗斯商品大量涌入哈萨克斯坦,对当地产业造成一定的冲击。2014年5月29日,俄、白、哈三国领导人在阿斯塔纳签署了《欧亚经济联盟条约》,其目标是建立类似于欧盟的经济联盟。2015年1月1日正式启动,计划到2025年,俄白哈三国实现商品、服务、资金和劳动力的自由流动。
可以预见,欧亚联盟建设并不会顺利。普京所设想的欧亚联盟核心成员是前苏联的核心国家,即俄、白、哈、乌四国,但乌克兰对此并不感兴趣。乌克兰在库奇马当政时期就推行左右平衡的外交政策,并在美国支持下,在纽约宣布成立古阿姆集团。乌克兰在独联体范围内,另外搞起一个与俄罗斯分庭抗礼的组织,利用格鲁吉亚、阿塞拜疆、摩尔多瓦、乌兹别克斯坦与俄罗斯的矛盾,将这些独联体国家与乌克兰绑在一起。其根源固然有政治上东西选边站的问题,也有历史与现实的矛盾。乌克兰、格鲁吉亚和摩尔多瓦与俄领土归属纠结不断。乌克兰不加入欧亚联盟,而在2013年11月选择加入欧盟,不能不被看作是独联体一体化构想的缺憾。俄罗斯外长拉弗罗夫2007年3月21日在国家杜马听证会上说,独联体不可能成为完全有价值的统一体,也不能成为有实际影响的、有效的国际组织。这取决于独联体在一开始就有许多成员国不听俄罗斯多边行动的协调。
普京主导的欧亚经济联盟,通过制定自由贸易政策,确定统一的关税和非关税调节设施、统一的优惠制度、统一的商品与劳务流通规定、共同的外汇调节和外汇监督规定,建立起支付和结算的有效机制,成员国在经济流通诸多方面有了宏观调控。从欧亚经济共同体,到欧亚经济联盟发展,标志着其在一体化道路上取得进展,但是欧亚联盟的政策协调和法律制度的统一涉及各成员国的核心利益,因此建立统一的经济空间仍然需要10年的磨合时间,到2025年才能实现俄、白、哈三国的商品、货物、资金、劳动力的自由流通,可谓进展缓慢。
中俄关系:政治与经济的不平衡
中俄关系在上个世纪90年代,经历了三级跳,从1993年的“好邻居、好伙伴”,到1994年确定为睦邻友好关系,再到1996年确立为“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两国两次发表关于国际新秩序的联合声明。②2001年签订《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在上海五国机制的基础上,建立“上海合作组织”。两国对国际格局与国际形势的看法相同或相近。在国际舞台,特别是在联合国安理会,双方密切协调各自立场,在全球范围内积极开展合作。俄罗斯外交部发表声明称:“莫斯科和北京主张建立一个以集体立场、平等、公认原则和国际法准则为基础的公正、民主的世界秩序。”③王毅外长在与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会谈时表示:“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已成为维护地区以及全世界安全和稳定的重要保障之一。”④在目前国际关系体系不平衡的情况下,俄中两国正发挥着稳定国际格局的“定海神针”作用。最近,中国与俄罗斯在叙利亚问题上密切合作,在安理会密切协商,否决了美国奥巴马政府要强行干涉的冒失提案,防止国际关系体系进一步失衡。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两国在经贸领域的合作虽然一直向前发展,但是由于缺乏大项目的合作,双边贸易额较小,与中国同美国、欧盟的贸易额相比,差距较大,不足以反映两国政治关系水平。尽管中俄高层频繁互动,双方全球战略相互协调配合,但在经济合作和双边贸易上两国仍有较大分歧。在对外军售领域,俄罗斯向印度出售先进飞机和向越南出售潜艇,也令中国难以理解,意识到俄罗斯还是有牵制和制衡中国的战略目标。
俄罗斯远东地区资源丰富,但人力资源有限,自然条件艰苦。21世纪头一个10年,俄吸引劳动力的移民政策主要面向独联体国家,而对中国保持警惕。普京在2004年的国家安全会议上,就提出远东地区“会不会变成不讲俄语”的安全问题。也是在2004年,普京总统访华期间,在回答远东石油管线走向问题时,直言不讳地说,俄石油管线的走向是从俄罗斯的国家利益出发考虑的。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俄罗斯的石油管线一波三折,要经历10年的时间,为什么要从“安大线”(安加尔斯克到大庆)改为“安纳线”(安加尔斯克到太平洋沿岸的纳霍德卡)。除了保护贝加尔湖的环境和防止日本的竞争与搅局等因素外,俄罗斯“能源出口多元化”是主要的决策因素。
