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进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村污染治理的思考与建议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642 次 更新时间:2015-05-05 20:11

进入专题: 社会主义新农村   农村污染  

赵进斌  


[摘要]:以悠久传统农业文明历史著称的中国,本来拥有最古老的农耕文化和最美的乡村。但进入二十一世纪后,经济开发如火如荼,城市化的大拆大建,房地产高歌猛进,加之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治理方式,使得广大农村环境污染一直未得到有效治理。农村日益衰败。数千年延续下来的民俗和文化不断消失,乡愁成了一种奢侈品。在建设生态文明成为国策的形势下,建设生态山东是一项功在当代、惠及子孙的宏伟事业。对广大农村环境污染的有效治理,对传统乡村的保护,对乡村文化遗产的挖掘,建设各有特色的小城镇、村居,是乡愁得以附着的根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应着眼于人口自由迁徙和流动的基础上,弥合城乡差别、地域差别,让居民能够就地择业发展,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关键词] 乡愁;城镇化;污染物;治理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十六届五中全会首次在新世纪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全党全国人民的一个重大历史任务,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十七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把"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列入"十二五"规划建议的十大发展战略之一,充分显示了建设社会主义农村在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对于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具有紧迫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三农"问题成了每届政府都十分关注的重大问题,但"三农"问题却始终未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始终是政府关注的焦点。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随着中国现代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民众生活节奏的加快和观念的转变,对外开放带来的西方文化流行的影响,上个世纪70年代以后出生的大量的农民工长期外出打工,如候鸟一样只在逢年过节才返回农村做短暂停留生活方式,使得如今广大农村成为老、弱、病、残留守的荒凉家园,加之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治理方式,使得农村本来就落后于城市的各种基础设施缺失、破败的矛盾更加突出。特别是在生活垃圾处理方面,几乎一直处于空白。几十年来,国家财政体系对农村环境保护的投入十分有限,农村普遍性缺乏生活性垃圾收集处理的工具和手段,农民的环保意识一直较为淡漠。目前的农村,包括众多的城乡结合部,成为环境污染的藏污纳垢之地,到处都是污染物、垃圾存留地,农村各种污染源汇集叠加状况触目惊心,塑料袋垃圾填充满的水沟、池塘臭不可闻比比皆是,已是不争的客观事实。

造成目前广大农村出现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21世纪之交的财税改革削弱了基层公共治理与服务能力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国家曾在乡镇基层设立一套分工细致的党政体系,各种对等对口的党政机构,还根据专业化分工的方式设立了"七站八所";村干部也成为拿固定报酬的"准官员";但"上层建筑"这一系列的行政化、专业化的改革,恰恰与乡村社会小农经济的"经济基础"不匹配。因为城市与乡村长期存在着不平等的权力关系,政府职能的"缺位"现象表现在公共卫生、社会保障、基础教育、环境保护等典型的公共事业,由于资金不足而严重滞后。根源在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存在着城市偏向的公共政策,如工农业产品的"剪刀差"户籍制度壁垒等,甚至不惜牺牲农村、农民利益发展城市,导致发达城市与凋敝的乡村并存的格局。

1990年代以后,市场化的因素全面而深度地渗透进广大乡村,加速地改变了原先的农村的社会结构和文化价值系统,由于乡镇工作人员完全靠国家在农村 "三提五统" 税费来养活,从而加剧了农民与国家对立与认同的紧张关系。在国家取消了"三提五统"税费,力图通过加强政府间转移支付来实现基层政府财政的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将国家与农民的"汲取型"关系转变成一种"服务型"关系。想通过规范基层政府的财政运作来达到对农村社会的有效治理。但事实上,税费改革后基层政府不仅没有转变为政府服务农村的行动主体,而且正在和农民脱离旧有的联系,成为无关紧要,可有可无的一级政府组织而"悬浮于乡村社会之上"。虽然从2005年起,国家在乡村兴起了声势浩大的"新农村建设",但从各地的实际状况来看,大多只是在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并未同步进行组织建设和文化建设,基层政权的"悬浮"状态并没有得到改变。市场经济的浸透和冲击使得农村社会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乡土中国,传统的乡情被市场经济利益所替代,这深刻揭示了中国现代化过程中所面临的两难境地。在国家权力后撤、市场化浪潮冲击、意识形态领域的世俗化三重作用下,乡村的基层组织整合能力遭到削弱,呈现出松弛、低效的状态,村庄共同体已趋于解体,"三农问题"已成为举国上下关注的焦点问题。[1] 当前广大农村农民阶层对国家与社会的责任义务观念的普遍缺失,已经成为趋势。从对农村走访调查的结果来看,无论是从政治层面对国家的责任着眼,还是从经济层面公民依法纳税义务考量,抑或是从法律层面规定的义务关系,或者从社会伦理道德责任与义务思考,农民这种国家与社会责任义务观念的普遍缺失,不仅表现为农民群体对国家观念、国家意识、国家利益观的薄弱,而且日益成为当前国家(政府)与农民(乡村)间权利义务关系中制度性关联的最显性的障碍。没有经济利益诱导的手段,任何建设公共事业、环保卫生治理的政策在农村都会事倍功半、成效低下。

