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蛰存:中唐诗话·七三 朱庆馀:七言绝句二首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654 次 更新时间:2021-01-30 21:22

进入专题: 唐诗百话   朱庆馀   诗文鉴赏  

施蛰存 (进入专栏)  

朱庆馀是中唐后期的诗人,以诗受知于张籍。由于张籍的揄扬、推荐,登宝历二年(公元八二六年)进士第。官为秘书省校书郎。关于他的生平事迹,所可知者,只有这一些。他原名可久,字庆馀。《直斋书录解题》及《唐诗纪事》都说他是“以字行”。这是说他的大名“可久”已废而不用,即使在正式文件上也写的是“朱庆馀”。《唐才子传》却说:“庆馀,字可久,以字行。”这显然是错了。如果他字可久,而“以字行”,那么他应以朱可久这个姓名传于后世了。又《唐才子传》说他是“闽中人”,而《全唐诗•小传》却说他是“越州人”。看来应以《全唐诗》所记为是,因为张籍和姚合都有送朱庆馀归越州的诗。关于他登第的年代,《唐诗纪事》说是“登宝应进士第”。宝应是肃宗年号,其时张籍还没有出生,显然是宝历之误。

《唐才子传》说他“当时有名”。这句话反映出朱庆馀虽然有诗集一卷传于后世①,但他的诗名仅著闻于“当时”,过后几年,已不那么有名了。姚合是他的朋友,编选《极玄集》,没有选上他一首诗。韦庄编选《又玄集》,也没有选他的诗。韦縠的《才调集》中,只选了他一首《惆怅诗》(梦里分明入汉宫)。这首诗,以后也没有人选取。

《唐诗品汇》选了他二首五言律诗,编在第三等“馀响”一类。七言律诗一首都没有入选,七言绝句选了他四首,编入第二等“接武”一类:《宫中词》、《闺意上张水部》、《西亭晚宴》和《庐江途中遇雪》。在李攀龙的《唐诗正声》中,只留下《宫中词》一首,其馀三首都被淘汰了。

到清代,沈德潜选《唐诗别裁》,只选了朱庆馀一首七言律诗《南湖》。七言绝句一首也没有选入。而《南湖》这首诗,还是“一作温庭筠”的诗,看来还有问题。直到蘅塘退士编《唐诗三百首》,选了他二首七言绝句:《宫词》和《近试上张籍水部》,总算是经过筛选之后冒出来的朱庆馀的代表作。朱庆馀的诗名,才得以重新显著。

宫词

寂寂花时闭院门,美人相並立琼轩。

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

这首诗《品汇》和《正声》都误题为《宫中词》。这一体的诗,唐人做得最多。宫词、宫怨、闺情、闺怨,内容都差不多。朱庆馀这首诗,还不够做唐人宫词的代表作。它的被选入《唐诗三百首》,恐怕还是给另一首诗作陪伴的。

喻守真在《唐诗三百首详析》中讲这首诗,相当透彻。现在引录在这里,不用我再讲,反正我的讲法也是这样:“花时应热闹,反说‘寂寂’,院门应开,反说‘闭’,见得此间是幽冷之宫,久已不见君王进幸。失宠者不只一人,故曰‘相并’,‘立琼轩’所以赏花,赏花常感怀,必互诉所苦。如此腾挪,方转出‘含情欲说’四字来。满腔幽怀,虽欲诉说,但一看前头鹦鹉,深恐其学话饶舌,传与君王,故又不敢竟说。此诗妙在句句腾挪,字字呼应,写宫人之敢怨而不敢言之情,跃然纸上。”

喻氏的讲法是顺着诗句的次序分析了“美人”的心理过程。如果从诗人作诗的过程来体会,这首诗的最初成分必然是“鹦鹉”。诗人首先找到一个多嘴侥舌人的象征:鹦鹉。由此构思,得到“鹦鹉前头不敢言”这个警句,同时也明确了诗意。前面三句,便都是从这一句推理出来了。

宫词大多有比兴意义。我们读此诗,可以体会到,有许多事情或思想感情,为了有所顾忌,不便或不敢在难以信赖的人面前直说。在日常生活中,如果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吟一句“鹦鹉前头不敢言”!这就形象地表达了我们的思想。

可是,吴山民在《唐诗正声评醳》中评此诗道:“真得儿女子心小气怯性情。”他把这首诗理解为描写娘儿们“心小气怯性情”的作品,岂不和我们的理解相去很远?