在俄罗斯商品匮乏时期,中国的廉价服装和日用品在俄罗斯市场十分受欢迎。但是,莫斯科却不断发生俄罗斯警察对中国公民非法搜身的事件,以及强行关闭中国商品集中的市场和仓库,并将传统形成的包机货物“灰色通关”视为偷税漏税,使中国商人货品损失惨重。更为严重的是,2009年2月13日,俄罗斯的武装拖船将中资货船“新星号”在纳霍德卡的外海击沉。事件发生后,8名船员失踪遇难,8人获救,获救的包括3名中国船员(船上共有16名船员,其中10人为中国船员,6名为印尼船员)。这些负面事件的发生,极大挫伤了两国民众的互信与感情。
2004年10月签定《中俄东段边界补充协议》之后,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地区之间的合作有了积极进展。但历史问题与领土归属仍一直困扰两国关系。在西方“中国威胁论”甚嚣尘上之时,俄罗斯也发出不和之音。俄罗斯《独立报》在2007年发表文章,就两国能源合作问题发出“俄罗斯将沦为中国的能源附庸”的杂音。
中俄关系深化推动俄东部开发
随着中俄两国关系的深化,俄对中国发展的猜疑逐渐减弱。俄罗斯的远东开发是其整体发展振兴不可或缺的部分。俄联邦政府也认识到,必须把俄远东地区开发与国际合作结合起来。2012年第三次担任俄罗斯总统的普京,想借俄罗斯地处欧亚大陆的地缘优势搭上亚太经济发展的快车,将东西伯利亚地区和远东地区作为俄罗斯经济发展的重心。
习近平在2013年担任中国国家主席后,首访选择俄罗斯,将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提升到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中俄关系在两国高层的推动下,向纵深、全面方向发展。中俄政治关系深化,特别是中俄边界问题解决后,也推动双边经济合作更为务实。“合作共赢”的思维推动边境地区合作深化,各个领域的合作项目都在开工建设。黑龙江上五座公路铁路大桥相继开工,俄罗斯到中国境内的石油管道和天然气管线也在铺设。
俄罗斯是世界主要经济体之一。进入21世纪,中俄经贸合作发展之快不可想象。两国在2000年的双边贸易额只有80亿美元,而据中国海关总局公布的数据,2013年双边贸易额为892.1亿美元,2014年达到952.8亿美元。2013年、2014年与2000年相比,双边贸易都增长了10多倍。这表明中俄经济合作具有高度的互补性,有着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潜力。
中俄之间的一些具体经济合作项目,从提出到达成共识,往往都要经历长时间的谈判过程。但在对合作共赢的判断和最终利益的评价上,双方还是会达成共识。
乌克兰危机客观上推动了中俄关系深化。在2013年11月乌克兰爆发危机以来,特别是2014年克里米亚回归俄罗斯之后,俄受到西方国家制裁,国内经济面临重大压力。在国际石油价格大幅跌落之后,依靠石油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俄罗斯,经济严重下滑。俄罗斯与中国密切双边经济的合作,是摆脱俄经济困境的唯一出路。
俄罗斯官方对中国在乌克兰问题上的支持表示感谢。而中国的立场是一贯的,王毅外长在接受俄记者采访时说:“考虑到乌克兰所处的独特地缘位置以及同俄罗斯的传统密切联系,中方认为危机的最终解决需要把握好两个平衡,一是平衡好乌克兰国内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正当合理利益诉求;二是平衡好乌克兰与俄罗斯和欧盟的关系。这一方向符合明斯克协议的精神,也符合国际社会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意愿。”⑤中方一贯反对在国际关系中动辄实施制裁,或以制裁相威胁,主张各方通过对话谈判和友好协商,政治解决有关分歧和争端。实践证明,乌克兰危机以来,西方对俄罗斯的制裁,不但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使问题更加复杂,局势更加紧张。中国对法、德、乌与俄四国在明斯克采取对话谈判方式寻求双方均能接受的解决办法,最终签订两个《明斯克协议》的做法,是完全支持的。