二、农业污染长期缺乏有效治理,导致农村环境卫生治理的混乱无序和脏、乱、差的境地。

由于我国人口对环境的压力过大,经济增长较快,加之技术与管理水平较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现象特别严重。随着乡镇工业的迅猛发展,农村的环境污染呈急剧蔓延之势,2014年4月18日环境保护部和国土资源部联合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自2005年到2013年进行的研究,对中国63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调查,全国2/3的河流近五分之一的耕地遭到污染。全国土壤总的污染超标率为16.1%,而耕地的超标率为19.4%。报告中写道,"工矿业、农业等人为活动是造成土壤污染或超标的主要原因。"更确切地说,工业废弃物、污水灌溉、滥用农药化肥、农药残留污染、畜禽养殖场废弃物污染四大类。我国是世界上化肥、农药使用量最大的国家,而利用率仅为30%-35%,流失的化肥、农药造成了水体和土壤污染。农业种植业伴随蔬菜、水果产业化以及大棚单产量的增加,更是依赖于大量施用化肥、农药,直接导致了耕地污染。农业污染量占全国总污染量的1/3-1/2,已成为水体、土壤、大气污染的重要来源。

农业污染还导致地下饮用水水质日益变差。含有农药化肥的农田水以及被污染的水塘的水通过地表渗入井中,广大农村村民长期饮用含有农药化肥的井水,健康受到影响,癌症高发。目前我国广大农村的饮水主要来自打的土井水、泉水、地面水。我国首次农村饮用水与环境卫生现状调查结果显示,44.36%的农村饮用水未达到基本卫生安全。这就是淮河两岸有那么多癌症村的重要原因之一。越是靠近河,癌症发病率越是高,而且大多是胃癌、食道癌等消化系统癌症。不仅如此,从淮河流域的"上游、中游到下游,消化系统肿瘤的死亡率呈现出梯度上升趋势,下游一些地区又比上中游地区高出很大一截"。显然,在淮河流域的一些地区,环境污染加剧了癌症发病的增长势头。伴随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生活污染也在增多,尤其是现在生产的各种包装、废旧电器、电池、塑料制品,人畜排污等等。我国大部分农村没有垃圾、污水处理设施,生活垃圾70%左右没经过无害化处理,生活污水绝大多数是随意排放,严重影响农村人居环境。[2]

环境保护部、国家统计局和农业部发布的《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给人一种印象:农村对中国环境污染的贡献超过了城市。2011年3月28日,环境保护部召开全国农村污染防治工作会议,称:农业源主要污染物如化学需氧量、总氮、总磷分别达到1324.09万吨、270.46万吨、28.47万吨,分别占全国总排放量的43.7%、57.2%和67.3%。全国农村每年产生90多亿吨生活污水、2.8亿吨生活垃圾,其中,大部分未经处理随意排放;化肥年施用量达到4700多万吨,有效利用率不到35%;全国4万多个乡镇约60万行政村绝大多数没有环保基础设施。副部长李干杰在讲话承认:长期以来,"重城市、轻农村,重工业、轻农业,重点源,轻面源"的环保城乡差距十分突出,农村环保欠账过多。在近年环境保护部处理的来信中,反映农村环境问题的占70%,来访中,占80%[3]

三、广大传统农村主要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严重环境污染:

(一)养殖业污染,农民养猪、养鸭、养鸡等养殖处于自由散乱状态,污染一直没有得到有效治理,大部分畜禽养殖粪污、废弃物的排放未经过无害化处理。主要原因在于:受工业化的生产模式的影响,过量人工添加剂饲料的投放,农药、畜药、催生剂的广泛使用,一些农村散养户的环境卫生意识不强,畜牧业污染监管的不力;屠宰场(户)污水处理设施投资较大,大部分屠宰场(户)无力负担高额的污水处理投资;部分养殖户、养殖场所场缺乏资金,不能综合利用,没有能力筹建的沼气池;一座养猪场臭半个村庄的现象比比皆是。大棚式养鸡、养鸭、养奶牛粪便露天污水横流、臭气空气污染严重等问题十分突出。

