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毅:北京APEC会议:通向亚太伙伴关系的里程碑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136 次 更新时间:2015-12-27 19:52

进入专题: APEC  

王毅  

2014年11月10日至11日,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二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北京召开,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亚太,聚焦中国,聚焦北京。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其他APEC成员的领导人和代表一道,在雁栖湖畔共商APEC未来前景,规划亚太发展大计。会议和谐顺利,成果丰硕,展现了各方推进亚太合作的信心、雄心和决心,展现了中国领导人运筹多双边外交的卓越能力,展现了中国参与国际地区事务的积极姿态和负责任的大国作用。国际社会好评如潮,认为北京会议是一次继往开来的历史性盛会,印象美好,印记深刻。

一、APEC对世界和亚太至关重要,世界对北京APEC会议充满期待

2014年是APEC成立25周年。25年前,亚太地区的12个国家创立这一新的多边机制,联通太平洋沿岸国家,对接新兴与发达经济体,让“亚太”从地理概念演变为一个全球举足轻重的经济合作体。2013年,APEC成员人口合计占全球的40%,GDP和贸易额分别占全球的57%和46%。全球前20大经济体,APEC占据9席。亚太是最具增长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地缘经济板块,也是公认的世界经济增长引擎。

APEC翻开了全球区域经济合作的新篇章。25年来,APEC成员扩大到21个,从部长级升格为领导人级,成为本地区覆盖面最广、代表性最强、级别最高的合作机制。《茂物宣言》发表以来20年中,亚太地区平均关税水平降低12个百分点,区域总贸易额提升7倍,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进步显著。APEC每年在30个领域开展近200项务实合作项目,为促进区域经济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帮助发展中成员加强了能力建设。

APEC秉持自主自愿、协商一致的合作原则,培育亚太大家庭精神和命运共同体意识,坚持贸易投资自由化和经济技术合作“两轮驱动”,倡导亚太互联互通、全球价值链和供应链合作,引领世界经济的一些前沿课题,为区域一体化提供新鲜思路。APEC成立后的25年中,一批地区合作机制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与 APEC共同组成活力四射、共生互补的区域合作网络。

当今世界正经历新一轮动荡,热点问题此起彼伏,经济复苏任重道远。亚太形势总体稳定,经济充满活力,是世界稳定和繁荣之基。但亚太也面临挑战和风险,不少经济体经济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任务艰巨,增长内生动力不足,有的还面临中等收入陷阱风险。APEC见证了亚太发展的历史成就,亚太发展也期待APEC承担新的历史使命。亚太各方亟须以互信、包容、合作、共赢的精神,紧紧抓住发展机遇,妥善应对挑战分歧,推动亚太区域合作再上新台阶。

二、APEC需要中国,中国也需要APEC

APEC开启了中国与亚太关系的新时代。1991年中国加入APEC,成为中国对外开放和 APEC发展进程中的一件大事。自那时起中国加快融入亚太,并于2001年成功举办上海 APEC会议。2013年,中国10大贸易伙伴中有8个是APEC成员,中国与APEC成员的贸易额占对外贸易总额的60%。中国实际利用外资的83%和对外投资的69%是与APEC成员之间进行的。

与此同时,亚太和APEC也日益倚重中国。APEC成立时的1989年,中国GDP和对外贸易额占世界的比重分别只有2.4%和1.6%,2013年跃升为12.7%和10%。中国已成为许多 APEC成员最大的贸易伙伴、吸引直接投资和游客的主要来源地。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测算,中国对亚洲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超过50%,中国经济每增长1个百分点,就将拉动亚洲经济增长0.3个百分点。中国与亚太已经结成同舟共济的命运共同体。

过去一年来,中国与APEC各成员密切沟通,对北京会议的主题、议题、成果等作出精心设计,积极发出中国声音,提出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在北京APEC会议100多项新合作倡议中,半数以上为中国提出。中国在民主透明、充分协商的基础上,将“共建面向未来的亚太伙伴关系”定为会议主题,将“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经济创新发展、改革与增长”、“加强全方位基础设施与互联互通建设”定为三大重点议题。这些设计顺应了亚太及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契合了亚太各国的共同需求,得到了APEC成员的欢迎和支持。

三、北京APEC会议实现了共同构建面向未来的亚太伙伴关系、共同打造开放型亚太经济格局、共同规划APEC未来发展方向三大目标

会议发表了《APEC第二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宣言——北京纲领:构建融合、创新、互联的亚太》和《APEC成立25周年声明——共建面向未来的亚太伙伴关系》等一系列重要合作倡议。具体成果有:

