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宇:以资本市场支持科技创新中心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488 次 更新时间:2015-04-29 07:14

进入专题: 资本市场   创新   科技   改革   投资   融资  

邵宇 (进入专栏)  

资本市场与创新的关系,有句话概括的好:sb一样的投入,才有nb一般的产出(企业)。话糙理不糙。放眼全球,特别是像美国这样拥有发达的资本市场的国家,同时也可以出现如此多的全球著名科技创新企业?答案很简单,就是基于发达的资本市场进行“撒网捕鱼”,无数的VC、PE还有各类投资主体不停地往资本市场砸钱找项目,投200个,只要有一个可以变成Facebook、Google或者特斯拉,就够了。

2015年3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意见》共有九项三十条,其中第十一条专门强调要强化资本市场对科技创新的支持。这种表述较为罕见,资本市场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的作用可见一斑。

其实早在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沪调研时,就要求上海“走好科技创新先手棋、占领先机赢优势”。当前上海在建设“四个中心”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要建设第五个中心——全球科技创新中心。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需要对内协同对外开放、聚焦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加快产学研接力速度、留住人才激励人才等几个核心实施路径。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更需要若干支主力军,国有企业是一支重要力量。因此,推进上海科创中心的建设也是国资改革的重要内容。

无论是国资改革,还是科创中心建设都离不开资本市场的支持。在金融市场化的大背景下,资本市场也将是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主战场。上海应该充分发挥金融市场尤其是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支持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企业加快发展。历史经验表明,一国经济能否转型成功,往往取决于其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的高下。作为经济社会最重要的资源配置场所,金融市场尤其是资本市场的改革,可以成为中国经济转型重要的突破口。

首先,资本市场是完善风险匹配、提供多层次投融资渠道的重要场所。与资本市场对应的是信贷市场。目前我国的主银行体系在融资中的角色相对来讲是风险厌恶的,其资产端可以匹配的是收益回报较低、期限较短的信贷支持。但很显然,很多科技创新企业在初期甚至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更多的是需要风险承受能力强、投资期限较长的资金;这部分资金需求需要由资本市场的多层次投融资渠道来完成相应的风险收益匹配;科创中心的建设意味着上海未来将大力支持“五新”企业(即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新组织)的发展,其代表了产业升级和转型的方向,经济效益高,但发展风险也相对较高。创新企业往往面临融资难、融资贵难题。这些问题并不是传统银行体系所能解决的。资本市场与创新企业,创业产业的高风险高收益特征匹配,也更适合支持创新产业,是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重要支持。

其次,大力发展直接融资,是拓宽社会资金配置渠道,提高资金配置效率的必由之路。因此,金融市场的深化,核心就是做大做强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从市场结构而言,多层次体现在广度和深度两个方面,包括各类交易所、银行间市场、新三板、区域股权托管交易市场和柜台市场等多种交易平台为支撑,以及股票、债券、各类衍生品、结构化产品等多种金融工具为载体,为企业和投资者提供多种业务模式、风险偏好的全方位金融服务。上海在14年9月发布的金融33条中,明确提出促进非公开市场规范发展、营造私募市场发展环境;支持上海期货交易所产品创新,加快推出商品指数期货,探索商品期货期权、碳排放权等交易工具;以及支持互联网企业多形式参与上海资本市场,规范开展股权众筹业务,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这些都为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构建提供了有益的补充。而国务院2015年3月的《意见》也要求,加快创业板市场改革,健全适合创新型、成长型企业发展的制度安排,扩大服务实体经济覆盖面,强化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融资、并购、交易等功能,规范发展服务小微企业的区域性股权市场。加强不同层次资本市场的有机联系;发挥沪深交易所股权质押融资机制作用,支持符合条件的创新创业企业发行公司债券。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项目收益债,募集资金用于加大创新投入;推动修订相关法律法规,探索开展知识产权证券化业务。开展股权众筹融资试点,积极探索和规范发展服务创新的网际网路金融。我们可以看到,上海走在了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先列,在原有扎实的基础上不断拓深广度和深度,朝着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一步步迈进。

第三,在资本创新大背景下,多层次资本市场互联互通等相关制度创新将进一步突破,为上海科创中心建设提供多层次多方位服务。实践中,资本市场要发挥集政府资金、国际资本及民间资金三方力量来发展上海的科技创新,成为上海建设全球科创中心的现实选择。其中,场外交易市场,特别是新三板市场因在培育创新企业的功能等方面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新三板等场外交易市场将有利于大量科技创新项目投入,有利于科技创新企业从小做大,有利于形成良性循环的科技创新体系。东方证券也积极投身于新三板市场的建设之中,按累计成交量计算的市场份额达到27%,稳居市场第一位。