乌克兰危机之后,俄罗斯明显强化了进一步密切俄中关系的东方政策。美国、欧盟对俄罗斯的经济制裁,促使俄加快了中俄战略合作的步伐。中国是俄远东最大、最密切的邻国,可以成为俄方最可靠、最理想的合作伙伴。两国领导人和政府为两个最大的新兴经济体的合作发挥了主导协调作用。俄政府制定其东部地区的开发政策使中国资本进入俄罗斯远东地区更规范化、制度化和可持续。中国在工业化方面取得很大成就,一大批优质产能企业在满足中国西部开发条件下仍可以“走出去”,寻求新的市场。而俄罗斯希望实现工业生产本地化,这为两国产能合作创造难得机遇。两国在工程设备、电力冶金、建材、资源、能源加工等方面开展互利合作,都具有各自客观需求,双方之间有利益的契合点。
两国国家元首与政府首脑形成定期会晤机制,推动总体关系发展顺利。中俄两国领导人的频繁互动,有助于中俄经贸关系的快速发展。在两国元首战略引领、顶层设计和亲自推动下,双边关系保持高水平运行。2013年以来的短短两年,普京总统与习近平主席达成了107项重要的合作共识,其中55项已经得到落实,21项涉及到中长期的战略合作项目,正在按计划落实当中,31个合作项目正在积极的推进。其中,最关键的项目当属在上海亚信会议期间中石油与俄罗斯天然气公司于2014年5月21日签订的为期30年、合同总额达4000亿美元的天然气合同大单——《中俄东线供气购销合同》。该合同在2014年李克强总理访问俄罗斯期间已经上升为两国政府间的协议。按照规定,从2018年开始,俄罗斯通过该管线向中国提供天然气,年供气量380亿立方米,可以使中国东北与华北的能源环境和能源需求得到根本改善。双方还达成中国与俄罗斯修建高铁的共识,中国已经明确表示参与莫斯科到喀山的铁路建造计划。习近平主席2015年5月访问莫斯科期间,中俄签署系列重大合作文件。
亚投行与“一带一路”推动中俄利益的契合
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2014年访问中亚国家提出“亚欧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后,俄罗斯没有置身度外,并且把亚欧丝绸之路建设、亚洲基础设施银行的设立看作是远东地区发展的机遇。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与俄罗斯要实施跨欧亚大通道建设是中俄利益的契合。两国把俄罗斯远东开发在对接双方发展战略的框架下向前推进。
2014年5月,普京总统成功访华并同习近平主席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俄罗斯联邦关于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新阶段的联合声明》,明确宣布俄罗斯支持“一带一路”的建设。
2015年3月28日,在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开幕式上,俄罗斯第一副总理伊戈尔·舒瓦洛夫表示,俄罗斯总统普京决定俄罗斯将加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俄罗斯不再认为亚投行与欧亚经济联盟是竞争关系。舒瓦洛夫明确表示,俄罗斯欢迎中国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并且相信,发展欧亚伙伴关系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将为由俄罗斯、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和亚美尼亚组成的欧亚经济联盟以及中国的发展创造更多机遇。
根据《筹建亚投行备忘录》,亚投行的法定资本为1000亿美元,初始认缴资本目标为500亿美元左右,实缴资本为认缴资本的20%。运行后的亚投行是一个政府间性质的亚洲区域多边开发机构,按照多边开发银行的模式和原则运营,重点支持亚洲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这与俄罗斯开发亚洲部分的经济政策是十分吻合的。俄罗斯加入中国倡议成立的亚投行,将为中国对俄投资提供政治信任,为俄罗斯企业参与亚洲基础设施项目提供可能。