(二)种植业农药污染一直未得到有效治理。随着各种病虫害抗药性不断增强,目前农业种植几乎没有不依赖农药的作物品种。在各种农药的投入使用上,相当一部分农民还存在违规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的问题;病虫害防治难度大,目前推广应用的生物农药、植物源农药防治效果不够好、成本高、持效期短,有相当一部分病虫害仍需用化学农药防治,高效低毒的植物源农药、生物农药缺乏;无论是种植或养殖,毒性较强的化学农药使用还必不可少,农民对农药的依赖程度居高不下。2008到2009年,绿色和平组织曾对北京、上海、广州三个城市中多家大型超市的17种蔬菜、水果进行过抽样检测,结果显示,农药残留量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黄瓜,含有4-13种不同农药残留;草莓,含有1-13种;油菜,含有1-12种。疏菜中农药残留量如此之多,农药对土壤的污染就可想而知。直接向土壤或植物表面喷撒农药,是使用农药最常见的一种方式,也是造成土壤污染的重要原因。另外,农民在选择用农药上普遍存在侥幸心理,即自家吃的不打药或少用药,到农贸市场出售的大量用药的现象普遍存在。县乡食品卫生监管部门对农贸市场出售农副产品交易的监管大部分仍是空白点,农民的环保质量安全意识急待加强。

(三)自上世纪80年代起,"五小"乡镇企业--小煤矿、小炼油、小水泥、小化工、小制革遍地开花,加上土法上马的炼铁、造纸、印染、炼砷、铅锌采选等私营企业迅速发展,迅速地污染河流、土地,破坏生态环境。还有不少原处城市的污染企业,由于城市环境治理日趋严厉,这些企业为了生存降低成本,而大规模地迁往乡镇农村或选址农村。这些企业普遍存在不依法保有和周围农村生产、生活区域的法定距离,有的废水、废气、粉尘处理设施备而不用,只应对检查,有的违法排污,严重的直接危害周边农村人的生命、健康,其次,则造成水流、土地污染,进而污染到农产品、畜产品、水产品等。

(四)劣质塑料制品生产与使用泛滥成灾。近年来,随着塑料薄膜、塑料袋、塑料制品的广泛应用,广大农村已呈现出无村不塑、无地不塑的局面。塑料制品成为最主要的污染源、污染物。这些塑料制品生产厂家,大都落户于乡镇驻地或村居。随处可见的塑料袋及制品大量使用,随意丢弃,到处都是花花绿绿塑料袋在飞舞,只在雨季才存贮水的河流、沟壑、池塘里,漂浮、盛满着各种塑料袋、塑料制品,经长年累月浸泡散发着难闻臭气。环保、食品行业监管的缺失,使农村传统的集市贸易集结地,遍布农村的门市部、超市、快餐小吃店、街道露天的餐饮点,成为各种劣质塑料袋生产、滥用的滋生地、重灾区。劣质塑料制品造成的污染状况令人触目惊心。

(五)应用型电池、节能灯污染问题突出。近年来,农村随着各种家用电器的普及和应用,各种小型号电池的应用十分普及,国家连年大力推广节能灯的基本普及。但由于国家一直没有实行强制性集中回收处理的相关政策,使得废弃电池与节能灯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小型电池用完后,节能灯坏后,被随意扔掉。据相关资料证实,一节小小的5号电池造成的污染能使1平方米的土壤绝收;一粒纽扣电池可污染60万升水,等于一个人一生的饮水量,中央电视台曾连续报道过普通节能灯含汞污染专题,虽然一只节能灯含汞只有0.5毫克,但是它污染环境的威力却大的惊人,可能会污染到1000升水。一个节能灯管可污染90-180吨地下水与土壤,0.5毫克汞挥发可污染300立方米空气 。一次吸入2.5克汞蒸气即致人死 ,如果这些节能灯最后都被作为普通垃圾处理,就会成为可怕的生态杀手。如果按每只节能灯平均污染1000升水来计算的话,中国每年至少有6000亿升水遭到汞污染。当1毫克汞渗入地下,可造成大约360吨水受污染,由此计算一只废弃节能灯如处置不当,可能污染90吨至180吨水及周围土壤。水资源遭到汞污染后,就会污染到植物、农作物,人类和其它动物饮用后将会产生慢性中毒,医学界称之为水俣病。[4]废弃塑料制品、废电池、废弃电器等所造成的污染更甚于城市。还有城市垃圾(包括医疗废物和建筑垃圾)、工业固体废弃物、矿业废料,以至是国外废物(包括危险废物)等,也都置于农村、运往农村堆放、填埋、拆解、处理,加剧了农村空气、水体和土壤污染状况。

