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盛刚:企业家才是经济学的主角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745 次 更新时间:2015-11-04 08:52

鲍盛刚  


企业家才是经济学的主角

经济学一般认为是研究国家财富的来源与基础,那么,国家财富的来源与基础到底是什么?自从亚当·斯密《国富论》发表后,一般都认为国家财富的来源与基础在于市场基础上的自由竞争,对此我们可以将其称之为市场中心论,现代经济学基本是以此为视角建构其理论的。与之不同的是也有经济学家如马克斯·韦伯,熊彼特,凡勃伦等认为国家财富的来源与基础在于企业家与企业,他们是市场的主角,是现代国家财富创造的组织者,所以经济学研究视角应该是以企业家精神与企业发展为中心,对此我们可以称之为企业中心论。显然,以市场还是以企业为中心或者视角,两者建构的经济学理论是不同的,前者侧重财富的交换与分配,后者侧重财富的生产;前者试图寻求市场均衡的条件,后者则试图寻求如何打破均衡;前者总是追求市场的完全竞争,后者则追求不完全竞争。所以,前者基本上认为经济学理论体系是一种静态的和完美的均衡体系,后者则相反认为经济学是一种动态的,永远不完美的和不断进化的体系,所以凡勃伦认为前者作为经济学是一种没有进化的科学。


最早同时也是最具影响力的以企业家精神与企业发展为中心,论述现代经济发展的应该是马克斯·韦伯。现代经济或者称之为资本主义发源于西方,它的始点就是城镇化,城镇化是从农村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过渡,是从土地财富向工业财富的一种转变,同时也是社会结构与价值观,社会制度与文化的一次革命。一方面是传统乡村的瓦解,另一方面是城市的崛起。而城市的崛起源于工业组织即工厂的出现与发展,工厂的发展源于企业家或者讲工厂主的形成与力量的不断壮大,以及自由劳动力与商品市场的不断拓展,其中自然也包括技术的进步。而企业家之所以为企业家又源于他们的行为受制于企业家精神或者讲资本主义精神的影响,所以西方国家城镇化和资本主义的产生,其驱动力最终可以归结于一种精神。那么,什么是企业家精神呢?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将其萌芽追溯到西方中世纪与近代社会的交汇处新教的出现,因为新教与传统宗教的一个区别在于它将追求财富作为教徒在尘世的一种使命,苦行僧式的节俭,推迟消费与积累就源于此,而这就是资本主义精神的核心,其代表形象韦伯认为就是美国的本杰明·富兰克林,对他们来讲时间就是金钱。显然,商业和工业中产阶级或者我们后来称之为企业家与中世纪封建领主的精神与生活习惯是不一样的,封建领主是传统农村社会的主要生产组织者,他们更倾向于将财富用于消费而不是投资与扩大再生产,由此导致传统社会发展的缓慢与处于一种周而复始的停滞状态,但是作为现代社会生产的主要组织者,企业家或者商业阶级更倾向于积累而不是消费,他们由于事业成功而升起,由此形成的现代社会是从纯经济模式里铸造出来的,它的基础,梁柱和指向标全部是用经济材料制成的。建筑物面向生活的经济方面,用金钱来衡量奖励和成功,上升与下降的意思就是赚钱与亏本,经营的成功或者失败两者在观念上是十分清晰的,都不是嘴上说说的事情。不错,企业家或者商业阶级行为的动力在于无止境地追求利润最大化与成本最小化,但是利润最终要实现只有通过满足需求,否则企业生产的只是一堆垃圾,对此只有傻瓜才会这样做,所以事实上为利润而生产和为消费者而生产是同一的,不可能相互冲突。由此结果就是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在不到100年的时间里创造的财富大大多于之前社会状态下创造财富的总和,现代商业社会生产的典型成就就是便宜的衣服,便宜的棉织品和人造丝织品,等等。


  西方国家城镇化开始于13或者14世纪早期城市的兴起,但是马克斯·韦伯认为真正工业化时代应该开始于现代工业组织对于煤铁与蒸汽机的使用。西方城镇化的过程就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过程,它是一个自我维系与自我拓展的过程,由此形成的是一个自生的社会秩序。首先城镇化源于中世纪农村经济体的瓦解,农民与土地的分离与自由流动,由此为城市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即廉价劳动力与商品市场,而城市工业的发展为失去土地流入城市的农民提供就业和提供商品,一无所有的农民变成了工人,以前的封建领主有的变成了工厂主,有的在农村开始经营现代农业,所以城镇化也是一个社会阶级分化与重新组合的过程,对此如熊彼特分析的,城镇化是破坏村落和手工业行会等封建社会的制度安排开始的,与旧经济组织一起,过去那些组织里起领导作用的阶级与集团的经济,政治特权都被统统消灭了,一个更符合理性主义精神的社会秩序取代了原先传统的臣仆社会秩序。其次,城镇化的发展当然更源于企业家或者现代商业阶层的兴起与壮大,以及企业的发展,他们是城镇化的核心与驱动力。什么是现代经济模式?马克斯·韦伯认为人类不管需要什么东西,只要哪里能够用企业的方法来提供,并产生了人类集团所需要的工业,在哪里就存在着现代经济,这是一种与中世纪以土地为中心截然不同的一种生产方式。什么是现代企业?马克斯·韦伯认为合理的现代企业就是根据现代记账与结算的方法来确定它的赢利能力的一种组织机构,把合理的会计制度作为供应所有日常生活需要的大工业企业的标准,是现代经济存在最起码的先决条件。那么,什么是企业家?马克斯·韦伯认为他们源于市民与市民精神,他们对产业组织即工厂拥有独立的经营权和所有权,他们是现代经济的组织者,他们把不同的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在企业或者的工厂的平台上组合起来,企业家的具有通过利用一种新发明,或者更寻常地利用一种没有经过试验的技术可能性,来生产新商品或者用新方法生产老商品,通过开辟原料供应来源或者产品的新销路,以及利用改组工业结构等手段来改良或者彻底改革生产模式。而驱动企业家行为的源于其精神即不断地积累,不断地追求财富,人受钱欲主宰,追求财富就是企业家人生的终极目标,这一点对韦伯来讲一点都不奇怪,因为这就是企业家的文化生活方式,这就是企业家精神。


