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目前新常态下的重点在于把握稳增长与调结构的平衡点。
1)经济增长目标下降到7%
这与我们在2014年四季度初时基于到第三季度为止的长样本数据所作的预测非常吻合。
同时,去年7.5%的经济增长目标未能达成,今年两会将2015年的经济增长目标下调至7%,给调结构留出足够的空间。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因为经济发展没有达到目标而把目标下调的现象只发生过一次,在1998年,即新老经济大周期的交汇点。随后经济在1999年企稳。今年,历史又将重演。
2)区域协同发展和环保是经济发展重点
李总理在回答记者提问时强调我们要严格执行环保法。同时在回答中国日报记者关于中国经济体量问题的提问中强调,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中国还有两亿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我们认为正是这种区域不平衡,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足够的契机。正如我们在两会前瞻中所提出的,今年经济工作的重点,在于稳增长与调结构的契合点。
3)创新带动经济增长
在回答第一财经的记者关于大众创新方面的提问时,李克强总理特别强调,三十多年前,两项改革极大地激发了市场活力:一是联产承包责任制,二是允许农民进城。正如我们在一系列报告中所指出的,78年的改革开放,将中国的人均实际GDP增速从6%经过几年时间就拉升到近14%。因此,体制的改革是中国经济回升的关键,而且上升的空间还是非常大的。
2、区域性系统性风险不会发生
在回答新华社记者关于银行风险和地方债风险的提问时,李克强总理强调,在允许个案性金融风险发生的同时,我们完全可以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这与我们去年四季度以来对2015年展望的观点一致,即今年二季度不会发生业界所担心的系统性地方债务风险。
1)地方债
李克强总理强调“地方政府性债务70%以上是投资性的,是有收益的,而且我们也正在规范债务平台,堵后门、开正门”。从43号文、351号文的出台到近期公布的1万亿的债务置换计划,以新发长期地方债替换存量到期债务使短期债务风险暴露得到缓释。在这一过程中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得到了提升;面向市场的认购方式一定程度上体现重塑信用市场和打破刚兑的预期;新发债券筹措资金使得地方政府的短期偿债能力提升。但从长期来看,我们认为即使央行短期内不参与债务的认购,存量债务的货币化进程也可能逐渐打开,伴随着资本和经常账户双顺差格局的转变,央行资产负债表的调整亦将逐渐展开。
2)房地产
在回答金融时报记者关于房地产的提问时,李克强总理说,房地产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民生问题,政府将加大保障房的建设力度,同时城镇化进程将加快。我们认为,总理对房地产市场的表态总体呈中性态度,即要加强结构调整。同时结合总理对于系统性风险的回答,可以预见,当房价下跌和房地产投资下行引起系统性风险的时候,政府也不会坐视不管。根据我们去年第四季度以来的一系列报告和调研的成果判断,房地产投资增速有可能在今年二季度初停止下滑,这将是中国经济企稳的重要因素之一。
3、通货紧缩
在回答韩国KBS记者关于通缩的提问时,李克强总理说,我国CPI还处于正区间,所以不能说我国已出现通货紧缩。同时,对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幅度下跌而使我国“被通缩”的问题,我国有应对,也有进一步的准备。我们认为,按照我们计算的综合加权平均物价指数,我国实际上从2014年10月就进入了通缩区间 (因此去年11月下旬的降息操作具有合理性)。今年1月以来,随着国际能源价格的下滑,通缩正在加剧。进入3月月份后,随着国际能源价格的小幅反弹,通缩有所减缓,但仍然有实施宽松货币政策的必要性。
4、电子商务
在回答新京报记者关于网购和电子商务的提问时,李总理认为,电子商务的发展极大地带动了就业,而且刺激了消费。站在互联网的风口上顺势而为,会使中国经济飞起来。
我们认为,与互联网相关的电子商务的发展只是中国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的一环。
5、对中国经济重回中高速增长路径的两大重要改革,国企改革和财税改革,在此次记者会中未被提及。但我们认为,有可能在两会后,这些改革将以单独的会议和报告的形式落地。
1)国企改革
15年将是国企改革深化、落地的全新一年,按照不同国有企业的功能,结合合意的国家控股程度、对国民经济的重要性发生的新变化,政策上将分类进行国企改革,混合所有制的改革将是重要的方式。其中通过加快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运营公司试点,打造市场化运作平台,从而保证从国企到国资的转变中的专业性和高效性。预计2015年将加快电力、油气等体制改革,重点领域权重行业的体制改革突破将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2)财税改革
分税制改革仍然是大的方向,在财政“阳光化”的总指引下,未来财权与事权将进一步匹配,其间掺杂着对于税制的改革、地方政府债务的改革以及投融资体制的改革。预算体制改革将从“财政单一账户体系”向“财政单一账户转变”,财政将体现更多的弹性机制。