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边飘过故乡的云,它不停的向我召唤,当身边的微风轻轻吹起,有个声音在对我呼唤:归来吧,归来哟,浪迹天涯的游子,别在四处漂泊……”每当在松花江边看到天上飘过的云,就会想起这首歌。当听人说起故乡只有冬和夏再无春和秋的时候,我觉得是那么的凄凉。可是当自己到了某个年龄段的时候,才发现故乡只有冬和夏也是种幸福,因为于你来说,故乡只有冬。再无春夏秋。看不到故乡金灿灿的油菜花,看不到故乡青幽幽的稻田,看不到结满果实的桔园,看不到绿油油的茶叶,更可怕的是看不到了你去年还能看见的人···
昨晚和母亲通电话,她告诉我“XX伯伯因为癌症去世了、XX的爸爸因为吃宾榔石头都动手术割了。”XX伯伯,我清楚地记得,今年北上的前两天我还看见过他,他还问我“你怎么还没去学校”。有时候总以为有些人有些事离自己很远。但是随着年龄的慢慢增长,很多人很多事总是以各种各样的方式闯进你的生活里,又以各种各样的方式从你的生活里离开。高中那几年,爷爷奶奶先后离世,那时候还没有想过有些缘分会那么短,短的你都来不及跟他们告别。从学校赶到家的时候,奶奶已经躺在了冰冷的冰棺里,后来爷爷走的时候,因为高三,我甚至都没有赶回去。再后来上大学,每周和母亲的通电话的时候,“XX爷爷去世了”,“XX爷爷去世了”,四年大学读下来,突然有一天发现,爷爷辈的人差不多没有了。后来上了研究生,每次过年回家,庆幸还能碰见几个爷爷辈的人,偶尔他们会拿着手机来找我帮他们调一下,虽然他们已是白发苍苍,耳朵也有点背了,但是我依然觉得他们是你成长过程中多么难忘的不舍,他们曾经陪着爷爷一起打牌,而我那时候就坐在他们的旁边,如今,他们中,仅仅剩下一个人了。
和我一起长大的儿时伙伴也渐渐地都成了父亲、母亲,早一点的孩子已经开始上学了,一代人渐渐地成长,是否又意味着有一代人在渐渐地离去。爷爷辈的老人差不多都快老去了,只到昨晚得知,父辈这代人有人因病走了,突然发现,时间真是个可怕的东西。你总以为和父辈这代人的缘分会还很长,可是就是这么不经意间,父辈们中已经有人走了。虽然有的父辈已经成了爷爷,但是还有多少,虽然早已两鬓斑白,可是为了这80、90一代,依然在城市里,顶着农民工的身份,干着脏累的活,拿着低廉的薪水,为了后代而在辛苦的劳作。
虽然自己还没结婚,但是似乎也知道了什么叫夫妻。我不知道爷爷和奶奶是怎么从旧中国走过来的,我一直觉得每一位在世的老人,都可以说是一部百姓的历史。他们的亲身经历或许比我们从教科书上学的更像是活生生的中国。从父辈们的口中,我或多或少了解到爷爷奶奶的一些事,或许他们的关系在年轻的时候并不是特别好,但是却能一直相伴到老。我所说的我了解的夫妻涵义,应该就是“陪伴”了。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我的记忆里,奶奶从来不会叫爷爷的名字。每次饭做好后,就会站在家门口,对着爷爷干活的地方,喊一声“吃饭了”。然后不大会,爷爷就回来了。说夫妻是陪伴,是因为我从来没想到爷爷会在奶奶去世后一年多的时间内因病去世,他的身体很好的。夫妻是陪伴,或者说叫习惯吧。一个人走了,另一个人或许真的就不习惯了。
我生活在农村。上高中之前我很少出门。第一次去县城的时候我记不起是在三年级还是四年级的时候,那是我第一场知道原来拐过外婆家门口那边的公路,还有更广的世界。19岁那年,因为高考失利,我第一次出远门,和邻居一位伯母一起去深圳找我姐,在韶关休息区的时候,我买了一瓶水,六块钱。那是我第一次喝那么贵的水,在买之前,我一直以为那是矿泉水。后来到了深圳坂田,要从那儿坐车去龙华大浪,我身上仅剩四块钱,但是公交车收走了我三块钱,后来公交到站我姐在那接我,要不然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在之前我从来没有觉得原来钱真的那么重要。那一年我在一个香港老板开的电子厂里打工,同时在网上收到了高中老师要我回去复读的留言,那个暑假,我挣到了1300块钱,那是我第一次真正挣到钱。后来我还是回去选择了复读。经过了一年的补习,后来我去了山西。故乡就变成了冬和夏。
我不想父亲送我,但是他不放心。还是送我去了学校。那是我第一次坐火车,也或许是有对大学的好奇,一路上我都很兴奋。只是到太原第二天,我就在火车站被骗走了35块钱,母亲打电话说在外面,要多注意安全。那一晚我在宿舍写到“北方,所有的新奇写满眼神;而故乡那些人,那些树,那些房子,始终舒适而宁静。不知道能否走过痛苦的夜晚,找到想要的天明”。大一的暑假我还是回了家,在家呆了两个月,故乡依旧那么迷人。大二的暑假我去了深圳,在一个台湾老板开的厂里打工,那一年我觉得,在金钱面前是那么的卑微。大三暑假我选择了留校,大四毕业因为考上了研究生我又去了深圳,后来研一、研二的暑假我都选择了在上研的城市找份工作。也就是从大二开始,故乡于我只有冬,再无春夏秋。
乡愁何处?常说“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从黄土高原再到黑土地,在找工作的时候有人看到简历的时候会说,还跑了些地方。是的,我承认,从走西口到闯关东,无论得与失。这辈子都不可能再复制。很多人会晒他们去了很多的地方,去了很多的景区,但是我一直觉得,在一个地方的匆匆一瞥,你看到的永远只是这个地方的表面。某一天,在松花江散步,突然听到某位老大娘说“所谓的旅游就是在你呆腻的地方到别人呆腻的地方去”。一个地方你要真正的了解,只有深入的走进去才行。就比如说某些地方的人会被其他地方的人说的非常的大方,豪放,却殊不知,走进那个地方,他们自己会把那种大方豪放换成另一个词“装逼”。即使走的再远再多的地方,你所最了解的还是那个地方,她的名字叫——故乡。
但是为什么我们又回不去了?乡愁寄在何处?从你离家的那一刻起,故乡的很多变化你就没法见证了。当你回来,你会发现,这里变了,那里也变了。而这些这里那里就是你曾经的童年,就是寄托你乡愁的地方,他们没了。或者他们变了。幸好的是,那些熟悉的人还在。但是如果有一天,当这些人都不在了时候,我们的寄托我们的乡愁又在哪?环境变了,乡愁还可以寄托在人那儿,但是要是人心变了呢?你所熟悉的人不再是你熟悉的人,当所谓的伦理被用金钱来衡量的时候,故乡,该放到何处?
(李育蒙,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