(六)大拆大建、撤村并居的城镇化导致乡村衰败,传统文化急剧消失。广大传统的乡村,本拥有最美的乡村和最古老的文化。近年来,随着撤村并居城镇化大拆大建,乡村传统文化的快速消失现状令人痛心。许多古村落和传统文化这些年在大拆大建过程中消失了。祖先延续下来的民俗文化和邻里亲情、乡情越来越淡漠。以临沂市莒南县大店镇庄氏庄园彻底被毁坏消失为例。据史料记载,大店镇庄氏地主庄园曾繁盛于明清两代达400余年之久,绵延至20世纪30年代。从史料保留至今的遗迹看,原庄园规模宏大,建筑精致考究,既具有北方浑厚端庄的建筑特色,又包容了齐鲁建筑儒雅清秀的风韵,曾是我国北方地区著名的以堂号为特色的庄园式古镇,不失为中原建筑文化的瑰宝。庄氏家族自明朝万历年间始兴,经过400多年的风雨历程,到民国年间,其势力延伸到鲁、苏、豫、皖四省。庄氏家人求学共中有进士10名、举人20名、拔贡等200余名,官员上至明代巡抚、清代道台,下至民国的国会议员等任职者百余人,成为鲁南苏北最大的名门望族。庄氏庄园堂号是为标志其家族尊贵显赫而别名的,堂号从清中期开始兴起,随着庄氏分支门户的兴衰,堂号也在不断发展变化,逐渐发展扩大成150多个堂号,其中实力雄厚的有72个,这是庄氏庄园独特的历史文化现象。1941-1945年间,八路军115师司令部在庄氏庄园驻扎,刘少奇、罗荣桓、陈毅、肖华、谷牧等老一辈革命家都在这里工作、战斗过。1945年8月,山东省临参会、省政委会在莒南大店镇召开第联席会议,决定将山东省战时行政委员会改为山东省政府,推选黎玉任省政府主席。大店镇庄氏庄园由此成为山东省政府驻地,遂有"山东小延安"之称。至文革开始后庄园虽部分被破坏,但那些建筑群址大致保存基本完整。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期,由于当地政府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招商引资和拓宽街道,对庄氏庄园进行多次彻底撤除、清理,使这个今天本可与四川大邑刘文彩庄园媲美的庄园和弥足珍贵的历史、民俗、文化遗址彻底片瓦无存、毁于一旦,教训令人痛心。中国文联副主席、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近年来一直不断发出呼吁,他援引官方公布的数字,过去十年,中国总共消失了90万个自然村。相当于每天有将近300个自然村落消失,而这些自然村中包括众多文化历史悠久的古村落。"农耕文明的最大特点在于多样性,而文化的多样性是我们深厚的资源。保护文化的多样性是我们的主要目的。" 冯骥才说:"传统古村落的消失,是我们文化巨大的损失。每个村庄我们都不知道它的历史、风俗、文化,历史上我们从来没有盘点过。很多村庄没有村落史志,有的村庄可能有一部非常久远的历史,但是我们不知道。如果文化消失了,民族也就没了。这对于整个民族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文化的消亡,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而一个没有自身文化、没有自己的特色,没有自己的个性,这样的民族,很难说它会有着极强的生命力。" [5]

(七)农村生活方式改变造成的污染。以煤、气代柴草秸秆等为燃料,生活中大量日用工业品的使用,这些工业化生活方式的改变,使传统的农耕文明中原本自然的循环被打断,在没有配套的垃圾处理的情况下,使农村兼有了环境污染的城市和发展滞后的农村的双重环境和生态问题。

上述各类农村点、面污染交织,工矿污染凸显,污染与生态恶化并行,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影响了生活在农村中人的包括"饮水安全"在内的"生存安全"和所有生活在中国的人的"食品安全"。

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和政府的责任,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要求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指导方针: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这五句话20个字描绘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蓝图。党的十八大以来,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呵护碧水蓝天、建设美丽中国,成为党和政府的紧迫任务及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责任。十八大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五位一体的高度来论述,也彰显出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将生态环境质量纳入基本公共产品范畴,从理论上明确了生态环境的显性价值。同时,明确提供生态产品是政府的职责,是公共财政保障的重点,是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资金补助的考量因素;也要求党和政府从实践上按照统筹城乡、梯度推进的原则解决农村、农民的环境污染问题,要因地制宜、创造性地解决农村、农业领域小而分散的污染问题,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就各级地方政府而言,在发展过程中一定要把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底线,必须守住"绿水青山"的底线。

