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永定:目前最大挑战在通缩导致的经济衰退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519 次 更新时间:2016-01-27 13:25

进入专题: 通缩   中国经济  

余永定 (进入专栏)  


经济新常态有两大特点:经济增速由过去10%左右的高速增长降到7%左右的中高速水平;第二,投资和出口驱动渐渐难以为继,未来增长的动力在创新。


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到底是多少?经济学家一般用三个公式来计算:第一,经济增长速度等于劳动力生产率的增长速度加上劳动供给的增长速度;第二,经济增长速度等于投资率除以产出率;第三,经济增长速度等于全要素增长速度加上投入增长速度以及这些投入在国民收入当中所占的比重。


按照第一个公式,中国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原来是两位数的,但最近几年已经降到7%左右。中国劳动人口增长速度,2012年开始中国适龄劳动人口增长速度进入了负增长。从2012年到现在,适龄劳动人口增长速度每年减少300万左右。由于适龄劳动人口增长速度下降,劳动供给的增长速度也会随之下降。我们假设现在的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是7%左右,这是很多经济学家的共识,而另一方面劳动供给的增长速度已经降到几乎为零,运用第一个公式可以我得出一个结论,7+0,中国潜在的经济增长速度大概是7%左右。


用第二个公式来看,中国的资本产出率正在不断地上升。所谓资本产出率反映的是资本的利用效率。世界上大部分国家特别是先进国家资本产出率应该是3%左右,为了生产一个单位的产出所需要的资本大概是三,甚至低于三。而中国的资本产出率是6左右,有的经济学家计算是6.8。资本产出率还在逐渐的上升,反映中国的资本使用效率在逐渐降低。


经济增长速度等于投资率除以资本产出率,如果资本产出率在上升,是否可以通过提高投资率来抵消资本产出率上升对经济增长的抑制作用呢?答案是非常困难的。因为中国的投资率已经是世界第一,45%左右。设想一下,如果资本产出率是6-7,而投资率已经达到了40%以上,比如说43除6就是7%左右。也就是可以看出中国的潜在增长速度正在下降,大致的水平应该是7左右。中国的资本产出率为什么会迅速的上升呢?原因是虽然人均所使用的资本越来越多,但是劳动生产率并没有相应的提高,正由于这样的一种差距导致了资本产出率不断地上升,也就是说导致了资本使用效率的不断下降。


用第三个公式来看,经济增长速度等于全要素的增长速度加上投入增长速度。投入增长速度如何给定呢?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主要靠全要素增长速度。影响全要素增长速度的是什么呢?科学进步。如果没有科学进步,仅靠资本投入和人力投入,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是不会很高的。由于我们在前些年,我们的投入虽然增加得很快,特别是资本的投入增加得很快,但科学进步的速度并没有相应地赶上世界上其它国家的水平。所以,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速度显示下降趋势。


三个公式都说明,中国长期的经济增长趋势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由于科学进步速度不够快,由于我们过去经济增长动力过于依靠投资、过于依靠出口。长期潜在的增长速度正在下降,比如说过去10%降到7%左右,这是新常态最主要的特点之一。


不过,余永定表示,7%的增速还是大大高于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速,如果可以维持不是特别高、但仍然是比较高的增长速度,可以预期在10年、20年之后,我们国家的经济总量可以赶上甚至超过美国。


目前中国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内在通货收缩,PPI已经连续43个月负增长,而这样的情况还没有看到非常明显的改善趋势。这是值得我们忧虑的,我们必须要解决通货收缩问题,否则中国就不能稳定在长期经济增长速度的水平上。


造成通货收缩的原因,产能过剩后,企业要去库存和去杠杆,有效需求就会下降,这又导致过剩产能的增加,会导致一个恶性循环。 有两个过程,一个是去产能的过程,一个是有效需求减少的过程。这两个过程在竞赛,只有需求产能的速度大于有效需求减少的速度,才可以出现新的平衡。在目前的情况下,一方面要去产能,另一方面要尽可能的避免有效需求过度下降,否则的话,中国经济就会运行在低于经济增长速度的区间,甚至会进一步下滑,形成通货收缩所导致的经济衰退。这一点是我们目前面临最严重的挑战。


从1997年到2002年中国抗击通缩的经验可以看出,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找到了新的经济增长点:房地产和加入WTO。目前最大的问题是没有找到新的增长点,我们不可能盖更多的房子,我们的出口不可能有很大的增加,能维持现状就不错了。机会就在万众创业、创新企业。发现新的增长点,用科学技术进步带动我们的增长是克服通缩压力、维持中国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


进入 余永定 的专栏     进入专题: 通缩   中国经济  

本文责编:川先生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金融经济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96690.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中国证券网,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