现有的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都不能满足包括俄罗斯在内的亚太发展中国家的巨大资金需求。中国主导设立亚洲基础设施银行(AIIB),是对现有的国际金融体系进行有益的补充。在金砖国家内成立金砖银行,以及俄罗斯加入亚投行,是中俄对建立公平正义的国际金融秩序的共识,也是新兴市场国家参与国际经济金融治理的正当愿望的具体落实。
俄罗斯经济发展部副部长斯坦尼斯拉夫·沃斯克列先斯基说,亚投行的资金有可能被用于投向俄罗斯的基础设施建设。由于西方对俄罗斯金融、能源、国防等关乎经济命脉的领域实施制裁,俄罗斯经济下行风险不断加大。对俄罗斯来说,无论是“一带一路”的建设,还是亚投行的筹建,都将为其走出经济困境创造有利条件并提供有力支撑。⑥
2015年4月14日,俄罗斯对外正式宣布,决定加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俄罗斯专家评论,这是未来俄罗斯与亚洲地区加强联系的又一个工具。俄罗斯是2015年金砖国家峰会轮值主席国。俄联邦议会已经批准成立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协议。但俄专家认为,这与俄罗斯宣布加入“亚投行”并不矛盾,而是表明,俄会将注意力集中在更富成效的项目上。俄罗斯作为创始成员国加入“亚投行”,可以使其获得一些特惠,包括获得项目融资方面的优惠,而且还为其充分参与银行的管理提供了可能。俄罗斯借此再次证明,自己不仅是一个军事强国,而且也是个经济大国。
俄罗斯在亚洲基础设施银行问题上,果断出牌,宣布加入,目的十分明确,就是要借助这一新的金融机构,获得更多金融支持,以开发俄罗斯的远东地区,同时希望能让俄罗斯亚洲落后部分的基础设施项目获得资金来源,以及能在亚洲和俄罗斯基础设施项目之间找到结合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开发与亚欧高铁建设的推进,必将推动俄罗斯经济走出目前的低迷,换来俄罗斯西伯利亚以东地区的开发与发展。
对于莫斯科决定加入亚投行的决策,是“政治成分多,还是商业成分多”这一问题,远东研究所专家基斯塔诺夫认为:“或许也有一定的政治成分。俄罗斯同中国的关系很好,无论是经贸关系还是政治关系。中国是我们的战略伙伴,在同西方国家关系恶化的背景下,它给予我们支持。政治因素或许存在,但不是主要的。主要原因还是实用主义,就像亚洲国家和美国在欧洲和亚洲的盟友加入的原因一样。日本,尽管也是美国的亲密盟友,但也在考虑是否加入。那些加入亚投行的国家迅急落入‘主流’。这里,经济利益占优势。 ”⑦
中国对俄罗斯决定加入亚投行表示欢迎。中国深信,这是亚投行具有广泛代表性、开放性和包容性的新信号。在2015年博鳌论坛期间,中国领导人宣布,对北京至莫斯科的高铁项目极感兴趣,愿意向其投资。
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副所长、经济学博士安德烈·奥斯特洛夫斯基在接受卫星新闻通讯社采访时表示,俄罗斯加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将为完善远东基础设施提供机会。他认为,俄罗斯加入亚投行的主要目的是获得资金,发展俄远东。他说:“发展这个地区的主要问题在于,目前没有资金在那里创建基础设施,而现有基础设施十分薄弱:边境口岸没有运作,没有跨阿穆尔河(即黑龙江,作者注)和乌苏里江的桥梁,机场发展不充分,因此加入亚投行对俄罗斯来说十分重要。”他说:“许多欧洲伙伴希望加入这个项目,因为大家都明白,中国方面向该项目投入巨额资金,不加入亚投行让大国和大型伙伴无法参与这个领域的工作。”他强调,由于“目前世界经济在东方不断发展,亚洲市场,首先是亚太地区市场发展速度更快”,因此加入亚投行具有更加现实的意义。他认为,亚投行可能与世界银行竞争,“这取决于中国经济发展状况以及中国投入这个项目的资金数额” ,他指出:“亚投行法定资本为1000亿美元,这已经构成巨大的竞争。” ⑧