2013年举行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中央提出的"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就体现了对这种传统"乡愁"文化的保护。对以往大拆大建、圈地盖楼的粗放的城镇化做法进行了纠偏,提出"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样诗情画意的话语。

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指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坚决治理餐桌上的污染,切实保障"舌尖上的安全"。"努力建设生态文明的美好家园。实施清洁水行动计划,加强饮用水源保护,推进重点流域污染治理。实施土壤修复工程。整治农业面源污染,建设美丽乡村。我们要像对贫困宣战一样,坚决向污染宣战。"。

紧接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 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生态山东的决定》也在2012年出台,这是我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出台的一份纲领性文件。《决定》提出了"到2020年,山东省基本形成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的生态经济发展格局,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城乡环境质量全面改善,自然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生态文明观念更加牢固,人民群众富裕文明程度明显提高,率先建成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的示范省,努力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奋斗目标。 通过过去8年生态省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山东在保持经济较快增长的同时,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实现了协调健康和谐发展。全省水环境质量连续8年持续改善,省控59条重点污染河流全部恢复鱼类生长。2011年《中国环境竞争力发展报告》评价,山东环境竞争力在全国排名第一。这些实践探索和经验表明,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本身就是生产力。建设生态山东是山东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是山东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和美好期待。

山东省卫计委在2010年4月30日发布的《山东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中指出:山东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农业人口6900万,占总人口的70%以上。山东城镇化率在全国处于中下水平。目前山东省的城镇化率是50.9%,半城镇化现象突出 。

为提升山东省农村社区建设水平,加速城镇化进程,山东省首次出台《农村新型社区纳入城镇化管理标准(试行)》。该标准规定,人口超过3000人,70%以上从业人员从事二三产业的农村社区,将被纳入城镇管理。这为新农村城镇化开启了希望之门 ,但为数众多偏远达不到上述标准规定的大部分纯农业村仍然被忽略,使生态山东建设受到一定影响。

改善广大农民的生存环境,保障他们的健康生活,这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结合生态山东《决定》具体实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尽快治理广大农村环境污染局面,必须切实抓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大力宣传生态文明生态山东的建设

?  目前我们国家仍是农业大国,农业人口比重大,农民文化素质整体较。山东也不例外。2010年4月30日发布的《山东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表明,山东人口文化素质还存在一定差距,全省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在全国排名第18位。建设生态文明、生态山东的关键,应着眼于广大农村。农业的污染传递主要是通过化肥、农药落入土壤中以后,通过各种途径挥发、扩散、迁移而转入大气、水体和生物体中。因而土壤的农药污染又转化为大气污染、地表水与地下水污染、农产品污染等环境问题。换言之,只要农村土壤污染源不解决,中国人饮食、果蔬污染问题不可能得到根本解决。在治理农业环境污染上,目前对农民进行集中阶段性强化普及性地宣传教育、示范操作就显得尤为重要。要对过去十几年来农村环境污染源治理的欠账、短板进行补救式还债。

2014年5月6日,在山东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副厅长耿庆海说,我省将出台用地、用电、税收优惠,激励社会资本参与解决农村污水垃圾。对于现在很多地方存在的"垃圾围村"现象,耿庆海表示,将分两步解决。对于存量垃圾,我省将组织开展全方位、大规模的农村存量垃圾集中整治活动,彻底清除卫生死角。对于未来垃圾的处理,要通过环卫体系的建设,达到"日产日清"、不再积累。耿庆海说,在村镇垃圾转运设施方面,要建立"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的村镇垃圾收运体系,积极推动城市环卫服务向村镇延伸。原则上要求每个乡镇建设一个以上垃圾中转站(场),每个村庄要因地制宜建设若干垃圾收集点;距县(市)现有垃圾处理场超过20公里的乡镇,可依据规划合理选址建设新的垃圾处理场。鼓励使用垃圾桶收集生活垃圾,原则上按10-15户配备1个。逐步取缔露天垃圾池、垃圾房等非密闭式垃圾收集设施。

耿庆海说,各地应优先保障村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用地,及时办理用地手续。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乡镇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用地可采取划拨方式供地。

同时对发电企业给予补贴。村镇污水垃圾处理生产用电受电变压器容量在315千伏安以上的,按照大工业电价执行。支持电厂焚烧处置污水处理厂产生的污泥,对发电企业按污泥处理量适当给予电价补贴。在税收方面,按规定对污水垃圾处理项目免征增值税。

