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向民:高一涵——现代政治学的开拓者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411 次 更新时间:2015-08-30 22:32

进入专题: 高一涵   现代政治学  

王向民  

高一涵(1885—1968),原名高水浩,别名涵庐、梦弼等,安徽六安人。幼习私塾,青年时期留学日本明治大学政法系,归国之后著书立说。1931年后,先后担任国民政府监察院委员、两湖监察使、甘宁青监察使、国民大会代表。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南京市监察委员、江苏省司法厅厅长、江苏省政协副主席、民盟中央委员、全国政协委员等职。


第一代政治学家之代表


中国向有发达的政治与政治思想,但政治之学却是舶来品。自清末民初以来,政治学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西方政治之学”、“政治学本土谱系的初建”、“作为政治思想的政治学”以及“作为学科学术的政治学”四个阶段。在学科学术意义的政治学史上,民国期间则形成了三代又半的政治学家。第一代学术活动主要集中于1920年代,第二代主要活跃于1930年代乃至新中国成立前,第三代以1940年代新近加盟西南联大者为代表,另有“半代”指1940年代在国内或欧美完成了本科及硕博学位,后服务于新中国政治学界者,如陈体强、端木正、杜汝辑、赵宝煦等。


高一涵的学术黄金期集中于1920年代。当1919年钱端升官费留学美国、1920年萧公权坐上“南京号”驶向“新大陆”之际,高一涵已经是国内政治学界之风云人物。其时,高一涵以《甲寅》、《民彝》、《新青年》、《每周评论》、《努力周报》、《现代评论》等杂志为载体,发表大量思想译介、时政评论文章,其言语文笔中显示出政治学家的专业旨趣,达尔文进化论、克鲁泡特金互助论、杜威主义、联邦制、委员会制、内阁制、专家政治等无不出现在其论题中。


学科学术的政治学,意味着独特的从业行为。首先,有大学教授的职业身份。高一涵1916年从日本毕业回国后,曾任北京大学编译委员,兼中国大学、法政专门学校教授,后来曾任武昌中山大学教授、政治系主任、法科委员会主任,以及上海法政大学教授、政治系主任和吴淞中国公学大学部社会科学院院长。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南京大学教授、政治系主任、法学院院长等。其次,发表有专业论文及著作。高一涵在《国立北京大学社会科学季刊》、《法政季刊》等专业杂志上发表专题论文,并有《政治学纲要》、《欧洲政治思想小史》、《中国御史制度的沿革》等专著。再次,组织参加专业性职业团体。1932年,高一涵与杭立武等45位政治学家,发起成立中国政治学会,并举行过三届年会。


旧学根底与西学视野


转型时代赋予了高一涵的政治学研究两个显著的特点。


第一,西学视野与旧学根底。高一涵幼习私塾,独具慧眼地发现御史制度在传统中国的独特价值,作有《中国御史制度的沿革》。但秉持实事求是的精神,高一涵认为,无论就职权还是利害来说,都“没有恢复御史制度的必要”。


第二,政治理论资源从日本向欧美的转移。近代西方的政治思想最初是假借日本传入中国的,如1900年成立于东京的译书汇编社就有高田旱苗著、稽镜译的《国家学原理》(1901年),岩崎昌、中村孝合著、章宗祥译的《国法学》(1901年)。但是,高一涵在介绍欧美政治思想时,往往直接用英文译介或评述密尔、斯宾塞、罗素、克鲁泡特金、柯尔、卢梭、杜威等人的著述。1922年10月17日,高一涵为《北京大学日刊》提供的“政治学初步参考书”凡7本,皆美国政治学家(如Garner、Willoughby、Burgess)之原版专著。


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先驱


国内学界在论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时,侧重两端:“五四”时期作为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以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研究者,以邓初民为代表(1929年出版《政治科学大纲)。但被学界忽略的是,高一涵在“五四”时期已经跟陈独秀、李大钊一起深入介绍过马克思主义,并且加入中国共产党。


继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之后,高一涵在《太平洋》(第2卷第1号,1919年11月5日)上发表《俄国新宪法的根本原理》,介绍了革命后俄国的政治组织,并追溯与介绍了《共产党宣言》的主要精神。此后,高一涵相继发表《日本近代劳动组织及运动》(《新青年》第7卷第6号,1920年5月)、《共产主义历史上的变迁》(《新青年》第9卷第2号,1921年6月)、《关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争论的我见》(《评论之评论》第1卷第3号,1921年)、《福滨社会主义派的方法和理论》(《国立北京大学社会科学季刊》第2卷第2号,1924年)、《唯物史观的解释》(《国立北京大学社会科学季刊》第2卷第4号,1924年)、《马克斯的唯物史观》(《京报副刊》第130期,1925年)、《武汉国民政府与共产党》(《向导》第198期,1927年6月)、《我的共产党嫌疑的证据:致现代评论记者》(《现代评论》第6卷第146期,1927年9月)。其所著《欧洲政治思想小史》几乎一半篇幅留给了“社会主义派”,并专门写作过一本小册子《论共产党》,章节包括工人阶级、共产党、党是科学共产主义理论与工人运动的结合、党的组织结构的基本原则、支部、党员、干部、铁的纪律、组织的领导、党的宣传鼓动工作、党内两条战线的斗争、党与群众的关系。

    进入专题: 高一涵   现代政治学  

本文责编:zhaoziyua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政治学学人与经典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91863.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中国社会科学报》,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