亚投行定位在为公路、铁路和电力项目建设筹集资金的金融机构,因此成为美国主导的世界银行之外的另一个融资途径。亚投行与日本主导的同类贷款机构——亚洲开发银行(ADB)既是竞争关系,也是互补关系。欧美对俄罗斯的持续制裁、从中东到北非的不稳定因素、全球各地的不平静,加之美国尝试与欧盟达成综合贸易协议来减轻本国国民的经济负担,这一切都破坏了美国主导的金融机构的信誉。在应对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北京峰会已经达成协议要提高中国及新兴经济体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话语权,但美国国会的横加阻碍,使协议无法落实。此次中国主导筹建的亚投行得到57个国家的广泛支持。
中俄共同打造利益共同体
中国的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中国是世界130多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年对外贸易额达到5万亿美元,有2万5千多家中国企业在世界各地开展业务。中国在大量吸引外资的同时也在加大对外投资,2014年对外投资超过1000亿美元。这就需要中国实行更加积极的外交政策,更加积极地维护世界和平,更加积极地向世界提供公共产品,更加积极地保护中国在世界各地的正当合法权益。
面对持续低迷的国际经济形势,中国经济发展速度不仅继续在全球独占鳌头,而且继续为世界发展提供“中国机遇”。2014年中国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率达到27.8%,对亚洲的贡献率更保持在50%以上。中国同周边国家经济的融合度空前之高。正因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经济结构不同,这与快速发展的中国形成了有益的相互补充。亚太地区先后建立了亚信、东盟地区论坛、亚欧会议、中日韩、中国—东盟10+1和10+3、上海合作组织、中俄印等多边机制。这些框架为中俄加强经济合作提供了更多的沟通机遇和有效平台。
中俄经济关系是完全平等互利的,并一致追求合作共赢。俄罗斯是技术强国,也是资源富有国,因此,中俄双方经济互补性强。两国建立稳定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不断推动科技、军工、农业、森林加工、能源等领域的密切合作。军事工业是俄罗斯的强项,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也在不断提升,双方各有长短,完全可以加强合作。在共同研发远程宽体客机上,俄罗斯可以发挥其发动机的优势。中国可以在修建高速铁路、和平利用核能等方面发挥自身的优势。两国在航天领域开展联合研发生产,共享知识产权,可以共同提升两国国际竞争力。
中俄油气管道和天然气管道建设,从成都到新疆、再到圣彼得堡的“渝新欧”铁路,从中国西部西安、兰州开始,途经哈萨克斯坦、俄罗斯,最终到欧洲西部高速公路,中方参与俄罗斯东西伯利亚以东开发,中俄跨界河桥梁建设和跨界河水资源利用等,都可以跟“一带一路”建设结合起来,不仅可实现自身发展,又可增添双边务实合作的亮点。
中国有广阔市场和长期需求,中国每年从国外进口大量粮食、牛羊肉、蔬菜,如果俄罗斯远东开发起来,完全可以实现互利双赢。而俄罗斯远东的发展需要大量基础设施,包括铁路、公路、桥梁等。中国企业在这方面具有很强的经济实力和技术优势。俄方为外国企业创造更加良好的投资环境,提供更多便利和优惠条件,拟建立十几个跨越式开发区。中国的发展就是从建立开发区和特区开始的,中国愿与俄方分享这方面的经验,并积极参与俄罗斯远东开发进程。
不仅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合作取得积极进展,中国长江中上游地区与俄罗斯伏尔加河流域的合作也在积极推动。中国企业家已经开始租赁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土地,经营农业项目,包括粮食、蔬菜和养殖业。在高科技领域也有成果。据2015年4月15日俄媒“卫星新闻”网报道,中国陕西省与俄罗斯的合作已经落实。占地4平方公里的“中俄丝路创新园”第一期工程已在开工建设。创新园有2个基地,分别位于陕西的西咸新区沣东新城科技统筹示范基地和俄罗斯的斯科尔科沃创新中心。两个基地可将两国的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使两国科研单位和企业在园区内进行科技创新与合作。中国的北斗集团有限公司和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已报名加入。