这项规定如能如期实施,将是山东广大农村环境治理与保护的福音。能否见到成效,取决于省政府对该规定的监督执行力如何。

2014年3月,山东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山东启动实施"乡村记忆工程"。该工程由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住建厅、省农业厅、省文化厅等九个部门联合发起。九部门联合开展的乡村记忆工程,规定在不新建场馆的情况下,建设一批别具特色的民俗生态博物馆、社区博物馆、乡村博物馆,收集和展览富有地域特色、活态文化特色和集体记忆的文化遗产,实现对文化遗产的整体性和真实性保护。这无疑是一次大胆的尝试和创新 。这也意味着,山东保护"乡村记忆"已经进入到加速环节。在乡村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过程中,在此节点上,山东实施乡村记忆工程,也就颇为引人关注。或许,乡村记忆工程,对新型城镇化建设会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生态山东环境的建设,关键是人的意识和行动。提升农村村民的生态文明意识是生态山东建设的立足点。要力争通过数年坚持不懈地宣传普及、加强教育,让生态意识、思维融入广大农民的思想深处生根发芽,提高他们对环境治理的认知度和参与度,自觉自愿地支持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从而为生态山东建设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建立农村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决策机制。

生态山东的建设,应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山东为根本方向,坚持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和生态化"五化"同步,从宏观战略层面入手,从再生产全过程着手,形成山、海、天、地的所有污染物严格监管制度和一体化污染防治管理模式。目前,各级由行政首长负责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的相关政策、法规均已出台,要把各级政府对本辖区生态环境质量和各部门对本行业和本系统生态环境质量负责的责任制落到实处,关键是执行落实的力度。要实行最严格的考核、奖罚制度。对于在生态环境保护中做出重大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应给予表彰、奖励。对于失职、渎职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应依照法律法规予以追究。逐步建立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审计制度,确保投入与产出的合理性和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步增长。要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规划纳入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和年度计划,保证对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投入。坚持发展特色经济与绿色经济相结合的思想,在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经济的同时,体现生态保护的绿色理念。制定重大经济技术政策、社会发展规划、经济发展计划时,应依据生态功能区划,充分考虑对生态环境影响的问题。对可能造成生态环境破坏和不利影响的项目,必须做到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措施与资源开发建设项目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检查验收。对可能造成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的项目,应严格评审,坚决禁止。要依法建立严格的监管制度,加大执法监督检查的力度,切实维护法律的尊严。一方面,建立综合决策体系,用宏观调控手段引导生态建设的积极性。逐步建立引导生态型项目开发的扶持性政策,防止和遏制破坏性经营的刚性约束政策,旨在快速恢复生态植被的资源补偿性政策,以及旨在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的科技投入政策等等。另一方面,抓紧制定统一的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法,构建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一系列法律规范体系,将能源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问题统筹考虑,解决目前环保性法律和资源性法律相对分割、环境执法和资源管理相互脱节的问题,使能源资源与环境的保护得到法律上具体而切实的保障。

(三)各级组织齐抓共管,建立完善的生态环境保护监管体系。

生态文明、生态山东的建设,建立行之有效的生态环境保护监管体系,是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农、林、牧、副、渔、商贸、流通,服务等行业责无旁贷。各级地方政府应成立专门领导小组,要积极协调、紧密配合,齐抓共管,努力推进全省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工作深入开展。计划、林业、水电、环保、城建、土地、科技等部门,要依据职责范围加强自然资源开发的规划和管理,做好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工作。按照国家标准,逐步建立生态环境评价体系,农产品监督检验体系,及时掌握农产品质量变化趋势,不断改善农产品质量。要不断加大保障生态环境保护的科技支持、支撑能力。把生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纳入科技发展规划,有重点地进行科技开发研究,并制定实施性较强的科技发展计划,鼓励科技创新,加强生态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恢复和农用化学物质污染、提高农产品质量等重点环境保护领域的技术开发和推广工作,提高生态环境保护的科技含量。逐步建立早期预警制度,加强生态环境恶化趋势的预测预报。各级政府应加大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监管体系配套建设的投入,使广大农村生态环境系统建设管理向良性循环转变。