一是启动亚太自贸区进程,引领后茂物时代亚太合作新方向。实现亚太自贸区是APEC领导人早已确立的共识和愿景,有利于进一步整合本地区各种双多边合作机制,尽可能减少各类自贸安排可能带来的重叠化、碎片化风险。经过中方与APEC成员的协调,北京会议通过了《APEC推动实现亚太自贸区路线图》,就启动亚太自贸区进程达成重要共识,发出提升区域一体化水平的明确信号,为2020年茂物目标实现后亚太经济合作指明了方向。

二是制定经济创新发展、改革与增长共识,为亚太发展挖掘新动力。转方式、调结构、稳增长、促改革是APEC成员的共同任务。北京会议深入讨论了经济改革、新经济、创新增长、包容性支持、城镇化五大支柱,深化了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互联网经济、城镇化、蓝色经济等前沿领域的合作。会议制定并通过《APEC经济创新发展、改革与增长共识》和《APEC促进全球价值链发展合作战略蓝图》,引领了时代潮流,拓展了合作领域,将对亚太未来发展思维和发展模式产生深远影响。《北京反腐败宣言》是第一份由中方倡导、起草并获通过的国际反腐败文件,成功建立APEC反腐败执法合作网络,推动国际追逃追赃合作,为亚太经济增长提供保障。

三是着力联动发展,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复合型亚太互联互通新格局。着眼于打造发展创新、增长联动、利益融合的开放型亚太经济格局,北京会议通过了《APEC互联互通蓝图》,为亚太长远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增强了亚太全球增长引擎作用。这是国际上第一份中国倡导、起草并获通过的互联互通蓝图,确立了2025年前在APEC内实现硬件、软件和人员交流互联互通的远景目标。

APEC会议前,中国举办了“加强互联互通伙伴关系对话会”,邀请非APEC成员的周边友好邻国领导人和一些国际组织负责人与会。习近平主席全面阐述了中国对推进互联互通和“一带一路”建设的主张,宣布将成立丝路基金,得到与会各方热情响应,会议发表了《联合新闻公报》。这是中国作为APEC会议东道主的自选动作,立意高远,定位准确,操作得当,体现了中国对亚洲互联互通和“一带一路”的引领作用,既是对APEC会议的支持、铺垫和补充,也践行了中国“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

四、北京APEC会议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要实践,将进一步促进中国的改革开放

作为亚太大家庭的重要一员,中国历来把促进亚太繁荣稳定视为己任,致力于在地区事务中发挥建设性作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继承新中国外交大政方针和优良传统基础上,更加积极主动地把中国机遇和世界机遇相互转化,更加积极进取地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这是新形势下中国外交的鲜明特点,也是我们亚太外交政策的基本取向。

中国致力于建设和平稳定的新亚太。中国身处亚太,亚太地区的和平稳定与中国国家利益息息相关。为了维护亚太地区的和平稳定,我们提出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探索不同类型大国间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交往模式。我们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亚洲安全观,期望构建符合本地区需要,为各国普遍接受,同时具有开放、稳定特征的安全合作架构。我们积极倡导多边主义,践行国际法治,推动热点问题和平解决,例如近期主办阿富汗问题伊斯坦布尔进程第四次外长会,发表了《北京宣言》。

中国致力于建设合作繁荣的新亚太。中国的发展得益于亚太地区的繁荣稳定,我们也愿意使中国的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地区国家。为此我们不断深化同亚太国家的互利合作,一道编织更加紧密的共同利益网络。我们将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结合起来,将自身利益与亚太成员共同利益结合起来。多年来,无论是10+1、10+3还是东亚峰会、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等机制,中国都是重要参与者和积极贡献方。

中国致力于建设开放包容的新亚太。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扩大同各国各地区利益的汇合点,以周边为基础加快实施自贸区战略。中国致力于自身进一步开放,维护和发展开放型的世界经济和亚太经济,也希望亚太各方坚持开放的区域主义。我们支持东盟在地区合作中发挥主导作用,欢迎域外国家在本地区发挥建设性作用。去年以来,习近平主席代表中方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丝路基金等一系列重大对外合作构想,首要合作伙伴就是周边和亚太各国,首要受益对象也是周边和亚太各国。这些构想完全是开放的,与包括APEC在内的一切现有合作机制决非相互竞争,而是相辅相成、相互补充,必将为进一步完善亚太区域合作网络,为亚太持续繁荣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2014年是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元年,北京APEC会议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全方位展示,实现了中国与国际社会在改革、开放、创新、增长等方面的积极互动。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决心、力度和成果,是中国主办APEC会议并提出相关倡议的坚实基础,这是将日益增长的经济力转化为对外影响力和制度塑造力的成功实践。同时, APEC在创新、改革和增长领域的讨论和未来合作规划,以及中国对APEC进程的深度参与,也在为中国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提供支持和助力。中国将与APEC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进入专题: APEC  

本文责编:陈冬冬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国际关系 > 中国外交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95675.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求是》(京)2014年22期,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