有一本《唐诗三百首》,在这首诗下,批了一句道:“深得慎言之旨。”可知批者以为这首诗的主题思想是告诫人们说话要谨慎。这又是道学家的别有会心,使作者哭笑不得。

闺意上张水部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这首诗的题目,《全唐诗》和《唐诗三百首》都作《近试上张籍水部》,都是错的。应依《唐诗品汇》,作《闺意上张水部》。唐人制诗题有一个惯例:先表明诗的题材,其次表明诗的作用。如孟浩然诗有《临洞庭赠张丞相》,诗的题材是“临洞庭”,诗的作用是“赠张丞相”。同样,朱庆馀这首诗的题材是“闺意”,作用是“上张水部”。如果此诗题作“近试上张籍水部”,那么,诗中必须以临近试期为题材。虽然“待晓堂前”一句隐有“近试”的意义,但全诗并不贴紧“近试”。再说,“张籍水部”这样的称谓,也显然不合唐人习惯。唐人常以官职名代替人名。张籍为水部员外郎,故称张水部。籍是名,只有长辈可以直呼其名,朱庆馀怎么可以直称张籍昵?

《唐诗纪事》和《全唐诗话》都有关于这首诗的记载:“庆馀遇水部郎中张籍,知音。索庆馀新旧篇二十六章,置之怀袖而推赞之。时人以籍名重,皆缮录讽咏,遂登科。庆馀作《闺意》一篇以献。籍酬之曰: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值万金。

由是朱之诗名流于海内矣。”从这一段文字叙述的次序看来,似乎朱庆馀以《闺意》诗献张籍,张籍答以“越女明妆”诗,因而朱庆馀的诗名流于海内,这些事都在朱庆馀登进士第以后。那么,“近试上张籍水部”这个诗题,显然是不合事实了。但是朱庆馀以诗受知于张籍,张籍为他推荐,助他成名,肯定是在朱庆馀进士及第以前。朱庆馀另有一首《上张水部》诗云:

出入门阑久,儿童亦有情。

不忘将姓字,常说向公卿。

每许连床坐,仍容並马行。

恩深转无语,怀抱甚分明。

由此可见张籍赏识朱庆馀之后,朱庆馀经常出入张家,连床並马,交情不浅。《闺意》一诗,决不是朱庆馀临近应试时献呈张籍的,更不可能是朱庆馀进士及第以后才献呈张籍。这段记载的叙事前后颠倒,使后世人误会情况,妄改诗题。

我以为《闺意》诗是朱庆馀第一次向张籍献诗行卷的二十六首诗中的第一首。他把自己比作一个刚结婚的新娘。在新婚之夜,洞房中红烛高烧,新郎新娘都无暇安眠。新娘在梳妆打扮,预备等到天明,到堂前去拜见公婆。当她梳妆完毕,低声问新郎:我的眉毛画得怎样?画深了吗?嫌浅吗?合不合当今的时样?大概当时妇女的眉样,一忽儿时行深色,一忽儿时行浅色,所以新娘感到不知如何画眉才好。白居易《长相思》词云:“深画眉,浅画眉,蝉鬓鬅鬙云满衣,阳台行雨回。”可以证明朱庆馀这句诗也反映着一种社会现实,不是随意设想。