(四)高度重视农村人畜粪便无害化处理系统建设。

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生活、生产产生的垃圾也越来越多。垃圾的随意堆放,可分解与不可分解、可回收与不可回收、有害物品与无害物品的垃圾混为一体,不仅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而且还影响了村容村貌。尤其是夏天,臭气熏天,蚊蝇飞舞,垃圾的问题已困扰影响到了农民的日常生产生活。传统的垃圾处理方式靠掩埋或者扔到河湖进行天然净化已行不通。据有关资料统计,农村使用水冲式厕所仅为7.76户/百户,92.21%的农户仍使用旱厕。多数农村厕所仍是传统的脏、乱、差、简易的露天式厕所,缺乏排污措施,造成粪便四溢,导致蚊蝇孳生,肠道传染病流行传播,由此造成的污染具有污染面广、污染源分散、污染时间连续等严重后果。当前新农村建设最迫切解决的问题是垃圾排放和厕所建设。鉴于目前大多数人农村没有专门收集这些生活垃圾物品及处理设备、设施的现状,针对粪便垃圾处理问题,一方面应首先将农村垃圾处理纳入新农村建设规划中,需要市、县投入适当的财力、物力,为农村环境卫生条件的改变奠定物质基础。如实施农厕改造工程,应根据当地情况灵活变通,有条件的先上卫生厕所,条件稍差的搞无害化农厕。做好充分的卫生宣传工作,发动农民群众从自身做起,自己动手净化美化环境,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维护整洁卫生的村容村貌。另一方面,要运用多种教育手段和大众传媒工具,广泛宣传大力倡导节能环保、爱护生态、崇尚自然、适度消费、绿色消费,提高环保知识普及率。消除浪费性和污染性消费,逐渐形成"节约环保光荣、浪费污染可耻"的社会风尚。乡镇政府应将垃圾处理村容美观纳入对村两委干部评选奖惩体系。在垃圾处理上,应尽快学习推广城市处理垃圾的理念;根据城市垃圾处理的经验,总结、提炼适合在农村推广普及的可借鉴方法;建立固定的垃圾场所,由过去堆积到不能再堆积才搬运改为每周搬运一至二次;将垃圾处理产业化,鼓励农民建设沼气池,推广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技术,建立健全集垃圾处理分类收集教育。提倡水冲密封式厕所改建,为农村环境保护奠定物质保证基础。"新农村建设的标志是农民素质知识化,用新文化塑造农民,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降低文化消费门槛,鼓励农民参与公共文化活动。政府根据实际情况,财政上每级拨一点,为每个村建立功能齐全的文化活动中心, 集村民图书阅览、环境卫生知识普及、休闲健身、卫生保健、事务受理、小型广场等设施于一体, 实现农民不出村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并为农民定期开展培训班,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环境保护意识,从而为形成良好的乡风、村风奠定思想基础。" [6]

(五)最大限度地减少塑料制品的污染。塑料制品尤其是劣质塑料制品的是农村最大的污染源。国家应从改变生产模式入手,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大力推广应用环保降解型塑料制品生产流通,促进能源资源循环式利用,大力推广宣传能重复使用环保型物品,最大限度地减少农民对塑料袋的使用,从源头减少废物的产生,形成绿色生产与绿色消费之间的良性互动。县乡两级政府执法部门应加大对劣质塑料制品生产厂家查处、关停、取缔的执法力。目前大量生产劣质塑料制品的厂家大都集合在乡镇驻地,由于监管乏力,集市贸易、农村门市部成为各种劣质塑料制品的集散地。在农村集市、社区超市均没有塑料制品回收点,超市售卖无环保警示提醒。县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应把该项工作列入常态化奖惩考核。倡导农民改变传统消费模式,力行环保生态生活行为的理念。

(六)加大对废弃电池、节能灯污染状况治理力度。

建设生态山东的决定为废旧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行业发展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契机,也为规范废旧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管理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尽快实施强制性措施,建立健全废弃电器电子产品的回收再利用。《山东省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发展规划(2011-2015)》,已通过了环境保护部的备案,将是我省"十二五"期间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活动的管理依据。当前及今后的工作重点,应放在具体贯彻实施执行的层面上,加大执法奖惩力度。在广大农村,应该设立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点,用以旧换新的形式对回收农民给予适当奖励,由此调动他们参与回收的积极性。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涉及电器电子产品生产企业、销售企业、回收处理企业以及消费者等方方面面,是一项系统工程,应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宣传教育。充分发挥广播、电台、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加强对国家和省在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的社会宣传,努力塑造典型示范,让社会全面认识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的重要性,了解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常识、现状、发展趋势等,树立"人人有责、全社会参与"的观念,提高全社会的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最大限度地减少农村废旧废弃电器电子产品的污染。