而在聚集国际资本方面,上海具有天然优势:自贸区。2015年2月12日下午,《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分账核算业务境外融资与跨境资金流动宏观审慎管理实施细则(试行)》(以下简称《实施细则》)由央行上海总部发布,明确规定企业和金融机构可以自主开展境外融资活动,自主选择从境外借用人民币还是外币资金,自主计算境外融资的规模,自主权衡境外融资的结构;同时改事前审批为事中事后监管,取消了境外融资的前置审批。这意味着科技创新不仅可以获得国际资本的支持,同时在自贸区这个开放化、多元化的平台下,科技创新企业可以与国际化接轨,获得一个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市场容量。

第四,上海要建成具有可持续性、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需要建设成熟的知识产权运作体系,要出台鼓励关于科技成果资本化、市场化的配套政策。在这个方面,新三板等场外市场必将做出更多贡献。具体来看,新三板市场支持企业将科技成果转为明晰产权,明确科技人员在科技成果中享有的权益。而且,考虑到新三板挂牌公司的整体分布呈现两大特点:一是中小微企业占比高;二是科技含量高。高新技术企业占比超过75%。高新技术型企业的特征就是轻资产。轻资产的企业因为固定资产占比较小,缺少厂房、设备、原材料这些银行认可的抵押物而难以从银行申请到贷款。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已推出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这可以有效缓解轻资产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盘活存量资产,改善资产流动性,增强企业营运能力。另一方面,政府需要进一步简化确认科技成果入股程序等政策,在前期出台挂牌补助政策上,加大力度扶持科技创新型企业在新三板等场外交易市场挂牌补贴。鼓励通过新三板进行市场化并购重组,把碎片化的知识产权按照产业发展需求有效集成,扩大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开展并购重组的空间,让资本市场发挥更好的促进作用,推进科技成果在更高层面上实现产业化,促进上海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全球科技创新中心。

第五,“新三板”等创新机制将实现资源更高效率的配置。在市场整体框架上,针对中小企业创业风险、创新风险和经营风险较高的特点,系统实行“高投资门槛、低准入门槛”的制度:一方面设置较高的投资者门槛,确保投资者具备足够的风险识别和承受能力,一方面对申请挂牌企业不设财务门槛,因此能够包容大量创新创业型中小企业。同时,建立主办券商推荐和终身持续督导制度,引导其提高专业服务能力,伴随企业共成长,促进企业履行信息披露义务,提高企业公司治理、规范运营水平。在具体制度设计中,新三板市场等新分层市场设计应该坚持市场原则,弱化行政审批,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的作用,从而提高市场运行效率,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

最后,鼓励发展私募基金产业,引导VC、PE为上海建设全球科创中心发挥更大作用。上海已经借鉴了美国硅谷银行的经验,于2012年成立了浦发硅谷银行,以加大对于科技企业的服务力度。但从美国整体上的经验来看,VC以及PE依旧是科技创新企业初期最为重要的资本来源。据美国NATIONAL VENTURECAPITAL ASSOCIATION的统计,2013年全美VC公司和基金总数为2205家,筹集资本额达到168亿美元,而中国2013年VC筹集资本额为47.34亿美元,存在较大差距。全美的首轮VC筹集资本和后续筹集资本比稳定在2%左右。因此,上海仍应当鼓励发展私募基金产业,引导VC、PE为上海建设全球科创中心发挥更大作用。一方面,对私募机构落实相关金融机构优惠政策。比照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发展金融机构的配套优惠政策给予落实,鼓励更多PE、VC机构备案登记,让更多的私募基金更加阳光化规范化运作,并进一步发展壮大形成一个为上海科技创新服务的新兴金融服务产业。另一方面,政府通过相应优惠政策,引导社会资金通过规范的渠道投向科技创新领域。其中,由于前沿科技领域投资的高风险性,对于投资前沿科技领域的私募基金,可借鉴国际经验积极为私募基金提供发挥其风险识别功能的平台。政府也要通过进一步完善现行的优惠政策,通过风险分散、税收抵免等机制,降低前沿科技研发投入的投资风险,提升私募基金在前沿科技领域的投资积极性。

进入 邵宇 的专栏     进入专题: 资本市场   创新   科技   改革   投资   融资  

本文责编:郑雷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金融经济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87294.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渡金时代,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