“停红烛”这个“停”字是留着烛火,不熄灭之意,从下句“待晓”二字可以体会。古代社会风俗,婚礼都在晚上举行。拜堂之后,新夫妇被送入洞房,行坐床撒帐礼。结婚的红烛始终燃烧着。这时新娘便梳妆打扮,新郎如果是知识分子,便在此时作催妆诗。等到天明,双双到堂前去举行谒见公婆的大礼。这样,婚礼才算完成。

这首诗的题目如果仅有“闺意”二字,那么我们讲到这里,就可说是把诗意讲完了。它是一首描写新娘闺情的诗。最多也只能解释为新娘要试探翁姑的好恶。但是,诗题在“闰意”之后还有“上张水部”四个字。这样,我们对这首诗的作用必须重新认识了。张水部不是化妆师,新娘画眉,与他有什么关系?可以想见,“画眉深浅入时无”只是一个比喻,其真实的含义是:“请你指教,我的诗合不合时行的风格?”这样一讲,整首诗的作用就不仅是描写闺意了。孟浩然作《临洞庭赠张丞相》,后世的选本删去了“赠张丞相”四字,于是读此诗的人看不懂最后一联的意义。朱庆馀这首诗如果单单题作《闺意》,它只是一首以“赋”为创作方法的小艳诗。诗题加上“上张水部”四字,使我们知道诗人的意图别有所在,于是它就成为一首以“比兴”为创作方法的寓意诗。

张籍当然一看就懂,所以他立即回了一首诗。前二句:“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越女指朱庆馀,因为他是越州人。“新妆出镜心”是说越女对镜自照.在镜中看到自己的新妆。“镜心”即“镜中”。“自知明艳”是说越女在镜中看到了自己的新妆容貌,也知道自己的美。“更沉吟”是说“还在自己想不定”。张籍的意思是对朱庆馀说;“你的诗,你自己知道是明艳的,为什么还是不能自信,要来问我呢?”

下二句:“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值万金。”上句是自谦。“齐纨”与“越女”对称,指自己的诗不足为时人所贵重。张籍是和州人,不属于古之齐国或唐之齐州,这里用“齐纨”作比,想必另有典故。下句是赞扬朱庆馀的诗,一曲菱歌就可以价值万金。所谓“一曲菱歌”,想必是朱庆馀写呈的二十六首诗中之一,否则这句诗就没有来历了。

查朱庆馀诗集中有三首诗大可注意,今全抄于此:

采莲

隔烟花草远濛濛,恨箇来时路不同。

正是停桡相遇处,鸳鸯飞出急流中。

榜曲

荷花明灭水烟空,惆怅来时径不同。

欲到前洲堪入处,鸳鸯飞出碧流中。

过耶溪

春溪缭绕出无穷,两岸桃花正好风。

恰是扁舟堪入处,鸳鸯飞起碧流中。

这三首诗的文句诗意完全相同,我怀疑是一首诗的三个稿本,朱庆馀的子孙为他编诗集时一起编了进去。《采莲》一首大约是定本,“恨箇”是唐人俗语,义同“可恨的是”。这首诗大约也在二十六首之中,故张籍举例以代表朱庆馀的全部作品,给以“值万金”的高度评价。“采莲”、“采菱”,分别不大,诗中既未明言采莲,则张籍改称“菱歌”,亦自不妨。况且,也可能当时朱庆馀写的题目正是“菱歌”。当然,我这样讲,都是揆情度理设想出来的,没有证据。但如果不这样讲,这末尾一句诗就无法体会了。

宋人洪迈在《容斋随笔》中讲到这首诗,他说:“此诗不言美丽,而味其词意,非绝色第一,不足以当之。”他能从这首诗中,看出这位新娘是绝色第一美人,这又是一种出人意外的体会了。

一九八五年一月十四日

①《全唐诗》收朱庆馀诗二卷,大概是后人分为二卷的。



进入 施蛰存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唐诗百话   朱庆馀   诗文鉴赏  

本文责编:liwei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文学 > 诗文鉴赏专题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96369.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