(七)新农村建设只有因地制宜地建设各有特色小城镇、村居,才能留得住人才留得住乡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需要培养造就有文化有知识的新型农民,也需要懂得现代化农业技术的专门人才,更需要各种各样的能工巧匠,这是留得住乡愁的坚实基础。目前广大农村这种老、弱、病、残留守的状况亟待改变,必须改变。新生代的农民如果不能接受良好的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不仅农业农村的发展受到严重制约,而且会直接影响到城镇化建设的速度与质量。因地制宜建设发展有经济产业基础潜力、文化传承、旅游特色的县域城镇、村居,既是带动、拉动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新型城镇化的本质要求,更是让农民就近转化为市民化的必由之路。应把大力支持发展"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城镇化建设,作明确为各级地方政府主要重点工作予以统筹兼顾。国家、省、市应在资金、技术方面大力持续增强支持、扶持力度,进一步扩大现有农校、技校、职业技术培训学校教育的力度,做大做强做特培训农民的职业化教育,可以试点成立专门招收培训农民工的学校,培养大批职业农民,为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进程的相互促进奠定人才基础。培养和造就新生代农民工所必备的专业技能,让其顺利对接融入城市生活。应适时考虑恢复上个世纪国家在县及乡镇的设立的农、林、牧、副、渔业推广机构,充实配备齐全专业技术人员,省、市、县更要设立专项资金,把这项惠农工程做实做细。只有培养造就新型一代代农民工,便他们学到知识技术,有专业技能,感到从事农业经济、专业户有希望、得实惠、有尊严和幸福,愿在农村扎根生活,广大乡村才能旧貌换新颜;只有处处造就有文化、适宜居、可传承的城镇,才能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名符其实。以人为本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本质要求才能真正实现,充满青山、绿水、四季变幻的田野的美丽乡愁才能世代相传、长盛不衰。

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亿万农民的期盼和福音,也是乡愁附着的根基

如何实现达到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进而实现国家治理能力体系的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国家必须有效实现乡村的再造与乡村建设,成为现代化过程中国家建设面临的重要问题。这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础,也是国家的义不容辞的责任。

中国的新农村建设应该把这种治理能力的进步转为实实在在的乡村社会建设,转化为乡村共同体的强化和完善。国家有责任促成其实践和发展。这就要求国家应该承担起对乡村社会的基本责任和使命。这意味着国家在推进乡村社会自治的同时,必须承担起建设和发展乡村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基本责任与使命。没有后者,前者的自治是无根基和无奈的。所以,从国家建设的角度来看,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和使命是双重的:一是乡村社会,二是国家:在现代国家制度体系整合乡村社会的同时,增强乡村社会生产和维护"自生秩序"的能力,重塑乡村社会的自治体系。

综上所述,在建设生态文明成为国策的局势下,生态山东的宏伟蓝图已经绘就,各项目标任务已经明确,建设生态山东是一项功在当代、惠及子孙的宏伟事业。对传统古村落的保护,对乡村文化遗产的挖掘,对保护文化多样性的坚守,都意味着9000多万齐鲁儿女对青山绿水赋予更大责任的承诺,是乡愁得以附着的根基。具体来说,"记得住乡愁"新农村建设的城镇化,有两方面内涵:从时间角度看,是要求在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实现与旧环境的契合,避免大拆大建将农村的记忆拆除,保留地域的历史感;从空间角度讲,则意味着在人口自由迁徙和流动的基础上,通过新型城镇化弥合城乡差别、地域差别,让曾怀有乡愁的人能够就地择业发展,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参考文献:

[1]董磊明.从覆盖到嵌入:国家与乡村1949-2011[J/OL]. http://www.aisixiang.com/data/72781.html.2014-03-06.2-3.

[2] 游伟程.癌症发病趋势和面临的挑战[J].中华医学预防杂志,2008-11,第42卷增刊.

[3] 郄建荣.中国农村产污染物占全国半壁江山,亟待立法规制[N].法制日报,2011-03-29.

[4] 黄琳.冯骥才专访:人物文化消失了,民族就会灭亡[DB/OL]. http://xian.qq.com/a/20100729/000376.html,2010-03-05.

[5] 节能灯:节能背后的真相,发现者[J/OL]. http://discovery.163.com/special/savinglamp,2011-02-09.

[6] 徐红, 赵玉凤, 许景伟, 山东省新农村建设现状及问题分析[J].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1,(2):69-70.


注释:

1.熊建;黄碧梅;林丽鹂;林琳:《人民日报》,2013年12月16日10版

2.张璐:《我省首提农村社区"进城"标准》《齐鲁晚报》,2013年9月24日

3.乔显佳:《山东启动实施"乡村记忆工程"保护文化遗产》,《齐鲁晚报》2014年2月14日。

(作者简介:赵进斌,男,山东外国语职业学院教授,日照市外向型经济发展研究基地主任)

本课题是2014年度山东省人文社会科学立项课题,课题编号:14-ZC-SH-06

    进入专题: 社会主义新农村   农村污染  

本文责编:张容川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中国政治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87498.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