  所以,在马克斯·韦伯的视角中国家财富的来源与基础在于企业家精神与企业的不断发展,以及由此推动的城镇化,而企业家与企业的形成与发展又依赖于7个先决条件,即企业家占有生产资料的手段,合理的技术,市场的自由,合理的法律,自由劳动和经济生活的商业化,还有可以代表财产自由流通的证券。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国家用法律确定对企业家产权的保护,因为使用什么样的劳动工具并不是现代企业真正的和突出的特征,现代企业的本质是劳动场所,劳动手段,动力来源和资料的所有权全部集中于一个人手里,这个人就是企业主。所以唯有在合理的国家中,才能使现代企业发达起来,现代企业的发展只能建立在具有专长的官吏阶级和合理的法律的基础上,它所需要的是像机器一样靠得住的法律。合理的国家应该制定一个名符其实的连贯性的,并具有先后一致的经济政策,其中仿佛应该只有企业主的存在才有国家利益的存在,国家利益应该而且实际上与企业家的利益是一致的而不是相互敌对的。显然,没有企业家,也就没有企业,没有企业自然就没有现代财富的创造与城市的发展,也就不可能有城镇化和现代化,历史只能再回到中世纪时代那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或者处于长期缓慢发展的半农村与半城市化并存的二元制经济状态中。


  从西方国家城镇化发展演变来看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种过程建立在农村与城市的交换基础上,城市工业的发展为农村提供了越来越廉价的商品,农村反过来成为城市工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市场,同时农村的瓦解,大量农民流入城市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自由劳动力,而企业的发展为一无所有的农民提供了就业。再有农村的经济越来越依赖于城市的发展,现代农业成为城市工业发展的粮食和原料产地。当然农村与城市的交换是不平等的,城市成为生产报酬递增的中心,由此也成为财富积累的中心,在没有终了的资本积累的推进过程中,城市在不断扩大,农村不断萎缩,城镇化实际上变成了一个非农村化的过程,一旦这个过程完成,代之而起的是全球化,全球化实际上是西方国家城镇化的继续,两者内在逻辑一致,目的也一致,都是资本不断扩张的结果,目的都是服务于资本对廉价劳动力与对市场的不断需求,不同的只是在全球化时代农村与城市的交换变成了中心地区国家主要是西方国家,与世界边缘地区或者半边缘地区国家的交换,前者输出商品以换取后者的资源,前者是工业国,后者是农业国,对于前者来讲他们由此成为世界的中心,而后者在前者的冲击下,传统的文明分崩离析,代之而起的是所谓的现代西方文明,西方国家成为了现代文明在世界的传播者。随着非农村化的结束,西方国家的城镇化在19世纪中叶基本完成,但是代之而起的全球化远没有结束,目前正蔓延到中国和亚太地区,过去30年中国的崛起无疑是全球化的一种结果。美国社会学家沃勒斯坦认为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每个资本与技术转移周期大约为30年,目前转移周期正停留在中国和印度,考虑到这两个国家的体量,因此需要比30年更长的时间。另外考虑到这个过程在非洲与中亚还没有开始,因此资本主义要填满地球可能要等到21世纪末期。而一旦到那时世界各地的工资水平都会很高,利润就会下滑,整个世界经济体将从开放重新回归单一的封闭体系。由此,在世界各国比较优势趋同的情况下私人投资只能以技术和制度创新作为其利润的来源,除此别无选择,或者世界经济将进入一个长期停滞和萧条的时期。


显然,在以企业家与企业为中心的经济学家眼里,经济发展首要的并不在于寻求市场均衡,而在于寻求如何打破均衡,经济发展是一种动态与开放的过程。凡勃伦在《企业论》一书开宗明义地指出,“现代文明的物资基础是工业体系,而使它活跃起来的主导力量是企业。”大企业家是控制着社会赖以生存的命脉的,因此,文明人类的长远利益是集中在大企业家和他的财富上面的。企业是现代社会就业,福利与政府财税的基础,所以自然是国家财富的来源与基础。由此凡勃伦认为:“现代经济状况的理论,必然根本就是一个企业经营及其动机,目的,方法和效果的理论。”









本文责编:baoshenggang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国际关系 > 国际关系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93415.html
文章来源:爱思想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相同主题阅读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