中国吉林省参与俄远东大扎鲁比诺港改造项目,是合作共赢的另一个生动体现。大扎鲁比诺港从一个小渔港经过现代化改造和新的基础设施建设,成为黑海新罗西斯克之后的俄罗斯第二大货港。改造完毕后,每年货物吞吐量为8000万吨,港口吞吐量将增加到1亿吨。俄远东地区发展部副部长马克西姆·舍列伊金在中俄会晤时指出,计划将扎鲁比诺港列入正在创建的符拉迪沃斯托克自由港区域,或者赋予扎鲁比诺港超前发展区地位。不管选择哪种方式,都将给投资商提供优惠的条件。中国吉林省承诺在扎鲁比诺港和珲春之间,还要创建地面和海上运输走廊,其中包括在珲春—扎鲁比诺港和符拉迪沃斯托克之间建设高铁。中方还建议在珲春和符拉迪沃斯托克及哈巴罗夫斯克之间直接通航。这样,吉林省也为货物出口找到了方便的途径。
从长远看,双方还可借助共建“一带一路”,进一步加强同沿线国家的经济融合,促进本国经济结构调整,提高抗击金融风险能力,增强经济发展后劲。中俄两国已经抓住共建“一带一路”的难得机遇,2015年双边贸易额达到1000亿美元,2020年达到2000亿美元的目标,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俄罗斯远东地区已经为中俄之间的大项目合作开启绿灯,包括土地出租和经营,并准备给投资商提供最大限度的优惠条件。中俄关系的互利共赢的良好发展势头,不仅有力助推了两国经济发展振兴,也促进了亚太地区及世界的和平、安全与稳定。
可以预见,2015年两国高层交往将十分频繁。两国领导人将相互出席对方举办的二战胜利70周年庆祝和纪念活动,还将在金砖国家和上海合作组织峰会、二十国集团峰会、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等国际场合保持接触。两国总理定期会晤、立法机关合作委员会和政府各级别磋商合作机制都将高效运转,不断为中俄关系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中国不会走传统发展的老路。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将严格遵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致力于同俄罗斯在内的世界各国一道,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换句话说,就是要突破传统大国关系的后起大国与守成大国必有一战的旧模式,建立“不对抗,不冲突,相互尊重,合作共赢”新型中俄关系。这是中国对当代国际关系的重大理论贡献,其具体运作的原则就是,“以合作取代对抗,以共赢取代零和,以负责任的大国担当履行应尽的国际义务”。⑨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已经为大国间关系提供了有益经验,也正在成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成功实践典范。
【注释】
1.潘德礼主编:《俄罗斯十年——政治 经济 外交》下卷,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第606~607页。
2.参见1997年《关于世界多极化和国际新秩序的联合声明》,2005年《关于21世纪国际秩序的联合声明》。
3.引自俄罗斯新闻网。
4.引自外交部网站。
5.王毅接受全俄广播电视公司“俄罗斯—24”频道记者普里马科夫采访,2015年4月9日。
6.搜狐网,2015年3月29日。
7.《专家析俄为何加入亚投行:经济实用是主因》,人民网,2015年3月31日。
8.《俄加入亚投行将为完善远东基础设施提供机会》,中国新闻网,2015年4月1日。
9.参见王毅外长与拉夫罗夫会谈时的发言,引自外交部网站。
(作者简介:杨闯,外交学院教授、博导,中国俄罗斯东欧中亚学会理事。研究方向为国际关系史、国际关系理论、苏俄外交、当代国际政治、外交学。主要著作有《近代国际关系史纲》《从阿尔巴特街到西伯利亚》(译著)、《跨世纪的中国外交》《外交学概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